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关文章

  • 感恩的诗歌: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 ...查看


  • 送别诗: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原文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鉴赏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 ...查看


  •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诗词和艺术
  •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 ...查看


  • 8篇唐宋散文的作者简介与文化背景
  • 小石城山记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 ...查看


  •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 2009年第4期总第211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 NO.4 GeneralNo.211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韩]朴三洙 (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随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也充分显现 ...查看


  • [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
  • 第43卷第3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43No.3 2007年6月 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e.2007 ...查看


  • 雪中芭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 ...查看


  •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 近体诗在第一句的第二字用仄声,称为仄起:用平声,称为平起.五律以仄起为正格,七律正相反.第一句的第五字为仄声,称为仄收:用平声,称为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 仄 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查看


  • 文包诗教学策略
  •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