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大招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相关文章

  •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 鹤壁市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分 析 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2013.2.1 鹤壁市育才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闫颜云 李军伟 杨 辉 ...查看


  • 2012年新课标卷试卷分析
  • 2012年新课标卷试卷分析 总评: 本套题涵盖了新课标高考的基本题型,整体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题型结构保持稳定,试卷分为六大板块,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选做题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语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篇目练习归纳总结(2012版)
  • 高考文言文篇目练习归纳总结 一.人物传记类 1.篇目位置: 均置于第五大题,为值为16-17分.一般多为二十五史里的片段(<史记>里的较多) 2.题目设置: (1)实词解释:300个实词里考3个:另一个要根据语境推断.可用记忆法 ...查看


  • [鬼谷子]参悟
  • <鬼谷子>一书,原本就是总结归纳游说(shui)的规律.方法和道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家,所创立的一门有关游说天下的学说.书中从"捭阖篇第一"到"决篇第十一",由游说辨士的立身开始, ...查看


  • 九上语文期末质量分析
  • 2015/2016学年九上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陈秀春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一)试题结构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为八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内容,试卷有2份,第一卷满分100分,由积累运用(20分).阅读理解(30分).写作(40分)三大板块组成,共19 ...查看


  • 2012甘肃高考作文点评:试题难易适中作文亮点突出
  • 6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9个科目中,语文率先开考.本报第一时间邀请到兰州一中语文教师许金辉和兰大附中高级教师马世红对今年我省高考语文试卷给予点评.两位老师均认为,今年语文考卷难度不大,平实平稳,作文则是最大亮点,让广大的高三学子真正有所思考, ...查看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在稳定形式,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在题型设置上有创新,有变化.在命题 ...查看


  •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议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阴市祝塘中学 赵小柱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9分.虽然只增加了1分,这其实也进一步说明文言文在翻译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文 ...查看


  • 谈谈文言文的翻译
  •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