小儿发热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 小儿;发热;机理;护理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症。不同原因引起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不同,而且在小儿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热表现及伴随的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滥用退热药,要正确的认识、护理、宣教和指导,现将其机理和护理介绍如下。

  1 发热

  1.1 发热的概念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38℃以上,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正常小儿体温(肛温)波动在36.9℃~37.5℃,腋下温度36.0~37.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轻度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 小儿体温的调节特点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温容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即指能维持正常的体核温度(也称体温,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一般而言,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25.0℃~30.0℃,新生儿出生时为33.0℃~35.0℃,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中性温度时,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高于调节极限,则体温升高。

  1.3 发热的原因 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行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等,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 发热的护理

  2.1 退热的指征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的发热都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时才给降温处置。一般小儿感染性疾病,建议肛温在38.5℃以上,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肛温在39.0℃以上给予退热药。

  2.2 退热的方法 一般退热的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2.2.1 物理降温 局部疗法―冰袋降温法:用冰箱制取冰块,除去棱角,放入塑料袋,加入适量的水,用毛巾包好,放在患儿前额、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处,每10 min观察皮肤颜色并及时换位,以免冻伤。这种方法降温效果好,因这些部位有大血管,可更快收到降温的效果。全身疗法―温水浴:即用32~36℃的温水擦浴或浸浴。擦浴是用温水擦洗或按摩小儿的全身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散热增加,并清洁或扩张汗腺口,以利于排汗,从而迅速有效地降温,每次温水浴5~10 min为宜。酒精浴:用浓度为25%~35%的酒精擦涂,用手帕蘸取配好的酒精溶液,先从小儿一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沿手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腋下擦至掌心,对侧治疗方法相同。下肢可从小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擦至足心。擦腋窝、腹股沟、足心、掌心时要用力,反复来回几次。酒精可使体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迅速降温。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受冷皮肤的变化,动作要轻、快,避免擦伤)有效(30 min测量体温,并记录)、舒适(小儿自动体位,避免强行牵拉)的原则。另外,小儿患急性传染性疾病,如小儿麻疹高热时,应慎用退热药,忌用酒精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冷盐水灌肠,适于年长儿。

  2.2.2 药物降温 现在小儿的口服药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口感香甜,所以要很好的管理,以免误服和多服。小儿退热药的剂型有糖浆、片剂、栓剂、针剂,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量、剂型、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用药,如泰诺林退热剂适用于1~3岁的小儿,美林退热剂使用于2岁以上的小儿,使用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 h,肛门退热栓剂不应口服,婴儿高热多采取物理降温及多饮等措施,而不过早、过多的用退热药。小儿用乙醇氨基酚退热,剂量不可过大,小儿发热最好不用针剂(安痛定)退热,尤琪是婴幼儿。禁止用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在儿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退热药应用不规范的现象,急于降温,频繁换药以至用淘汰的退热药,导致体温不升,粒细胞下降,虚脱等不良反应。

  2.2.3 特殊情况 发热过高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阶段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针对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应提早用退热药,以防惊厥再度发生。

  2.3 发热的支持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温、湿度(18℃~22℃、湿度55℃~60℃左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2.3.2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给高热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每日6~7次为宜,多饮水或果汁水,不能饮水者可静脉输液,有利于降温和排除体内的毒素。

  2.3.3 密切观察病情 发热时定时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 h测量一次体温,特殊高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须1~2 h测量一次。出汗时,应更换干衣服,避免捂汗、虚脱。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指征和一般神经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置。

  2.4 家长的心理护理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因而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当孩子发热时1 d内去医院三四次,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内注射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解热,导致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国外称为“发热恐惧症”。对此护士应向家长宣传发热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总之,小儿用药必须科学、规范。积极指导和宣传用药的知识,发挥药物的有效性,防范药物的副作用。

  【关键词】 小儿;发热;机理;护理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症。不同原因引起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不同,而且在小儿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热表现及伴随的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滥用退热药,要正确的认识、护理、宣教和指导,现将其机理和护理介绍如下。

  1 发热

  1.1 发热的概念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38℃以上,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正常小儿体温(肛温)波动在36.9℃~37.5℃,腋下温度36.0~37.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轻度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 小儿体温的调节特点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温容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即指能维持正常的体核温度(也称体温,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一般而言,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25.0℃~30.0℃,新生儿出生时为33.0℃~35.0℃,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中性温度时,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高于调节极限,则体温升高。

  1.3 发热的原因 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行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等,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 发热的护理

  2.1 退热的指征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的发热都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时才给降温处置。一般小儿感染性疾病,建议肛温在38.5℃以上,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肛温在39.0℃以上给予退热药。

  2.2 退热的方法 一般退热的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2.2.1 物理降温 局部疗法―冰袋降温法:用冰箱制取冰块,除去棱角,放入塑料袋,加入适量的水,用毛巾包好,放在患儿前额、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处,每10 min观察皮肤颜色并及时换位,以免冻伤。这种方法降温效果好,因这些部位有大血管,可更快收到降温的效果。全身疗法―温水浴:即用32~36℃的温水擦浴或浸浴。擦浴是用温水擦洗或按摩小儿的全身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散热增加,并清洁或扩张汗腺口,以利于排汗,从而迅速有效地降温,每次温水浴5~10 min为宜。酒精浴:用浓度为25%~35%的酒精擦涂,用手帕蘸取配好的酒精溶液,先从小儿一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沿手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腋下擦至掌心,对侧治疗方法相同。下肢可从小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擦至足心。擦腋窝、腹股沟、足心、掌心时要用力,反复来回几次。酒精可使体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迅速降温。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受冷皮肤的变化,动作要轻、快,避免擦伤)有效(30 min测量体温,并记录)、舒适(小儿自动体位,避免强行牵拉)的原则。另外,小儿患急性传染性疾病,如小儿麻疹高热时,应慎用退热药,忌用酒精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冷盐水灌肠,适于年长儿。

  2.2.2 药物降温 现在小儿的口服药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口感香甜,所以要很好的管理,以免误服和多服。小儿退热药的剂型有糖浆、片剂、栓剂、针剂,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量、剂型、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用药,如泰诺林退热剂适用于1~3岁的小儿,美林退热剂使用于2岁以上的小儿,使用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 h,肛门退热栓剂不应口服,婴儿高热多采取物理降温及多饮等措施,而不过早、过多的用退热药。小儿用乙醇氨基酚退热,剂量不可过大,小儿发热最好不用针剂(安痛定)退热,尤琪是婴幼儿。禁止用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在儿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退热药应用不规范的现象,急于降温,频繁换药以至用淘汰的退热药,导致体温不升,粒细胞下降,虚脱等不良反应。

  2.2.3 特殊情况 发热过高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阶段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针对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应提早用退热药,以防惊厥再度发生。

  2.3 发热的支持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温、湿度(18℃~22℃、湿度55℃~60℃左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2.3.2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给高热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每日6~7次为宜,多饮水或果汁水,不能饮水者可静脉输液,有利于降温和排除体内的毒素。

  2.3.3 密切观察病情 发热时定时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 h测量一次体温,特殊高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须1~2 h测量一次。出汗时,应更换干衣服,避免捂汗、虚脱。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指征和一般神经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置。

  2.4 家长的心理护理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因而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当孩子发热时1 d内去医院三四次,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内注射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解热,导致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国外称为“发热恐惧症”。对此护士应向家长宣传发热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总之,小儿用药必须科学、规范。积极指导和宣传用药的知识,发挥药物的有效性,防范药物的副作用。


相关文章

  •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130021刘晓丹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现代婚育观的多元化.现代医学技术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免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普及,使人口出生的规模.数量.年龄结构.疾病谱发生了 ...查看


  • 几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 春季幼儿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症状及预防措施 一.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孩子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为数小时到2天不等.流感病毒的特点是容易变异,通过不断的变异产生新的病毒株,感染力 ...查看


  • 小儿猩红热的护理
  • [摘要] 总结21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重点是对发热进行有效的护理,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小儿:猩红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 ...查看


  •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近年来,小儿肺炎患者越来越多,而影响到那些患儿以后的身体,要大大减少小儿肺炎患者的数量,我对我院的小儿肺炎患者的护理经历的学习与整理,总结了如下护理体会供家属参考.方法:从2013年12月5日至2014 ...查看


  • 小儿发热护理
  • 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 ...查看


  •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 ...查看


  • 秋季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 秋季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前柴幼儿园 2009.9 秋季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秋天,气候的变化让不少宝宝很不适应,诸如:感冒.腹泻等都是这个时节的好发疾病,季节转换时,父母们最要当心宝宝的健康,秋季要做好以下五种疾病的预防工作. ( ...查看


  •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评估要点] 1.询问病史. 2.评估患儿体温变化. 3.评估患儿的伴随症状. 4.了解患者有无惊厥史. [护理措施] 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患儿以休息为主. 2.发热的护理 ...查看


  • 儿科护理学题库3
  • 儿科护理学题库3 题型:单选题 章节: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难度系数1 关键字: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易并发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 A.咽鼓管较短.宽.呈水平位 B.咽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