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端正态度,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的课程目标?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已经教了十年的初中语文,可以说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课本中逐渐在加大文言文及古诗的数量和难度。我觉得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文言文编选非常科学,所选文章难易适中,编排有序,极富文学性和思想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本所选文章就足以充当研究的对象。如果我们合理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一定会领略到中国文字和语言的魅力,进而极

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既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

一、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古诗文可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之对工具书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够,因此就不能进行 “大课题”的研究,他们研究的范围最好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材料,他们在课堂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时间有限,最好能在课堂上进行完,即便需要课下查阅资料,也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鉴于此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这些 “小课题”往往可以当堂完成,何况这些“研究课题”和中考紧密相连,平时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愿意去下功夫进行研究。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偏颇,新课标理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转移到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上来。文言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特殊形式。这些是文言文中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形式(句子)。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不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榨取干净。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文言基本字词句的积累训练?

首先,要明确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的字词句。训练重点中的字词句式是经过大量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积累并掌握它们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堂教学,教师应当首先以这些字词句式为主线组织教学,要结合语境,要板书,要小结。每篇语文课都要按照训练重点把这些训练内容落实到实处。

其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常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以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并做详细讲解分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这样,积少成多,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在“于无声处”提高学习效率,落实素质教育。

下面我结合几个实例来谈一谈。

在讲《马说》时碰到这样一句话“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在这句话中的“以”字有的解释成“因为”,有的解释成“把”,哪一个更好呢?按照惯例我们当堂研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是有的说当“因为”好,也有的说当“把”好,后来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译为‘因为’好,因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才有千里马被埋没在世上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之悲。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又和开头的“故”字搭配表示因果关系。因此此时的“以”

当“因为”讲更好。”该生分析的很好,这样分析更能深入了解韩愈托物寓意的微妙用意,也体会了他当时对封建统治阶级这样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 。

在讲《公输》时,楚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句话中有两个“为”,但意思和读音都不同,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知道第一个“为”可译做替,第二个译做“做,这里指制造”。在《核舟记》中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里的为译做“做,这里指雕刻”,在《为学》中“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里的为译做“做,这里指学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经验,通过不同课文前后语言的对照,得出了结论:“为”在译为“做”时可根据语境的不同把他译成相应的动词。 学生的研究结果和我的理解完全相同, 对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不是绝对正确,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探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脑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语系和归纳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这两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上,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

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5.找出文中的互文现象;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上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

如学习完一至四册的古文后,我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按教材编排顺序排在一起,也把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的文学常识排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一至四册的古文排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就会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文章熟悉,作家明白,老师又补充了些文学常识,学生总结起来很轻松。对学生的结论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就要肯定。

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5.找出文中的互文现象;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上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

如学习完一至四册的古文后,我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按教材编排顺序排在一起,也把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的文学常识排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一至四册的古文排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就会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文章熟悉,作家明白,老师又补充了些文学常识,学生总结起来很轻松。对学生的结论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就要肯定。

例如在讲《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出了个归纳研究题目。柳苏二人在写这两篇文章时,背景类似,又都以排解苦闷为目的,根据文章和以前对二人的了解比较二人性格方面的差异。 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这些结论: 柳宗元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牢骚不平愤慨。而苏轼在文中的乐观旷达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柳宗元以愚者自居故作旷达,实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他的所谓旷达实际上是牢骚不平,柳宗元在挫折面前的如此表现反映了其性格的不成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就和柳宗元不一样,读《记承天寺夜游》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竹影,再加上与之同乐的张怀民,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炼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诗词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只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这些认识已经难能可贵,我又提示能不能通过其他我们见过的作品或了解的经历来进一步体会呢,后来同学们又在课下找到两人的文章进行对比,经这么一延伸,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并且觉得这样的课上的有意思。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学生会从研究中收获很多,并且有很强的成就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普遍提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养成诵读习惯,讲究诵读的方式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醉翁亭周边的优美环境,山间朝暮及四季的美景中及游人的游玩之乐中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从而了解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

(二)、与历史学科密切联系,突出思想教育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

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中,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停顿地经历和体验了各种人生况味,追问和反思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如讲授《出师表》一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史实,置于历史情境中去领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波澜,充分认识诸葛亮的个性特征。又如在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课文时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意图相同,都是劝谏君主怎样治理国家,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对于今天治理国家方面还有没有意义。从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学会迁移,形成应试技巧

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选文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过的,考查的文言虚词(为、以、焉、之)意义和用法,每组选项中的一个答案直接来自课本,因此,要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形成应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中考时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论文提要: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现正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

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 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二、 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文言文

作者简介:杜振宏,女,生于1972年12月,现任内蒙鄂旗巴雁镇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职称。

邮编:021122 电话:[1**********]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杜振宏

内蒙鄂旗巴雁镇第五中学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端正态度,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的课程目标?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已经教了十年的初中语文,可以说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课本中逐渐在加大文言文及古诗的数量和难度。我觉得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文言文编选非常科学,所选文章难易适中,编排有序,极富文学性和思想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本所选文章就足以充当研究的对象。如果我们合理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一定会领略到中国文字和语言的魅力,进而极

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既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

一、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古诗文可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之对工具书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够,因此就不能进行 “大课题”的研究,他们研究的范围最好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材料,他们在课堂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时间有限,最好能在课堂上进行完,即便需要课下查阅资料,也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鉴于此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这些 “小课题”往往可以当堂完成,何况这些“研究课题”和中考紧密相连,平时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愿意去下功夫进行研究。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偏颇,新课标理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转移到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上来。文言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特殊形式。这些是文言文中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形式(句子)。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不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榨取干净。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文言基本字词句的积累训练?

首先,要明确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的字词句。训练重点中的字词句式是经过大量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积累并掌握它们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堂教学,教师应当首先以这些字词句式为主线组织教学,要结合语境,要板书,要小结。每篇语文课都要按照训练重点把这些训练内容落实到实处。

其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常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以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并做详细讲解分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这样,积少成多,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在“于无声处”提高学习效率,落实素质教育。

下面我结合几个实例来谈一谈。

在讲《马说》时碰到这样一句话“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在这句话中的“以”字有的解释成“因为”,有的解释成“把”,哪一个更好呢?按照惯例我们当堂研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是有的说当“因为”好,也有的说当“把”好,后来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译为‘因为’好,因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才有千里马被埋没在世上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之悲。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又和开头的“故”字搭配表示因果关系。因此此时的“以”

当“因为”讲更好。”该生分析的很好,这样分析更能深入了解韩愈托物寓意的微妙用意,也体会了他当时对封建统治阶级这样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 。

在讲《公输》时,楚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句话中有两个“为”,但意思和读音都不同,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知道第一个“为”可译做替,第二个译做“做,这里指制造”。在《核舟记》中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里的为译做“做,这里指雕刻”,在《为学》中“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里的为译做“做,这里指学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经验,通过不同课文前后语言的对照,得出了结论:“为”在译为“做”时可根据语境的不同把他译成相应的动词。 学生的研究结果和我的理解完全相同, 对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不是绝对正确,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探究,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脑筋。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语系和归纳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这两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上,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

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5.找出文中的互文现象;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上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

如学习完一至四册的古文后,我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按教材编排顺序排在一起,也把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的文学常识排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一至四册的古文排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就会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文章熟悉,作家明白,老师又补充了些文学常识,学生总结起来很轻松。对学生的结论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就要肯定。

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5.找出文中的互文现象;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上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

如学习完一至四册的古文后,我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按教材编排顺序排在一起,也把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的文学常识排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一至四册的古文排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就会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文章熟悉,作家明白,老师又补充了些文学常识,学生总结起来很轻松。对学生的结论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就要肯定。

例如在讲《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出了个归纳研究题目。柳苏二人在写这两篇文章时,背景类似,又都以排解苦闷为目的,根据文章和以前对二人的了解比较二人性格方面的差异。 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这些结论: 柳宗元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牢骚不平愤慨。而苏轼在文中的乐观旷达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柳宗元以愚者自居故作旷达,实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他的所谓旷达实际上是牢骚不平,柳宗元在挫折面前的如此表现反映了其性格的不成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就和柳宗元不一样,读《记承天寺夜游》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竹影,再加上与之同乐的张怀民,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炼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诗词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只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这些认识已经难能可贵,我又提示能不能通过其他我们见过的作品或了解的经历来进一步体会呢,后来同学们又在课下找到两人的文章进行对比,经这么一延伸,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并且觉得这样的课上的有意思。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学生会从研究中收获很多,并且有很强的成就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普遍提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养成诵读习惯,讲究诵读的方式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醉翁亭周边的优美环境,山间朝暮及四季的美景中及游人的游玩之乐中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从而了解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

(二)、与历史学科密切联系,突出思想教育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

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中,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停顿地经历和体验了各种人生况味,追问和反思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如讲授《出师表》一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史实,置于历史情境中去领略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波澜,充分认识诸葛亮的个性特征。又如在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课文时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意图相同,都是劝谏君主怎样治理国家,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对于今天治理国家方面还有没有意义。从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三)、学会迁移,形成应试技巧

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选文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过的,考查的文言虚词(为、以、焉、之)意义和用法,每组选项中的一个答案直接来自课本,因此,要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形成应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中考时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论文提要: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现正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

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 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二、 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文言文

作者简介:杜振宏,女,生于1972年12月,现任内蒙鄂旗巴雁镇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职称。

邮编:021122 电话:[1**********]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杜振宏

内蒙鄂旗巴雁镇第五中学


相关文章

  •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 摘 要:现阶段,语文新课程改革虽然有所成效,但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没有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起来,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将中学文言文教学推向更高的台阶,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给予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 ...查看


  • 文言文研究报告
  • <文言文"六步教学法"实验研究>教学模式 研究报告 执笔人:苏志敏 一.课题的提出 第一步:朗读.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提出读的目标要求:①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②读正句子,不读破句③读通文章,能 ...查看


  • 文教学的有效性
  • 高效课堂下的文言文教学 在学生中曾流传过这样的话语:"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可见文言文的教学既是学生头疼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最最头疼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 ...查看


  •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概要: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而深入理解的方法.本文 ...查看


  • 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 [摘要] 文言文教学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了,从教的过程中一直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研论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 ...查看


  • 郑人买履教学反思
  • 反思一:郑人买履教学反思 <郑人买履>是初中生学得第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里又有许多语法知识需要学生来掌握,如: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我认为这些知识不能单靠教师的一位灌输,而应该让学生在对文章有所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查看


  •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 浅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修武实验高中 刘波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推进, 新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渗透到广大教育工作者脑海中.遗憾的是, 现在我们见到的许多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处于高耗低 ...查看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反思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 ...查看


  •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口东街道黑狼中学 孙艳萍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文言文都是语言课本中常出现的课程.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桥梁,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从老师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