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相关文章

  • 王维的诗: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 ...查看


  • 孙权劝学课本剧
  • [孙权坐在主位,正翻看一些资料,专心致志地看书] [听属下报,吕将军在营外候旨.] 孙权:(放下手中的书)快请进来! 孙权:(吕蒙健步走进军营,离孙权五.六米时,刚要下跪参拜)吕将军免礼. 吕蒙:谢大王! 孙权:吕爱卿,请入座!(并伸出右手 ...查看


  •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 2009年第4期总第211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 NO.4 GeneralNo.211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韩]朴三洙 (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随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也充分显现 ...查看


  • 初唐四杰教案
  • 初唐四杰 制作人:张莉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初步把握四杰的创作概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一千四百多年前,是让我们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大唐盛世. ...查看


  • 送别诗:别诗·其二
  • <别诗·其二>原文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别诗·其二>翻译 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金城的衰 ...查看


  • 诗歌手抄报:古典诗词鉴赏之王勃篇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 ...查看


  •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2
  • 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 ...查看


  •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及寓意解读(上课用)
  •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及寓意解读: 1. <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 ...查看


  • [转载]古代友人赠别诗选100首
  •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