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_活着

第29卷 第4期 2011年4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 OU RNAL OF JI AY I NG UN I VER SITY (Ph ilosophy &Socia l Sc i ences)

V o. l 29 N o . 4A pr . 2011

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活着

侯玲宽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 兰州730020)

摘 要:余华通过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 活着 , 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也深刻展示了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他们承担着生存的重负, 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苍凉, 在无助的守望中淡然地活着。温情的加入增强了对人性的表现力度和批判力度, 也使叙事在沉重与迷乱中走向明快。苦难之沉重与生命之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关键词:活着; 沉重; 苍凉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11) 04-0059-04

余华在长篇小说中加重了对苦难的叙述, 展示了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沉重生存。这般渺小的民众均无意识地按照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生存着, 他们就像一只只蚂蚁, 安静而忙碌, 唯求平稳简单地度过一生。他们没有奸诈的内心, 没有很深的城府, 也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谋略, 有时更像儿童那样纯净单一, 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惩罚或迫害什么人, 包括他们的 仇人 :徐福贵对儿子的死伤痛欲绝, 近乎发狂, 但他还是原谅了春生; 许三观对何小勇恨之入骨, 但还是劝说一乐去为何小勇招魂; 宋凡平给备受鄙弃与嘲笑的李兰母子送去了默默关怀与温情 但苦难并不因为他们的善良与安静而不降临到他们身上:福贵的一生几乎是一部灾难与伤痛的历史, 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底层民众几千年来的生存苦难, 那一系列犀利的死亡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造成沉重的压抑, 到头来, 福贵孑然一人, 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许三观用卖血来缓解苦难对人生的一次次侵袭, 展示了人在困厄中的坚忍顽强, 所付的牺牲, 所奉献的爱; 宋凡平给在刘镇的世俗压力下带着幼儿艰难度日的李兰送去了无声呵护与人的尊严, 让她们萌生了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收稿日期:2011-03-02

基金项目:兰州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0938) 。作者简介:侯玲宽(1982-), 男, 河北邯郸人, 讲师, 博士研究生, :但 文革 的爆发使这个重新组建的家庭陷入破碎, 宋凡平最终惨死于暴力的棍棒下。面对苦难, 他们都只能宿命地生存, 只能忍着、挨着, 无从选择, 也无力避开, 在生与死的纠结中承受着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

余华以极端化的方式描写了底层民众生存世界中的暴力和死亡, 他们艰辛 活着 , 暴力和死亡给他们笼罩了更深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暴力有的来自于命运, 有的则来自人类本身。命运是人无可把握、无法操纵的力量, 命运暴力是一种更强大、更难以抗拒的暴力, 是人类永远不可克服的生存困境, 它更彰显了个体的渺小与孤独无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福贵的家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 他们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但却都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悲惨地死去。有庆与凤霞的死, 让人不忍, 让人悲叹与痛惜, 二喜与苦根的死多少有点 含泪的幽默 , 他们死亡背后的人间亲情之爱让人潸然泪下。福贵一家人的命运让人不由想起了 雷雨 , 如曹禺所说: 并不是因果, 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这种宇宙里斗争的 残忍 和 冷酷 在 雷雨 里宇宙正像一口井, 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 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

[1]

福贵一家人无论怎样挣扎终无法摆脱那种悲苦的生存状态, 这里所展示的, 不也正是天地间的 残 冷酷?

60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4月

人为的因素, 人类暴力是人在可把握的意志操纵下施与他人灾难的, 映照出了人性的残忍与丑恶。余华的小说一再写到 文革 , 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最惨痛的记忆, 在这场动乱中, 暴力把人的尊严与价值践踏得万劫不复, 国民生活在国家暴力的强大霸权中, 没有救赎, 也无法突围。有庆的死更大程度上应归咎于那个荒唐的非人性的专制时代, 县长夫人的命居然用一个孩子的鲜血来挽救; 春生这位在战场上侥幸活下来当了县长的人物, 还是经不住毒打与折磨上吊自杀了; 戏院和寺庙被改成食堂后, 戏子和和尚做出的肉菜让愚昧暴力下的子民们吃得心满意足, 思想暴力把尊严与信仰碾得粉碎; 女人的阴阳头也成了这个国家永远的耻辱; 兄弟 中那个鬼哭狼嚎、惨叫不绝的仓库成了人间真实的地狱, 地主儿子 的身份让威风凛凛的宋凡平倍受毒打与凌辱, 并在大庭广众之下惨死于暴力的狂欢, 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支离破碎, 他的善良与机智幽默在这里极为苍白, 宋凡平的死虽悲壮而又令人感动, 但无任何价值, 当时却又司空见惯; 走资派 的帽子使孙伟的父亲在仓库里遭受着曾施加于别人的酷刑, 鸭子凫水 、 肛门吸烟 等令他痛不欲生, 在儿子被绞死、妻子发疯失踪后, 于精神的绝望与崩溃中将两寸多长的铁钉拍进了自己的头顶, 一个温暖的家庭从此灰飞烟灭 面对暴力和喧嚣, 文明只不过是一条标语, 制度仅仅是装饰品。 在混乱的年代, 暴力成为最强大的霸权, 泛滥成灾, 映衬出一种不合理的秩序。这种暴力和死亡的惊心动魄背后映照的都是人间至爱真情, 是真、善、美的毁灭, 在加入了深层的社会意蕴与人性内涵后更显沉重、苍凉。

在这里, 威胁着人物死亡的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 饥饿, 尤其在全民族生存危机背景之下, 饥饿成了人必须动用全部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的生存困境。当徐福贵把有庆最心爱的小羊卖掉时, 他和家珍都是心痛的, 但为了解决饥饿, 只能委屈儿子; 王四为争一块地瓜全然丧失掉了自己善良的本性, 一向还算公正的队长也浑水摸鱼, 尤见[2]

病体去城里向父亲要米以及回家后偷着煮粥的情形令人心楚得不忍卒读; 许玉兰对如何用米、野菜和玉米度过灾荒年月的精心安排与算计, 尤见人在绝境中的 生存智慧 ; 看到小孩子连糖的味道都忘记了, 许三观又一次去卖血让家人吃了一顿面条, 幽默背后的酸甜苦辣让人酸楚无比; 宋凡平被关进仓库以后, 祖国的花朵 宋刚和李光头像野狗一样到处游荡, 饥肠辘辘, 头晕眼花, 他们野草般地自生自灭并受尽欺凌 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当时中国之冰山一角, 风雨如晦的年月中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为了活着而丧失掉所有人格与尊严像动物般生存的民众是谈不上幸福与发展的, 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抵抗饥饿与死亡的侵袭。他们彼时彼地仅仅是 活着 , 在沉重与不堪中, 无暇无力也无心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也不可能去追问人的活法和人生的目的。无论是徐福贵、许三观还是宋凡平, 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生命枷锁前行, 生命的脆弱与易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他们生存的苦难与困顿, 展示的是整个民族的沧桑与不堪。

呼唤温情, 表现温情是余华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温情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源乎本性的自然流露, 当面对苦难时, 人们(尤其是亲人) 之间的温情是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与生命支撑, 但这种沉重的苦难与死亡之中的温情, 更凸显着人 活着 的苍凉。 在细雨中呼喊 整部作品充满了对温情的呼唤, 小说第一章的开头 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 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 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出来回答的声音,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 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这一场景给人的印象至为深刻, 具有象征性。而 我 在南门的生活是孤独而缺少温情的, 仅仅从母亲那里才能得到极为有限的些微温暖, 那是一个沙漠般荒芜而冷漠的世界, 奸诈的祖父、无赖的父亲、无情的兄弟伙伴使 我 成了南门世界的一个局外人。只有在远离家乡的巡荡岁月中, 养父母和那里的童年伙伴才使

第29卷第4期侯玲宽 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活着

61

对此长久地怀念。这是一部因世界缺乏温情而强烈呼唤温情的作品, 也是一部充满伤感的作品。 活着 处处布满了苦难, 也处处充满了温情, 有苦难的地方皆有温情在, 这是一部深刻表现苦难同时又着力表现温情的作品。 有庆上学 有庆喂羊 凤霞出嫁 福贵背妻 二喜携儿 等情节写得荡气回肠, 处处温情, 令人心酸而动容。苦难的残酷让人寒冷, 而温情的动人却又让人温暖, 使这部作品在死亡的寒彻入骨与苦难的凄苦迷离中氤氲出层层温润与舒适。许三观一家人个个都像 活宝 , 凑在一块儿倒也其乐融融, 整个家庭幽默迭出, 温情连连, 即使在苦难之中, 也少了徐福贵一家的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残忍与悲苦, 在叙事上也显得明快和纯粹。 三观过寿 、 嘴炒红烧肉 、 三观送饭 以及 卖血请客 、 卖血救子 等情节让人感到这个家庭感人的和谐与温馨, 人间温情的永恒长存。李光头在发迹之前, 一直是生存于温情之中的, 虽然那时他不得不忍受着物质的贫穷和别人的欺辱, 但他在家庭中的成长是健康的, 他有一个可贵的精神空间, 宋凡平和李兰的父母之爱, 宋刚的兄弟之情, 那是相濡以沫的至纯真情, 所以他活得生机勃勃, 如野地里的茂草。当李光头成为风云人物之后, 温情却离他而去, 他只能活在金钱与情欲之中, 并不断制造新的乐趣和刺激以弥补精神的贫乏和生命的空虚, 此时道德与人伦已不复存在, 极欲的糜烂生活和强大的生命力让李光头形同一头怪物。 兄弟 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迷乱、压抑和沉重, 那个阴沉而贫瘠的世界里始终笼罩着重重的浓雾, 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渗透着人事变迁和世事如烟的苍凉。

余华在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时, 往往把人的生存状态推向极致, 并展示一种生存的迷乱, 在历史苦难加诸于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挣扎中象征了人类生命所承受的沉重与苍凉, 他们的生存与命运都没有方向感, 随时间之波与历史之波而流。面对苦难, 面对天地命运的无情与不公、历史 王道 的残酷与黑暗, 底层民众的那种坚韧与忍从, 体现出了反抗的时候, 他们也像困兽一样以超常的毅力与非常的方式用尽生命的全部能量去抗争, 并尽力承担苦难; 对现实无法改变或无力反抗时, 他们只能去接受, 并尽力寻找苦涩的乐趣, 人毕竟还得生存还得活着。徐福贵倾家荡产之后, 在租来的田地里披星戴月, 做起了所有的农活, 并力争实现 鸡养大了变成鹅, 鹅养大了变成羊, 羊养大了变成牛 的祖传理想。有庆死后, 他瞒着病中的家珍独自承受中年丧子的巨痛, 苦难与死亡过后心境却变得愈加超然与淡泊。面对家庭的一次次困境, 许三观靠卖血(血象征着生命之源) 渡过重重困难与危机, 维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和谐, 甚至不惜生命独自承担起抗争苦难的重任。宋凡平在绝境中忍着痛苦小心呵护着李兰脆弱的内心和孩子幼小的心灵, 用生命履行承诺, 独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和苦难。余华在描写底层民众与苦难时, 不仅仅写到了底层民众对苦难的坚韧与忍从, 还写出了他们对苦难的反抗与承担。当残酷的风暴残忍地席卷起他们平凡而幸福的家庭时, 他们无一例外都毅然决然地承担着并抗争着, 在苦难的沉重中坚韧地活着, 在历史的苍凉中蝺蝺前行。

然而, 作为底层民众, 过一种安稳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的最终理想。当徐福贵吆喝着老牛犁田, 粗哑的嗓音在空旷的傍晚的上空飘扬时, 他的内心是平和与淡然的; 当许三观不需再依靠卖血来拯救家庭困境时, 他的内心是轻松与幸福的; 当李兰不再围困于刘镇人的嘲弄与鄙弃, 并重新获得爱情组建家庭时, 她的内心是安全与甜蜜的。渺小而朴实的劳苦民众,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生活, 是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经历了那么多死亡之后的徐福贵, 看透了人世的无常变迁, 心态变得更加沧桑与淡然, 他是最懂得 活着 的意义, 也是最应该好好 活着 的人, 如余华所言 他更有理由发出 活着 的声音, 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 活着 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

[3]217

。中国的底层民众什么时候不再受到暴力

与死亡的威胁, 不用再付出血的代价去生活, 什么时候不再受国家的侮辱与欺骗, 能够安然和谐有尊,

62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4月

与惨痛记忆, 以笔为旗 的作家们最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最不应熟视无睹、悄然走开, 如余华所言: 我认为我的责任, 我的使命就是让人们通过我的书听到某些我们共同的声音。我像一个兴高采烈孩子一样, 不断地伸手指着某物让人们去看见, 事实上我所指出的事物都是他们早已看到了的, 我只是让他们再看一眼。我能做的就是如此。

[3]217

品中暴戾的激情。在余华的小说中, 生命的苦难和生命的欢悦是如此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因之一吧。

[4]

, 这也是

余华成为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独特的 这一个 的原

参考文献:

[1]曹 禺. 雷雨 序[C ]//曹 禺.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76-177.

[2]余 华. 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 1989(5).

[3]余 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4]旷新年. 论余华的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4(4):41-46.

余华认真而冷漠地去描写暴力与死亡, 是

为了让我们惊醒, 让我们深思, 让我们不要遗忘。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表达的是人性之恶, 温情表达的是人性之善, 这之中氤氲出的沉重与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 如一位评论者所说: 通过这种写作, 它与现实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

责任编辑:范远波

H eavi nessW hich the Desolate L ife Cannot Stand:B ei ng A live

HOU Ling -kuan

(School of Co mm ercialM ed i a , Lanzhou University o f F inance and E cono m ics ,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 ract :Yu H ua revea led the tragedy of the r ooted peop le and narrated the specia l characters of the national tradi ti o ns . They undertook t h e heavy burden of surv ivers , rea lized the deso late life deep l y , lived indifferently i n hope less . And the tender fee li n gs o f h isw orks i n creased the paver o f expressing and critic izing , wh ich a lso m ade the at m osphere narration beco m e happy and alive . The heav iness of the d istress and the deso late life are the m a j o r feel i n g s of Yu H ua s leng thy novels . K ey w ords :be a live ; heav iness ; deso l a te

第29卷 第4期 2011年4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 OU RNAL OF JI AY I NG UN I VER SITY (Ph ilosophy &Socia l Sc i ences)

V o. l 29 N o . 4A pr . 2011

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活着

侯玲宽

(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 兰州730020)

摘 要:余华通过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 活着 , 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也深刻展示了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他们承担着生存的重负, 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苍凉, 在无助的守望中淡然地活着。温情的加入增强了对人性的表现力度和批判力度, 也使叙事在沉重与迷乱中走向明快。苦难之沉重与生命之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关键词:活着; 沉重; 苍凉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11) 04-0059-04

余华在长篇小说中加重了对苦难的叙述, 展示了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沉重生存。这般渺小的民众均无意识地按照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生存着, 他们就像一只只蚂蚁, 安静而忙碌, 唯求平稳简单地度过一生。他们没有奸诈的内心, 没有很深的城府, 也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谋略, 有时更像儿童那样纯净单一, 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惩罚或迫害什么人, 包括他们的 仇人 :徐福贵对儿子的死伤痛欲绝, 近乎发狂, 但他还是原谅了春生; 许三观对何小勇恨之入骨, 但还是劝说一乐去为何小勇招魂; 宋凡平给备受鄙弃与嘲笑的李兰母子送去了默默关怀与温情 但苦难并不因为他们的善良与安静而不降临到他们身上:福贵的一生几乎是一部灾难与伤痛的历史, 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底层民众几千年来的生存苦难, 那一系列犀利的死亡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造成沉重的压抑, 到头来, 福贵孑然一人, 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许三观用卖血来缓解苦难对人生的一次次侵袭, 展示了人在困厄中的坚忍顽强, 所付的牺牲, 所奉献的爱; 宋凡平给在刘镇的世俗压力下带着幼儿艰难度日的李兰送去了无声呵护与人的尊严, 让她们萌生了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收稿日期:2011-03-02

基金项目:兰州商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0938) 。作者简介:侯玲宽(1982-), 男, 河北邯郸人, 讲师, 博士研究生, :但 文革 的爆发使这个重新组建的家庭陷入破碎, 宋凡平最终惨死于暴力的棍棒下。面对苦难, 他们都只能宿命地生存, 只能忍着、挨着, 无从选择, 也无力避开, 在生与死的纠结中承受着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

余华以极端化的方式描写了底层民众生存世界中的暴力和死亡, 他们艰辛 活着 , 暴力和死亡给他们笼罩了更深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暴力有的来自于命运, 有的则来自人类本身。命运是人无可把握、无法操纵的力量, 命运暴力是一种更强大、更难以抗拒的暴力, 是人类永远不可克服的生存困境, 它更彰显了个体的渺小与孤独无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福贵的家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 他们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但却都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悲惨地死去。有庆与凤霞的死, 让人不忍, 让人悲叹与痛惜, 二喜与苦根的死多少有点 含泪的幽默 , 他们死亡背后的人间亲情之爱让人潸然泪下。福贵一家人的命运让人不由想起了 雷雨 , 如曹禺所说: 并不是因果, 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这种宇宙里斗争的 残忍 和 冷酷 在 雷雨 里宇宙正像一口井, 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 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

[1]

福贵一家人无论怎样挣扎终无法摆脱那种悲苦的生存状态, 这里所展示的, 不也正是天地间的 残 冷酷?

60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4月

人为的因素, 人类暴力是人在可把握的意志操纵下施与他人灾难的, 映照出了人性的残忍与丑恶。余华的小说一再写到 文革 , 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最惨痛的记忆, 在这场动乱中, 暴力把人的尊严与价值践踏得万劫不复, 国民生活在国家暴力的强大霸权中, 没有救赎, 也无法突围。有庆的死更大程度上应归咎于那个荒唐的非人性的专制时代, 县长夫人的命居然用一个孩子的鲜血来挽救; 春生这位在战场上侥幸活下来当了县长的人物, 还是经不住毒打与折磨上吊自杀了; 戏院和寺庙被改成食堂后, 戏子和和尚做出的肉菜让愚昧暴力下的子民们吃得心满意足, 思想暴力把尊严与信仰碾得粉碎; 女人的阴阳头也成了这个国家永远的耻辱; 兄弟 中那个鬼哭狼嚎、惨叫不绝的仓库成了人间真实的地狱, 地主儿子 的身份让威风凛凛的宋凡平倍受毒打与凌辱, 并在大庭广众之下惨死于暴力的狂欢, 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支离破碎, 他的善良与机智幽默在这里极为苍白, 宋凡平的死虽悲壮而又令人感动, 但无任何价值, 当时却又司空见惯; 走资派 的帽子使孙伟的父亲在仓库里遭受着曾施加于别人的酷刑, 鸭子凫水 、 肛门吸烟 等令他痛不欲生, 在儿子被绞死、妻子发疯失踪后, 于精神的绝望与崩溃中将两寸多长的铁钉拍进了自己的头顶, 一个温暖的家庭从此灰飞烟灭 面对暴力和喧嚣, 文明只不过是一条标语, 制度仅仅是装饰品。 在混乱的年代, 暴力成为最强大的霸权, 泛滥成灾, 映衬出一种不合理的秩序。这种暴力和死亡的惊心动魄背后映照的都是人间至爱真情, 是真、善、美的毁灭, 在加入了深层的社会意蕴与人性内涵后更显沉重、苍凉。

在这里, 威胁着人物死亡的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 饥饿, 尤其在全民族生存危机背景之下, 饥饿成了人必须动用全部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的生存困境。当徐福贵把有庆最心爱的小羊卖掉时, 他和家珍都是心痛的, 但为了解决饥饿, 只能委屈儿子; 王四为争一块地瓜全然丧失掉了自己善良的本性, 一向还算公正的队长也浑水摸鱼, 尤见[2]

病体去城里向父亲要米以及回家后偷着煮粥的情形令人心楚得不忍卒读; 许玉兰对如何用米、野菜和玉米度过灾荒年月的精心安排与算计, 尤见人在绝境中的 生存智慧 ; 看到小孩子连糖的味道都忘记了, 许三观又一次去卖血让家人吃了一顿面条, 幽默背后的酸甜苦辣让人酸楚无比; 宋凡平被关进仓库以后, 祖国的花朵 宋刚和李光头像野狗一样到处游荡, 饥肠辘辘, 头晕眼花, 他们野草般地自生自灭并受尽欺凌 而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当时中国之冰山一角, 风雨如晦的年月中民族苦难的一个缩影。为了活着而丧失掉所有人格与尊严像动物般生存的民众是谈不上幸福与发展的, 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抵抗饥饿与死亡的侵袭。他们彼时彼地仅仅是 活着 , 在沉重与不堪中, 无暇无力也无心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也不可能去追问人的活法和人生的目的。无论是徐福贵、许三观还是宋凡平, 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生命枷锁前行, 生命的脆弱与易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他们生存的苦难与困顿, 展示的是整个民族的沧桑与不堪。

呼唤温情, 表现温情是余华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温情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源乎本性的自然流露, 当面对苦难时, 人们(尤其是亲人) 之间的温情是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与生命支撑, 但这种沉重的苦难与死亡之中的温情, 更凸显着人 活着 的苍凉。 在细雨中呼喊 整部作品充满了对温情的呼唤, 小说第一章的开头 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 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 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出来回答的声音, 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 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这一场景给人的印象至为深刻, 具有象征性。而 我 在南门的生活是孤独而缺少温情的, 仅仅从母亲那里才能得到极为有限的些微温暖, 那是一个沙漠般荒芜而冷漠的世界, 奸诈的祖父、无赖的父亲、无情的兄弟伙伴使 我 成了南门世界的一个局外人。只有在远离家乡的巡荡岁月中, 养父母和那里的童年伙伴才使

第29卷第4期侯玲宽 生命无法承受之沉重与苍凉:活着

61

对此长久地怀念。这是一部因世界缺乏温情而强烈呼唤温情的作品, 也是一部充满伤感的作品。 活着 处处布满了苦难, 也处处充满了温情, 有苦难的地方皆有温情在, 这是一部深刻表现苦难同时又着力表现温情的作品。 有庆上学 有庆喂羊 凤霞出嫁 福贵背妻 二喜携儿 等情节写得荡气回肠, 处处温情, 令人心酸而动容。苦难的残酷让人寒冷, 而温情的动人却又让人温暖, 使这部作品在死亡的寒彻入骨与苦难的凄苦迷离中氤氲出层层温润与舒适。许三观一家人个个都像 活宝 , 凑在一块儿倒也其乐融融, 整个家庭幽默迭出, 温情连连, 即使在苦难之中, 也少了徐福贵一家的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残忍与悲苦, 在叙事上也显得明快和纯粹。 三观过寿 、 嘴炒红烧肉 、 三观送饭 以及 卖血请客 、 卖血救子 等情节让人感到这个家庭感人的和谐与温馨, 人间温情的永恒长存。李光头在发迹之前, 一直是生存于温情之中的, 虽然那时他不得不忍受着物质的贫穷和别人的欺辱, 但他在家庭中的成长是健康的, 他有一个可贵的精神空间, 宋凡平和李兰的父母之爱, 宋刚的兄弟之情, 那是相濡以沫的至纯真情, 所以他活得生机勃勃, 如野地里的茂草。当李光头成为风云人物之后, 温情却离他而去, 他只能活在金钱与情欲之中, 并不断制造新的乐趣和刺激以弥补精神的贫乏和生命的空虚, 此时道德与人伦已不复存在, 极欲的糜烂生活和强大的生命力让李光头形同一头怪物。 兄弟 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迷乱、压抑和沉重, 那个阴沉而贫瘠的世界里始终笼罩着重重的浓雾, 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渗透着人事变迁和世事如烟的苍凉。

余华在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时, 往往把人的生存状态推向极致, 并展示一种生存的迷乱, 在历史苦难加诸于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挣扎中象征了人类生命所承受的沉重与苍凉, 他们的生存与命运都没有方向感, 随时间之波与历史之波而流。面对苦难, 面对天地命运的无情与不公、历史 王道 的残酷与黑暗, 底层民众的那种坚韧与忍从, 体现出了反抗的时候, 他们也像困兽一样以超常的毅力与非常的方式用尽生命的全部能量去抗争, 并尽力承担苦难; 对现实无法改变或无力反抗时, 他们只能去接受, 并尽力寻找苦涩的乐趣, 人毕竟还得生存还得活着。徐福贵倾家荡产之后, 在租来的田地里披星戴月, 做起了所有的农活, 并力争实现 鸡养大了变成鹅, 鹅养大了变成羊, 羊养大了变成牛 的祖传理想。有庆死后, 他瞒着病中的家珍独自承受中年丧子的巨痛, 苦难与死亡过后心境却变得愈加超然与淡泊。面对家庭的一次次困境, 许三观靠卖血(血象征着生命之源) 渡过重重困难与危机, 维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和谐, 甚至不惜生命独自承担起抗争苦难的重任。宋凡平在绝境中忍着痛苦小心呵护着李兰脆弱的内心和孩子幼小的心灵, 用生命履行承诺, 独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和苦难。余华在描写底层民众与苦难时, 不仅仅写到了底层民众对苦难的坚韧与忍从, 还写出了他们对苦难的反抗与承担。当残酷的风暴残忍地席卷起他们平凡而幸福的家庭时, 他们无一例外都毅然决然地承担着并抗争着, 在苦难的沉重中坚韧地活着, 在历史的苍凉中蝺蝺前行。

然而, 作为底层民众, 过一种安稳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的最终理想。当徐福贵吆喝着老牛犁田, 粗哑的嗓音在空旷的傍晚的上空飘扬时, 他的内心是平和与淡然的; 当许三观不需再依靠卖血来拯救家庭困境时, 他的内心是轻松与幸福的; 当李兰不再围困于刘镇人的嘲弄与鄙弃, 并重新获得爱情组建家庭时, 她的内心是安全与甜蜜的。渺小而朴实的劳苦民众,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生活, 是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经历了那么多死亡之后的徐福贵, 看透了人世的无常变迁, 心态变得更加沧桑与淡然, 他是最懂得 活着 的意义, 也是最应该好好 活着 的人, 如余华所言 他更有理由发出 活着 的声音, 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 活着 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

[3]217

。中国的底层民众什么时候不再受到暴力

与死亡的威胁, 不用再付出血的代价去生活, 什么时候不再受国家的侮辱与欺骗, 能够安然和谐有尊,

62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4月

与惨痛记忆, 以笔为旗 的作家们最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最不应熟视无睹、悄然走开, 如余华所言: 我认为我的责任, 我的使命就是让人们通过我的书听到某些我们共同的声音。我像一个兴高采烈孩子一样, 不断地伸手指着某物让人们去看见, 事实上我所指出的事物都是他们早已看到了的, 我只是让他们再看一眼。我能做的就是如此。

[3]217

品中暴戾的激情。在余华的小说中, 生命的苦难和生命的欢悦是如此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因之一吧。

[4]

, 这也是

余华成为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独特的 这一个 的原

参考文献:

[1]曹 禺. 雷雨 序[C ]//曹 禺.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76-177.

[2]余 华. 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 1989(5).

[3]余 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4]旷新年. 论余华的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4(4):41-46.

余华认真而冷漠地去描写暴力与死亡, 是

为了让我们惊醒, 让我们深思, 让我们不要遗忘。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表达的是人性之恶, 温情表达的是人性之善, 这之中氤氲出的沉重与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 如一位评论者所说: 通过这种写作, 它与现实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 生命的欢悦、善良、温情、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

责任编辑:范远波

H eavi nessW hich the Desolate L ife Cannot Stand:B ei ng A live

HOU Ling -kuan

(School of Co mm ercialM ed i a , Lanzhou University o f F inance and E cono m ics ,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 ract :Yu H ua revea led the tragedy of the r ooted peop le and narrated the specia l characters of the national tradi ti o ns . They undertook t h e heavy burden of surv ivers , rea lized the deso late life deep l y , lived indifferently i n hope less . And the tender fee li n gs o f h isw orks i n creased the paver o f expressing and critic izing , wh ich a lso m ade the at m osphere narration beco m e happy and alive . The heav iness of the d istress and the deso late life are the m a j o r feel i n g s of Yu H ua s leng thy novels . K ey w ords :be a live ; heav iness ; deso l a te


相关文章

  • 影评[好死不如赖活着]
  • 影评:<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纪录片是导演陈为军顶着政治压力,历时一年多暗中拍摄完成的.整体来看,这部片子的结构非常简单,以时间(农历的节气)为线索,从2001年春末开始,历经夏 ...查看


  • [活着]富贵命运和形象的各种纠结
  • 浅析<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和形象溯源 摘要 <活着>通过全方位展示了主人公福贵的悲剧性人生,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位 朴实的农民在命运厄运的面前,仍然坚强的活着的光辉形象.本文将从年轻时代纨绔荒唐的福贵,浪子回头的福贵,坚忍 ...查看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
  • 读书心得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查看


  •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来源: 敖维的日志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g ...查看


  • 关于生命宝贵的文章
  • 让 生 命 之 树 常 青 有位哲人说过: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过我现在要说,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珍贵.&quo ...查看


  • 关于余华经典作品[活着]2000字读后感
  •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本身很艰难,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 ...查看


  • [活着]电影观后感
  • <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 ...查看


  • [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 学院:体育系 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班级: 11-1 姓名:王丹 学号:[1**********]8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q ...查看


  • [今夜把酒,且饮一杯寂寞][散文类:编号R00018]
  • <今夜把酒,且饮一杯寂寞> 来源:百度文库 昨夜西风骤起 恍然月下伫立 临风洒泪长叹 苍凉满目无语 谁说的,人生底色本是荒凉,而现实更是满目苍凉.一阵心悸无语,我伫立街头,望夜色下灯火辉煌.却找不到来时的路,来来往往的行人匆匆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