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五)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五)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阅读资料】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

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

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

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

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了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

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

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

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

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

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

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

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

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

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

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节选正《静观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二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那么,画家所见应是

什么,“前三者”所见又都是什么呢?

答:画家所见应是 ; “前三者”所见都是 。

2.为什么说,画家要画好一个花瓶,必“自己化作花瓶”呢?作者借此想表达

一个怎样的思想?

答: ; 。

3.末了两段作者花了较大篇幅来“赞美儿童”。请选择两个角度,简析作者这样

构思匠心所在。

答: 。

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

(1)简析《美与同情》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谈谈《美与同情》中作者的一个观点。

【参考答案】

1.美的世界(或: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真善的世界(或:实用方面的价

值)

2.将同情心移入于花瓶,才能表现花瓶的精神,也才能画好花瓶。/艺术家眼里

的美的世界,万物均应是有灵魂、能泣能笑的活物。(或:艺术家同情心移

入于花瓶,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或: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3.匠心所在主要有三点:一是比较巧用,不着痕迹地比较出儿童与艺术家的同

情所及相同,借以指出艺术家保藏着儿童的同情心;二是观点浅出,贴近生活,用儿童的兴趣没入游戏,来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注脚;三是思想有自,生动形象地再现儿童的“同情”,使得“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的思想水到渠成。/答案提示:以上从三个角度尝度作答,仅供参考。作者的匠心在于,他试图贴近生活,平易、生动地解释他的文艺观:艺术家所见是美的、平等的、并且都被予以了同情的世界。没有“同情”,即没有“感情移入”,则难有审美。在作者看来,儿童与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有太多的相似。也就是说,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艺术家的同情不过是儿童同情的保藏。换言之,能保藏着儿童同情心的才能做艺术家。因而,用儿童的同情来作比较是顺利成章。/解题建议:可有多个角度,如文思缜密,文脉清晰;贴近生活,类比妥贴;举例浅近,释理自然等。

4.(1)本题所答,首先要找准文章的主题思想,其次可围绕主题及其表现作简

要评析。丰子恺在这篇节选文字里,主要表达了他的一个艺术观: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艺术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2)本题所议应是《美与同情》一文确有的观点。其观点有: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等等。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分析作答即可。/两答均应结合原文作赏析,做到观点正确,内容集中,语言流畅,议论得体,结构合理。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五)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阅读资料】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

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

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

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

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了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

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

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

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

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

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

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

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

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

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

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节选正《静观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二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那么,画家所见应是

什么,“前三者”所见又都是什么呢?

答:画家所见应是 ; “前三者”所见都是 。

2.为什么说,画家要画好一个花瓶,必“自己化作花瓶”呢?作者借此想表达

一个怎样的思想?

答: ; 。

3.末了两段作者花了较大篇幅来“赞美儿童”。请选择两个角度,简析作者这样

构思匠心所在。

答: 。

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

(1)简析《美与同情》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谈谈《美与同情》中作者的一个观点。

【参考答案】

1.美的世界(或: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真善的世界(或:实用方面的价

值)

2.将同情心移入于花瓶,才能表现花瓶的精神,也才能画好花瓶。/艺术家眼里

的美的世界,万物均应是有灵魂、能泣能笑的活物。(或:艺术家同情心移

入于花瓶,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或: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3.匠心所在主要有三点:一是比较巧用,不着痕迹地比较出儿童与艺术家的同

情所及相同,借以指出艺术家保藏着儿童的同情心;二是观点浅出,贴近生活,用儿童的兴趣没入游戏,来作“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注脚;三是思想有自,生动形象地再现儿童的“同情”,使得“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的思想水到渠成。/答案提示:以上从三个角度尝度作答,仅供参考。作者的匠心在于,他试图贴近生活,平易、生动地解释他的文艺观:艺术家所见是美的、平等的、并且都被予以了同情的世界。没有“同情”,即没有“感情移入”,则难有审美。在作者看来,儿童与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有太多的相似。也就是说,儿童与艺术家的同情所及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艺术家的同情不过是儿童同情的保藏。换言之,能保藏着儿童同情心的才能做艺术家。因而,用儿童的同情来作比较是顺利成章。/解题建议:可有多个角度,如文思缜密,文脉清晰;贴近生活,类比妥贴;举例浅近,释理自然等。

4.(1)本题所答,首先要找准文章的主题思想,其次可围绕主题及其表现作简

要评析。丰子恺在这篇节选文字里,主要表达了他的一个艺术观: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世界;艺术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2)本题所议应是《美与同情》一文确有的观点。其观点有: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等等。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分析作答即可。/两答均应结合原文作赏析,做到观点正确,内容集中,语言流畅,议论得体,结构合理。


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全国卷考纲
  • 语 文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1.命题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为依据, 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都有必考 ...查看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 ...查看


  •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分析 高三语文组 王巍 2015年高考结束,在对高考试卷认真仔细地研究后,做些许梳理和分析,纵观2015年的高考课标二试卷,在命题形式上继续沿承了以往的命题顺序和结构模式,即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1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施信忠整理 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 ...查看


  • 2014高三下语文备课组计划
  •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13-2014下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即将到来.在这一个学期里,高三备课组将一如既往,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备课组的各项工作,为高三学生语文成绩 ...查看


  •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 鹤壁市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分 析 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2013.2.1 鹤壁市育才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闫颜云 李军伟 杨 辉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 2013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 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 点:1 ...查看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