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服饰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特征综述

班级:服设21001 学号:1014031008 姓名:余佳慧

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山、丛林或江河水边,由于种种原因,对外交往过少,生产力也普遍低下,而且发展缓慢。但弊中有利,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往往向外人传达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或宗教禁忌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态,史诗般的祖先英雄文化和宗教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则是民族服饰所含文化的最普遍的内容。西南民族服饰则是众多民族的一个代表。

1.1色彩之美

自古以来,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差异,在色彩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五彩斑斓,具有独到的色彩感,而且善于将不同色彩灵活组合、搭配,或和谐统一,或反差对比,用色大胆。

不同的色彩喜好是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所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可以分为三种主要风格:一是明快素雅之美。以傣族和白族等民族服饰为代表,傣族女装浅色上衣配净色或花色筒裙;白族妇女多穿白上衣、黑裤子、红坎肩和蓝围腰;二是热烈鲜艳之美。苗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饰色彩属于此类,花苗妇女服饰绚丽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苗锦 喜用黑色作底,配以桃红,粉绿,青紫湖蓝等色线相间交错而织,鲜艳多彩从而取得满地生辉的效果;“花腰彝”服饰满绣红色图案,丰盈而不杂乱;是朴实沉稳之美。三是繁缛瑰丽之感是以壮族、瑶族、哈尼族、布依族、拉祜族等民族服饰为代表,蓝黑的主色调夹杂适量彩色绣花,配以闪闪银饰,稳重中不失富丽大方。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观念。白、普米、纳西等民族服饰尚白,在其信仰和传说中白色是神圣、纯洁之色,能够带来吉祥、平安和幸福;彝、哈尼、傈僳、景颇、拉祜等民族服饰尚黑,认为黑色是庄严高贵之色,在他们的创世古歌里就有黑色是大地之色的说法,寓示着吉祥。可见服饰的色彩美中蕴含了深厚复杂的民族心理.

不仅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就是在同一民族内部,由于收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对色彩的喜好也是不一样的。以苗族为例,汉族人就根据各地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色彩的差别,将其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这种分法来划分民族支系的做法虽然不科学,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各地少数民族对色彩的大致喜好。

1.2奇特的纹样

我国民族服饰纹样具有直率反映生活特征的突出物质。虽然其题材、纹样组织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绝大多数纹样均取自于客观原型,往往是从一种基础纹样经过演变、推移、扩展而成为多种纹样的。西南地区是公认的植物王国,丰富多彩的山花野草,经乡女

村姑的巧手织绣,鲜活灵绣,其图案万紫千红,与当地的自然风貌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风格。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蕴藏着先民朴素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的精神沉淀和显现,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与内涵,是原始宗教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力的幻想,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依托。在傣族传说中,古时候傣族只会织没有花纹的布,有位猎手将随手采来的蕨树叶插在妻子的织机上,妻子受蕨纹变化的启发,织出有美丽蕨纹图案的傣锦。还有瑶族成年礼度戒仪式上主持者穿着的道公服,正面绣满龙纹、日月、云雷纹,背面绣有道教的三清四御七十二罗天,神仙、人物、异兽、仙山,可以说整套服饰就是一幅完整的道教教义的解说图。纹样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色线织锦则是在这一准则之下的另一种表现几何形纹样的工艺手段。

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也无论是刺绣拼贴,还是扎缬编缠,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源于实物而非写实自然的变形纹样。中国民族服饰纹样中的变形,变得异想天开,有的几近荒诞离奇。其中,不依常规地将各类美好之物结集一堂,是贯用之法。有的是将互不相关的各种物体部分组合,衍生出一种并不存在的新物体,例如苗族刺绣常用的鸡龙纹样和鱼龙纹样;有的则是是各自以独立的形组合于非现实的空间;例如彝族腰带纹样中的花、果、蝶、鱼、鸟、兽等均随意组合,极异时空。而就组成纹样的个体变形而言,则是以物体各部件的想象重组为主要手段,例如西双版纳傣锦佛幡中的马纹,头部为全侧造形的外轮廓与正面造型的双耳和双眼组成。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纹样美表达着人们祈求祥瑞、礼赞生命的心理意念。彝族服饰的虎头纹寓意“虎生天地”的创世神话;哈尼族服饰的鱼纹象征“鱼生天地”的创世传说,粗犷的虎纹和细腻的鱼纹都是本民族的吉祥纹样,具有祈福驱邪的实用功能;白族、傣族、苗族、德昂、佤等民族服饰上绣有的石榴、桃子、鱼、葫芦、瓜、莲子等纹样,或细腻写实或抽象写意,象征多子,寓意求子乞嗣。各民族服饰上的吉祥纹样,在具有很强美化和装饰功能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美满、安康、富贵的心理愿望。

民族服饰纹样用足变形之妙,使纹样的表达意境与人的心灵情感紧密相连,将多盈与富足,美满与团圆,情爱与善合表现行淋漓尽至。平面空间的巧分割,虚实主次的处理以及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均齐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对照等形式法则的运用,无一不体现着各民族纹样丰富的装饰性和有意味的形式美。

1.3民族印染

印染是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印染工艺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为中国服饰工艺做出了宝贵的历史贡献。

蜡染,又叫作蜡缬,是采用蜡防染技术对织物染色的一种印染工艺。古代少数民族创造了“点蜡幔”“瑶斑布”的蜡染印花法,少数民族的印染技术在中国纺织印染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献记载,历史上辰、沅等州的苗族,“点蜡幔”最负盛名。长期以来,蜡斑布在苗族、瑶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中非常普遍,已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民族工艺,蜡染图案象征山川、五谷、城墙,描绘出祖先曾经安居乐业的家园。

由于蜡液在冷却后产生的自然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冰纹装饰效果。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大多擅长蜡绘艺术,技艺精湛者多不用画样,直接在布面上就能绘制出精美的图案。中国少数民族蜡染制品用处极广,结婚时要穿多工艺制成的蜡染衣,还要要用蜡染布做嫁妆,如被面、手巾、背扇等。贵州丹寨织金苗族姑娘出嫁,为表示富有,要置办24条蜡染裙。祭祖时,要穿特制的蜡染“祭祖衣”。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数十面旗幡,高悬飘扬于仪仗队前。不少地方也用带有传统铜鼓纹、涡妥纹等的蜡染布制作殉葬衣。布依语称蜡染为“读典”或“古典”,工艺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蜡染图案以龙爪菜、茨藜花、涡状花纹等植物花纹为多,色彩明丽、图案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除了蜡染之外西南的瑶族、彝族,很早就掌握了利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蓼蓝作为提取靛蓝染料原料的方法,并推广种植。靛染是利用蓼科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对织物染的一种方法。蓼蓝,简称靛、大靛,民间俗称蓝草。靛染织物,以蓝色为主,颜色由于染的次数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蓝色。靛染原料获取容易,工艺提纯简单,又方便易行,南方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颇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靛染的习俗,许多民族都种植蓝草,靛蓝技术非常普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瑶族几乎家家种植蓝草,靛染织物,已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因而有了蓝靛瑶之称。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有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每一个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成、演变及文化发展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特征综述

班级:服设21001 学号:1014031008 姓名:余佳慧

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山、丛林或江河水边,由于种种原因,对外交往过少,生产力也普遍低下,而且发展缓慢。但弊中有利,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往往向外人传达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或宗教禁忌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态,史诗般的祖先英雄文化和宗教禁忌文化、生活习俗文化则是民族服饰所含文化的最普遍的内容。西南民族服饰则是众多民族的一个代表。

1.1色彩之美

自古以来,世界上各个民族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差异,在色彩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五彩斑斓,具有独到的色彩感,而且善于将不同色彩灵活组合、搭配,或和谐统一,或反差对比,用色大胆。

不同的色彩喜好是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所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可以分为三种主要风格:一是明快素雅之美。以傣族和白族等民族服饰为代表,傣族女装浅色上衣配净色或花色筒裙;白族妇女多穿白上衣、黑裤子、红坎肩和蓝围腰;二是热烈鲜艳之美。苗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饰色彩属于此类,花苗妇女服饰绚丽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苗锦 喜用黑色作底,配以桃红,粉绿,青紫湖蓝等色线相间交错而织,鲜艳多彩从而取得满地生辉的效果;“花腰彝”服饰满绣红色图案,丰盈而不杂乱;是朴实沉稳之美。三是繁缛瑰丽之感是以壮族、瑶族、哈尼族、布依族、拉祜族等民族服饰为代表,蓝黑的主色调夹杂适量彩色绣花,配以闪闪银饰,稳重中不失富丽大方。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观念。白、普米、纳西等民族服饰尚白,在其信仰和传说中白色是神圣、纯洁之色,能够带来吉祥、平安和幸福;彝、哈尼、傈僳、景颇、拉祜等民族服饰尚黑,认为黑色是庄严高贵之色,在他们的创世古歌里就有黑色是大地之色的说法,寓示着吉祥。可见服饰的色彩美中蕴含了深厚复杂的民族心理.

不仅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就是在同一民族内部,由于收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同,对色彩的喜好也是不一样的。以苗族为例,汉族人就根据各地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色彩的差别,将其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这种分法来划分民族支系的做法虽然不科学,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各地少数民族对色彩的大致喜好。

1.2奇特的纹样

我国民族服饰纹样具有直率反映生活特征的突出物质。虽然其题材、纹样组织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绝大多数纹样均取自于客观原型,往往是从一种基础纹样经过演变、推移、扩展而成为多种纹样的。西南地区是公认的植物王国,丰富多彩的山花野草,经乡女

村姑的巧手织绣,鲜活灵绣,其图案万紫千红,与当地的自然风貌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风格。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蕴藏着先民朴素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审美意识,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的精神沉淀和显现,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与内涵,是原始宗教的物化形式,渗透着对超自然神力的幻想,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依托。在傣族传说中,古时候傣族只会织没有花纹的布,有位猎手将随手采来的蕨树叶插在妻子的织机上,妻子受蕨纹变化的启发,织出有美丽蕨纹图案的傣锦。还有瑶族成年礼度戒仪式上主持者穿着的道公服,正面绣满龙纹、日月、云雷纹,背面绣有道教的三清四御七十二罗天,神仙、人物、异兽、仙山,可以说整套服饰就是一幅完整的道教教义的解说图。纹样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色线织锦则是在这一准则之下的另一种表现几何形纹样的工艺手段。

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也无论是刺绣拼贴,还是扎缬编缠,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源于实物而非写实自然的变形纹样。中国民族服饰纹样中的变形,变得异想天开,有的几近荒诞离奇。其中,不依常规地将各类美好之物结集一堂,是贯用之法。有的是将互不相关的各种物体部分组合,衍生出一种并不存在的新物体,例如苗族刺绣常用的鸡龙纹样和鱼龙纹样;有的则是是各自以独立的形组合于非现实的空间;例如彝族腰带纹样中的花、果、蝶、鱼、鸟、兽等均随意组合,极异时空。而就组成纹样的个体变形而言,则是以物体各部件的想象重组为主要手段,例如西双版纳傣锦佛幡中的马纹,头部为全侧造形的外轮廓与正面造型的双耳和双眼组成。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纹样美表达着人们祈求祥瑞、礼赞生命的心理意念。彝族服饰的虎头纹寓意“虎生天地”的创世神话;哈尼族服饰的鱼纹象征“鱼生天地”的创世传说,粗犷的虎纹和细腻的鱼纹都是本民族的吉祥纹样,具有祈福驱邪的实用功能;白族、傣族、苗族、德昂、佤等民族服饰上绣有的石榴、桃子、鱼、葫芦、瓜、莲子等纹样,或细腻写实或抽象写意,象征多子,寓意求子乞嗣。各民族服饰上的吉祥纹样,在具有很强美化和装饰功能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美满、安康、富贵的心理愿望。

民族服饰纹样用足变形之妙,使纹样的表达意境与人的心灵情感紧密相连,将多盈与富足,美满与团圆,情爱与善合表现行淋漓尽至。平面空间的巧分割,虚实主次的处理以及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均齐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对照等形式法则的运用,无一不体现着各民族纹样丰富的装饰性和有意味的形式美。

1.3民族印染

印染是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印染工艺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为中国服饰工艺做出了宝贵的历史贡献。

蜡染,又叫作蜡缬,是采用蜡防染技术对织物染色的一种印染工艺。古代少数民族创造了“点蜡幔”“瑶斑布”的蜡染印花法,少数民族的印染技术在中国纺织印染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献记载,历史上辰、沅等州的苗族,“点蜡幔”最负盛名。长期以来,蜡斑布在苗族、瑶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中非常普遍,已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民族工艺,蜡染图案象征山川、五谷、城墙,描绘出祖先曾经安居乐业的家园。

由于蜡液在冷却后产生的自然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冰纹装饰效果。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大多擅长蜡绘艺术,技艺精湛者多不用画样,直接在布面上就能绘制出精美的图案。中国少数民族蜡染制品用处极广,结婚时要穿多工艺制成的蜡染衣,还要要用蜡染布做嫁妆,如被面、手巾、背扇等。贵州丹寨织金苗族姑娘出嫁,为表示富有,要置办24条蜡染裙。祭祖时,要穿特制的蜡染“祭祖衣”。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数十面旗幡,高悬飘扬于仪仗队前。不少地方也用带有传统铜鼓纹、涡妥纹等的蜡染布制作殉葬衣。布依语称蜡染为“读典”或“古典”,工艺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蜡染图案以龙爪菜、茨藜花、涡状花纹等植物花纹为多,色彩明丽、图案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除了蜡染之外西南的瑶族、彝族,很早就掌握了利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蓼蓝作为提取靛蓝染料原料的方法,并推广种植。靛染是利用蓼科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对织物染的一种方法。蓼蓝,简称靛、大靛,民间俗称蓝草。靛染织物,以蓝色为主,颜色由于染的次数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蓝色。靛染原料获取容易,工艺提纯简单,又方便易行,南方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颇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靛染的习俗,许多民族都种植蓝草,靛蓝技术非常普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瑶族几乎家家种植蓝草,靛染织物,已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因而有了蓝靛瑶之称。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有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每一个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认识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成、演变及文化发展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 巫风武影:民俗民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作者:郭振华 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4期 摘要:西南地处偏远,山高谷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当地持刀.携弩.能歌善舞等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决定着 ...查看


  •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看汉武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看汉武帝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 作者:邹成桔 陈钰 赵高顺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 摘 要: 汉代,"夷越之地&q ...查看


  •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 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原始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上承文字的起源而下启各类型文字的发展演变,正处于非文字和成熟文字之间的中间阶段.对这一文字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掌握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 ...查看


  • 形势政策--西南联大精神
  • 论文题目: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思考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 ...查看


  •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
  • 作者:杨永福陶亚敏 贵州民族研究 2007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033.2.7:K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131-09 作为前后相承的两个政权,明.清统治者在治边思想上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查看


  • 西南联大启示录
  • 西南联大启示录 注: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查看


  •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
  •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节选) 作者 何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及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跨境民族是在这一带诸多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中国南部与东南亚 ...查看


  • 什麼是南方丝绸之路
  • 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茶馬古道.蜀身毒道,是一條起於現今中國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裡,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它以四川宜賓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 ...查看


  • 欢迎访问西南民族大学
  • 学院是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法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校外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四川省地方性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