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期心得报告
小学期我一共学习了焊接电路和AD软件的使用方法。
之前有过一个焊电路的兴趣培训,当时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焊出来的东西不是很好。在小学期的是短时间內,得到了巩固。但是表贴焊仍然做的不好。在考试的时候无法做到准确的焊在小的焊盘上。而且多股导线镀锡的过程做的也不是很好,几次都被导线的温度烫的缩手导致焊接失败,结果灾后由于时间原因,表贴焊焊的不好。
第二次焊接是要练习一个八路抢答器的电子设备。没有亲生体会,是无法真正理解到大工厂时代和流水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老师之前在课上说过,现在大多数电子器件都可以有机器来代替生产节约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而我们现在的焊接练习只是为了以后要进行的简单焊接。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我们所需要焊接东西越来越少,物品的生产也变得越来越便利。当时我也只是想当然的表示赞同。道理我都是明白的,然而缺乏真实体验总让这份理解变得漠然。
在我真正的焊接八路抢答器的时候,在我亲身经历了百余人共同焊接抢答器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了自动化生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我大约花掉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焊接,其中要不时检查器件是否焊到位,有没有位置焊错的器件。焊接的速度也不是很快。虽然我的一次性成功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的抢答器并没有成功,我们犯错误的概率太高了。即便是真正娴熟的电焊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劳作之后,也会身心疲惫而导致犯错。
解放生产力,区区五个字,所承载的东西却太多太多。我总是在
口头上感叹现代社会的发达与繁华,却没有真正的体验过之前的人们的生活。
用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初步学习了AD的使用方法,简单的画了一下作业的原理图和pcb。
打开pcb,为了简化操作,我在参数选择使用了选择本地资源,这样一大半的英文都得到了汉化。然而在各种书籍,教程,视频中都是英文讲解,所以我之后又换回了英文,同时加深了我学习英文的决心。
之后我开始绘制原理图,在place里面直接放置元器件。在放置完元器件之后,通过快捷栏上的布线按钮进行了布线。在这之后我开始选择封装,然而电容的封装并不存在,我开始自己设计封装。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我在没有理解封装名称对于型号的限制和引导里面具体的参数设置的情况下,做出了与设计截然不同的封装。但是不使用引导十分麻烦。最后还是在相关书籍和电子词典的帮助下成功的完成了封装。
之后使用引导成功的创建了pcb。把原理图中的元器件导入到pcb中。先使用了自动连接,得出的效果图并不理想,我又手动的做了一些修改,最后还是由两根导线没有落在一个平面上。
导线的粗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仔细研究。
小学期心得报告
小学期我一共学习了焊接电路和AD软件的使用方法。
之前有过一个焊电路的兴趣培训,当时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焊出来的东西不是很好。在小学期的是短时间內,得到了巩固。但是表贴焊仍然做的不好。在考试的时候无法做到准确的焊在小的焊盘上。而且多股导线镀锡的过程做的也不是很好,几次都被导线的温度烫的缩手导致焊接失败,结果灾后由于时间原因,表贴焊焊的不好。
第二次焊接是要练习一个八路抢答器的电子设备。没有亲生体会,是无法真正理解到大工厂时代和流水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老师之前在课上说过,现在大多数电子器件都可以有机器来代替生产节约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而我们现在的焊接练习只是为了以后要进行的简单焊接。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我们所需要焊接东西越来越少,物品的生产也变得越来越便利。当时我也只是想当然的表示赞同。道理我都是明白的,然而缺乏真实体验总让这份理解变得漠然。
在我真正的焊接八路抢答器的时候,在我亲身经历了百余人共同焊接抢答器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了自动化生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我大约花掉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焊接,其中要不时检查器件是否焊到位,有没有位置焊错的器件。焊接的速度也不是很快。虽然我的一次性成功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的抢答器并没有成功,我们犯错误的概率太高了。即便是真正娴熟的电焊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劳作之后,也会身心疲惫而导致犯错。
解放生产力,区区五个字,所承载的东西却太多太多。我总是在
口头上感叹现代社会的发达与繁华,却没有真正的体验过之前的人们的生活。
用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初步学习了AD的使用方法,简单的画了一下作业的原理图和pcb。
打开pcb,为了简化操作,我在参数选择使用了选择本地资源,这样一大半的英文都得到了汉化。然而在各种书籍,教程,视频中都是英文讲解,所以我之后又换回了英文,同时加深了我学习英文的决心。
之后我开始绘制原理图,在place里面直接放置元器件。在放置完元器件之后,通过快捷栏上的布线按钮进行了布线。在这之后我开始选择封装,然而电容的封装并不存在,我开始自己设计封装。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我在没有理解封装名称对于型号的限制和引导里面具体的参数设置的情况下,做出了与设计截然不同的封装。但是不使用引导十分麻烦。最后还是在相关书籍和电子词典的帮助下成功的完成了封装。
之后使用引导成功的创建了pcb。把原理图中的元器件导入到pcb中。先使用了自动连接,得出的效果图并不理想,我又手动的做了一些修改,最后还是由两根导线没有落在一个平面上。
导线的粗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