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

用新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

1、用传统观念评价中学生的困境

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点?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非常感兴趣、又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问题。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经济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全国50所中小学中进行,课题组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现在的学生不乐观,他们说出的评价学生的话,大约70%是批评性、否定性的。能说出学生品德方面优点的教师很少,认为现在的学生总体比过去强的教师更少。甚至在一所学校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教师们都在指责、抱怨、发牢骚,似乎现在的孩子一无是处,乏善可陈。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难度越来越大。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能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少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中学生之间直接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这样的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开派对、请客吃饭之风日盛。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这种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

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个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了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的学习成绩花时间、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吃苦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在普通中学,大约半数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时,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任性、娇气,害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我在所教两个班做了一个调查,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充满疑惑:“对我自己,看起来什么都不在意,但我十分怕面对困难,在同学面前强颜欢笑,这是我的缺点。怎样才能放开一切,坦然面对困难,挫折?”“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遇到困难,怎样才能让自己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多次自己鼓励自己闯过困难,感到疲倦,怎样才能让自己恢复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耽心。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是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令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们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说他们没有中华民族心,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外围赛没出线而痛苦流涕?如何解释他们对中美撞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北约在南行动等的关注?

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们没有随着前进?

2、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学生观

过去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的时代,生长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变的时代赋予他们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

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过去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生活的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鲜明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现在的学生,或者用过去的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大都是过去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影响至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学生,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失灵了,抱怨和牢骚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是不是我们的方法需要改进?当我们对学生的某些做法感到难以理解的时候,为什么不深入其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到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代人所关注。对青少年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能用变化着的标准来看待青少年,仍只凭旧眼光下结论,肯定会出现偏颇。因此,对当今青少年的评价必须以时代的发展为坐标。我们的老师总是喜欢把学生放回到过去的年代来做比较,这种隔离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做法本身就暴露出我们思想教育的僵化、陈旧与落后。因此,无论得出怎样的结论,都难以为学生所接受。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求学生一味“听话”,“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接收的容器”吗?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今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今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3、新的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学生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学生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在一个多元的、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而在所有的社会成员中,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的东西,他们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观,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经济头脑,他们的消费观念,他们的法制观念,他们对腐败现象的批判态度以及他们对平等权利的追求,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他们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身上的那些固着、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

当代青少年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的学生不可能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儿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自己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学生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老师常常当作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青少年,对人格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给他们一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不利于青少年潜力的挖掘和发挥,而且很容易造成对立和矛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而青少年就不同了,他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我们强得多,各种信息在他们中间传播的速度也比我们那时候快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求新、求异的特性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孩子。

我们过去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实也空洞。现在的青少年理想抱负脚踏实地,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发展社会、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他们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观念和能力不是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吗?有一次一个班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营火晚会,学生们能说能唱能跳,思想非常活跃,思考的问题非常广泛,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想不到这就是平时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沉浸在题海之中的学生。看到这些学生在营火映照下生龙活虎的身影,我心里就在想,需要反思的也许正该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家长和老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老师、家长应该凭借什么建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估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性。”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看学生总是看他们缺点和消极面,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每天批评不休,这样的老师肯定适应不了当前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这样的教育者肯定是失败的。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新的教育模式呢?

4、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倍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色,一次又一次的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辽阔,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不再遥远,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人尚不知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次中美教育论坛上,一位中国老师谈到许多老师现在都面临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老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有一次听到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CEO,SOHO,当时我非常惭愧,我居然不知道这两个新概念是指什么。在中国,父母和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孩子的知识之源,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更多来自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孩子(学生)知道的多。忽然发现孩子知道的比我的多了,孩子不再依赖我们获得知识,不再信任我们比他们懂的多时,我们的心里就感到一种巨大反差的失落和无比的尴尬。与会的美国同行却认为:“如果在计算机方面我有不懂不会的,我会问我的学生,这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尴尬的,因为我们是共同学习者。”美国同行的观念让我们耳目一新。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孩子共同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和我们应该成为平等的探索者,应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信息时代,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优势已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有学者说:“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当我们还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人际关系等。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一个中学生说:“我们敢于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敢和老师分庭抗礼,我们不再把老师的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我们不喜欢老师居高临下的作风,渴望朋友似的促膝交谈,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许多老师觉得当代中学生难以理解,教育越来越困难了。这不是因为学生们消极面多,而是我们首先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成人化、形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特点。比如,老师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面对充满时代朝气和思想新潮的中学生,教师应该正视现实,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内心,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分析和研究当今社会现象,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用进步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我们如愿以偿搭上了信息化高速公路,而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却依然如故,我们能够适应时代和这个时代中学生的需要吗?当代中学生非常渴望老师同他们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尊重他们,了解他们,欣赏他们,努力做他们的好伙伴,寻求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最恰当的选择。

当我读到美国的中学老师常常与学生进行长谈的文章时,我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同几个学生进行过平等的较长时间的交谈。我们对中学生心里究竟想些什么,了解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书面的形式同学生进行对话,请学生提出他们思考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问题。读着学生们真诚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置身学生中间,你才能体会到他们有多么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多么渴望与老师、与更多的人、与更宽的世界交流。我对他们说:“当我小心翼翼地翻着这一行行凝结着真心的文字,生怕不小心碰碎了它,就如我小心地和你们一道走过生命中这个最动人的季节。这些文字实在是一笔财富——这是你们不轻易向人绽放的信任啊!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真诚。我看到了同学们面对自己整日沉迷于题海之中,对复杂的社会的无知的深深的担忧和了解的渴求。”我把他们的问题和我的回答整理成文,印发给他们阅读。在课堂上,我采取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再讨论、再交流,再提问的方式,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讨论的参与者。这种方式虽然准备很难,很费力,但学生的思维却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不断提出更新的问题,老师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懂,重要的是老师尊重学生,不会可以一起去查资料、请教他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获得了提出、研究、分析问题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 教育本应是一种温馨,是一种生命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模式,我们急切需要建立一种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让今天的学生与我们的老师、家长之间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理解,让学生和老师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学习,共同营造新时代教育的新天地与新辉煌。

注:本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2004年12月,本文获得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优秀奖。

用新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

1、用传统观念评价中学生的困境

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点?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非常感兴趣、又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问题。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经济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全国50所中小学中进行,课题组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现在的学生不乐观,他们说出的评价学生的话,大约70%是批评性、否定性的。能说出学生品德方面优点的教师很少,认为现在的学生总体比过去强的教师更少。甚至在一所学校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教师们都在指责、抱怨、发牢骚,似乎现在的孩子一无是处,乏善可陈。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难度越来越大。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能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需要,却很少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少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中学生之间直接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这样的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开派对、请客吃饭之风日盛。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这种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

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个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了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的学习成绩花时间、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吃苦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在普通中学,大约半数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时,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任性、娇气,害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我在所教两个班做了一个调查,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自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充满疑惑:“对我自己,看起来什么都不在意,但我十分怕面对困难,在同学面前强颜欢笑,这是我的缺点。怎样才能放开一切,坦然面对困难,挫折?”“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遇到困难,怎样才能让自己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多次自己鼓励自己闯过困难,感到疲倦,怎样才能让自己恢复一颗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耽心。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是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令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们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说他们没有中华民族心,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外围赛没出线而痛苦流涕?如何解释他们对中美撞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北约在南行动等的关注?

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们没有随着前进?

2、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学生观

过去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的时代,生长在市场经济的时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变的时代赋予他们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

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过去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生活的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鲜明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现在的学生,或者用过去的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大都是过去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影响至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学生,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失灵了,抱怨和牢骚多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是不是我们的方法需要改进?当我们对学生的某些做法感到难以理解的时候,为什么不深入其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到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代人所关注。对青少年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变化的,如果我们不能用变化着的标准来看待青少年,仍只凭旧眼光下结论,肯定会出现偏颇。因此,对当今青少年的评价必须以时代的发展为坐标。我们的老师总是喜欢把学生放回到过去的年代来做比较,这种隔离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做法本身就暴露出我们思想教育的僵化、陈旧与落后。因此,无论得出怎样的结论,都难以为学生所接受。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求学生一味“听话”,“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接收的容器”吗?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今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今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3、新的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同样,我们把学生看错了,却总在埋怨学生越来越不如人意。泰戈尔以一个伟大的灵魂包容了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宽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在一个多元的、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而在所有的社会成员中,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的东西,他们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的生存观,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经济头脑,他们的消费观念,他们的法制观念,他们对腐败现象的批判态度以及他们对平等权利的追求,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协调。在他们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身上的那些固着、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

当代青少年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的学生不可能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儿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自己的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学生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老师常常当作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青少年,对人格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给他们一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不利于青少年潜力的挖掘和发挥,而且很容易造成对立和矛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而青少年就不同了,他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我们强得多,各种信息在他们中间传播的速度也比我们那时候快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求新、求异的特性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孩子。

我们过去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实也空洞。现在的青少年理想抱负脚踏实地,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发展社会、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他们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观念和能力不是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吗?有一次一个班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营火晚会,学生们能说能唱能跳,思想非常活跃,思考的问题非常广泛,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我想不到这就是平时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沉浸在题海之中的学生。看到这些学生在营火映照下生龙活虎的身影,我心里就在想,需要反思的也许正该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家长和老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老师、家长应该凭借什么建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估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性。”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看学生总是看他们缺点和消极面,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每天批评不休,这样的老师肯定适应不了当前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这样的教育者肯定是失败的。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新的教育模式呢?

4、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倍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色,一次又一次的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辽阔,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不再遥远,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人尚不知道。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次中美教育论坛上,一位中国老师谈到许多老师现在都面临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老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有一次听到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CEO,SOHO,当时我非常惭愧,我居然不知道这两个新概念是指什么。在中国,父母和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孩子的知识之源,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更多来自这样一种感觉:我比孩子(学生)知道的多。忽然发现孩子知道的比我的多了,孩子不再依赖我们获得知识,不再信任我们比他们懂的多时,我们的心里就感到一种巨大反差的失落和无比的尴尬。与会的美国同行却认为:“如果在计算机方面我有不懂不会的,我会问我的学生,这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尴尬的,因为我们是共同学习者。”美国同行的观念让我们耳目一新。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孩子共同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和我们应该成为平等的探索者,应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信息时代,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优势已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有学者说:“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当我们还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人际关系等。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一个中学生说:“我们敢于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敢和老师分庭抗礼,我们不再把老师的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我们不喜欢老师居高临下的作风,渴望朋友似的促膝交谈,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许多老师觉得当代中学生难以理解,教育越来越困难了。这不是因为学生们消极面多,而是我们首先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成人化、形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个时代中学生的特点。比如,老师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抑或只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创造性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师授生学,还是共同学习?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对于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新的,比原来丰富的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一种全新教育观念的体现?面对充满时代朝气和思想新潮的中学生,教师应该正视现实,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内心,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分析和研究当今社会现象,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用进步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影响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我们如愿以偿搭上了信息化高速公路,而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却依然如故,我们能够适应时代和这个时代中学生的需要吗?当代中学生非常渴望老师同他们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尊重他们,了解他们,欣赏他们,努力做他们的好伙伴,寻求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最恰当的选择。

当我读到美国的中学老师常常与学生进行长谈的文章时,我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同几个学生进行过平等的较长时间的交谈。我们对中学生心里究竟想些什么,了解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书面的形式同学生进行对话,请学生提出他们思考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问题。读着学生们真诚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置身学生中间,你才能体会到他们有多么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多么渴望与老师、与更多的人、与更宽的世界交流。我对他们说:“当我小心翼翼地翻着这一行行凝结着真心的文字,生怕不小心碰碎了它,就如我小心地和你们一道走过生命中这个最动人的季节。这些文字实在是一笔财富——这是你们不轻易向人绽放的信任啊!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真诚。我看到了同学们面对自己整日沉迷于题海之中,对复杂的社会的无知的深深的担忧和了解的渴求。”我把他们的问题和我的回答整理成文,印发给他们阅读。在课堂上,我采取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再讨论、再交流,再提问的方式,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讨论的参与者。这种方式虽然准备很难,很费力,但学生的思维却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不断提出更新的问题,老师不可能什么都会,什么都懂,重要的是老师尊重学生,不会可以一起去查资料、请教他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获得了提出、研究、分析问题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 教育本应是一种温馨,是一种生命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模式,我们急切需要建立一种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让今天的学生与我们的老师、家长之间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理解,让学生和老师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学习,共同营造新时代教育的新天地与新辉煌。

注:本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2004年12月,本文获得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优秀奖。


相关文章

  •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特别是当代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并向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身心特点与过去学生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和研究他们现在的 ...查看


  • 发现优点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 发现优点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富人在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教育着他们的孩子:发现优势,确定自我发展方向,竭力发挥优势.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大多数人而言,我是很幸运的一个,因为我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查看


  • 从历史角度看"历史"
  • 摘 要: 演绎历史是历史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恒久的探究主题.作者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载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演绎方法,以期为达到历史教学目标,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角度 演绎方法 中国历史是一部宏 ...查看


  • 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为了能够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清晰的了 ...查看


  • 全册教学目标(写教案专用)
  • 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查看


  •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学期课程论文
  •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题目1: 题目2: 课程论文 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 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 授课老师: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目 录 1.以当代大学 ...查看


  •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案
  • <中华民族的觉醒>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本课时通过列举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两件重大事件,列举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爱国学生.工人 ...查看


  • 礼仪修养 (2)
  • 浅谈<礼仪修养>课程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影响和作用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像其他如文字.绘画.工具.火种等文明形式一样,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开化文明的标志.礼仪是文明的种子 ...查看


  • 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画教学方法的研究
  •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中 题 目: 儿童画教学方法的探索 院 (系) : 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年级: 小学教育 2010级 姓 名: AAAaaaa 学 号: 101310113 指导教师: a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