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的骂贿哲学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本意是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可见,较早的贿赂无非是送鱼肉。春秋时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在他任职期间,许多人买了鱼给他送礼,可是公孙仪从来不收。公孙仪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礼,就要按人家的意愿办事,就难免要犯法,一个正直的人不该这样做。试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还能吃到鱼吗?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   公孙仪的话,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惜后人在面对“鱼肉”时乱了方寸,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再来看明朝的一个怪现象。后人评价明朝是与太监共天下,而太监刘瑾的名头很大,当时有人戏称京城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帝”朱厚照,另一个是“站帝”刘瑾。   刘瑾没有什么文化,年轻时就是一个街头的泼皮无赖,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自阉入宫。因为伺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得当,主子当上皇帝了,奴才也跟着升迁,数次升官之后总算爬上了太监中的“一把手”——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掌印太监掌握着觐见皇帝的权力,凡是大臣们要拜见皇帝,都必须先过他这一关。那年头,当官的、办事的都是心眼活泛之辈,刘瑾规定怎样送,就会怎样送。官员们上京送礼的惯例是2万两,拿不出来的,就要先在京师借,然后回到地方上设法偿还,时人称为“京债”。有到处借债的,当然也有借不到钱挨骂的。兵科给事中周钥到京城办事,与知府赵俊的关系不错,赵知府答应借给周钥“千金”,以应付刘瑾,可临走时又变卦了。周钥“计无所措”,船到京城边“抹脖子”自杀了。   刘瑾当权,甚为骄横,奉使出差的人回来,刘瑾都要重重地索取一笔贿赂。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出京查盘钱粮,返京后刘瑾索贿,两人乖乖送,刘瑾一看,这也太少了,送礼也不能这样侮辱人格吧,于是他破口大骂,骂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最后,还是要给这两个人小鞋穿,就说他们参劾官员失当,用150斤重的枷,将这二位枷于公生门。当时正是夏季,大雨昼夜不停,这两位就在雨中淋着。如果不是这场大雨,恐怕早就中暑死了。   虽然有大臣自杀,但皇帝没有追究,刘瑾就安然无恙。久而久之,他态度更为恶劣,骂得越凶,送礼的人也就越多,以至于官场上的大多新晋官员,几乎都向他行贿过。   刘瑾骂文官,是一种索贿方式,半是威胁,半是利诱。一边骂文官,一边给送礼的人实惠。两下越来越亲近,关系越来越好。以至于到最后,重要部门掌权者都是刘瑾的党羽,这些被骂的官员也乐意给刘瑾送礼。因为他们心中也有一笔账,只要刘瑾“不倒台”,所送的钱财总能从老百姓那里弄到,而且可能送得越多升得越快,将来捞得可能会更多。   据统计,当时的文官系统中有将近90%的官员向刘瑾行贿。刘瑾对其中甚至是一品、二品大员都肆无忌惮,想骂就骂。他骂得越凶,“收获”就越多。据报道,刘瑾最后因叛逆罪而被处死时,拥有黄金1200万盎司(折37万公斤)、白银2.59亿盎司(折805万公斤)。作为对比,当时的皇宫国库只有白银6000万盎司(折为200万公斤)。   刘瑾的结局是被处以凌迟刑,共挨了3357刀,一些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刘瑾的一生成也武宗,败也武宗,贪腐虽然不是他的直接死因,但骂贿的臭名满天下的确加速了他的死亡。   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就曾感言:“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一个索贿试图买官的人,乐意被上级“虐待”,他反而视虐待为恩宠,而用罪恶手段换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同时,受贿就像击钟一样,击于内而声闻于外,很快就身败名裂。因此,管控好手中的权力不乱用,既是对即将成为“刘瑾式”官员的挽救,也是对官场良性生态的保护。   (作者单位:安徽市场星报社)   责任编辑:张功杭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本意是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可见,较早的贿赂无非是送鱼肉。春秋时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在他任职期间,许多人买了鱼给他送礼,可是公孙仪从来不收。公孙仪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礼,就要按人家的意愿办事,就难免要犯法,一个正直的人不该这样做。试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还能吃到鱼吗?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   公孙仪的话,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惜后人在面对“鱼肉”时乱了方寸,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再来看明朝的一个怪现象。后人评价明朝是与太监共天下,而太监刘瑾的名头很大,当时有人戏称京城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帝”朱厚照,另一个是“站帝”刘瑾。   刘瑾没有什么文化,年轻时就是一个街头的泼皮无赖,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自阉入宫。因为伺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得当,主子当上皇帝了,奴才也跟着升迁,数次升官之后总算爬上了太监中的“一把手”——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掌印太监掌握着觐见皇帝的权力,凡是大臣们要拜见皇帝,都必须先过他这一关。那年头,当官的、办事的都是心眼活泛之辈,刘瑾规定怎样送,就会怎样送。官员们上京送礼的惯例是2万两,拿不出来的,就要先在京师借,然后回到地方上设法偿还,时人称为“京债”。有到处借债的,当然也有借不到钱挨骂的。兵科给事中周钥到京城办事,与知府赵俊的关系不错,赵知府答应借给周钥“千金”,以应付刘瑾,可临走时又变卦了。周钥“计无所措”,船到京城边“抹脖子”自杀了。   刘瑾当权,甚为骄横,奉使出差的人回来,刘瑾都要重重地索取一笔贿赂。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出京查盘钱粮,返京后刘瑾索贿,两人乖乖送,刘瑾一看,这也太少了,送礼也不能这样侮辱人格吧,于是他破口大骂,骂得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最后,还是要给这两个人小鞋穿,就说他们参劾官员失当,用150斤重的枷,将这二位枷于公生门。当时正是夏季,大雨昼夜不停,这两位就在雨中淋着。如果不是这场大雨,恐怕早就中暑死了。   虽然有大臣自杀,但皇帝没有追究,刘瑾就安然无恙。久而久之,他态度更为恶劣,骂得越凶,送礼的人也就越多,以至于官场上的大多新晋官员,几乎都向他行贿过。   刘瑾骂文官,是一种索贿方式,半是威胁,半是利诱。一边骂文官,一边给送礼的人实惠。两下越来越亲近,关系越来越好。以至于到最后,重要部门掌权者都是刘瑾的党羽,这些被骂的官员也乐意给刘瑾送礼。因为他们心中也有一笔账,只要刘瑾“不倒台”,所送的钱财总能从老百姓那里弄到,而且可能送得越多升得越快,将来捞得可能会更多。   据统计,当时的文官系统中有将近90%的官员向刘瑾行贿。刘瑾对其中甚至是一品、二品大员都肆无忌惮,想骂就骂。他骂得越凶,“收获”就越多。据报道,刘瑾最后因叛逆罪而被处死时,拥有黄金1200万盎司(折37万公斤)、白银2.59亿盎司(折805万公斤)。作为对比,当时的皇宫国库只有白银6000万盎司(折为200万公斤)。   刘瑾的结局是被处以凌迟刑,共挨了3357刀,一些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刘瑾的一生成也武宗,败也武宗,贪腐虽然不是他的直接死因,但骂贿的臭名满天下的确加速了他的死亡。   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就曾感言:“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一个索贿试图买官的人,乐意被上级“虐待”,他反而视虐待为恩宠,而用罪恶手段换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同时,受贿就像击钟一样,击于内而声闻于外,很快就身败名裂。因此,管控好手中的权力不乱用,既是对即将成为“刘瑾式”官员的挽救,也是对官场良性生态的保护。   (作者单位:安徽市场星报社)   责任编辑:张功杭


相关文章

  • 哲学观:我们该如何对待哲学
  • 作者:刘福森 江海学刊 2011年05期 哲学观:不是知识,而是态度 研究哲学观,首先遇到的就是一个"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历史上每一个哲学家在讲自己的哲学之前,都首先要谈"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认 ...查看


  • 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 文 史 哲 2009年第4期(总第313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 LOSOPHY No 14,2009(Serial No.313 ) 杜保摘 要:, , 有将中国哲学研究藉由 , ...查看


  • 文化哲学构建的主要问题
  • 作者:丁立群(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文化哲学尽管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其影响日益拓展到文学.历史.政治.法律以及教育等领域.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文化哲学的学科性 ...查看


  • 中外哲学人物
  • 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邓小平 马克 ...查看


  • 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 莩未'拜富2010年第1期 我们该怎样生活 --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李文阁 [摘要]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追问但一直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 题.这个问题对于在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陷入危机的现代人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查看


  • 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 作者:孙正聿孙利天王天成李景林刘连朋马天俊宋继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07期 [编者按] 在今天搞哲学,特别是作为一种自觉的哲学理论研究和哲学理论创造,"自我理解"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对哲学本身的独特理 ...查看


  • [我的人生哲学]
  • 人生好像一只船,世界好像大海.人自身好像是驾船的舵手,历史的倾斜与时代的选择好像时而变化着走向的水流与或大或小的风. <我的人生哲学>内容简介 <我的人生哲学>作者简介 <我的人生哲学>编辑推荐 < ...查看


  • 时代·哲学的功能·哲学史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在今天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人们仅仅是从"它"看历史,今天,人们则不仅从历史来看"它",而且还要求从社会当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来 ...查看


  • 美好生活的向导练习题(带答案)
  •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是( )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查看


  • 浅谈中西方哲学
  • 浅谈中西方哲学 关键词: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