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 )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 )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 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

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

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 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年度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 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 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 谭晓玉, 袁文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2] Diane Heacox 著. 差异教学[M]. 杨希洁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严艳. 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4.

[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8.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 )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 )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 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

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

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 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年度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 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 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 谭晓玉, 袁文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2] Diane Heacox 著. 差异教学[M]. 杨希洁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严艳. 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4.

[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8.


相关文章

  •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与实施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讨论了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几点探索和体会,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查看


  •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 ...查看


  •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
  •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考研来继续求学梦.研究生每年的大幅扩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研究生的大幅度扩已然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焦点所在. 近年 ...查看


  •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 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下 产生的,它对加强本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对延安大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针 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查看


  • 矿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 矿业工程学科作为研究煤炭开采的学科,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矿业类人家人才的培养仍然很多的问题,例如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突出等.芬文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培养流 ...查看


  •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食品科学毕业论文选题(1263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经济学科在美国_钱颖一
  • 2002年 增刊 FINANCE&ECON OMICS Supplement <财经科学> Jul. 2002 [学科建设] 经济学科在美国 钱颖一本况.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 了解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情况, 对于如何 ...查看


  • 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谈创新人才培养
  • 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谈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邓光明,贾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5期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国家层面上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查看


  • 福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
  • 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矿业事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综合运用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从事矿山建设(露天.井下).设计.施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