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不汲汲于拿博士学位而终成大师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他曾留学日、德、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著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但大家或许难以置信,陈先生这样一位堂堂大学者,居然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准确地说,陈寅恪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

在考入复旦公学之前,陈寅恪曾两度赴日短期求学。1909年从复旦毕业后,赴德国考入柏林大学,191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中断学业回国。1918年再度出国,本来想去德国,但因欧战尚未完全结束,遂先赴美国,入哈佛大学。1921年再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深造。1925年归国,就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

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为知识而不为名利,为学术而不为学位,这是陈先生求学的态度。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得文凭、谋职位、获提拔。对此现象,陈先生早有批评。他说:从前读书人学八股,是为了功名富贵;如今留学生又一窝蜂地学工程技术,虽所学不同,然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则一”。真是一针见血。

由陈寅恪先生的经历和见解,笔者生出两点感想:

其一,用人不能搞惟学历论。如果按我们现在的用人政策来衡量,陈寅恪是不能算作人才的,更是进不了清华的。但当年的清华大学却不这么看,照样把陈寅恪聘用了。民国时期能做到以真才实学衡量人,很是难能可贵。我们现在却动辄规定不是博士、硕士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二,成才也不能搞惟学历论。设立高学历高学位的本意是促使人们通过学习来提高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许许多多的高学历高学位者的确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现在有些人只图其名,而无其实——高学历、高学位是拿到了,真才实学却没有。以权力谋取学历就属于此类。陈寅恪先生的经历说明,有一个高学历、高学位固然很好,但更要紧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若是一块石头,任凭怎样乔装打扮,终究还是一块石头。

在用人和成才两者之间,用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的用人政策不能改变惟学历的偏颇,那么,劳民伤财、浪费巨大的对高学历趋之若鹜的片面追求现象就很难扭转。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他曾留学日、德、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著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但大家或许难以置信,陈先生这样一位堂堂大学者,居然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准确地说,陈寅恪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

在考入复旦公学之前,陈寅恪曾两度赴日短期求学。1909年从复旦毕业后,赴德国考入柏林大学,191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中断学业回国。1918年再度出国,本来想去德国,但因欧战尚未完全结束,遂先赴美国,入哈佛大学。1921年再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深造。1925年归国,就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

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为知识而不为名利,为学术而不为学位,这是陈先生求学的态度。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得文凭、谋职位、获提拔。对此现象,陈先生早有批评。他说:从前读书人学八股,是为了功名富贵;如今留学生又一窝蜂地学工程技术,虽所学不同,然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则一”。真是一针见血。

由陈寅恪先生的经历和见解,笔者生出两点感想:

其一,用人不能搞惟学历论。如果按我们现在的用人政策来衡量,陈寅恪是不能算作人才的,更是进不了清华的。但当年的清华大学却不这么看,照样把陈寅恪聘用了。民国时期能做到以真才实学衡量人,很是难能可贵。我们现在却动辄规定不是博士、硕士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二,成才也不能搞惟学历论。设立高学历高学位的本意是促使人们通过学习来提高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许许多多的高学历高学位者的确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现在有些人只图其名,而无其实——高学历、高学位是拿到了,真才实学却没有。以权力谋取学历就属于此类。陈寅恪先生的经历说明,有一个高学历、高学位固然很好,但更要紧的是要有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若是一块石头,任凭怎样乔装打扮,终究还是一块石头。

在用人和成才两者之间,用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的用人政策不能改变惟学历的偏颇,那么,劳民伤财、浪费巨大的对高学历趋之若鹜的片面追求现象就很难扭转。


相关文章

  • 人间词话七讲:两位词学大师跨世纪的精神合作
  • 正文 2014年05月20日10:27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第1页 :第一讲 1 授课中的作者 1 书 名:<人间词话七讲> 作 者:叶嘉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 ...查看


  • 那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 按清朝惯例,凡皇帝谕旨涉及外国人的,一般由总督巡抚联衔照会该国王.鉴于<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里有外国人夹带鸦片专条,所以需要向外夷宣谕,于是,1840年1月18日,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发出了一封<谕英国国王书> ...查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高三 2011-05-24 20:27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中国 ,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 ...查看


  • 陈寅恪的风骨
  •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 2009-12-13 17:00 作者:卿本佳人阅读原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 现出来,也必 ...查看


  • 尊严来自高贵的心灵
  • (2012-08-12 06:10:39) 转载▼ 标签:尊严 心灵 教育 分类:其他 没查过词典,但我以为我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不会太离谱--所谓"尊严",通俗地说,是一种被人尊重的权利.既然是&q ...查看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魏则西之死"拷问"百度之恶" 莆田系医疗一年贡献给百度逾100亿元,百度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作恶". 魏则西患上癌症,在百度上查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可以 ...查看


  • [人才强校主战略]徐革:对人才强校之"人才"的再认识
  • 时至今日,人才强校之主战略毋庸置疑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植根于每个交大人的办学理念中,深入到每个交大人的心中,成为了大家行动的灯塔和航标.战略是宏观的,它需要布局需要实施,需要进行资源配置,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以达成目标.所以,在过去的这个学期 ...查看


  • 2010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素材精选
  • 2010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素材精选 热点一:蹬三轮的蔡伟入复旦大学读博士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 ...查看


  • _梁启超力荐陈寅恪_的误读
  • 嘤嘤其鸣 据传"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并以自己作比,弄得清华校长曹云祥没办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梁启超力荐陈寅恪"的误读 □ 陈明远 1925年陈寅恪3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