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成套设备装配工艺

文件编号:PUCH-GY001

版 次:A/1

颁发号: 受控状态:

编制: 审核: 批准: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装配工艺

浙江浦成电气有限公司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企业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产品总装的工艺过程、工艺要求,还规定了产品从总装完成到出厂的工艺过程与工艺要求,以及其它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本企业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产品(以下简称产品)的总装与出厂。

2 总装工艺准备

2.1 应熟悉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用图样、工艺文件要求,如产品装配图或零部件图、电路图,装配工艺守则、装配工艺过程卡片或工序卡片等工艺规程,以及装配工艺标准等,此外,还应了解产品检验规范以及有关的国家或企业标准要求。

2.2 应根据料单要求,准备好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用零部件、标准紧固件、开关、元器件、配线用等材料。

2.3 检查产品总装各装配工序用的待装产品零部件、开关或元器件、配线用等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以及每一道装配工序用的设备和工具等,均应符合图样与工艺文件的要求。

3 总装工艺过程

3.1 总装装配工序

产品总装的各装配工序一般有: a ) 柜体装配;

b ) 开关与元器件装配; c ) 母线制作与装配;

d ) 一次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e ) 二次线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f ) 名牌、标志、标牌的装配。

其中,c )~ e)工序可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装配。 3.2 总装工艺流程

图1 总装工艺流程图

3.3 总装-出厂工艺流程

产品的总装-出厂工艺流程见图2。

注1:产品出厂检验要求见各产品相应的检验规范。

注2:产品包装要求见有关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图2 总装-出厂工艺流程图

4 总装工艺要求

4.1 总体要求

4.1.1 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都应按相应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

4.1.2 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完成后,装配人员都应按相应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自检,然后交班组检验人员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班长在工艺流程卡上签字盖章之后,才允许转入下一道总装装配工序。班长或车间还可进行巡检,以确保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的质量要求。

4.1.3 产品完成总装后,应进行自检与班组检验,合格之后,再交付车间。车间应按有关产品检验规范的要求,对总装后的产品进行检验,车间内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交付检验部门进行产品的出厂检验(例行检验)。

4.2 柜体装配

4.2.2 工艺要求

4.2.2.1 涂(镀)覆层

柜体所有金属零部件应有涂(镀)覆层,涂(镀)覆层应无剥落、露底及损伤等现象。

4.2.2.2 紧固件

柜体各零部件均应装配到位,并在调整到规定尺寸后,还应逐个检查并拧紧紧固螺钉,所有紧固件应有防松措施,紧固后的螺钉应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4.2.2.3 接地(保护电路连续性措施)

a )接地点及柜体的金属壳体或外壳连接处有绝缘物(如喷塑、喷漆或类似涂层)时,应采用接地垫圈、自攻螺钉连接,也可采用其它措施,如用小锉刀将绝缘物层除去。手动操作器件接地应采用接地线直接接地。

b )装有电器元件的门通过金属铰链与柜体壳体或外壳装配时,应将门与骨架之间用铜编织线(不小于4 mm 2)连接,接地线两端与冷压端头压接,接地端子或接地螺钉上应装有接地符号。

4.2.2.4 门

a )门安装好后应转动灵活、无变形,门的开启角度不应小于90°。

b )安装有密封嵌条的门在开启、关闭或受振动时,密封条应不易脱落。门锁打开后,门不应自动弹开。

c )柜体全部装配好后(包括门、面板、盖板、封板、底板、侧板、内部各隔室等),外壳及内部各隔室的防护等级应符合图样及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4.2.2.5 箱体底部安装孔的位置,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4.3 开关与元器件装配 4.3.1 装配顺序

安装开关与元器件时,其安装顺序一般遵循“先上方、后下方,先主电路、后辅电路,先大件,后小件”的原则,如受其它条件制约等特殊情况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装。 4.3.2 工艺要求

4.3.2.1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操作方便,并应使操作人员不易触及到带电体。 4.3.2.2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容易维修、便于更换。

4.3.2.3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符合各自相应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例如,应满足飞弧距离、散热空间等要求);同时还应满足成套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4.3.2.4 安装开关与元器件时,应留出一、二次线的制作、安装距离或空间。 4.3.2.5 同一合同相同的开关与元器件的装配应一致。

4.3.2.6 装配所用紧固件、金属件的防护层不应脱落、生锈。螺钉选择要与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上的孔相匹配。紧固后的螺钉应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4.3.2.7 装配时,应充分考虑接地连续性,柜(箱)体内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栓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均应采用相应的接地措施。如,采用相应规格的接地垫圈,并应将接地垫圈齿面与绝缘层表面接触,以便划破绝缘层,保证接地的连续性。

4.3.2.8 安装因震动易造成损坏的开关与元器件时,应在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和安装板之间加装橡胶垫减震。

4.3.2.9 应特别注意,留给用户接电缆的空间要足够大,以方便电缆和柜(箱)体内预留的接线端子的连接。同时还应注意,电缆引入密封装置(如塔形密封套等)、电缆固定装置应齐全。

4.3.3 开关与元器件的安装

4.3.3.1 低压开关(主开关)的安装

a ) 塑壳断路器的安装

安装塑壳断路器时,应分清断路器是固定式的还是插入式的,按图样要求逐一将塑壳断路器安装在相应位置上,并将安装螺钉紧固好。检查安装后的塑壳断路器,其飞弧距离应符合该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门上带有操作手柄的塑壳断路器,机构操作杆要对准手柄,并且将操作机构、操作杆、操作手柄采用相应的螺钉分别紧固在塑壳断路器和门上。 b ) 微型断路器的安装

微型断路器可采用标准轨道安装,将位置确定后,再固定标准轨道,然后将开关卡入,并与二层门开孔对应。 c ) 交流接触器的安装

带有安装轨道槽的、较小电流等级的接触器可用标准轨道安装,将位置确定后,再固定标准轨道,然后将接触器卡入在标准轨道上;安装较大电流等级的接触器,应直接用螺钉紧固。安装接触器时,遵循接触器垂直安装的要求,不允许水平安装,也就是让接触器的吸合为前后或左右方向,避免上下方向吸合接触器。 d ) 互感器的安装

安装互感器时,应注意一次电流的方向,不允许装反。固定互感器时,螺钉应紧固,不允许有松动现象。 4.3.3.2 元器件的安装 a ) 继电器的安装

安装前,首先应分清继电器的型号、名称,如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其次,应特别注意继电器的电流、电压等级;时间继电器还应区分断电延时和通电延时等。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使用的继电器,一般应布置在柜体上部。其安装应便于维修更换,同时应垂直安装。

b ) 指示灯、按钮的安装

应根据图样或技术文件要求选用相应的指示灯、按钮颜色。安装指示灯、按钮时,应按各自对应的位置进行安装,所安装的指示灯、按钮的电压等级还应符合系统控制电压等级的要求。安装指示灯、按钮时,还应按相应指示灯、按钮的标题框、标牌等标记说明进行安装。 c ) 电工仪表的安装

电工仪表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功率因数表、电能表、多功能仪表等。安装时,应符合电工仪表本身的安装使用条件,如防尘、防溅、防腐蚀性物质、防强磁场、安装垂直度等。选用的各电工仪表的电压、电流等级应与系统电压和控制电压相匹配。 4.3.3.3 辅件的安装

a ) 绝缘件的安装

安装绝缘子、绝缘套管、绝缘支撑等绝缘件时,其表面应擦拭干净并不应有破损;在安装过程中,其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柜体各自相应的设计与工艺要求。

b ) 接线端子的安装

按电路图选择接线端子规格、数量,并组装接线端子,每个端子之间应压紧,不应有明显缝隙。端子排应标有序号,用端子标记号卡在端子标号体上,端子标记号应与电路图中的端子排标号一致,每组端子应加装电路名称及编号。

接线端子应用紧固件安装在标准导轨上,各功能单元之间应分隔,分隔标记、端子排、电路名称及编号均应与电路图一一对应。端子横向安装时,基座宽边在下方;端子竖直安装在产品左侧时,宽边在左侧,竖直安装在产品右侧时,宽边在右侧;端子安装在产品侧面时,宽边在里面。

c ) 行线槽

安装行线槽时,应横平竖直并便于接线。行线槽横竖交叉处应布置整齐,顶角处的交叉线槽盖板应采用45°角的交叉对接,以使行线槽的布置保持美观。

4.4 母线制作与装配 4.4.1 工艺准备

4.4.1.1 按设计图纸和生产任务单,考虑最佳方案。

4.4.1.2 检查一次电器元件、附件型号规格是否符合图纸及材料单的要求,产品许可证、合格证是否齐全。 4.4.2母线的选择

4.4.2.1主母线的规格及材质按设计图纸,分支母线材质无特殊要求时与主回路母线相同。 4.4.2.2分支回路母线的选择,按图中标注选择,如未标注则按断路器脱扣器电流选择。 4.4.2.3主回路或分支回路选用母线时,依据额定电流在表2中选用不小于该载流量的截面规格。

4.4.2.4低压配电装置的接地母线(PE )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4.4.2.4母线的表面应光洁、平整、无裂纹、无夹杂物。

4.4.3技术要求

4.4.3.1对于电器元件,带电零件部件及母线间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得小于表5、表6、表7所给定值。(为提高产品安全性能并便于施工,我厂低压成套设备要求电气间隙不小于15mm, 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 如有特殊情况,也不得小于表6表7的值) 表6

表7

4.4.3.2 母线的相色及相序排列应符合表8规定 表8

注: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按此相序排列会造成母线配置困难,可不按表8规定。 方位的判定均以柜的正视方向为准。

4.4.3.3 母线的接触应连接紧密,连接螺栓的紧固力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4.4.4 母线的制作

4.4.4.1 母线的走向及尺寸由施工者确定,同一形式的开关柜布线应一致。

4.4.4.2 母线应矫正平直,用母线轧平机对母线进行调直,并用木槌进行局部调整,应达到立弯(侧面弯曲) 不大于2mm/m,平弯(宽面弯曲) 不大于3mm/m,切断面应平整,不应有毛刺和影响质量的切口变形。

4.4.4.3 根据元件位置和选定的走向,用硬导线或其它材料制作母线样板,得出最理想的弯曲形式,按其展开尺寸用母排加工机专用冲剪下料,并画折弯线。

4.4.4.4 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裂纹、折皱、夹杂物及变形和扭曲现象。

4.4.4.5 母线弯曲型式应根据需要进行弯曲,共有如下三种基本弯曲型式,其弯曲型式及最小弯曲半径见图2;表11 a . 平弯 b . 立弯

c . 平扭弯90°母线扭转90°时其扭转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母线宽度的2.5~5倍

图2 三种弯曲型式 注: a —母线宽度 b —母线厚度 表

4.4.4.6 母线宜少直角弯曲,弯曲后不得有裂纹及显著的折皱,不允许用已弯曲过的母线在原折弯处又反方向折弯。

4.4.4.7 多片母线的弯曲程度应一致,母线间应有与母线同等厚度的间隙。(特殊情况酌情处理) 4.4.4.8 母线弯曲处与搭接处应有10mm 距离,在母线弯曲处或母线搭接处距支撑点应有大于或等于20mm 的距离(受空间限制者除外) 。见图3

图 3

4.4.5 冲孔(钻孔)

4.4.5.1 先将母线需冲孔位置划好中心线,并用冲子冲一定位孔

4.4.5.2 根据具体情况用母线加工机或用钻床钻孔,母线连接头孔眼的直径应大于螺栓直径0.5~1mm。冲(钻) 孔应垂直,不歪斜,孔眼间中心距离的误差不应大于0.5mm 。 4.4.5.3 不同宽度的铜母线冲(钻) 孔数目和孔径大小见表12

4.4.5.4 冲孔(钻孔) 后的毛刺不宜用锉刀锉磨,应用倒角去除,深度不大于0.8mm 。

4.4.5.5 母线接触面应用压花调平模具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接触面部分应无氧化膜,经加工后其减少值,铜母线应不超过原截面3%

4.4.5.6 母线固定在绝缘子上时,其母线开孔应按图4进行

图4 单条母线使用螺栓直接装置法

4.4.6 母线与电器元件之间的连接

4.4.6.1 直接连接的要求:当元件的端子是平面时,母线连接可直接用螺栓紧固如图5,但紧固件必须是钢制的。

图5 母线与设备接点用螺栓连接示意图

4.4.6.2 当元件接头是螺杆时,母线可直接连接在螺杆上,如图6,为防止松动,需加锁母,在

锁母之间不得加垫圈。

图6 母线直接连接在螺杆上示意图

4.4.7 母线热缩

4.4.7.1 组合式变电站中三相母线应进行热缩处理 4.4.7.2 母线热缩管颜色应符合表8的规定

4.4.7.3 按母排规格选取合适的热缩管,并按照需要尺寸用壁纸刀下料

4.4.7.4 将热缩管套在母排上,用热吹风机加热,直至热缩管紧套在母排上为止。 4.4.7.5 套好后的热缩管应平整无褶皱。

4.4.7.6 设备中零线与地线可不进行热缩处理,但应粘贴相应的接地和零线标志,宽40mm 以下的母线贴Φ20mm 标志,宽40mm 以 上(含40mm) 贴Φ30mm 标志。

4.4.8 母线的组装

4.4.8.1 母线与母线,母线与电器元件的连接,一律用贯穿螺栓紧固,贯穿螺栓紧固力应符合表9规定。

4.4.8.2 母线的搭接接触面应保持清洁。(如有特殊要求可涂电力复合脂)

4.4.8.3 母线平置时螺栓应由下至上穿,在其余情况下螺母应置于维修侧,在将弹簧垫圈压平后再旋转进半扣此力矩为宜,此时螺栓长度应露出螺母2~5扣。

4.4.8.4 螺栓两侧均应用垫圈,相邻螺栓的垫圈间应有3mm 的净距,螺母侧应装有弹簧垫圈或锁紧螺母。

4.4.8.5 螺栓应受力均匀,不应使电器件的端子受到额外应力 4.4.8.6 母线安装完毕后不应有应力

4.4.8.7 母线连接处可用专用绝缘套盒保护 4.4.9 一次母线配线检查

4.4.9.1 对照图纸检查线路接线是否正确

4.4.9.2 按本工艺表2,表3,表4,检查所装母线截面是否正确 4.4.9.3 用一米长钢板尺测量母线弯曲度;应符合6.4.2.2条之规定。 4.4.9.4 热缩管套装质量应符合6.7条的规定

4.4.9.5 检查电气性能(包括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喷弧距离、母线相间距离等) 是否达到要求。 4.4.9.6 螺栓的紧固力应符合表9的规定

4.4.9.7 母线安装完毕后不应有应力,拆开检查应符合表13的要求 表13 拆开后母线应力变形允许误差表 母线厚度 (mm) ≤6 >6 母线搭接处螺栓孔不同轴度 (mm) 1 1 母线搭接处两接触面的缝隙不大于(mm) 1 1 4.4.9.8 相序正确,色标齐全。

4.5 一次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4.5.1 工艺准备

4.5.1.1 应按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的要求选择连接用绝缘导线的截面积。如无明确要求,则按表1所列出的数值选取。

4.5.1.2 绝缘导线的颜色及绝缘导线的终端标识,其选择见表2。

4.5.1.3 根据绝缘导线和元器件的安装位置、敷设走向,计算出每根绝缘导线的长度。

4.5.1.4 在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部位,剥去导线端头的绝缘层、露出线芯,其长度应略大于铜压接端头套管部分长度的2 mm~3 mm,剥割线端时严禁伤及铜线芯。 4.5.2 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 4.5.2.1 端头压接

4.5.2.1.1 绝缘导线与端头采用冷压接,绝缘导线与钳口、绝缘导线、端头、压接冲模(或压接模)等应匹配。

4.5.2.1.2 绝缘导线应为洁净的多股圆铜绝缘导线,其线芯应无污染或腐蚀。 4.5.2.1.3 6 mm2~16 mm2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可以用长柄手动压接钳压接。

4.5.2.1.4 25 mm 2及以上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应采用端头压接机(一般为液压式)或用压接冲模在冲床上压接。

4.5.2.1.5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前,对未在绝缘导线全线上使用表2颜色作标识的导线,应在该导线两终端套上相应规格、并与表2颜色一致的热缩管或端头塑料套管。 4.5.2.1.6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端面形式宜为双槽形或六角形。

4.5.2.1.7 绝缘导线与端头压紧后,必要时按规定进行耐拉力试验。耐拉力试验施加的拉力负荷值见表3。

4.5.2.2 导线弯制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好后,应按绝缘导线在成套设备中的实际位置和走向,进行弯制,也即弯曲。弯曲内半径应大于绝缘导线绝缘层外径的4倍。 4.5.2.3 导线安装

4.5.2.3.1 绝缘导线弯制完成后,应按成套设备主电路图的要求进行安装、敷设。较小截面积的绝缘导线应按单回路或多回路进行捆扎,但不应超过三个回路(每三相为一个回路)。 4.5.2.3.2 每个线束或每根大截面积绝缘导线应在适当位置进行固定。

4.5.2.3.3 一般情况下,只允许一根绝缘导线与一根端头冷压接。在开关与元器件以及接线端子上,一个接线端子上也只允许连接一根冷压好导线的端头,若连接两根或三根该端头时,应采取措施,比如,增加过渡铜接线端头。

4.5.2.3.4 绝缘导线在安装好后应保持接线正确,整齐美观,既不应影响绝缘导线的散热,也不应影响其它电器元件及设备的正常工作。

4.5.2.3.5 绝缘导线在安装好后,应按表4的规定对紧固件扭力矩进行检验,绝缘导线与之相连的元件不应虚接。紧固件扭力矩见表4。

4.6 二次线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4.6.1 工艺准备

4.6.1.1 按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的要求,检查上一道装配完毕的设备,应干净、完好无损,紧固件的电镀层也应完好无损;还应着重检查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型号、外观与安装尺寸。

4.6.1.2 应熟悉电路图,并考虑装配用绝缘导线的行线方式,确定布线方案。

4.6.1.3 装配用绝缘导线长度的截取,一般从产品中的上方元件向下方元件量截,所量截导线的长度应留有余量50 mm~100 mm,不应过长。 4.6.1.4 装配用绝缘导线截面积的选择见表5。

4.6.1.5 按图样及料单要求准备好装配用的各种材料。 4.6.2 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

4.6.2.1 行线 4.6.2.1.1工艺要求

a ) 绝缘导线及其线束应排列均匀、合理、做到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b ) 绝缘导线不应承受应力,在其线束的转弯处应有圆弧过渡,并用螺旋管包裹,过门线应用软线连接,并使用缠绕管缠绕。

c ) 线束的捆扎不应损伤绝缘导线的绝缘层。 d ) 不允许使用焊接或绞接的方式加长导线。

e ) 穿越金属板的绝缘导线或其线束,应有塑料护齿条或绝缘护套,以便保护绝缘导线。 4.6.2.2 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 4.6.2.2.1工艺要求

a )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处不允许有氧化层及任何污染物。

b ) 在用剥线钳剥除导线绝缘层时,剥线钳的钳口应与绝缘导线线径相一致,不应损坏导线线芯。

c ) 用剥线钳剥掉导线端部的绝缘层,不能用剥线钳的,可用电工刀剥掉。剥掉的绝缘层长度见表6。

d )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及连接好后应逐一检查,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后的外形应端正,压接不应过松或过紧。 4.6.2.2.2 压接及连接

a )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应采用专用冷压钳压接。压接时钳口、导线和端头应相匹配,压接方法见图3。

端头

端头

()绝缘导线与端头连接

绝缘导线与端头连接

图3

b ) 采用螺钉、螺母固定压接好导线的端头时,应采取防松措施,如果只使用一只螺母紧固该压接好导线的端头时,应在螺母下面加一个弹簧垫圈,若不使用弹簧垫圈时应使用两只螺母锁紧,紧固后螺钉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c ) 螺母压紧冷压接好导线的端头后,螺母或垫圈至导线标记塑料套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 mm ,不允许将导线标记塑料套管压在螺母或垫圈下面。

d ) 一般情况下,只允许一个端头与不超过二根绝缘导线压接。在开关与元器件以及接线端子上,一个接线端子上也只允许连接一根冷压好导线的端头,若连接两根或三根该端头时,应采取措施,比如,增加接线端子等。

e ) 在元件之间相对位置允许导线接入元件的接点或端子时,均应留出80 mm~150 mm长的余线,以便检查和维修,留出的余线所弯形状应一致,凡遇到设备布置狭窄或导线孔和设备接点距离不等时,则可适当缩短或放长余线。 f ) 接至电器元件端子及端子排上的连接导线,应留有足够的余量,并弯曲成有规则的曲线,大小、方向应保持一致,力求美观、整齐,接线端头的长短、走向、布线应方便维护与检查。 g ) 绝缘导线或线束穿越金属板孔时,应在金属板孔内套上大小适宜的橡皮圈,以保正导线的绝缘层不受损坏。

4.7 名牌、标志、标牌的装配 4.7.1 名牌

4.7.1.1 产品名牌的材料、名牌内容,如:产品型号、技术参数、制造商名称、商标、认证标志、执行标准等,均应符合该产品相应的产品名牌图样与产品标准要求,同时也应与认证证书保持一致。

4.7.1.2 用钢字头在产品名牌上打上产品规格、出厂编号、日期等内容。字迹应端正、清晰,同一批产品使用的名牌,其规格、形状、内容与颜色等均应一致。

4.7.1.3 应按产品图样及设计要求,将名牌安装在指定的位置上,安装螺钉应拧紧。 4.7.2 标志

4.7.2.1 按电路图要求,用计算机打印机在胶印纸上打印开关与元器件标志,字迹应清晰端正,不应用笔涂改。

4.7.2.2 仪表面板元件标识、操作说明、方案图应事先用丝网印刷后再安装元件,可在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的上方或下方丝印该开关元器件标志,同一排相同开关与元器件的标志应端正地标记在同一条直线的相同方位上,所有标志都不应被线束遮挡。

4.7.3 柜号牌

柜号牌应粘在柜体的眉头上,或丝网印制在柜体的眉头上。柜号牌应正确、端正、平直、不应脱落。

4.7.4 标题框与纸质标牌

用计算机打印机在纸上打印出所有电路标牌名称或功能名称,字迹应端正、清晰。然后,按标牌名称,将打好字的纸质标牌用剪刀或裁纸刀剪开后装在标题框中待用。

标题框与纸质标牌配套使用,应安装正确、端正、平直,且不应脱落。 4.7.5 标牌

将用复合材料制作好的电路标牌或功能标牌,用M4镀铬螺钉紧固在面板的相应位置上。 4.7.6 接地标志

接地标志应端正地粘贴在距接地螺钉10 mm~20 mm范围内。 4.7.7 商标

商标印制均应符合各自产品相应的商标图样要求。

5 出厂检验(例行检验)

5.1 检验部门应按相应的产品检验规范要求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

5.2 检验部门应收集并保存好产品安装用的所有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等相关资料,以便转交售后服务人员。

5.3 应配齐以下必备的产品出厂随机文件以及备件、附件等,并列出清单,以便提供给用户:

a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使用说明书; b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合格证;

c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盘面布置图(版面图)与电路图; d ) 所装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 e ) 所装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合格证等; f ) 备件、附件等(如有)。

6 包装与出厂

出厂检验合格后,应按有关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规定,进行产品的包装与出厂。

包装要求如下:

a ) 包装尺寸、包装标志、随机文件、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产品包装的企业标准或各产

品包装图样与技术文件的规定;

b ) 装箱的实物应与装箱单一致;

c ) 采用箱装应有防水、防潮措施;

d ) 产品的瓷件、传动部分、外露导电接触面应有妥善的保护和防锈蚀措施。不允许因

包装原因出现绝缘件碎裂、传动部分严重锈蚀等缺陷;

e ) 所包装的产品及其零部件应有名称和/或代号标志,并保证在安装前清晰可见。

文件编号:PUCH-GY001

版 次:A/1

颁发号: 受控状态:

编制: 审核: 批准: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装配工艺

浙江浦成电气有限公司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企业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产品总装的工艺过程、工艺要求,还规定了产品从总装完成到出厂的工艺过程与工艺要求,以及其它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本企业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产品(以下简称产品)的总装与出厂。

2 总装工艺准备

2.1 应熟悉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用图样、工艺文件要求,如产品装配图或零部件图、电路图,装配工艺守则、装配工艺过程卡片或工序卡片等工艺规程,以及装配工艺标准等,此外,还应了解产品检验规范以及有关的国家或企业标准要求。

2.2 应根据料单要求,准备好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用零部件、标准紧固件、开关、元器件、配线用等材料。

2.3 检查产品总装各装配工序用的待装产品零部件、开关或元器件、配线用等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以及每一道装配工序用的设备和工具等,均应符合图样与工艺文件的要求。

3 总装工艺过程

3.1 总装装配工序

产品总装的各装配工序一般有: a ) 柜体装配;

b ) 开关与元器件装配; c ) 母线制作与装配;

d ) 一次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e ) 二次线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f ) 名牌、标志、标牌的装配。

其中,c )~ e)工序可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装配。 3.2 总装工艺流程

图1 总装工艺流程图

3.3 总装-出厂工艺流程

产品的总装-出厂工艺流程见图2。

注1:产品出厂检验要求见各产品相应的检验规范。

注2:产品包装要求见有关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图2 总装-出厂工艺流程图

4 总装工艺要求

4.1 总体要求

4.1.1 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都应按相应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

4.1.2 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完成后,装配人员都应按相应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自检,然后交班组检验人员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班长在工艺流程卡上签字盖章之后,才允许转入下一道总装装配工序。班长或车间还可进行巡检,以确保产品总装的每一道装配工序的质量要求。

4.1.3 产品完成总装后,应进行自检与班组检验,合格之后,再交付车间。车间应按有关产品检验规范的要求,对总装后的产品进行检验,车间内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交付检验部门进行产品的出厂检验(例行检验)。

4.2 柜体装配

4.2.2 工艺要求

4.2.2.1 涂(镀)覆层

柜体所有金属零部件应有涂(镀)覆层,涂(镀)覆层应无剥落、露底及损伤等现象。

4.2.2.2 紧固件

柜体各零部件均应装配到位,并在调整到规定尺寸后,还应逐个检查并拧紧紧固螺钉,所有紧固件应有防松措施,紧固后的螺钉应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4.2.2.3 接地(保护电路连续性措施)

a )接地点及柜体的金属壳体或外壳连接处有绝缘物(如喷塑、喷漆或类似涂层)时,应采用接地垫圈、自攻螺钉连接,也可采用其它措施,如用小锉刀将绝缘物层除去。手动操作器件接地应采用接地线直接接地。

b )装有电器元件的门通过金属铰链与柜体壳体或外壳装配时,应将门与骨架之间用铜编织线(不小于4 mm 2)连接,接地线两端与冷压端头压接,接地端子或接地螺钉上应装有接地符号。

4.2.2.4 门

a )门安装好后应转动灵活、无变形,门的开启角度不应小于90°。

b )安装有密封嵌条的门在开启、关闭或受振动时,密封条应不易脱落。门锁打开后,门不应自动弹开。

c )柜体全部装配好后(包括门、面板、盖板、封板、底板、侧板、内部各隔室等),外壳及内部各隔室的防护等级应符合图样及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4.2.2.5 箱体底部安装孔的位置,应符合图样的要求。

4.3 开关与元器件装配 4.3.1 装配顺序

安装开关与元器件时,其安装顺序一般遵循“先上方、后下方,先主电路、后辅电路,先大件,后小件”的原则,如受其它条件制约等特殊情况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装。 4.3.2 工艺要求

4.3.2.1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操作方便,并应使操作人员不易触及到带电体。 4.3.2.2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容易维修、便于更换。

4.3.2.3 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应符合各自相应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例如,应满足飞弧距离、散热空间等要求);同时还应满足成套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4.3.2.4 安装开关与元器件时,应留出一、二次线的制作、安装距离或空间。 4.3.2.5 同一合同相同的开关与元器件的装配应一致。

4.3.2.6 装配所用紧固件、金属件的防护层不应脱落、生锈。螺钉选择要与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上的孔相匹配。紧固后的螺钉应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4.3.2.7 装配时,应充分考虑接地连续性,柜(箱)体内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栓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均应采用相应的接地措施。如,采用相应规格的接地垫圈,并应将接地垫圈齿面与绝缘层表面接触,以便划破绝缘层,保证接地的连续性。

4.3.2.8 安装因震动易造成损坏的开关与元器件时,应在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和安装板之间加装橡胶垫减震。

4.3.2.9 应特别注意,留给用户接电缆的空间要足够大,以方便电缆和柜(箱)体内预留的接线端子的连接。同时还应注意,电缆引入密封装置(如塔形密封套等)、电缆固定装置应齐全。

4.3.3 开关与元器件的安装

4.3.3.1 低压开关(主开关)的安装

a ) 塑壳断路器的安装

安装塑壳断路器时,应分清断路器是固定式的还是插入式的,按图样要求逐一将塑壳断路器安装在相应位置上,并将安装螺钉紧固好。检查安装后的塑壳断路器,其飞弧距离应符合该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门上带有操作手柄的塑壳断路器,机构操作杆要对准手柄,并且将操作机构、操作杆、操作手柄采用相应的螺钉分别紧固在塑壳断路器和门上。 b ) 微型断路器的安装

微型断路器可采用标准轨道安装,将位置确定后,再固定标准轨道,然后将开关卡入,并与二层门开孔对应。 c ) 交流接触器的安装

带有安装轨道槽的、较小电流等级的接触器可用标准轨道安装,将位置确定后,再固定标准轨道,然后将接触器卡入在标准轨道上;安装较大电流等级的接触器,应直接用螺钉紧固。安装接触器时,遵循接触器垂直安装的要求,不允许水平安装,也就是让接触器的吸合为前后或左右方向,避免上下方向吸合接触器。 d ) 互感器的安装

安装互感器时,应注意一次电流的方向,不允许装反。固定互感器时,螺钉应紧固,不允许有松动现象。 4.3.3.2 元器件的安装 a ) 继电器的安装

安装前,首先应分清继电器的型号、名称,如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等;其次,应特别注意继电器的电流、电压等级;时间继电器还应区分断电延时和通电延时等。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使用的继电器,一般应布置在柜体上部。其安装应便于维修更换,同时应垂直安装。

b ) 指示灯、按钮的安装

应根据图样或技术文件要求选用相应的指示灯、按钮颜色。安装指示灯、按钮时,应按各自对应的位置进行安装,所安装的指示灯、按钮的电压等级还应符合系统控制电压等级的要求。安装指示灯、按钮时,还应按相应指示灯、按钮的标题框、标牌等标记说明进行安装。 c ) 电工仪表的安装

电工仪表包括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功率因数表、电能表、多功能仪表等。安装时,应符合电工仪表本身的安装使用条件,如防尘、防溅、防腐蚀性物质、防强磁场、安装垂直度等。选用的各电工仪表的电压、电流等级应与系统电压和控制电压相匹配。 4.3.3.3 辅件的安装

a ) 绝缘件的安装

安装绝缘子、绝缘套管、绝缘支撑等绝缘件时,其表面应擦拭干净并不应有破损;在安装过程中,其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柜体各自相应的设计与工艺要求。

b ) 接线端子的安装

按电路图选择接线端子规格、数量,并组装接线端子,每个端子之间应压紧,不应有明显缝隙。端子排应标有序号,用端子标记号卡在端子标号体上,端子标记号应与电路图中的端子排标号一致,每组端子应加装电路名称及编号。

接线端子应用紧固件安装在标准导轨上,各功能单元之间应分隔,分隔标记、端子排、电路名称及编号均应与电路图一一对应。端子横向安装时,基座宽边在下方;端子竖直安装在产品左侧时,宽边在左侧,竖直安装在产品右侧时,宽边在右侧;端子安装在产品侧面时,宽边在里面。

c ) 行线槽

安装行线槽时,应横平竖直并便于接线。行线槽横竖交叉处应布置整齐,顶角处的交叉线槽盖板应采用45°角的交叉对接,以使行线槽的布置保持美观。

4.4 母线制作与装配 4.4.1 工艺准备

4.4.1.1 按设计图纸和生产任务单,考虑最佳方案。

4.4.1.2 检查一次电器元件、附件型号规格是否符合图纸及材料单的要求,产品许可证、合格证是否齐全。 4.4.2母线的选择

4.4.2.1主母线的规格及材质按设计图纸,分支母线材质无特殊要求时与主回路母线相同。 4.4.2.2分支回路母线的选择,按图中标注选择,如未标注则按断路器脱扣器电流选择。 4.4.2.3主回路或分支回路选用母线时,依据额定电流在表2中选用不小于该载流量的截面规格。

4.4.2.4低压配电装置的接地母线(PE )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4.4.2.4母线的表面应光洁、平整、无裂纹、无夹杂物。

4.4.3技术要求

4.4.3.1对于电器元件,带电零件部件及母线间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得小于表5、表6、表7所给定值。(为提高产品安全性能并便于施工,我厂低压成套设备要求电气间隙不小于15mm, 爬电距离不小于20mm, 如有特殊情况,也不得小于表6表7的值) 表6

表7

4.4.3.2 母线的相色及相序排列应符合表8规定 表8

注: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按此相序排列会造成母线配置困难,可不按表8规定。 方位的判定均以柜的正视方向为准。

4.4.3.3 母线的接触应连接紧密,连接螺栓的紧固力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4.4.4 母线的制作

4.4.4.1 母线的走向及尺寸由施工者确定,同一形式的开关柜布线应一致。

4.4.4.2 母线应矫正平直,用母线轧平机对母线进行调直,并用木槌进行局部调整,应达到立弯(侧面弯曲) 不大于2mm/m,平弯(宽面弯曲) 不大于3mm/m,切断面应平整,不应有毛刺和影响质量的切口变形。

4.4.4.3 根据元件位置和选定的走向,用硬导线或其它材料制作母线样板,得出最理想的弯曲形式,按其展开尺寸用母排加工机专用冲剪下料,并画折弯线。

4.4.4.4 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裂纹、折皱、夹杂物及变形和扭曲现象。

4.4.4.5 母线弯曲型式应根据需要进行弯曲,共有如下三种基本弯曲型式,其弯曲型式及最小弯曲半径见图2;表11 a . 平弯 b . 立弯

c . 平扭弯90°母线扭转90°时其扭转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母线宽度的2.5~5倍

图2 三种弯曲型式 注: a —母线宽度 b —母线厚度 表

4.4.4.6 母线宜少直角弯曲,弯曲后不得有裂纹及显著的折皱,不允许用已弯曲过的母线在原折弯处又反方向折弯。

4.4.4.7 多片母线的弯曲程度应一致,母线间应有与母线同等厚度的间隙。(特殊情况酌情处理) 4.4.4.8 母线弯曲处与搭接处应有10mm 距离,在母线弯曲处或母线搭接处距支撑点应有大于或等于20mm 的距离(受空间限制者除外) 。见图3

图 3

4.4.5 冲孔(钻孔)

4.4.5.1 先将母线需冲孔位置划好中心线,并用冲子冲一定位孔

4.4.5.2 根据具体情况用母线加工机或用钻床钻孔,母线连接头孔眼的直径应大于螺栓直径0.5~1mm。冲(钻) 孔应垂直,不歪斜,孔眼间中心距离的误差不应大于0.5mm 。 4.4.5.3 不同宽度的铜母线冲(钻) 孔数目和孔径大小见表12

4.4.5.4 冲孔(钻孔) 后的毛刺不宜用锉刀锉磨,应用倒角去除,深度不大于0.8mm 。

4.4.5.5 母线接触面应用压花调平模具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接触面部分应无氧化膜,经加工后其减少值,铜母线应不超过原截面3%

4.4.5.6 母线固定在绝缘子上时,其母线开孔应按图4进行

图4 单条母线使用螺栓直接装置法

4.4.6 母线与电器元件之间的连接

4.4.6.1 直接连接的要求:当元件的端子是平面时,母线连接可直接用螺栓紧固如图5,但紧固件必须是钢制的。

图5 母线与设备接点用螺栓连接示意图

4.4.6.2 当元件接头是螺杆时,母线可直接连接在螺杆上,如图6,为防止松动,需加锁母,在

锁母之间不得加垫圈。

图6 母线直接连接在螺杆上示意图

4.4.7 母线热缩

4.4.7.1 组合式变电站中三相母线应进行热缩处理 4.4.7.2 母线热缩管颜色应符合表8的规定

4.4.7.3 按母排规格选取合适的热缩管,并按照需要尺寸用壁纸刀下料

4.4.7.4 将热缩管套在母排上,用热吹风机加热,直至热缩管紧套在母排上为止。 4.4.7.5 套好后的热缩管应平整无褶皱。

4.4.7.6 设备中零线与地线可不进行热缩处理,但应粘贴相应的接地和零线标志,宽40mm 以下的母线贴Φ20mm 标志,宽40mm 以 上(含40mm) 贴Φ30mm 标志。

4.4.8 母线的组装

4.4.8.1 母线与母线,母线与电器元件的连接,一律用贯穿螺栓紧固,贯穿螺栓紧固力应符合表9规定。

4.4.8.2 母线的搭接接触面应保持清洁。(如有特殊要求可涂电力复合脂)

4.4.8.3 母线平置时螺栓应由下至上穿,在其余情况下螺母应置于维修侧,在将弹簧垫圈压平后再旋转进半扣此力矩为宜,此时螺栓长度应露出螺母2~5扣。

4.4.8.4 螺栓两侧均应用垫圈,相邻螺栓的垫圈间应有3mm 的净距,螺母侧应装有弹簧垫圈或锁紧螺母。

4.4.8.5 螺栓应受力均匀,不应使电器件的端子受到额外应力 4.4.8.6 母线安装完毕后不应有应力

4.4.8.7 母线连接处可用专用绝缘套盒保护 4.4.9 一次母线配线检查

4.4.9.1 对照图纸检查线路接线是否正确

4.4.9.2 按本工艺表2,表3,表4,检查所装母线截面是否正确 4.4.9.3 用一米长钢板尺测量母线弯曲度;应符合6.4.2.2条之规定。 4.4.9.4 热缩管套装质量应符合6.7条的规定

4.4.9.5 检查电气性能(包括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喷弧距离、母线相间距离等) 是否达到要求。 4.4.9.6 螺栓的紧固力应符合表9的规定

4.4.9.7 母线安装完毕后不应有应力,拆开检查应符合表13的要求 表13 拆开后母线应力变形允许误差表 母线厚度 (mm) ≤6 >6 母线搭接处螺栓孔不同轴度 (mm) 1 1 母线搭接处两接触面的缝隙不大于(mm) 1 1 4.4.9.8 相序正确,色标齐全。

4.5 一次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4.5.1 工艺准备

4.5.1.1 应按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的要求选择连接用绝缘导线的截面积。如无明确要求,则按表1所列出的数值选取。

4.5.1.2 绝缘导线的颜色及绝缘导线的终端标识,其选择见表2。

4.5.1.3 根据绝缘导线和元器件的安装位置、敷设走向,计算出每根绝缘导线的长度。

4.5.1.4 在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部位,剥去导线端头的绝缘层、露出线芯,其长度应略大于铜压接端头套管部分长度的2 mm~3 mm,剥割线端时严禁伤及铜线芯。 4.5.2 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 4.5.2.1 端头压接

4.5.2.1.1 绝缘导线与端头采用冷压接,绝缘导线与钳口、绝缘导线、端头、压接冲模(或压接模)等应匹配。

4.5.2.1.2 绝缘导线应为洁净的多股圆铜绝缘导线,其线芯应无污染或腐蚀。 4.5.2.1.3 6 mm2~16 mm2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可以用长柄手动压接钳压接。

4.5.2.1.4 25 mm 2及以上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冷压接应采用端头压接机(一般为液压式)或用压接冲模在冲床上压接。

4.5.2.1.5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前,对未在绝缘导线全线上使用表2颜色作标识的导线,应在该导线两终端套上相应规格、并与表2颜色一致的热缩管或端头塑料套管。 4.5.2.1.6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端面形式宜为双槽形或六角形。

4.5.2.1.7 绝缘导线与端头压紧后,必要时按规定进行耐拉力试验。耐拉力试验施加的拉力负荷值见表3。

4.5.2.2 导线弯制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好后,应按绝缘导线在成套设备中的实际位置和走向,进行弯制,也即弯曲。弯曲内半径应大于绝缘导线绝缘层外径的4倍。 4.5.2.3 导线安装

4.5.2.3.1 绝缘导线弯制完成后,应按成套设备主电路图的要求进行安装、敷设。较小截面积的绝缘导线应按单回路或多回路进行捆扎,但不应超过三个回路(每三相为一个回路)。 4.5.2.3.2 每个线束或每根大截面积绝缘导线应在适当位置进行固定。

4.5.2.3.3 一般情况下,只允许一根绝缘导线与一根端头冷压接。在开关与元器件以及接线端子上,一个接线端子上也只允许连接一根冷压好导线的端头,若连接两根或三根该端头时,应采取措施,比如,增加过渡铜接线端头。

4.5.2.3.4 绝缘导线在安装好后应保持接线正确,整齐美观,既不应影响绝缘导线的散热,也不应影响其它电器元件及设备的正常工作。

4.5.2.3.5 绝缘导线在安装好后,应按表4的规定对紧固件扭力矩进行检验,绝缘导线与之相连的元件不应虚接。紧固件扭力矩见表4。

4.6 二次线绝缘导线的压接与装配

4.6.1 工艺准备

4.6.1.1 按图样、工艺标准或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的要求,检查上一道装配完毕的设备,应干净、完好无损,紧固件的电镀层也应完好无损;还应着重检查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型号、外观与安装尺寸。

4.6.1.2 应熟悉电路图,并考虑装配用绝缘导线的行线方式,确定布线方案。

4.6.1.3 装配用绝缘导线长度的截取,一般从产品中的上方元件向下方元件量截,所量截导线的长度应留有余量50 mm~100 mm,不应过长。 4.6.1.4 装配用绝缘导线截面积的选择见表5。

4.6.1.5 按图样及料单要求准备好装配用的各种材料。 4.6.2 工艺过程和工艺要求

4.6.2.1 行线 4.6.2.1.1工艺要求

a ) 绝缘导线及其线束应排列均匀、合理、做到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b ) 绝缘导线不应承受应力,在其线束的转弯处应有圆弧过渡,并用螺旋管包裹,过门线应用软线连接,并使用缠绕管缠绕。

c ) 线束的捆扎不应损伤绝缘导线的绝缘层。 d ) 不允许使用焊接或绞接的方式加长导线。

e ) 穿越金属板的绝缘导线或其线束,应有塑料护齿条或绝缘护套,以便保护绝缘导线。 4.6.2.2 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 4.6.2.2.1工艺要求

a )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处不允许有氧化层及任何污染物。

b ) 在用剥线钳剥除导线绝缘层时,剥线钳的钳口应与绝缘导线线径相一致,不应损坏导线线芯。

c ) 用剥线钳剥掉导线端部的绝缘层,不能用剥线钳的,可用电工刀剥掉。剥掉的绝缘层长度见表6。

d ) 绝缘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及连接好后应逐一检查,导线与端头冷压接后的外形应端正,压接不应过松或过紧。 4.6.2.2.2 压接及连接

a ) 绝缘导线与端头的压接及连接应采用专用冷压钳压接。压接时钳口、导线和端头应相匹配,压接方法见图3。

端头

端头

()绝缘导线与端头连接

绝缘导线与端头连接

图3

b ) 采用螺钉、螺母固定压接好导线的端头时,应采取防松措施,如果只使用一只螺母紧固该压接好导线的端头时,应在螺母下面加一个弹簧垫圈,若不使用弹簧垫圈时应使用两只螺母锁紧,紧固后螺钉露出螺母3个~5个螺距。

c ) 螺母压紧冷压接好导线的端头后,螺母或垫圈至导线标记塑料套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 mm ,不允许将导线标记塑料套管压在螺母或垫圈下面。

d ) 一般情况下,只允许一个端头与不超过二根绝缘导线压接。在开关与元器件以及接线端子上,一个接线端子上也只允许连接一根冷压好导线的端头,若连接两根或三根该端头时,应采取措施,比如,增加接线端子等。

e ) 在元件之间相对位置允许导线接入元件的接点或端子时,均应留出80 mm~150 mm长的余线,以便检查和维修,留出的余线所弯形状应一致,凡遇到设备布置狭窄或导线孔和设备接点距离不等时,则可适当缩短或放长余线。 f ) 接至电器元件端子及端子排上的连接导线,应留有足够的余量,并弯曲成有规则的曲线,大小、方向应保持一致,力求美观、整齐,接线端头的长短、走向、布线应方便维护与检查。 g ) 绝缘导线或线束穿越金属板孔时,应在金属板孔内套上大小适宜的橡皮圈,以保正导线的绝缘层不受损坏。

4.7 名牌、标志、标牌的装配 4.7.1 名牌

4.7.1.1 产品名牌的材料、名牌内容,如:产品型号、技术参数、制造商名称、商标、认证标志、执行标准等,均应符合该产品相应的产品名牌图样与产品标准要求,同时也应与认证证书保持一致。

4.7.1.2 用钢字头在产品名牌上打上产品规格、出厂编号、日期等内容。字迹应端正、清晰,同一批产品使用的名牌,其规格、形状、内容与颜色等均应一致。

4.7.1.3 应按产品图样及设计要求,将名牌安装在指定的位置上,安装螺钉应拧紧。 4.7.2 标志

4.7.2.1 按电路图要求,用计算机打印机在胶印纸上打印开关与元器件标志,字迹应清晰端正,不应用笔涂改。

4.7.2.2 仪表面板元件标识、操作说明、方案图应事先用丝网印刷后再安装元件,可在所安装的开关与元器件的上方或下方丝印该开关元器件标志,同一排相同开关与元器件的标志应端正地标记在同一条直线的相同方位上,所有标志都不应被线束遮挡。

4.7.3 柜号牌

柜号牌应粘在柜体的眉头上,或丝网印制在柜体的眉头上。柜号牌应正确、端正、平直、不应脱落。

4.7.4 标题框与纸质标牌

用计算机打印机在纸上打印出所有电路标牌名称或功能名称,字迹应端正、清晰。然后,按标牌名称,将打好字的纸质标牌用剪刀或裁纸刀剪开后装在标题框中待用。

标题框与纸质标牌配套使用,应安装正确、端正、平直,且不应脱落。 4.7.5 标牌

将用复合材料制作好的电路标牌或功能标牌,用M4镀铬螺钉紧固在面板的相应位置上。 4.7.6 接地标志

接地标志应端正地粘贴在距接地螺钉10 mm~20 mm范围内。 4.7.7 商标

商标印制均应符合各自产品相应的商标图样要求。

5 出厂检验(例行检验)

5.1 检验部门应按相应的产品检验规范要求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

5.2 检验部门应收集并保存好产品安装用的所有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等相关资料,以便转交售后服务人员。

5.3 应配齐以下必备的产品出厂随机文件以及备件、附件等,并列出清单,以便提供给用户:

a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使用说明书; b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合格证;

c ) 低压成套设备的产品盘面布置图(版面图)与电路图; d ) 所装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 e ) 所装开关与元器件的产品合格证等; f ) 备件、附件等(如有)。

6 包装与出厂

出厂检验合格后,应按有关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规定,进行产品的包装与出厂。

包装要求如下:

a ) 包装尺寸、包装标志、随机文件、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产品包装的企业标准或各产

品包装图样与技术文件的规定;

b ) 装箱的实物应与装箱单一致;

c ) 采用箱装应有防水、防潮措施;

d ) 产品的瓷件、传动部分、外露导电接触面应有妥善的保护和防锈蚀措施。不允许因

包装原因出现绝缘件碎裂、传动部分严重锈蚀等缺陷;

e ) 所包装的产品及其零部件应有名称和/或代号标志,并保证在安装前清晰可见。


相关文章

  • 低压成套计量柜制造和装配技术要求
  • 低压成套计量柜制造和装配技术要求 一.东莞市低压成套计量装置配置要求:必须按东电计[2004]2号配置计量柜内的电能表和互感器. 二.成套计量柜总要求:高.低压计量柜必须独立安装, 计量柜内不准安装.引接与计量无关设备,计量柜必须密封.防窃 ...查看


  • 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
  • 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 本文由yad6868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解中的腐蚀,在熔融盐中的 ...查看


  • 装配作业指导书 1
  • 装配工艺作业指导书汇编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发放编号: 受控状态: 颁布日期:2011年7月15日 实施日期:2011年7月20日 西安亿杰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1目 录 1.目录 -------------------------- ...查看


  • 参观实习报告401
  • 本次生产实习中主要参观的车间和基本成型工艺 1.1新疆新轴轴承厂(2011-8-29 10:20-12:30) 1.1.1主要车间和成型工艺: 新疆新轴轴承有限公司是一家轴承专业制造公司,公司位于头屯河工业区四期,同时拥有从铸造.热处理.车 ...查看


  • 长春一汽实习报告
  •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材料系 2013级铸造专业方向 生产实习报告 姓名:王海生 学号:105704 班级:材料C101 指导教师:秦春玲 丁俭 日期:2013年9月 目 录 1 前言 „„„„„„„„„„„„„„„„„„„„„„1 2 一汽 ...查看


  • 变压器厂实习报告
  •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 二.实习任务............................................. ...查看


  • 高低压开关柜的作用
  • 高低压开关柜的作用 一:1,什么是高压开关柜? 高压开关柜是按一定的接线方案将涉及一,二次设备成套组装的一种高压配电装配,在发电厂和变配电所中作为节制和保护发机电,电力变压器和高压线路之用.其中装有高压开关设备,保护电器,检验测定仪表和母线 ...查看


  • 电气控制柜装配工艺标准
  • 电气控制柜装配工艺标准 概述:本工艺标准根据GB7251-2008.GB 2681-81.GB/T 2682-1981.GB50171-92.GB50256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各电气控制设备一.二次设备安装及接线.目 ...查看


  •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装配工艺
  • GGD 系列安装工艺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GGD 低压固定柜进线柜电气元件的安装. 2. 工艺流程图 3. 工艺过程 3.1 工步1 生产准备 3.1.1仔细阅读图纸,根据图纸和工艺标准以及元器件型号.柜体尺寸.进线(电缆或母排: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