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学与电影的几个关系

浅议文学与电影的几个关系

广金071572132

摘要:电影与文学分别成为了对立的两种文化形态的代表。它们的关系在视觉文化的崛起这个大环境下更加错综复杂。

关键词:电影 文学 新世纪文学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形象”或“影像”主导人们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其兴起成为当今文化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电影可谓发展神速。音像及网络的大发展,使电影不再是仅供少数人在电影院欣赏的艺术,而成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飞入到寻常百姓家。本文试图从文学是电影未离开文学的分析、电影对文学改编的思考和新世纪的电影与文学关系变化的三个方面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进行浅薄分析,探看文学与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的关系问题。

一、电影——“第七艺术”

电影位于戏剧、音乐等艺术之后,排名第七。又被称为“第七艺术”。

电影自20世纪初传人中国,到二三十年代已发展成熟。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因不受时空场景的限制,且具有可视性强的特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市民观众。从此电影文学加盟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并迅速繁荣。

历经百年的发展,凭借数字时代的科技优势,电影已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个人认为电影的未来也会依旧常青,在当前的消费文化主导之下,谁也无法遏制电影的勃勃生机,因为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它更是一种浩大的产业。

二、电影始终未与文学崩离

自电影诞生以来。有关电影与文学两者关系的探讨和比较从未中断过。虽然电影的年龄仅百年有余,但是世纪之交以来,这种比较愈演愈烈。在文艺领域,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同时又是情理之中的现象。在对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比较中,文学总能在其它艺术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马涅维奇说:“文学在本质上是包罗万象的和综合性的,文学在同类艺术中独占鳌头” 因此可以说文学的主导地位就是在与其它艺术的比较中建立的。其它艺术也是在区分联系中更深入地确立了各自的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电影诞生不久也被拿来与文学进行了一番比较考察,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电影在正式加入艺术这个大家庭前从文学身上汲取了不少的养料。幽默的人们说,电影是心甘情愿的被冠以“文学性”之标签,从而跻身于艺术的行列。因此,有人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的本性是文学性。又有人说戏剧性或绘画性是电影的本性。

这样说来,电影成了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的游荡于传统艺术上空的某种东西。电影艺术与文字语言一样具有丰富乃至无限的表现力,同时却在“形式相同”的理论前提上,将电影艺术看作一种与书面语言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电影又一次成为了语言艺术的附庸。而最令那些坚持电影的纯洁性的人懊恼的是,电影被看作了文学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电影成为了为文学服务的工具。总之,电影回到自身似乎就是远离文学。但百年的崎岖坎坷中,电影始终未与文学崩离,电影还是电影。特别是在今天,在电子媒介统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电影与文学走得更近了,或从文学的角度说,它离电影越来越近了。

三、电影对文学改编的思考

改编就是用影视或者舞台的手段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当前,名著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源头到20世纪外国文学,大量世界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比如英国、法国、俄国,历来有把自己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有的名著被多次改编,反复改编,常改常新。不可否认,电影比文学名著等艺术形式更容易得到传播,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好莱坞电影改编文学畅销书的历史可以说几乎与好莱坞的成长历史同步。最早如《乱

世佳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在路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及九十年代的《霍华德别墅》、《沉默的羔羊》、《危险的关系滞等,及至这几年,畅销书作家的作品闯入银幕的势头愈加锐不可挡。

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知名电影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等等。谢晋、吴贻弓、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紧紧抓住人文主义的核心去挖掘和表达,呼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获得广泛的赞誉。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舞台,这样一来,新时期电影先于文学走向世界。而他们获得的成功还是依赖于文学这个拐杖的,正如张艺谋所说:“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很明显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和好莱坞一样,也是主要于对优秀文学特别是小说的改编。

电影对文学(主要是小说)改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通过改编文学作品给电影片商和作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同时,利益的驱动和电影的影像特点又会促生纯粹商业的娱乐烂片。他们将原著改头换面,在那些读过原著的人的心目中,这就是对文学的糟踏。但过于偏激的态度就不会看到这种现象包含的合理性:

首先,电影不仅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而且偏重文字的观众习惯线性排列的逻辑,他们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电影的序列结构。电影作为图像的叙事,与文字叙事之间有着通约的可能性。或者说文学培养起来的读者是在潜意识中以自身审美欣赏的习惯势力走向电影这种影像艺术的。作为艺术,它们,必有相通之处,因此改编才成为事实。

其次,电影把一种集阅读、观赏和获得审美快感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带到现代人的面前。使一部分非文学专业的读者,观众只需花上一二个小时的时间就读,看完了一部浓缩了长达数百页的文学名著,并且获得感官和视觉上的巨大享受,这绝对是文学所不可想的。而且,一部电影或电视的成功也会使得久已被人们遗忘的一部文学名著再获新生,这对文学的传播只能是利大于弊。

最后,文学作品不会因为读者变为观众,原来在读者心灵的感受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精神体验具有永恒性。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同时也是观众的读者会对改编失败的作品有强烈的反应的缘由,因为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文学的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并将之作为标准去衡量电影的效果如何。文学自身并未受到伤害,反而是电影重新唤起了观众对文学的回忆。而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他们因此而接近了原著,也许是徒有其表的。但总比对之一无所知的好。而且,一部好的改编作品会召唤观众变成一个读者,去涉猎以前未踏足之地。这将是文学之幸。

四、新世纪文学带来的电影与文学关系变化

从80年代的文学主导电影黄金时代之后,文学对电影的主导作用并未持续很久。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电影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同于文学的特质。“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像电影这样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电影的高投入自然呼唤丰厚的经济收益。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票房,电影对文学的依赖转向了对以市场为主导的生产机制的追求。”文学作品对电影来说,仅仅成为了一堆等待导演挑拣的材料,失去了之前对电影的主导地位。

新世纪以来,作家触电现象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王朔、苏童、余华、莫言、刘恒、刘震云、池莉、史铁生、王安忆、赵本夫、贾平凹、刘醒龙、朱文、述平、李冯、陈家桥、尤凤伟、杨争光、冯骥才、陈源斌、张平、陆天明等作家有一部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除了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外,作家们还直接参与电影的改编或任编剧、导演工作。作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品被“电影”改编,而是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来。

作家对于电影的直接介入可以提升电影的文化含蕴和思想深度。同时,作家的写作技①

巧也更加电影化,被改编过作品的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加入优秀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叙述方式。例如文学创作中对蒙太奇、长镜头等技术的借鉴。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时代,一些作家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为了引起导演的青睐和世俗的轰动效应,不惜在自己的小说中刻意标新立异,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夸张的艺术效果,有意无意地迎合电影的需要。因而,小说语言和结构的精巧已成为次要因素,故事一开始往往急于交代人物关系,迅速展开情节,铺垫出人物矛盾的框架,具体描写中减少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加大对动作和场景的表述,以利于演员表演,而不大注重文学自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导致了小说创作的畸形发展,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技巧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另一方面,一些小说家向影视“看齐”的愿望过于迫切,甚至放弃自己原本的小说创作,成为御用的影视作家,直接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造成了中国严肃文学的人才流失和优秀作品的急剧减少。

五、总结

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是复杂的。经典文本和视觉盛宴的互动仍在上演。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文学,世界电影发展更不可与文学崩离。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应该坚定的进行下去,而不是继续现有出现的堕落文学氛围,而是振作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学创作。新世纪文学的到来给电影业带来了商业化的便利,但同时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激烈冲击,带来的可能是高质作品的消亡,甚至是文学界的没落。电影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今天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固然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各种因素更为趋近通俗、传播更为快捷、反映现实更为直接有着必然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中国电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供给源源不断的营养。问题的关键在于二者如何寻找并确定自身的本体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之间的有益借鉴,实现双赢文学与电影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复杂关系,我们不能准确的预测到它们的未来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影要看.文学要读。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I张金良l天津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祁淑玲 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电影评介

【1】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2】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同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1】粱振华文学与影视:双煎视域中的纠结与点动【J】江淮论坛,2006,(04)

【2】审载春.影视时代的小说观念[J]乐LLI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3】彭熙,向怀林,侯平.电影和文学在交叉与分离中的置动【J】中州学刊,2004,(04).

【4】啦虢眷影视时代的小说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2009年第4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9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05期Sum No.205新世纪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影响 赵慧娟,张学军

注释:①80年代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即用一种相对纯净的、比较浪漫的和富于理想的文学范式。进入90年代之后,是“炒作”商业化的文学模式。进入新世纪的文学与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虽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一些承继和联结关系,但却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与越来越多的不同。进入新世纪后,文学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各种写法多了,佳作力构少了;作品种数与印数增了,艺术质量与分量却减了;小说改编影视的多了,经得起阅读的却少了;期刊的时尚味浓了,文学味却淡了;作家比过去多了,影响却比过去小了;获奖的作者多了,能留下来作品却少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较之过去,在文学从业者的、文学生产者等方面,成分构成上越来越趋于民间化,手段上越来越趋于商业化。 懒人无敌

浅议文学与电影的几个关系

广金071572132

摘要:电影与文学分别成为了对立的两种文化形态的代表。它们的关系在视觉文化的崛起这个大环境下更加错综复杂。

关键词:电影 文学 新世纪文学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形象”或“影像”主导人们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其兴起成为当今文化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电影可谓发展神速。音像及网络的大发展,使电影不再是仅供少数人在电影院欣赏的艺术,而成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飞入到寻常百姓家。本文试图从文学是电影未离开文学的分析、电影对文学改编的思考和新世纪的电影与文学关系变化的三个方面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进行浅薄分析,探看文学与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的关系问题。

一、电影——“第七艺术”

电影位于戏剧、音乐等艺术之后,排名第七。又被称为“第七艺术”。

电影自20世纪初传人中国,到二三十年代已发展成熟。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因不受时空场景的限制,且具有可视性强的特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市民观众。从此电影文学加盟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并迅速繁荣。

历经百年的发展,凭借数字时代的科技优势,电影已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个人认为电影的未来也会依旧常青,在当前的消费文化主导之下,谁也无法遏制电影的勃勃生机,因为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它更是一种浩大的产业。

二、电影始终未与文学崩离

自电影诞生以来。有关电影与文学两者关系的探讨和比较从未中断过。虽然电影的年龄仅百年有余,但是世纪之交以来,这种比较愈演愈烈。在文艺领域,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同时又是情理之中的现象。在对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比较中,文学总能在其它艺术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马涅维奇说:“文学在本质上是包罗万象的和综合性的,文学在同类艺术中独占鳌头” 因此可以说文学的主导地位就是在与其它艺术的比较中建立的。其它艺术也是在区分联系中更深入地确立了各自的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电影诞生不久也被拿来与文学进行了一番比较考察,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电影在正式加入艺术这个大家庭前从文学身上汲取了不少的养料。幽默的人们说,电影是心甘情愿的被冠以“文学性”之标签,从而跻身于艺术的行列。因此,有人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的本性是文学性。又有人说戏剧性或绘画性是电影的本性。

这样说来,电影成了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的游荡于传统艺术上空的某种东西。电影艺术与文字语言一样具有丰富乃至无限的表现力,同时却在“形式相同”的理论前提上,将电影艺术看作一种与书面语言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电影又一次成为了语言艺术的附庸。而最令那些坚持电影的纯洁性的人懊恼的是,电影被看作了文学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电影成为了为文学服务的工具。总之,电影回到自身似乎就是远离文学。但百年的崎岖坎坷中,电影始终未与文学崩离,电影还是电影。特别是在今天,在电子媒介统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电影与文学走得更近了,或从文学的角度说,它离电影越来越近了。

三、电影对文学改编的思考

改编就是用影视或者舞台的手段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当前,名著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源头到20世纪外国文学,大量世界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比如英国、法国、俄国,历来有把自己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有的名著被多次改编,反复改编,常改常新。不可否认,电影比文学名著等艺术形式更容易得到传播,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好莱坞电影改编文学畅销书的历史可以说几乎与好莱坞的成长历史同步。最早如《乱

世佳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在路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普通人》、《母女情深》、《雨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及九十年代的《霍华德别墅》、《沉默的羔羊》、《危险的关系滞等,及至这几年,畅销书作家的作品闯入银幕的势头愈加锐不可挡。

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知名电影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等等。谢晋、吴贻弓、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紧紧抓住人文主义的核心去挖掘和表达,呼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获得广泛的赞誉。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舞台,这样一来,新时期电影先于文学走向世界。而他们获得的成功还是依赖于文学这个拐杖的,正如张艺谋所说:“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很明显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和好莱坞一样,也是主要于对优秀文学特别是小说的改编。

电影对文学(主要是小说)改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通过改编文学作品给电影片商和作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同时,利益的驱动和电影的影像特点又会促生纯粹商业的娱乐烂片。他们将原著改头换面,在那些读过原著的人的心目中,这就是对文学的糟踏。但过于偏激的态度就不会看到这种现象包含的合理性:

首先,电影不仅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而且偏重文字的观众习惯线性排列的逻辑,他们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电影的序列结构。电影作为图像的叙事,与文字叙事之间有着通约的可能性。或者说文学培养起来的读者是在潜意识中以自身审美欣赏的习惯势力走向电影这种影像艺术的。作为艺术,它们,必有相通之处,因此改编才成为事实。

其次,电影把一种集阅读、观赏和获得审美快感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带到现代人的面前。使一部分非文学专业的读者,观众只需花上一二个小时的时间就读,看完了一部浓缩了长达数百页的文学名著,并且获得感官和视觉上的巨大享受,这绝对是文学所不可想的。而且,一部电影或电视的成功也会使得久已被人们遗忘的一部文学名著再获新生,这对文学的传播只能是利大于弊。

最后,文学作品不会因为读者变为观众,原来在读者心灵的感受就会遭到破坏,这种精神体验具有永恒性。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同时也是观众的读者会对改编失败的作品有强烈的反应的缘由,因为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文学的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并将之作为标准去衡量电影的效果如何。文学自身并未受到伤害,反而是电影重新唤起了观众对文学的回忆。而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他们因此而接近了原著,也许是徒有其表的。但总比对之一无所知的好。而且,一部好的改编作品会召唤观众变成一个读者,去涉猎以前未踏足之地。这将是文学之幸。

四、新世纪文学带来的电影与文学关系变化

从80年代的文学主导电影黄金时代之后,文学对电影的主导作用并未持续很久。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电影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同于文学的特质。“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像电影这样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电影的高投入自然呼唤丰厚的经济收益。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票房,电影对文学的依赖转向了对以市场为主导的生产机制的追求。”文学作品对电影来说,仅仅成为了一堆等待导演挑拣的材料,失去了之前对电影的主导地位。

新世纪以来,作家触电现象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王朔、苏童、余华、莫言、刘恒、刘震云、池莉、史铁生、王安忆、赵本夫、贾平凹、刘醒龙、朱文、述平、李冯、陈家桥、尤凤伟、杨争光、冯骥才、陈源斌、张平、陆天明等作家有一部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除了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外,作家们还直接参与电影的改编或任编剧、导演工作。作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品被“电影”改编,而是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来。

作家对于电影的直接介入可以提升电影的文化含蕴和思想深度。同时,作家的写作技①

巧也更加电影化,被改编过作品的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加入优秀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叙述方式。例如文学创作中对蒙太奇、长镜头等技术的借鉴。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时代,一些作家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为了引起导演的青睐和世俗的轰动效应,不惜在自己的小说中刻意标新立异,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夸张的艺术效果,有意无意地迎合电影的需要。因而,小说语言和结构的精巧已成为次要因素,故事一开始往往急于交代人物关系,迅速展开情节,铺垫出人物矛盾的框架,具体描写中减少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加大对动作和场景的表述,以利于演员表演,而不大注重文学自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导致了小说创作的畸形发展,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技巧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另一方面,一些小说家向影视“看齐”的愿望过于迫切,甚至放弃自己原本的小说创作,成为御用的影视作家,直接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造成了中国严肃文学的人才流失和优秀作品的急剧减少。

五、总结

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是复杂的。经典文本和视觉盛宴的互动仍在上演。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文学,世界电影发展更不可与文学崩离。电影对文学的改编应该坚定的进行下去,而不是继续现有出现的堕落文学氛围,而是振作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学创作。新世纪文学的到来给电影业带来了商业化的便利,但同时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激烈冲击,带来的可能是高质作品的消亡,甚至是文学界的没落。电影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今天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固然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各种因素更为趋近通俗、传播更为快捷、反映现实更为直接有着必然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中国电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供给源源不断的营养。问题的关键在于二者如何寻找并确定自身的本体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之间的有益借鉴,实现双赢文学与电影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复杂关系,我们不能准确的预测到它们的未来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电影要看.文学要读。

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I张金良l天津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祁淑玲 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电影评介

【1】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2】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同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1】粱振华文学与影视:双煎视域中的纠结与点动【J】江淮论坛,2006,(04)

【2】审载春.影视时代的小说观念[J]乐LLI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3】彭熙,向怀林,侯平.电影和文学在交叉与分离中的置动【J】中州学刊,2004,(04).

【4】啦虢眷影视时代的小说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2009年第4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9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05期Sum No.205新世纪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影响 赵慧娟,张学军

注释:①80年代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即用一种相对纯净的、比较浪漫的和富于理想的文学范式。进入90年代之后,是“炒作”商业化的文学模式。进入新世纪的文学与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虽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一些承继和联结关系,但却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与越来越多的不同。进入新世纪后,文学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各种写法多了,佳作力构少了;作品种数与印数增了,艺术质量与分量却减了;小说改编影视的多了,经得起阅读的却少了;期刊的时尚味浓了,文学味却淡了;作家比过去多了,影响却比过去小了;获奖的作者多了,能留下来作品却少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较之过去,在文学从业者的、文学生产者等方面,成分构成上越来越趋于民间化,手段上越来越趋于商业化。 懒人无敌


相关文章

  • 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看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
  • 摘要:随着全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学的视觉化转向越来越明显.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其相关性又有其差异性.从中国文学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探讨文化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 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早期中国文学:消费时代:视觉化转 ...查看


  • 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 摘 要: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 关键词:文学:电影:艺术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 ...查看


  • 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 浅议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摘要:电影与文学一直存在着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既有其相关性又有其差异性.本文解读了特殊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在探讨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础上,为中国 ...查看


  • 对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 对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解读 摘 要:本文解读了视觉文明语境下的电影与文学的联络,着重了视觉文明的冲击对电影和文学联络的影响,期望关于关联范畴的研讨能供给一些学习,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关键字:文学 电影 联络解读 在视觉文明冲击的今日,电影 ...查看


  • 论文学的电影改编与电影本体之辩证关系
  • 引言 早在电影诞生之初,乔治・梅里爱即将欧洲古老的童话故事拿来改编拍摄.从19世纪末,到如今的21世纪之初,文学作品借由电影这一全新介质得以蜕壳重生,以另外的样貌重现于世人的面前,其间既有涅�重生的凤凰,也不乏混杂珠间的鱼目.佼佼者如奥逊・ ...查看


  • 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 [摘要]影视文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字表达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重要方面,会对影视作品的价值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概念.特点进行了阐述,又从两 ...查看


  • 文学作品应不应该翻拍成电影 辩论资料
  • 辩论资料: 1. 作品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就是一个交流一个袒露.电影要比传统书籍更有宣传力度,要不是因为于丹刘心武的讲解,也不会有平民的红楼孔子热, 何乐而不为呢.要是对方反驳创作的动机只是自己的个人行为自己的发泄,那么久告诉他,有点常识就该 ...查看


  • 试论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作者:朱印海 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年01期 [中图分类号]120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301(2002)05-0015-04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 ...查看


  • 大众文化研究_读书笔记
  • 大众文化研究 课程读书笔记 书名: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大众文化导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王一川 出版时间:2004年3月 内容提要:本书最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系统讲解了大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