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教科书第六章

第六章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1.建安元年曹操迁汉献帝於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东汉名存实亡

2.发展历程:共394年

二、无论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徵与意义,并

且奠定了此后隋唐盛世的基础

第一节魏晋与南朝的门阀政治

一、东汉末年门阀政治的萌芽

1.门阀释义

A.家门阀阅的简称,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两根柱子,经常用来榜贴本户的功状,代表官吏个人拥

有辉煌的成就与傲人的资历

B.东汉后,仕宦者的阀阅积渐成为家族名望、声誉的标志,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称「门阀」

C.「以贵役贱」的政治型态,由阀阅世家垄断政权,并且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的身分

地位,藉以维护阀阅世家特权

2.门阀政治的萌芽:东汉时代

A.武帝独尊儒术,实施以才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度

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现「以智役愚」的精神

b.儒术讲究家学渊源,几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选举也难免有营私舞弊的现象

B.东汉后逐渐出现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a.「士族」指他们掌握儒学的文化传统;「世族」则强调他们是世代为官 b.察举制度日坏,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携,门生、故吏时思报恩,士族往往积世显宦,成为特殊阶级

c.他们的权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经由乡举里选、通经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个人的才德和儒学传统

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於以贵役贱的门阀制度

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

1.背景:分崩离析的政局

A.无论鼎立的政权或分裂对峙的各个皇朝,其统治基础与实力都远逊於两汉时代

B.乱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壮大,成为曹魏新政权选任人才的来源

a.东汉末年后,北方战争不断,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离失所,无以维生,不得不投奔世家

大族,充当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

b.太学和郡国学到了曹魏时代,几已完全沦废或形同虚设,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维持重视子弟教育(

门第教育)的传统

c.曹操因身为宦门之后,曾刻意摧残士族,但曹魏之代汉实有赖中原士族的支持

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

A.原因:a.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出现了名实不副的弊端

b.因应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才流徙,无法进行乡举里选的新形势

B.实施:曹丕采陈群的建议,创新诠选人才的办法

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处人兼任各级中正官,将人才定为九等

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评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经司徒府核准,做为吏部诠选、任用的依据

c.强调「唯才是举」的原则,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不分门第高卑

C.变质:西晋以后

a.新政权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拢倚重

b.中正官多由高门士族担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达官贵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

决定人品及门第上下的现象

D.结果:西晋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

3.社会等级森严:士人→平民→部曲→奴隶

A.士人阶级中,又有「士族」与「庶族」的贵贱之别;门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谈

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军队),叫做「义从」;庶人为求进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门生」

C.部曲与奴隶皆属贱民阶级

三、东晋及南朝前期门阀政治的鼎盛

1.君弱臣强,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优势

A.永嘉南渡后,东晋政权幸赖南渡士族(侨姓)与江南大族(吴姓)的拥戴而建立,王、庾、谢、桓

四大家族,几乎垄断统治的实权

a.王敦与王导拥兵翼戴并策画争取南渡士族与吴地士族拥护,使东晋顺利立国江南,故有「王与马

,共天下」的谚语

b.肥水之战时,赖谢安、谢玄力持镇定,运筹帷幄,才能以寡击众,保全汉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

c.当时政权中心建康在扬州,而长江上游的荆州经济、军事实力相当大,形成荆、扬对立,君臣

猜忌,北伐终不成

B.世族渐形成以「郡望」区别门阀高下的「门品」

C.极重视家族的「谱牒」以维系门品於不坠,并以门品的高下为标准确立士庶之别的门阀制度

a.高门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

b.次门:寒门中人品被评三品至九品者,并且累世充任最高为六品官品的家族

c.役门:指魏晋以来的庶族(寒人),没有被评定人品的资格,即使入仕

,也只能反覆充当不入流

的寒官小吏

2.垄断政权,享有特权

A.占田、荫户和免除租税徭役等特权

a.利用租税徭役的豁免权,广置庄园土地、占山封泽

b.庇荫大量的部曲、宾客、佃客、奴婢,严重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与人力资源

c.土断制:东晋时刘裕所创

(1)原因:北方南渡的侨人不必负担赋役,造成政府税基的严重流失

(2)目的:促使侨户、流民与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种人口,变成本土居民

,并且纳入政府的编户,

藉以增加赋役收入

(3)作法:以土地限制户籍

(4)结果:因触及门阀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与皇权的冲突也愈趋尖锐

(5)影响:北人与南人之间,彼此的痕迹逐渐消没於无形;北人「南染

吴、越」,南人亦能「

晋语」,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着文化交流

B.仕宦优先权

a.南朝前期世族子弟二十即可登仕,寒门年过三十方能试吏

b.第一流高门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1)清官:事情少待遇好,为门阀士族的禁脔,不久便能升迁高官要职

(2)浊官:与清官相反,由庶姓寒人任之,世世悲叹时穷运蹙

(3)梁朝俗谚:「上车不落则着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4)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

之弊,至此而极。」

c.结果:庶姓离心,寒人离德,造成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意识低落

四、南朝后期门阀政治的式微

1.寒人地位上升

A.南朝四代皆定都建康,历代开国皇帝都出身於寒门,鉴於门阀政治侵蚀国本,亟需加强君权以自固

,士族盛极而衰

B.世族一向鄙视吏事武职,不能胜任实务的烦劳,故皇帝大多委任寒门庶族为顾问

C.寒门庶族仍以晋身士族为荣,故士族的社会地位并未受到严重的挑战

2.寒人仕进之途大开:梁武帝

A.置五经博士,开馆招生,专收寒门俊才,由政府供给食宿,只要能通一经,核实后即可录用

B.鼓励寒人钻研经学,提高文化素质,藉以消除华族与寒人的隔阂

C.进行官制改革,以利寒门凭藉才干、武功取得高位,与华族平起平坐

3.门阀士族式微

A.原因

a.门第精神的丧失:军政实权逐渐落入寒门手中的情况下,士族丧失对政

权的向心力,不以改朝换

代为意,虽有保家之念

b.士族自身的腐朽:生活奢靡腐化,学识与能力皆不堪闻问,擅长政事的

业已绝少,知兵者更不可得

c.南朝国君对士族刻意压抑,使士族远离了权力的核心,丧失了政治上的

影响力

B.显例:a.侯景之乱使士族子弟惨遭屠戮或沦落异乡,建康几成废墟,梁朝分裂

b.陈霸先以江南寒人建号称帝,开南朝未有之先例

C.唐宋后,门阀士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a.唐太宗刊定《氏族志》,有意建立以李唐宗室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对抗山东士族

b.黄巢之乱,士族丰饶的家园与产业惨遭破坏、谱牒散佚,门第观念不复存在

c.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使社会阶级消融快速

第二节胡人政权与汉族高门

一、五胡十六国的北方情势与中原世族

1.五胡十六国

A.时间:西晋愍帝灭亡~北魏太武帝(南朝宋文帝)统一北方,共120馀年

,约与江南东晋政权相始终

B.得名:a.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b.十六国⌒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事实上不止十六国,且亦

有汉人建国者

C.情势

a.由於种族文化的歧异及人为的新仇旧怨,造成族群间的残酷杀戮与破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b.前秦苻坚曾短暂的统一,但肥水之役后又告分裂

c.北魏拓跋氏再度统一北方,开启了「北朝」之局,也带动了胡汉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复苏,

故国力远在「南朝」之上

2.中原士族的乱世自保

A.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

B.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a.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

(1)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

(2)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

(3)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

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b.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

苻坚

c.并非人人都乐於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3.与南方士族的差异

A.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

B.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於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

C.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叁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於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

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

D.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二、北朝与中原士族的关系

1.北魏初期

A.鲜卑拓跋氏简史

a.代国:肥水战前所建,为前秦苻坚所灭

b.北魏(后魏、拓跋魏、元魏)

(1)道武帝拓跋痎於肥水战后复国,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时,统治地位更为稳固

(2)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徙都平城,至孝文帝时迁都洛阳

(3)於南朝梁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后被高洋与宇文觉篡位,分别建立了北齐、北周

B.重用中原士族

a.拓跋痎:对登门求见的士族皆亲自接见,量才录用

b.拓跋焘:亲发明诏,礼请各地着名士族入仕北魏

c.结果:胡汉冲突不断

(1)鲜卑贵族多凭军功起家,难以忍受中原士族来分享权力,对於士族的门阀态度更深感不满

(2)历事三朝的清河崔浩因主张实施门阀政治,为鲜卑贵族所痛恶,於撰修国史时,被指为蓄

意「暴扬国恶」,至全族诛灭,使北方士族遭受打击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门阀制度

A.汉化政策

a.先声:初期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颁行俸禄制与均田制,并致力於移风易俗

b.内容:(1)以南征齐为由,迁都洛阳

(2)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通婚姻、定姓族等,其中以定姓族的门阀制度与中原士族关

系最密切

B.门阀制度的施行

a.目的:融合胡汉,巩固统治基础

b.办法:模仿魏晋的门阀政治,在北魏上层社会中分姓定族

(1)国姓:鲜卑族除皇室元氏及同宗的长孙、叔孙等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等八姓的门第为高

(2)郡姓:汉族根据魏晋以来祖先官爵、门第高下而定的姓族,前冠郡

名,共分甲、乙、丙、丁

四个等级,称为四姓,非指具体的某四个姓;后又分裂成重经学

儒术的「山东郡姓」

与逐渐胡化的「关中郡姓」

(3)鲜卑八姓与汉族四姓相等,都是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门阀之外,完

全承袭「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魏晋遗风

c.结果:汉族高门既未拥有如东晋高门的权力,也不像南朝高门深受敬重

,反被凭才干、武功起家

的北朝新贵极力压制

C.结果与影响

a.加速北方胡汉的融合

b.鲜卑族内因汉化程度的差异,造成国内动乱不断

(1)六镇之乱:未列入八姓的鲜卑军人,尤其戍守北方的六镇军官,因

被排斥於门阀之外,仕进

困难,更是心怀怨怼

(2)河阴之变:又称「尔朱氏之乱」,尔朱荣平定六镇后,取得政权,

后又屠戮王公贵族,使北

魏的门阀制度从此一蹶不振

c.尔朱荣之乱平定后,北魏政权再落入六镇豪强出身的高欢与宇文泰手中,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3.北朝末期:门阀制度式微

A.官吏诠选的改革

a.高欢与宇文泰均颇重视人才的选任,门阀制度已不能维持

b.学校及察举的射策、对策制,使寒人仕进之路大开,布衣可以应试取得官职,士庶界限转趋淡化

c.私人讲学之风远盛於南朝,有助於寒人的学习儒术和应试任官

B.汉族高门已更难凭藉高门标志做为仕途护符

第三节士族的思想信仰与生活

一、玄学的兴起

1.原因

A.时代背景:经党锢之祸和魏晋政治的压迫,使得士人不敢再抨击时政、臧否人物

B.学术背景:汉末经学日趋繁琐僵化,促使学者转而寻求简化的学风

2.转变

A.政治上:砥砺名节、叁与政治→疏离冷漠、明哲保身;积极入世→消极出世

B.思想上:儒家传统→老庄之学;个人自我之觉醒

C.关怀重心:群体秩序→个人身家

a.虽以任官於朝廷为延续门第的必要手段,但特别推崇家教(如《颜氏家训》)

(1)家风:孝友天伦之德行

(2)家学:经籍学业之修养

b.传统的君臣伦理发生危机

3.三玄:道家的《老子》、《庄子》与儒家的《周易》

4.内容:以探讨世界万事万物的主体为主

5.发展

A.奠基: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王弼

a.贵无:推崇老子「天地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思想,表现了顺乎自

然的「无为」精神

b.自然与名教合一:成为西晋玄学的主流思想

(1)祖述老庄,阐扬玄学,但尊崇孔子

(2)注重经学的微言大义,而且从玄学的角度加以发挥,与汉儒重视章句训诂的解经完全不同

(3)不反对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儒家名教;认为名教离不开「道」,名教应该体现「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B.分化

a.原因:魏晋之际,司马氏为了夺权,对於不合作的名士采取镇压手段 b.派别:(1)自然与名教可加调和⌒以王衍、郭象(注《庄子》)为代表,

强调名教与自然实为一体

的两面

(2)自然与名教不易调和⌒以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为代表,

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

C.以洛阳为中心,盛行於士族高门之间,永嘉之乱后,随之南渡

D.东晋以降,佛学也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

6.影响:A.清谈误国⌒苟且偷安,不务实际,并造成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B.其他⌒打破经学对思想的禁锢,同时影响到文学、艺术及文人的生活风尚

二、儒学的薪传

1.盛况不及两汉,但薪传不断

A.洛阳以外的士子,多研习儒家传统的经书

B.《晋书儒林传》记载,除少数地方着姓外,多数是安贫乐道、潜心着述的地方士人→儒学在地

方上香火不断

2.南北方好尚不同

A.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a.因玄学的南渡,浸润於玄学思想,经常作为抽象论辩的谈资

b.用者求要而不繁,得其精髓

B.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a.承自魏晋十六国,其渊源甚至可上溯自东汉

b.汉人士族在异族统治下,谨守儒家传统,注重经学,讲究经国济民之道 c.东汉儒学重章句训诂,学者多按字义深入解经,往往一经说到百馀万言

三、佛教的信仰

1.传入:西汉末年哀帝时,至东汉末年方渐盛行;印度 →大夏 →大月氏 →中国

A.东汉时仍被视同黄老之学的教派,随着佛经翻译的增加,人们对佛教才逐渐理解

a.首先西行求法:东汉明帝遣蔡佝至大月氏,归时携回《四十二章经》

b.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

B.东汉末年的政治黑暗与社会动乱,促使人们思考佛教宣扬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等义理

,佛教才逐渐盛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A.分两大系统

a.小乘禅学:注重戒律和禅定

b.大乘般若学:根本思想是「本无」,与玄学的「贵无」观念相近

B.发展:a.曹魏时始准剃度出家,朱士行是第一个西行求法取经的僧侣

b.永嘉之祸前,士族多尚清谈,对佛教并无深厚信仰

c.晋室南渡后,玄学随士族南迁,佛教才得以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由於胡族君主的提倡,

中原士族普遍以信佛者居多

d.东晋南朝的清谈玄学盛行,但佛教已开始影响中国的学术界,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

士族崇奉佛法者甚多,陈郡谢灵运尤信佛法

e.佛教中心在建康,於梁武帝时达到极盛

C.着名高僧

a.南方:道安、慧远等,与南朝公卿名士时相往来,用玄学解释佛教教义

,使佛教与玄学合流,在

南方的士族社会中广泛传布

b.北方:(1)鸠摩罗什⌒大量译经外,并进一步推广般若学

(2)僧肇⌒为重要的佛教理论家

(3)竺道生⌒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之说,深受士族欢迎

3.政教冲突

A.南朝:主要在思想上的争论

a.政治方面:庾冰主张「沙门该敬王者」慧远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反驳

b.思想方面:范缜的《神灭论》主张神灭、偶然论梁武帝的《神不灭论》

c.文化方面:顾欢的《夷夏论》,主张贵华贱夷贵夷贱华,提倡佛教 d.伦理方面:断发伤身刘勰等人以《父母恩重难报经》反驳,佛门亦有孝道

B.北朝:两次灭佛

a.三武之祸: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会昌法难)

b.佛教很快又发展起来,并兴建不少杰作,如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以及河南少林等寺院佛塔

四、道教的发展:与儒教、佛教合称为「三教」

1.创立:东汉末年

A.渊源:源自古代巫术、多神教、神仙传说的信仰

B.形成:张角的太平道(黄巾之乱)与张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使原始

道教开始拥有大量群众和

宗教组织的形式

2.形成与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A.东晋:葛洪

a.《抱朴子》:对战国以来神仙方术加以整理阐述,并以炼丹服药学理来

附会易、老,确立道教的

神学理论体系

b.外儒内道:用儒术治国安民,用道术养生修仙,将道教的神仙理论与儒

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c.广获公卿士族的崇信,建立了贵族的「金丹道」

B.南朝:陆修静、陶弘景

a.刘宋的陆修静:结合天师道与金丹道,并汲取佛教仪式,为道教制定较

为完整的科仪,开创了道

教的南天师道

b.梁武帝的陶弘景:为茅山道士,继续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充实道教

内容,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C.北魏:寇谦之

a.原是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自称得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以整顿道教

b.以「礼拜炼丹」为主要教义,获得北魏太武帝的尊崇,奉为国师,建北天师道

D.南北天师道的建立,代表道教已超越了原始民间宗教的形式,并且在士族社会及统治阶层中获得普

遍的支持;无论南北方士族,均有佛道兼容的趋向

五、士族的社会生活

1.雅好玄学,崇尚清谈

A.内容: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多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摒弃世

务,专谈玄理

B.主客两方的问难方式

a.谈主首先提出一项讨论主题并说明自己的见解,称为「竖义」或「立义」,然后由宾客问难,往

来答辩

b.主客双方各舞麈尾以助谈锋,争取优胜;麈尾成为清谈必备的道具

C.开启辩证思维的风气,成为士族日常生活与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

a.谈者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发展到东晋时代,已成为脱离现实的口头虚语

b.在朝的门阀士族终日谈玄说理而不屑不顾国计民生,使东晋偏安以至亡国

2.强调士庶区隔

A.车服异制,不能同坐交往;婚姻的对象更是严格限定

a.士族为了维护优越的门第族望与血统,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若婚宦失类,则会受到士族群

起非难

b.受「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观念影响,彼此不能通婚,否则将成为门阀之玷,甚至被降职、治

罪或禁锢终身

c.南北朝时代评定门第的主要标准是「婚」与「宦」,朝廷在选任人才时,极重视审核官吏的婚宦

关系,做为升降的主要依据

d.士族总在士族圈中通婚,以防止士庶的混淆

B.此种严格的身分等级观念,虽君主之尊也无法干预

3.寄情山水,藉文艺创作以展现个人才华

A.文学:注意形式美的文学,不顾内在实质,为文学而文学

a.骈体文(四六文):为文学主流,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千古名作 b.五言诗:田园诗人陶潜

c.有欧洲浪漫主义的色彩,也有文艺复兴的艺术与人文精神

B.书法: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父子的作品,最受推崇

C.绘画:顾恺之的人物画,以「春蚕吐丝」的线条作画,其中以点晴最为传神

4.养尊处优,极端唯我主义:见《世说新语》

A.多丧失应世能力,甚至不辨五谷,不识马虎

B.生活极端奢靡腐化,贪污纳贿公然流行;贪恋眼前享乐,以尽情纵欲为生活原则

a.西晋丞相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

b.晋武帝的女婿王济为求乳猪美味,用人乳养猪

c.嗜酒,但在日常生活中,南方士族普遍饮茶,北方士族则以酪浆为主要饮料

d.以土木为住宅主要建材,并用琉璃作装饰,席地而坐,出门乘牛车或「肩舆」

e.士族子弟对於鸟兽豢养、博戏、斗戏、奕棋、音乐一类的娱乐,甚为喜好

C.特重仪容:北方装束颇受胡风影响,南方士族则着大袖宽衫,纶巾着屐,

更特别讲究「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

D.此种颓废的生活方式,是造成门阀世族腐朽衰败的最大原因

第六章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1.建安元年曹操迁汉献帝於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东汉名存实亡

2.发展历程:共394年

二、无论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徵与意义,并

且奠定了此后隋唐盛世的基础

第一节魏晋与南朝的门阀政治

一、东汉末年门阀政治的萌芽

1.门阀释义

A.家门阀阅的简称,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两根柱子,经常用来榜贴本户的功状,代表官吏个人拥

有辉煌的成就与傲人的资历

B.东汉后,仕宦者的阀阅积渐成为家族名望、声誉的标志,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称「门阀」

C.「以贵役贱」的政治型态,由阀阅世家垄断政权,并且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的身分

地位,藉以维护阀阅世家特权

2.门阀政治的萌芽:东汉时代

A.武帝独尊儒术,实施以才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度

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现「以智役愚」的精神

b.儒术讲究家学渊源,几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选举也难免有营私舞弊的现象

B.东汉后逐渐出现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被称为「士族」或「世族」

a.「士族」指他们掌握儒学的文化传统;「世族」则强调他们是世代为官 b.察举制度日坏,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携,门生、故吏时思报恩,士族往往积世显宦,成为特殊阶级

c.他们的权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经由乡举里选、通经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个人的才德和儒学传统

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於以贵役贱的门阀制度

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

1.背景:分崩离析的政局

A.无论鼎立的政权或分裂对峙的各个皇朝,其统治基础与实力都远逊於两汉时代

B.乱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壮大,成为曹魏新政权选任人才的来源

a.东汉末年后,北方战争不断,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离失所,无以维生,不得不投奔世家

大族,充当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

b.太学和郡国学到了曹魏时代,几已完全沦废或形同虚设,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维持重视子弟教育(

门第教育)的传统

c.曹操因身为宦门之后,曾刻意摧残士族,但曹魏之代汉实有赖中原士族的支持

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

A.原因:a.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出现了名实不副的弊端

b.因应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才流徙,无法进行乡举里选的新形势

B.实施:曹丕采陈群的建议,创新诠选人才的办法

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处人兼任各级中正官,将人才定为九等

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评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经司徒府核准,做为吏部诠选、任用的依据

c.强调「唯才是举」的原则,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不分门第高卑

C.变质:西晋以后

a.新政权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拢倚重

b.中正官多由高门士族担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达官贵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

决定人品及门第上下的现象

D.结果:西晋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

3.社会等级森严:士人→平民→部曲→奴隶

A.士人阶级中,又有「士族」与「庶族」的贵贱之别;门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谈

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军队),叫做「义从」;庶人为求进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门生」

C.部曲与奴隶皆属贱民阶级

三、东晋及南朝前期门阀政治的鼎盛

1.君弱臣强,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优势

A.永嘉南渡后,东晋政权幸赖南渡士族(侨姓)与江南大族(吴姓)的拥戴而建立,王、庾、谢、桓

四大家族,几乎垄断统治的实权

a.王敦与王导拥兵翼戴并策画争取南渡士族与吴地士族拥护,使东晋顺利立国江南,故有「王与马

,共天下」的谚语

b.肥水之战时,赖谢安、谢玄力持镇定,运筹帷幄,才能以寡击众,保全汉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

c.当时政权中心建康在扬州,而长江上游的荆州经济、军事实力相当大,形成荆、扬对立,君臣

猜忌,北伐终不成

B.世族渐形成以「郡望」区别门阀高下的「门品」

C.极重视家族的「谱牒」以维系门品於不坠,并以门品的高下为标准确立士庶之别的门阀制度

a.高门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

b.次门:寒门中人品被评三品至九品者,并且累世充任最高为六品官品的家族

c.役门:指魏晋以来的庶族(寒人),没有被评定人品的资格,即使入仕

,也只能反覆充当不入流

的寒官小吏

2.垄断政权,享有特权

A.占田、荫户和免除租税徭役等特权

a.利用租税徭役的豁免权,广置庄园土地、占山封泽

b.庇荫大量的部曲、宾客、佃客、奴婢,严重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与人力资源

c.土断制:东晋时刘裕所创

(1)原因:北方南渡的侨人不必负担赋役,造成政府税基的严重流失

(2)目的:促使侨户、流民与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种人口,变成本土居民

,并且纳入政府的编户,

藉以增加赋役收入

(3)作法:以土地限制户籍

(4)结果:因触及门阀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与皇权的冲突也愈趋尖锐

(5)影响:北人与南人之间,彼此的痕迹逐渐消没於无形;北人「南染

吴、越」,南人亦能「

晋语」,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着文化交流

B.仕宦优先权

a.南朝前期世族子弟二十即可登仕,寒门年过三十方能试吏

b.第一流高门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1)清官:事情少待遇好,为门阀士族的禁脔,不久便能升迁高官要职

(2)浊官:与清官相反,由庶姓寒人任之,世世悲叹时穷运蹙

(3)梁朝俗谚:「上车不落则着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4)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

之弊,至此而极。」

c.结果:庶姓离心,寒人离德,造成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意识低落

四、南朝后期门阀政治的式微

1.寒人地位上升

A.南朝四代皆定都建康,历代开国皇帝都出身於寒门,鉴於门阀政治侵蚀国本,亟需加强君权以自固

,士族盛极而衰

B.世族一向鄙视吏事武职,不能胜任实务的烦劳,故皇帝大多委任寒门庶族为顾问

C.寒门庶族仍以晋身士族为荣,故士族的社会地位并未受到严重的挑战

2.寒人仕进之途大开:梁武帝

A.置五经博士,开馆招生,专收寒门俊才,由政府供给食宿,只要能通一经,核实后即可录用

B.鼓励寒人钻研经学,提高文化素质,藉以消除华族与寒人的隔阂

C.进行官制改革,以利寒门凭藉才干、武功取得高位,与华族平起平坐

3.门阀士族式微

A.原因

a.门第精神的丧失:军政实权逐渐落入寒门手中的情况下,士族丧失对政

权的向心力,不以改朝换

代为意,虽有保家之念

b.士族自身的腐朽:生活奢靡腐化,学识与能力皆不堪闻问,擅长政事的

业已绝少,知兵者更不可得

c.南朝国君对士族刻意压抑,使士族远离了权力的核心,丧失了政治上的

影响力

B.显例:a.侯景之乱使士族子弟惨遭屠戮或沦落异乡,建康几成废墟,梁朝分裂

b.陈霸先以江南寒人建号称帝,开南朝未有之先例

C.唐宋后,门阀士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a.唐太宗刊定《氏族志》,有意建立以李唐宗室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对抗山东士族

b.黄巢之乱,士族丰饶的家园与产业惨遭破坏、谱牒散佚,门第观念不复存在

c.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使社会阶级消融快速

第二节胡人政权与汉族高门

一、五胡十六国的北方情势与中原世族

1.五胡十六国

A.时间:西晋愍帝灭亡~北魏太武帝(南朝宋文帝)统一北方,共120馀年

,约与江南东晋政权相始终

B.得名:a.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b.十六国⌒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事实上不止十六国,且亦

有汉人建国者

C.情势

a.由於种族文化的歧异及人为的新仇旧怨,造成族群间的残酷杀戮与破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

b.前秦苻坚曾短暂的统一,但肥水之役后又告分裂

c.北魏拓跋氏再度统一北方,开启了「北朝」之局,也带动了胡汉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复苏,

故国力远在「南朝」之上

2.中原士族的乱世自保

A.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

B.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a.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

(1)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

(2)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

(3)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

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b.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

苻坚

c.并非人人都乐於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3.与南方士族的差异

A.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

B.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於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

C.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叁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於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

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

D.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二、北朝与中原士族的关系

1.北魏初期

A.鲜卑拓跋氏简史

a.代国:肥水战前所建,为前秦苻坚所灭

b.北魏(后魏、拓跋魏、元魏)

(1)道武帝拓跋痎於肥水战后复国,至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时,统治地位更为稳固

(2)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后徙都平城,至孝文帝时迁都洛阳

(3)於南朝梁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后被高洋与宇文觉篡位,分别建立了北齐、北周

B.重用中原士族

a.拓跋痎:对登门求见的士族皆亲自接见,量才录用

b.拓跋焘:亲发明诏,礼请各地着名士族入仕北魏

c.结果:胡汉冲突不断

(1)鲜卑贵族多凭军功起家,难以忍受中原士族来分享权力,对於士族的门阀态度更深感不满

(2)历事三朝的清河崔浩因主张实施门阀政治,为鲜卑贵族所痛恶,於撰修国史时,被指为蓄

意「暴扬国恶」,至全族诛灭,使北方士族遭受打击

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门阀制度

A.汉化政策

a.先声:初期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颁行俸禄制与均田制,并致力於移风易俗

b.内容:(1)以南征齐为由,迁都洛阳

(2)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通婚姻、定姓族等,其中以定姓族的门阀制度与中原士族关

系最密切

B.门阀制度的施行

a.目的:融合胡汉,巩固统治基础

b.办法:模仿魏晋的门阀政治,在北魏上层社会中分姓定族

(1)国姓:鲜卑族除皇室元氏及同宗的长孙、叔孙等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等八姓的门第为高

(2)郡姓:汉族根据魏晋以来祖先官爵、门第高下而定的姓族,前冠郡

名,共分甲、乙、丙、丁

四个等级,称为四姓,非指具体的某四个姓;后又分裂成重经学

儒术的「山东郡姓」

与逐渐胡化的「关中郡姓」

(3)鲜卑八姓与汉族四姓相等,都是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门阀之外,完

全承袭「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魏晋遗风

c.结果:汉族高门既未拥有如东晋高门的权力,也不像南朝高门深受敬重

,反被凭才干、武功起家

的北朝新贵极力压制

C.结果与影响

a.加速北方胡汉的融合

b.鲜卑族内因汉化程度的差异,造成国内动乱不断

(1)六镇之乱:未列入八姓的鲜卑军人,尤其戍守北方的六镇军官,因

被排斥於门阀之外,仕进

困难,更是心怀怨怼

(2)河阴之变:又称「尔朱氏之乱」,尔朱荣平定六镇后,取得政权,

后又屠戮王公贵族,使北

魏的门阀制度从此一蹶不振

c.尔朱荣之乱平定后,北魏政权再落入六镇豪强出身的高欢与宇文泰手中,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3.北朝末期:门阀制度式微

A.官吏诠选的改革

a.高欢与宇文泰均颇重视人才的选任,门阀制度已不能维持

b.学校及察举的射策、对策制,使寒人仕进之路大开,布衣可以应试取得官职,士庶界限转趋淡化

c.私人讲学之风远盛於南朝,有助於寒人的学习儒术和应试任官

B.汉族高门已更难凭藉高门标志做为仕途护符

第三节士族的思想信仰与生活

一、玄学的兴起

1.原因

A.时代背景:经党锢之祸和魏晋政治的压迫,使得士人不敢再抨击时政、臧否人物

B.学术背景:汉末经学日趋繁琐僵化,促使学者转而寻求简化的学风

2.转变

A.政治上:砥砺名节、叁与政治→疏离冷漠、明哲保身;积极入世→消极出世

B.思想上:儒家传统→老庄之学;个人自我之觉醒

C.关怀重心:群体秩序→个人身家

a.虽以任官於朝廷为延续门第的必要手段,但特别推崇家教(如《颜氏家训》)

(1)家风:孝友天伦之德行

(2)家学:经籍学业之修养

b.传统的君臣伦理发生危机

3.三玄:道家的《老子》、《庄子》与儒家的《周易》

4.内容:以探讨世界万事万物的主体为主

5.发展

A.奠基: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王弼

a.贵无:推崇老子「天地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思想,表现了顺乎自

然的「无为」精神

b.自然与名教合一:成为西晋玄学的主流思想

(1)祖述老庄,阐扬玄学,但尊崇孔子

(2)注重经学的微言大义,而且从玄学的角度加以发挥,与汉儒重视章句训诂的解经完全不同

(3)不反对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儒家名教;认为名教离不开「道」,名教应该体现「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B.分化

a.原因:魏晋之际,司马氏为了夺权,对於不合作的名士采取镇压手段 b.派别:(1)自然与名教可加调和⌒以王衍、郭象(注《庄子》)为代表,

强调名教与自然实为一体

的两面

(2)自然与名教不易调和⌒以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为代表,

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

C.以洛阳为中心,盛行於士族高门之间,永嘉之乱后,随之南渡

D.东晋以降,佛学也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

6.影响:A.清谈误国⌒苟且偷安,不务实际,并造成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B.其他⌒打破经学对思想的禁锢,同时影响到文学、艺术及文人的生活风尚

二、儒学的薪传

1.盛况不及两汉,但薪传不断

A.洛阳以外的士子,多研习儒家传统的经书

B.《晋书儒林传》记载,除少数地方着姓外,多数是安贫乐道、潜心着述的地方士人→儒学在地

方上香火不断

2.南北方好尚不同

A.南人约简,得其英华

a.因玄学的南渡,浸润於玄学思想,经常作为抽象论辩的谈资

b.用者求要而不繁,得其精髓

B.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a.承自魏晋十六国,其渊源甚至可上溯自东汉

b.汉人士族在异族统治下,谨守儒家传统,注重经学,讲究经国济民之道 c.东汉儒学重章句训诂,学者多按字义深入解经,往往一经说到百馀万言

三、佛教的信仰

1.传入:西汉末年哀帝时,至东汉末年方渐盛行;印度 →大夏 →大月氏 →中国

A.东汉时仍被视同黄老之学的教派,随着佛经翻译的增加,人们对佛教才逐渐理解

a.首先西行求法:东汉明帝遣蔡佝至大月氏,归时携回《四十二章经》

b.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

B.东汉末年的政治黑暗与社会动乱,促使人们思考佛教宣扬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等义理

,佛教才逐渐盛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A.分两大系统

a.小乘禅学:注重戒律和禅定

b.大乘般若学:根本思想是「本无」,与玄学的「贵无」观念相近

B.发展:a.曹魏时始准剃度出家,朱士行是第一个西行求法取经的僧侣

b.永嘉之祸前,士族多尚清谈,对佛教并无深厚信仰

c.晋室南渡后,玄学随士族南迁,佛教才得以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由於胡族君主的提倡,

中原士族普遍以信佛者居多

d.东晋南朝的清谈玄学盛行,但佛教已开始影响中国的学术界,成为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

士族崇奉佛法者甚多,陈郡谢灵运尤信佛法

e.佛教中心在建康,於梁武帝时达到极盛

C.着名高僧

a.南方:道安、慧远等,与南朝公卿名士时相往来,用玄学解释佛教教义

,使佛教与玄学合流,在

南方的士族社会中广泛传布

b.北方:(1)鸠摩罗什⌒大量译经外,并进一步推广般若学

(2)僧肇⌒为重要的佛教理论家

(3)竺道生⌒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之说,深受士族欢迎

3.政教冲突

A.南朝:主要在思想上的争论

a.政治方面:庾冰主张「沙门该敬王者」慧远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反驳

b.思想方面:范缜的《神灭论》主张神灭、偶然论梁武帝的《神不灭论》

c.文化方面:顾欢的《夷夏论》,主张贵华贱夷贵夷贱华,提倡佛教 d.伦理方面:断发伤身刘勰等人以《父母恩重难报经》反驳,佛门亦有孝道

B.北朝:两次灭佛

a.三武之祸: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会昌法难)

b.佛教很快又发展起来,并兴建不少杰作,如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以及河南少林等寺院佛塔

四、道教的发展:与儒教、佛教合称为「三教」

1.创立:东汉末年

A.渊源:源自古代巫术、多神教、神仙传说的信仰

B.形成:张角的太平道(黄巾之乱)与张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使原始

道教开始拥有大量群众和

宗教组织的形式

2.形成与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A.东晋:葛洪

a.《抱朴子》:对战国以来神仙方术加以整理阐述,并以炼丹服药学理来

附会易、老,确立道教的

神学理论体系

b.外儒内道:用儒术治国安民,用道术养生修仙,将道教的神仙理论与儒

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c.广获公卿士族的崇信,建立了贵族的「金丹道」

B.南朝:陆修静、陶弘景

a.刘宋的陆修静:结合天师道与金丹道,并汲取佛教仪式,为道教制定较

为完整的科仪,开创了道

教的南天师道

b.梁武帝的陶弘景:为茅山道士,继续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充实道教

内容,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C.北魏:寇谦之

a.原是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自称得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以整顿道教

b.以「礼拜炼丹」为主要教义,获得北魏太武帝的尊崇,奉为国师,建北天师道

D.南北天师道的建立,代表道教已超越了原始民间宗教的形式,并且在士族社会及统治阶层中获得普

遍的支持;无论南北方士族,均有佛道兼容的趋向

五、士族的社会生活

1.雅好玄学,崇尚清谈

A.内容: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多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摒弃世

务,专谈玄理

B.主客两方的问难方式

a.谈主首先提出一项讨论主题并说明自己的见解,称为「竖义」或「立义」,然后由宾客问难,往

来答辩

b.主客双方各舞麈尾以助谈锋,争取优胜;麈尾成为清谈必备的道具

C.开启辩证思维的风气,成为士族日常生活与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

a.谈者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发展到东晋时代,已成为脱离现实的口头虚语

b.在朝的门阀士族终日谈玄说理而不屑不顾国计民生,使东晋偏安以至亡国

2.强调士庶区隔

A.车服异制,不能同坐交往;婚姻的对象更是严格限定

a.士族为了维护优越的门第族望与血统,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若婚宦失类,则会受到士族群

起非难

b.受「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观念影响,彼此不能通婚,否则将成为门阀之玷,甚至被降职、治

罪或禁锢终身

c.南北朝时代评定门第的主要标准是「婚」与「宦」,朝廷在选任人才时,极重视审核官吏的婚宦

关系,做为升降的主要依据

d.士族总在士族圈中通婚,以防止士庶的混淆

B.此种严格的身分等级观念,虽君主之尊也无法干预

3.寄情山水,藉文艺创作以展现个人才华

A.文学:注意形式美的文学,不顾内在实质,为文学而文学

a.骈体文(四六文):为文学主流,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千古名作 b.五言诗:田园诗人陶潜

c.有欧洲浪漫主义的色彩,也有文艺复兴的艺术与人文精神

B.书法:王羲之(书圣)、王献之父子的作品,最受推崇

C.绘画:顾恺之的人物画,以「春蚕吐丝」的线条作画,其中以点晴最为传神

4.养尊处优,极端唯我主义:见《世说新语》

A.多丧失应世能力,甚至不辨五谷,不识马虎

B.生活极端奢靡腐化,贪污纳贿公然流行;贪恋眼前享乐,以尽情纵欲为生活原则

a.西晋丞相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

b.晋武帝的女婿王济为求乳猪美味,用人乳养猪

c.嗜酒,但在日常生活中,南方士族普遍饮茶,北方士族则以酪浆为主要饮料

d.以土木为住宅主要建材,并用琉璃作装饰,席地而坐,出门乘牛车或「肩舆」

e.士族子弟对於鸟兽豢养、博戏、斗戏、奕棋、音乐一类的娱乐,甚为喜好

C.特重仪容:北方装束颇受胡风影响,南方士族则着大袖宽衫,纶巾着屐,

更特别讲究「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

D.此种颓废的生活方式,是造成门阀世族腐朽衰败的最大原因


相关文章

  •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1-0003-15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 ...查看


  • 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最近几年来,笔者在网上经常与果粉唇枪舌剑.果粉们在无底线地谩骂毛泽东的同时,对蒋介石却是恭恭敬敬地称为"蒋公",声称"蒋公"领导中国打赢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中华民 ...查看


  • 一张日本高中生的历史答卷--走四方
  • 一张日本高中生的历史答卷 yanghong 发表于 2005-8-15 21:14:00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翻开今天的各大报纸,都用了相当的版面详尽地描述历史.但是,没有谁谈到教育,更没有谁联系到今天来谈论中日之间的教育.今天为什 ...查看


  •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的?
  •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 ...查看


  • 中日关系20100313
  • 纷纷扰扰话中日 --解读中日关系的前世今生 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  三.中日关系的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 (一)古代交往的开端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东部,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大约在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交 ...查看


  • 媒体和教育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摘 要: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更是跌宕起伏.在汉代至鸦片战争前两千余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这个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正是那段中国与日本共有 ...查看


  •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3
  •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 ...查看


  •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蒋湖小学2016-2017学年度五年级上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卞 军 2016.9.1 第一单元 寻根问祖 1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 ...查看


  • 钓鱼岛位置及历史论文
  • 钓鱼岛历史问题的审视 提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钓鱼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2,写作目的:从历史的角度调查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二.本论 (一)钓鱼岛问题提出的背景 1.日本扣押中国渔船引发中国对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强烈争议. 2. ...查看


  • 论中日关系
  • 论中日关系 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国",拥有人口 约1亿2730万.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