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节选)

作者 何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及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跨境民族是在这一带诸多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国家边界的变迁和最后确定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诸多民族不断迁徙发展而形成的。

黄河壶口瀑布

在东南亚,无论是海岛还是半岛地区,甚至在中国的南方,最早的土著民很可能就是今天还生活在海岛地区的那些黑色人种的祖先.今天在中国大陆已经没有黑色人种,在东南亚地区,除了菲律宾群岛一些边远的海岛上还生活着一些纯粹的黑色人种和马来半岛内陆地区还生活着一些混了血的混血黑色人种以外,其他地区的黑色人种都在早期历史上与先后南下的蒙古人种发生混合而消失了。但这些黑色人种是后来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形成的体质特征上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诸多民族的基础,他们在中国南方诸多民族和东南亚民族形成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来,起源于北方的蒙古人种不断南下,先后与当地的黑色人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形成了一些"明显地混有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特征"的南方蒙古人种。①而且,这一混合的场所很可能主要就是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因此,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也就成了后来我们见到的在体质特征上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诸多民族的发源地。

从这些南方蒙古人种中,又开始不断演化出一些新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早期的群体中,有一些在很早的时候就继续缓慢地南迁,进入中南半岛或东南亚海岛地区,并且,一路上继续与当地的一些黑色人种居民再度混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族群,也就是国外学术界所说的原始马来人。继原始马来人之后,又有一批南方蒙古人种从中国东南沿海或中南半岛东北部进入东南亚地区,这应该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续至马来人。这些人进入东南亚地区后,在不同的地区先后与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当地的黑色人种和早先迁入当地的原始马来人再度混合,形成了今天的南岛语诸民族或马来族群。而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他们的同族,则演化成了后来中国史书中提到的"百越"。

沱沱河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正源。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

大概就在马来人或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向东南亚地区迁徙的同时或稍后一个时期,另外一些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群体也沿陆路从中国南部向中国西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地区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也不断与早先居住在当地的黑色人种或与黑色人种混合产生的其他族群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南边地与中南半岛地区的早期的孟高棉语民族。这些早期的孟高棉语民族很可能就是后来中国史书中提到的"濮"。当然,在中国史籍开始提到"濮"这个群体时,他们当中的一些群体早已迁到中南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去了。后来,迁往中南半岛南部地区的那些说孟高棉语的人逐渐演变成了高棉人和孟人等民族.而另外一部分,可能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濮"中的一部分,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中国西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北部的"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

澜沧江-湄公河

在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向中南半岛迁徙发展的同时或稍后一些时候,形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越族也在向更南的地区发展,其中的一些人进入中南半岛东北部与中国交界的红河三角洲一带,融合了一些早先居住在当地的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或早期孟高棉语民族,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直系祖先骆越人。再后来,这些骆越人又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成分,特别是在中国统治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融合中国汉民族成分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现代越族。

可能在稍后一个时期,一些属于中国古书上提到的氐,羌族群的支系从中国的西北地区不断南下,先抵达并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后来,其中的一些群体又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徙到了云南西南部边地和中南半岛,在与早先居住在当地的一些民族群体混合后,形成了今天中南半岛和与中南半岛接壤的云南边地的藏缅语诸民族。

怒江-萨尔温江

再后一个时期,居住在今天中国广西,云南和今天的越南北部一带地区的古越人中的另外一些群体或他们的支系,又开始不断从那里向中国云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地区迁徙,在"驱逐"了早先居住在那里的一些孟高棉语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同时,也融合了一部分这些民族的成分,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傣泰语诸民族。这些傣泰语民族的先民最早是在什么时候离开他们的故土的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主体部分一定是在比较晚的一些时候才离开故土的.他们在离开他们的故土前,已经受到中国汉文化的熏陶,以至于这些群体在进入云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并"印度化"以后,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方面还带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或汉文化的烙印。

红河源头九曲十八弯

总而言之,南方蒙古人种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初步形成以后,从这些最初的南方蒙古人种中,开始不断演化出一些新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早期的群体中,有一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向东南亚各地迁徙,并且继续与当地的一些黑色人种居民或混合后形成的混血人种再度混合,先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分布在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南岛语民族,南亚语(孟高棉语)民族,现代越族,藏缅语民族,泰语民族等一些新的民族群体以及他们的支系.虽然对这些民族群体的迁徙时间和路线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认为,东南亚诸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和先后顺序大体就是这样的,今天东南亚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大体上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后来还不断有一些晚近的民族群体移入东南亚地区,但是,早期形成的这种民族分布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

而今天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境民族就是在这些民族由中国向东南亚迁徙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随着近代国界的形成而最后形成的。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近代边界形成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以中越传统边界形成的时间最早。中越分界始于公元968年越南脱离中国以后.在此之前,今天越南这片土地还属于中国的一个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而征服了岭南地区,并在今天越南的北方设立了象郡。此后的1000多年里,越南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元968年,安南豪酋丁部领趁中国内地政权无力控制当地之际,统一了当地,建立了一个"大瞿越国",从此,越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中越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大体上被双方认可的传统分界线。

1858年,法国与西班牙以保护法国传教士为借口,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1895年,法国军队占领了西贡.此后,又经过一系列单独对越南发动的战争,占领了越南南部地区,并最终于1883年迫使越南统治者签订条约,越南从此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85年6月9日,又迫使中国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了《天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结束了自越南独立以后中国与越南仍然一直保持着的传统的"宗藩关系".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曾先后被迫同法国签订了《越南条款》,《续议界务专条》,《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广东越南第二图界约》,《桂越界约》,《滇越界约》等一系列有关中越边界的条约。现在的中越边界就是根据这些条约最后划定的。

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

由于老挝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央王朝,即便是在老挝历史上最强大的澜沧王国时期,其中央政权对周边的控制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很模糊的。中国对于西南边疆的统治,也因中央王朝的强弱而变动不定.法国占领了越南之后,接着又占领了老挝.占领老挝以后,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合并为一个"印度支那联邦".法国占领老挝以后,其势力便直接延伸到了中国的云南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了《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在确立第五段边界的同时,又规定了所谓的第六段,把中国云南十三版纳中的猛乌,乌得一版纳划入了今天老挝的版图内。同时,中法两国共同勘察确定了中老边界线.以后的中老边界线基本以此为准。

缅甸蒲甘

中国与缅甸在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从中国的史书记载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今天缅甸北部的许多地区都在中国的控制之内。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了缅甸以后,就大肆进行侵略活动,蚕食了原先属于中国的大片土地,

如南部阿佤山区,八关以外的许多地区和麻栗坡等地,并且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制造了许多纠纷,在中缅之间留下了三段"未定界".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中缅边界北段未定界被缅甸划入了缅甸的克钦邦.直到1960年,才由中缅两国政府立约,完全解决了边界问题。原先居住在这一带的许多民族,就是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边界线逐渐形成和最后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跨境民族.后来,仍然不断有一些民族往来迁徙,主要是中国的一些民族向东南亚国家不断迁徙,使得一些新的民族群体又成了跨境民族。

目前,学术界对跨居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同一民族群体有不同的表述,过去,学者多用"跨境民族"来称呼这些民族群体,后来,也有学者使用了"跨界民族"这个词。近年来,又有学者认为,应当使用"跨国民族"更好一些,它比"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更有概括力。因为这些民族群体并不一定都在毗邻地区。

瑞丽江-伊洛瓦底江

……用跨境与跨界民族指称,有时则不能反映这类民族的全貌。"②本文之所以依然使用了"跨境民族"这个词,一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许多人依然在用这个词,二是因为笔者认为"跨境民族"这个词所指的民族群体并不仅仅是跨居在毗连两国边界且居住地区紧紧相连的同一民族,"跨境"指的仅仅是跨越边境,这个边境可以是两国的边境,也可以是两国以上的边境,而且,跨越边境居住的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可以是互相毗连的,也可以是相对分散的,但这些相对分散居住在不同国家的民族仍然被视为同一民族,而且他们之间在地域上和历史上一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本文所使用的"跨境民族"与有些学者所使用的"跨国民族"在概念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相反,笔者认为,使用"跨国民族"一词有时候反而会产生歧义。比如,从一般意义上讲,海外华人与我国的主体民族应当是同一民族群体,他们与我们也是"跨国"而居的.但是,他们所跨居的国家不仅仅是一个,两个或三个,而是跨居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如果使用"跨国民族"这个词,可能所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只是居住在毗连或相近的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国家了,可能就要涉及到更多的国家了.而且,即使是居住在毗连两国的华人,他们与毗连地区的历史很可能并没有多少联系。笔者认为,在含义上没有根本区别且研究的对象就是跨居毗连的两国或相近的两国以上的国家的同一民族群体时,还是用大家都已经约定俗成的"跨境民族"一词妥当一些。因此,本文依然使用了"跨境民族"这个词来指称所研究的这些民族群体。

在中国西南和与之毗连的东南亚地区,由于这些民族支系众多,同一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在不同的国家的称谓有可能不同,如果参照中国与境外诸国的相关称谓,目前,中国南部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分布的跨境民族可以按语言谱系分为以下几个群体:

(一)操孟高棉语的民族

孟高棉语是南亚语系的一个语族,操这种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云南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

在这个民族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佤族,德昂族(国外称帕朗族或龙族崩),布朗族,三陶人(也有的学者认为他们是佤族的一支,还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布朗族的一支),克木人,莽人(2009年3月,中国已经把莽人正式划为布朗族)。

(二)操藏缅语的民族

藏缅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操这种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西南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偏西一带。

在这个民族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国外也叫克钦族),独龙族,彝族(国外又叫倮倮),哈尼族,阿卡人(我国把阿卡人算作是哈尼族的支系,但是老挝等一些国家却把他们算作是单一民族),嘎都人(我国称为"卡多",被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戈族(戈族是老挝的一个民族,但在其他国家则被认为是阿卡人),巴那人(在一些关于老挝民族的调查中,戈族中的巴那人又被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但从其他学者关于戈族的调查研究来看,这个巴那人应该就是阿卡人中的一支,也就是在中国被划为哈尼族中的一支),西拉人(在老挝,西拉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但是,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者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哈尼族相同;国外学者则认为,他们可能曾经是广义的哈尼-阿卡群体中的一支),拉祜族,僳僳族,阿昌族,怒族等。

(三)操壮侗语的民族

我国学者所说的壮侗语民族,国外学者通常把他们称为泰语民族(Tai-speakingPeoples,我们有时候也译为傣泰语民族,傣泰民族或泰傣民族)或者泰—卡岱语民族(Tai-Kadai-speakingPeoples).国外学者通常说的泰语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相当广泛的群体,它不仅包括今天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和越南的泰族以及这些民族的众多支系,而且还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傣族,甚至有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个词时还包括了中国的壮族,侗族,黎族,水族等几乎所有侗泰语的民族。

在这个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壮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等.除了上述一些在历史上较早时期形成的跨国民族以外,比较晚近的时候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的民族还有苗族和瑶族。

关于苗瑶民族的语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也有少数学者把他们划入孟高棉语民族中。因此,许多研究东南亚民族史或民族问题的学者都把苗,瑶民族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从分布来看,在东南亚地区,苗族和瑶族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家,缅甸也有一小部分,主要分布在掸邦。

泰国神庙

另外,在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的交往中,一些居住在云南的操汉语云南方言的汉族和回族的居民也沿着陆路进入东南亚,并定居在那里。因此,国外学者在用"OverseasChinese"这个词来指华侨的同时,还创造了"OverlandChinese"这个词来特指这些从中国云南翻山越岭进入东南亚国家的云南人。由于这些来自云南的汉人,回民所操的汉语方言与主要聚居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那些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人所操的方言差异很大,所以,国外学者在称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那些华人时,就直接用"Chinese"(华人)这个词,而谈到来自云南的这些人时,则往往用"Yun2naneseChinese"(云南华人)这个词。

所以,在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国民族中,分布在与云南直接接壤或接近的几个国家的云南人也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中国迁徙过去的古代民族群体演化而形成的,所以,在中国南部地区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中,许多民族往往还把居住在中国的同胞认做是他们的主体,或者把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认做是他们的故乡。

例如,在国家认同方面,正如西双版纳的傣泐人也称自己是中国人一样,老挝和泰国的傣泐人也称他们是老挝人或泰国人。③

但是,另一方面,居住在境外的这些傣泐人,不论是近代被殖民者从西双版纳划分出去的还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移居过去的,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傣泐人的身份保持着一种认同。

1991年,美国人类学家凯耶斯(Keyes)对老挝勐新的傣泐人进行调查后认为:当地人的身份认同不断被许多关于他们祖先的故事,神话和传说所延续。例如,在当地的傣泐人之间,许多这类故事把他们(的感情)同古代傣泐人的一些勐联系在一起。④

柬埔寨暹粒

老挝北部的傣泐人的名称有很多,老挝南塔地区的泰丹人和朗勃拉邦南巴地区的老族人称呼当地的傣泐人为"嘎龙"(Kalom)或"泐嘎龙"(LueKalom),乌东赛省的一些老族人又称当地的傣泐人为"老泐"(LaoLue).⑤此外,这些傣泐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名字.但是,据学者调查,丰沙里省的傣泐人更喜欢人们称呼他们为"西双版纳傣泐人",勐新的傣泐人则愿意人们称呼他们为"景洪傣泐人"。⑥还有一位美国学者保罗对居住在泰国北部难府的傣泐人村寨进行了调查研究后也说,当地有好几个傣泐人的寨子,这些傣泐人的祖先都是从西双版纳的勐腊地区迁徙过去的.在当地一个叫做弄巴(NongBua)的傣泐人寨子中,人们至今仍然供奉着勐腊的32个神祈。每三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邻近寨子的傣泐人都被邀请参加。1984年,弄巴寨的傣泐人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勐腊的主神和祖先"召銮勐腊"(ChaoLuangMongLa)的塑像,用以纪念他们的祖先召銮勐腊。⑦在另外一个叫做敦孟(DonMun)的傣泐人寨子里,则供奉着一座叫(ChaoLuanAnupha)的塑像.这座塑像是1991年新建的.据说,召銮阿奴帕也曾经是勐腊的一位首领,敦孟寨的傣泐人认为他们的直系祖先就是召銮阿奴帕,该寨的村长自称他就是召銮阿奴帕的后裔。⑧

老挝山村

据国外学者的报道,自老挝政府198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老挝勐新那罕,诺混和塔抛等寨子的傣泐人经常前往西双版纳参加那里举行的各种节庆活动。⑨我国学者王国祥的调查报告也提到,泰国北部披夭府清闷县曼达法代(下达法村)的老人也说,他们的祖先是300年前从云南勐海迁到当地定居的。他们过去常到中国去走亲戚。有一位69岁的女赞哈(歌手)咪依燕仍然有亲戚在勐海县的景真,她就曾经去过景真。

老挝学者坎喷提蒙塔里在论述云南境内外的傣泐人之间以及他们同西双版纳的密切交往时就谈到说:如果我们撇开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的边界来看历史上的湄公河沿岸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无论是人民还是统治者之间都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勐新,勐腊,勐芒,勐弄,勐銮等等,均是傣泐人的城镇,这些城镇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人民之间相互走访,自由移居,(傣泐)人民不是把湄公河看成是分界线,而是看成生命线。

又比如,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移居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云南人,其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福布斯1976年至1980年期间在缅甸对缅甸的云南回民的情况进行考察后谈到说:他们依然"怀念着'旧日'的美好时光及从前与故乡云南的密切关系."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仅分布在缅甸北掸邦,克钦邦和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府一带的祖籍云南的华人华侨及其后裔,便合计达数十万人,故入境探亲访友的人数相当可观.如在号称"西南边境第一城"的云南保山腾冲县,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该县90年代后期以来年均15万人次的出入境人员中,探亲访友者约占8%即112万人次。以此可推断,往来于整个广西和云南边境地区的跨国界探亲访友人员,总人数每年可达20万人次以上。

另外,越南的倮倮族有一种习俗,人死后,亲友要敲锣打鼓,把亡灵送回死者在中国的故乡。当年,遇有丧事,倮倮族往往要穿越火线,到中国云南省富宁县请来彝族的祭师.后来,中越关系虽然经过一些风风雨雨,但跨居中越的民族却始终没有停止往来。而1970~1989年越南经济危机时,越南的普拉族则自发大批迁到云南的同族亲友处.即使在两侧布满地雷时,他们也沿着自己踩出的小径来往。

在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润乡距42号界碑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国防寨的哈尼族村寨,对面老挝一侧则有3个哈尼族村寨,双边互相往来有11条小道,1条大道,走动十分方便.这3个老挝哈尼族村寨的人每天约有20至30人跨越国界到中国卖辣椒,竹笋,鸟,野菜等,换回煤油,盐,火柴,米等。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

由于大多数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跨境民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因此,他们之间不但交往极为密切,而且互相嫁娶的跨国婚姻现象也较为普遍.比如,据周建新和范宏贵两位学者的调查,2000年时,在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靠近老挝的磨憨镇有两个苗族寨子,许多老挝苗族女孩都嫁给中国的这些苗族男子。

另外,中老两国的克木人通婚现象也比较突出,现今中国云南省尚勇乡和勐棒乡有两个克木人寨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家与老挝的克木人通婚,尚勇乡有8户是老挝克木女子嫁过来,现已生育了孩子。

老挝丰沙里省中老边界24号界碑老挝一侧约一公里处,有两个哈尼族寨子,这两个寨子里的人与中国一侧的哈尼族村寨有着密切的交往,互相通婚。由于这一带的跨境民族在认同各自所居住的国家的同时,许多人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或他们祖先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先的故土保持着一种认同,并与中国境内的相同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群体也就成为了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马来西亚

但是,这种跨国境的族群认同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方面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又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注释:

①李毅夫等编著:《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②马曼丽主编:《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21

④C1F1Keyes,"WhoaretheLue RevisitedEthnicIdentityinLaos,Thailand,andChina",paperpresentedatSeminaronStateof

KnowledgeofThaiCulture",Bangkok,10-13September,19931see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2

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nal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11

⑤"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11

⑥"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21

⑦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2

nal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41

⑧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nal

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41

⑨"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p1158~1591

⑩王国祥:《访泰国泰仂人村寨》,载《东南亚》1987年第4期.

lvKhamphengThipmuntali,"TheLueofMuangSing",in"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ans,SilkwormBooks,

ChiangMai,1999,p11501

lwAndrewD1W1Forbes,"Panthay:theYunnaneseChineseinBurma",JournaloftheInstituteofMuslimMinorityAffairs,7,19861

lx鲁刚,李寿:《云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对策》,载《云南社会学》2004年第2期.

ly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载《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

lz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组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l{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组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责任编辑:袁丽红〕

82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总第97期)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节选)

作者 何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及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跨境民族是在这一带诸多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国家边界的变迁和最后确定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诸多民族不断迁徙发展而形成的。

黄河壶口瀑布

在东南亚,无论是海岛还是半岛地区,甚至在中国的南方,最早的土著民很可能就是今天还生活在海岛地区的那些黑色人种的祖先.今天在中国大陆已经没有黑色人种,在东南亚地区,除了菲律宾群岛一些边远的海岛上还生活着一些纯粹的黑色人种和马来半岛内陆地区还生活着一些混了血的混血黑色人种以外,其他地区的黑色人种都在早期历史上与先后南下的蒙古人种发生混合而消失了。但这些黑色人种是后来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形成的体质特征上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诸多民族的基础,他们在中国南方诸多民族和东南亚民族形成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来,起源于北方的蒙古人种不断南下,先后与当地的黑色人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形成了一些"明显地混有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特征"的南方蒙古人种。①而且,这一混合的场所很可能主要就是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因此,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也就成了后来我们见到的在体质特征上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诸多民族的发源地。

从这些南方蒙古人种中,又开始不断演化出一些新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早期的群体中,有一些在很早的时候就继续缓慢地南迁,进入中南半岛或东南亚海岛地区,并且,一路上继续与当地的一些黑色人种居民再度混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族群,也就是国外学术界所说的原始马来人。继原始马来人之后,又有一批南方蒙古人种从中国东南沿海或中南半岛东北部进入东南亚地区,这应该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续至马来人。这些人进入东南亚地区后,在不同的地区先后与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当地的黑色人种和早先迁入当地的原始马来人再度混合,形成了今天的南岛语诸民族或马来族群。而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他们的同族,则演化成了后来中国史书中提到的"百越"。

沱沱河沱沱河又称托托河、乌兰木伦河,蒙语意为“红河”,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正源。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

大概就在马来人或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向东南亚地区迁徙的同时或稍后一个时期,另外一些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群体也沿陆路从中国南部向中国西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地区迁徙,在迁徙过程中也不断与早先居住在当地的黑色人种或与黑色人种混合产生的其他族群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南边地与中南半岛地区的早期的孟高棉语民族。这些早期的孟高棉语民族很可能就是后来中国史书中提到的"濮"。当然,在中国史籍开始提到"濮"这个群体时,他们当中的一些群体早已迁到中南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去了。后来,迁往中南半岛南部地区的那些说孟高棉语的人逐渐演变成了高棉人和孟人等民族.而另外一部分,可能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濮"中的一部分,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中国西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北部的"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

澜沧江-湄公河

在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向中南半岛迁徙发展的同时或稍后一些时候,形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越族也在向更南的地区发展,其中的一些人进入中南半岛东北部与中国交界的红河三角洲一带,融合了一些早先居住在当地的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或早期孟高棉语民族,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直系祖先骆越人。再后来,这些骆越人又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成分,特别是在中国统治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融合中国汉民族成分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现代越族。

可能在稍后一个时期,一些属于中国古书上提到的氐,羌族群的支系从中国的西北地区不断南下,先抵达并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后来,其中的一些群体又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徙到了云南西南部边地和中南半岛,在与早先居住在当地的一些民族群体混合后,形成了今天中南半岛和与中南半岛接壤的云南边地的藏缅语诸民族。

怒江-萨尔温江

再后一个时期,居住在今天中国广西,云南和今天的越南北部一带地区的古越人中的另外一些群体或他们的支系,又开始不断从那里向中国云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地区迁徙,在"驱逐"了早先居住在那里的一些孟高棉语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同时,也融合了一部分这些民族的成分,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傣泰语诸民族。这些傣泰语民族的先民最早是在什么时候离开他们的故土的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主体部分一定是在比较晚的一些时候才离开故土的.他们在离开他们的故土前,已经受到中国汉文化的熏陶,以至于这些群体在进入云南边地和中南半岛并"印度化"以后,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方面还带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或汉文化的烙印。

红河源头九曲十八弯

总而言之,南方蒙古人种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初步形成以后,从这些最初的南方蒙古人种中,开始不断演化出一些新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早期的群体中,有一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向东南亚各地迁徙,并且继续与当地的一些黑色人种居民或混合后形成的混血人种再度混合,先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分布在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南岛语民族,南亚语(孟高棉语)民族,现代越族,藏缅语民族,泰语民族等一些新的民族群体以及他们的支系.虽然对这些民族群体的迁徙时间和路线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认为,东南亚诸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和先后顺序大体就是这样的,今天东南亚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大体上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后来还不断有一些晚近的民族群体移入东南亚地区,但是,早期形成的这种民族分布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

而今天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境民族就是在这些民族由中国向东南亚迁徙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随着近代国界的形成而最后形成的。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近代边界形成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以中越传统边界形成的时间最早。中越分界始于公元968年越南脱离中国以后.在此之前,今天越南这片土地还属于中国的一个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而征服了岭南地区,并在今天越南的北方设立了象郡。此后的1000多年里,越南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元968年,安南豪酋丁部领趁中国内地政权无力控制当地之际,统一了当地,建立了一个"大瞿越国",从此,越南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中越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大体上被双方认可的传统分界线。

1858年,法国与西班牙以保护法国传教士为借口,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1895年,法国军队占领了西贡.此后,又经过一系列单独对越南发动的战争,占领了越南南部地区,并最终于1883年迫使越南统治者签订条约,越南从此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85年6月9日,又迫使中国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了《天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结束了自越南独立以后中国与越南仍然一直保持着的传统的"宗藩关系".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曾先后被迫同法国签订了《越南条款》,《续议界务专条》,《广东越南第一图界约》,《广东越南第二图界约》,《桂越界约》,《滇越界约》等一系列有关中越边界的条约。现在的中越边界就是根据这些条约最后划定的。

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

由于老挝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央王朝,即便是在老挝历史上最强大的澜沧王国时期,其中央政权对周边的控制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边界一直是很模糊的。中国对于西南边疆的统治,也因中央王朝的强弱而变动不定.法国占领了越南之后,接着又占领了老挝.占领老挝以后,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合并为一个"印度支那联邦".法国占领老挝以后,其势力便直接延伸到了中国的云南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了《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在确立第五段边界的同时,又规定了所谓的第六段,把中国云南十三版纳中的猛乌,乌得一版纳划入了今天老挝的版图内。同时,中法两国共同勘察确定了中老边界线.以后的中老边界线基本以此为准。

缅甸蒲甘

中国与缅甸在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从中国的史书记载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今天缅甸北部的许多地区都在中国的控制之内。1885年英国完全占领了缅甸以后,就大肆进行侵略活动,蚕食了原先属于中国的大片土地,

如南部阿佤山区,八关以外的许多地区和麻栗坡等地,并且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制造了许多纠纷,在中缅之间留下了三段"未定界".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中缅边界北段未定界被缅甸划入了缅甸的克钦邦.直到1960年,才由中缅两国政府立约,完全解决了边界问题。原先居住在这一带的许多民族,就是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边界线逐渐形成和最后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跨境民族.后来,仍然不断有一些民族往来迁徙,主要是中国的一些民族向东南亚国家不断迁徙,使得一些新的民族群体又成了跨境民族。

目前,学术界对跨居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同一民族群体有不同的表述,过去,学者多用"跨境民族"来称呼这些民族群体,后来,也有学者使用了"跨界民族"这个词。近年来,又有学者认为,应当使用"跨国民族"更好一些,它比"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更有概括力。因为这些民族群体并不一定都在毗邻地区。

瑞丽江-伊洛瓦底江

……用跨境与跨界民族指称,有时则不能反映这类民族的全貌。"②本文之所以依然使用了"跨境民族"这个词,一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许多人依然在用这个词,二是因为笔者认为"跨境民族"这个词所指的民族群体并不仅仅是跨居在毗连两国边界且居住地区紧紧相连的同一民族,"跨境"指的仅仅是跨越边境,这个边境可以是两国的边境,也可以是两国以上的边境,而且,跨越边境居住的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可以是互相毗连的,也可以是相对分散的,但这些相对分散居住在不同国家的民族仍然被视为同一民族,而且他们之间在地域上和历史上一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本文所使用的"跨境民族"与有些学者所使用的"跨国民族"在概念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相反,笔者认为,使用"跨国民族"一词有时候反而会产生歧义。比如,从一般意义上讲,海外华人与我国的主体民族应当是同一民族群体,他们与我们也是"跨国"而居的.但是,他们所跨居的国家不仅仅是一个,两个或三个,而是跨居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甚至是全世界。如果使用"跨国民族"这个词,可能所研究的对象就不仅仅只是居住在毗连或相近的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国家了,可能就要涉及到更多的国家了.而且,即使是居住在毗连两国的华人,他们与毗连地区的历史很可能并没有多少联系。笔者认为,在含义上没有根本区别且研究的对象就是跨居毗连的两国或相近的两国以上的国家的同一民族群体时,还是用大家都已经约定俗成的"跨境民族"一词妥当一些。因此,本文依然使用了"跨境民族"这个词来指称所研究的这些民族群体。

在中国西南和与之毗连的东南亚地区,由于这些民族支系众多,同一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在不同的国家的称谓有可能不同,如果参照中国与境外诸国的相关称谓,目前,中国南部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分布的跨境民族可以按语言谱系分为以下几个群体:

(一)操孟高棉语的民族

孟高棉语是南亚语系的一个语族,操这种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云南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

在这个民族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佤族,德昂族(国外称帕朗族或龙族崩),布朗族,三陶人(也有的学者认为他们是佤族的一支,还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布朗族的一支),克木人,莽人(2009年3月,中国已经把莽人正式划为布朗族)。

(二)操藏缅语的民族

藏缅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操这种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的西南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偏西一带。

在这个民族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国外也叫克钦族),独龙族,彝族(国外又叫倮倮),哈尼族,阿卡人(我国把阿卡人算作是哈尼族的支系,但是老挝等一些国家却把他们算作是单一民族),嘎都人(我国称为"卡多",被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戈族(戈族是老挝的一个民族,但在其他国家则被认为是阿卡人),巴那人(在一些关于老挝民族的调查中,戈族中的巴那人又被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但从其他学者关于戈族的调查研究来看,这个巴那人应该就是阿卡人中的一支,也就是在中国被划为哈尼族中的一支),西拉人(在老挝,西拉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但是,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者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哈尼族相同;国外学者则认为,他们可能曾经是广义的哈尼-阿卡群体中的一支),拉祜族,僳僳族,阿昌族,怒族等。

(三)操壮侗语的民族

我国学者所说的壮侗语民族,国外学者通常把他们称为泰语民族(Tai-speakingPeoples,我们有时候也译为傣泰语民族,傣泰民族或泰傣民族)或者泰—卡岱语民族(Tai-Kadai-speakingPeoples).国外学者通常说的泰语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相当广泛的群体,它不仅包括今天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和越南的泰族以及这些民族的众多支系,而且还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傣族,甚至有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个词时还包括了中国的壮族,侗族,黎族,水族等几乎所有侗泰语的民族。

在这个群体中,跨居在今天中国西南边疆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主要有:壮族,布依族,仡佬族,傣族等.除了上述一些在历史上较早时期形成的跨国民族以外,比较晚近的时候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的民族还有苗族和瑶族。

关于苗瑶民族的语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也有少数学者把他们划入孟高棉语民族中。因此,许多研究东南亚民族史或民族问题的学者都把苗,瑶民族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从分布来看,在东南亚地区,苗族和瑶族广泛分布于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家,缅甸也有一小部分,主要分布在掸邦。

泰国神庙

另外,在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的交往中,一些居住在云南的操汉语云南方言的汉族和回族的居民也沿着陆路进入东南亚,并定居在那里。因此,国外学者在用"OverseasChinese"这个词来指华侨的同时,还创造了"OverlandChinese"这个词来特指这些从中国云南翻山越岭进入东南亚国家的云南人。由于这些来自云南的汉人,回民所操的汉语方言与主要聚居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那些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人所操的方言差异很大,所以,国外学者在称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那些华人时,就直接用"Chinese"(华人)这个词,而谈到来自云南的这些人时,则往往用"Yun2naneseChinese"(云南华人)这个词。

所以,在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国民族中,分布在与云南直接接壤或接近的几个国家的云南人也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中国迁徙过去的古代民族群体演化而形成的,所以,在中国南部地区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中,许多民族往往还把居住在中国的同胞认做是他们的主体,或者把中国的某一个地方认做是他们的故乡。

例如,在国家认同方面,正如西双版纳的傣泐人也称自己是中国人一样,老挝和泰国的傣泐人也称他们是老挝人或泰国人。③

但是,另一方面,居住在境外的这些傣泐人,不论是近代被殖民者从西双版纳划分出去的还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移居过去的,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傣泐人的身份保持着一种认同。

1991年,美国人类学家凯耶斯(Keyes)对老挝勐新的傣泐人进行调查后认为:当地人的身份认同不断被许多关于他们祖先的故事,神话和传说所延续。例如,在当地的傣泐人之间,许多这类故事把他们(的感情)同古代傣泐人的一些勐联系在一起。④

柬埔寨暹粒

老挝北部的傣泐人的名称有很多,老挝南塔地区的泰丹人和朗勃拉邦南巴地区的老族人称呼当地的傣泐人为"嘎龙"(Kalom)或"泐嘎龙"(LueKalom),乌东赛省的一些老族人又称当地的傣泐人为"老泐"(LaoLue).⑤此外,这些傣泐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名字.但是,据学者调查,丰沙里省的傣泐人更喜欢人们称呼他们为"西双版纳傣泐人",勐新的傣泐人则愿意人们称呼他们为"景洪傣泐人"。⑥还有一位美国学者保罗对居住在泰国北部难府的傣泐人村寨进行了调查研究后也说,当地有好几个傣泐人的寨子,这些傣泐人的祖先都是从西双版纳的勐腊地区迁徙过去的.在当地一个叫做弄巴(NongBua)的傣泐人寨子中,人们至今仍然供奉着勐腊的32个神祈。每三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邻近寨子的傣泐人都被邀请参加。1984年,弄巴寨的傣泐人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勐腊的主神和祖先"召銮勐腊"(ChaoLuangMongLa)的塑像,用以纪念他们的祖先召銮勐腊。⑦在另外一个叫做敦孟(DonMun)的傣泐人寨子里,则供奉着一座叫(ChaoLuanAnupha)的塑像.这座塑像是1991年新建的.据说,召銮阿奴帕也曾经是勐腊的一位首领,敦孟寨的傣泐人认为他们的直系祖先就是召銮阿奴帕,该寨的村长自称他就是召銮阿奴帕的后裔。⑧

老挝山村

据国外学者的报道,自老挝政府198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老挝勐新那罕,诺混和塔抛等寨子的傣泐人经常前往西双版纳参加那里举行的各种节庆活动。⑨我国学者王国祥的调查报告也提到,泰国北部披夭府清闷县曼达法代(下达法村)的老人也说,他们的祖先是300年前从云南勐海迁到当地定居的。他们过去常到中国去走亲戚。有一位69岁的女赞哈(歌手)咪依燕仍然有亲戚在勐海县的景真,她就曾经去过景真。

老挝学者坎喷提蒙塔里在论述云南境内外的傣泐人之间以及他们同西双版纳的密切交往时就谈到说:如果我们撇开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的边界来看历史上的湄公河沿岸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无论是人民还是统治者之间都保持着很密切的关系.勐新,勐腊,勐芒,勐弄,勐銮等等,均是傣泐人的城镇,这些城镇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人民之间相互走访,自由移居,(傣泐)人民不是把湄公河看成是分界线,而是看成生命线。

又比如,虽然随着历史的推移,移居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云南人,其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福布斯1976年至1980年期间在缅甸对缅甸的云南回民的情况进行考察后谈到说:他们依然"怀念着'旧日'的美好时光及从前与故乡云南的密切关系."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仅分布在缅甸北掸邦,克钦邦和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府一带的祖籍云南的华人华侨及其后裔,便合计达数十万人,故入境探亲访友的人数相当可观.如在号称"西南边境第一城"的云南保山腾冲县,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该县90年代后期以来年均15万人次的出入境人员中,探亲访友者约占8%即112万人次。以此可推断,往来于整个广西和云南边境地区的跨国界探亲访友人员,总人数每年可达20万人次以上。

另外,越南的倮倮族有一种习俗,人死后,亲友要敲锣打鼓,把亡灵送回死者在中国的故乡。当年,遇有丧事,倮倮族往往要穿越火线,到中国云南省富宁县请来彝族的祭师.后来,中越关系虽然经过一些风风雨雨,但跨居中越的民族却始终没有停止往来。而1970~1989年越南经济危机时,越南的普拉族则自发大批迁到云南的同族亲友处.即使在两侧布满地雷时,他们也沿着自己踩出的小径来往。

在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润乡距42号界碑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国防寨的哈尼族村寨,对面老挝一侧则有3个哈尼族村寨,双边互相往来有11条小道,1条大道,走动十分方便.这3个老挝哈尼族村寨的人每天约有20至30人跨越国界到中国卖辣椒,竹笋,鸟,野菜等,换回煤油,盐,火柴,米等。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

由于大多数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跨境民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因此,他们之间不但交往极为密切,而且互相嫁娶的跨国婚姻现象也较为普遍.比如,据周建新和范宏贵两位学者的调查,2000年时,在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靠近老挝的磨憨镇有两个苗族寨子,许多老挝苗族女孩都嫁给中国的这些苗族男子。

另外,中老两国的克木人通婚现象也比较突出,现今中国云南省尚勇乡和勐棒乡有两个克木人寨子,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家与老挝的克木人通婚,尚勇乡有8户是老挝克木女子嫁过来,现已生育了孩子。

老挝丰沙里省中老边界24号界碑老挝一侧约一公里处,有两个哈尼族寨子,这两个寨子里的人与中国一侧的哈尼族村寨有着密切的交往,互相通婚。由于这一带的跨境民族在认同各自所居住的国家的同时,许多人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或他们祖先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先的故土保持着一种认同,并与中国境内的相同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群体也就成为了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马来西亚

但是,这种跨国境的族群认同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方面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又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注释:

①李毅夫等编著:《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②马曼丽主编:《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21

④C1F1Keyes,"WhoaretheLue RevisitedEthnicIdentityinLaos,Thailand,andChina",paperpresentedatSeminaronStateof

KnowledgeofThaiCulture",Bangkok,10-13September,19931see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2

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nal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11

⑤"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11

⑥"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11521

⑦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2

nal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41

⑧PaulT1Cohen,"LueEthnicityinNationalContext:AComparativeStudyofTaiLueCommunitiesinThailandandLaos",inJournal

oftheSiamSociety,Vol186,Parts1&2,1998,p1541

⑨"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ens,SilkwormBooks,Thailand,1999,pp1158~1591

⑩王国祥:《访泰国泰仂人村寨》,载《东南亚》1987年第4期.

lvKhamphengThipmuntali,"TheLueofMuangSing",in"Laos:CultureandSociety",editedbyGrantEvans,SilkwormBooks,

ChiangMai,1999,p11501

lwAndrewD1W1Forbes,"Panthay:theYunnaneseChineseinBurma",JournaloftheInstituteofMuslimMinorityAffairs,7,19861

lx鲁刚,李寿:《云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对策》,载《云南社会学》2004年第2期.

ly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载《民族研究》1996年第6期.

lz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组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l{周建新,范宏贵:《中老跨国民族及其组群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责任编辑:袁丽红〕

82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总第97期)


相关文章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 摘 要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查看


  • 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 [摘要]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在地域上山水相连,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这个区域里居住着众多的民族或族群,他们的文化相似性和可比性是很明显的.从跨国的视角来探寻文化互动或文化个性,这是一个理想的地域.这些不同民族或族群身份的诗人写作的民 ...查看


  • 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公元前310年秦 ...查看


  • 试论民族的政治属性
  • 作者:秦文鹏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5-0053-05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的形成和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共同体 ...查看


  • 西南边疆青铜文明研究的力作
  • 我与崇安兄交往二十余年,知其是最能坐冷板凳做学问者,早年读过他的<中国史前艺术>.<商周艺术>.<雨林中的国度――追踪东南亚古代文明>等大作,获益匪浅.两年前的一次聚会上,崇安兄自言自语地说:我生在广西. ...查看


  • 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建构
  • 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建构 尹可丽.尹绍清 [内容摘要]民族团结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对我国在21世纪继续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查看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2010-05-11 22:10阅读: X (*本文为作者徐杰舜参加2008年4月24日-27日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汉民族研究反思考"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论文.) ...查看


  • 古蜀文明的演进特点 及其在先秦史上的地位
  • 1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古蜀文明的演进特点 及其在先秦史上的地位 段摇渝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8) 摇摇摘要:古蜀文明经历了文明起源.文明形 ...查看


  •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 关于云南建设桥头堡认识误区的思考 摘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桥头堡,是云南"十二五"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当前云南推进"桥头堡"建设,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