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谈创新人才培养

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谈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邓光明,贾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5期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国家层面上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本文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提出探索性思路,以切实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训练;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计划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201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把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项目。

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组织形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创新计划”)是面向本科生(1至3年级学生),以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展开的科技立项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限3人参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和项目完成后的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创新计划目前只对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申请计划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地方所属高校需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向教育部提交申报计划,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教高函〔2012〕5号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提高全体认识,做好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训练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背景、形式、要求、目的和意义等。在申报项目时,力求学生自愿与选拔相结合,一般要求申请者有较

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选取创新性强的优秀方案向上级推荐。

2.制定配套管理措施,政策上保驾护航。学校不仅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开展,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使大学生创新计划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此,可以考虑把创新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参加项目的学生能由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对于通过创新计划认定的项目,可替代部分与专业教学相近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学分,通过验收的项目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此外,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评奖、评优和免试研究生的优惠、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产出创新成果。

3.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各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国家或省级教学基地、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等,建立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实施自主型、开放性的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训练实施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

4.加强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要狠抓落实,切实执行。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工作列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听取项目中期汇报,并跟踪后续工作成果。在进行中期检查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生在项目进展中碰到困难,更改题目、更换指导教师等,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计划提供师资保障。鼓励校内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实力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实践,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议,多方接受先进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组建一支稳定的、既有科研项目实践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队伍,为有效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6.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探索新路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有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探索一套从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需要大学阶段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大学

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下面我们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1.重视基础教育,谨防拔苗助长。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由于学生在大一时就可以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导致只重专业、忽视基础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夭折和损失。

2.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必需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向探究历程,把创新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事物,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3.搭建多种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团队式创新活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平台上,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各种竞赛或创新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竞赛或项目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完成实际任务。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各种创新团队,近年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2]。

4.做好拔尖人才的发现、跟踪和持续培养工作。对于从各种竞赛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现,跟踪服务,重点培养。对这些学生可以实行特别的精英培养模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跟踪培养方案,例如,配备专门的导师、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或提前跟着导师做实际课题等等,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2]从Dian团队到种子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9-115.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C075]

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谈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邓光明,贾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5期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国家层面上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本文就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提出探索性思路,以切实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训练;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计划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201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把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项目。

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组织形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创新计划”)是面向本科生(1至3年级学生),以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展开的科技立项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限3人参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和项目完成后的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创新计划目前只对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申请计划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地方所属高校需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向教育部提交申报计划,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教高函〔2012〕5号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提高全体认识,做好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训练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背景、形式、要求、目的和意义等。在申报项目时,力求学生自愿与选拔相结合,一般要求申请者有较

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选取创新性强的优秀方案向上级推荐。

2.制定配套管理措施,政策上保驾护航。学校不仅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开展,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使大学生创新计划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此,可以考虑把创新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参加项目的学生能由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对于通过创新计划认定的项目,可替代部分与专业教学相近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学分,通过验收的项目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此外,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评奖、评优和免试研究生的优惠、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产出创新成果。

3.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各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国家或省级教学基地、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等,建立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实施自主型、开放性的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训练实施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

4.加强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要狠抓落实,切实执行。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工作列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听取项目中期汇报,并跟踪后续工作成果。在进行中期检查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生在项目进展中碰到困难,更改题目、更换指导教师等,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计划提供师资保障。鼓励校内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实力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实践,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议,多方接受先进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组建一支稳定的、既有科研项目实践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队伍,为有效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6.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探索新路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有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探索一套从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需要大学阶段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大学

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下面我们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1.重视基础教育,谨防拔苗助长。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由于学生在大一时就可以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导致只重专业、忽视基础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夭折和损失。

2.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必需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向探究历程,把创新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事物,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3.搭建多种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团队式创新活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平台上,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各种竞赛或创新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竞赛或项目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完成实际任务。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各种创新团队,近年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2]。

4.做好拔尖人才的发现、跟踪和持续培养工作。对于从各种竞赛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现,跟踪服务,重点培养。对这些学生可以实行特别的精英培养模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跟踪培养方案,例如,配备专门的导师、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或提前跟着导师做实际课题等等,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2]从Dian团队到种子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9-115.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10C075]


相关文章

  • 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表5
  • 衢州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查看


  • 关于启动四川大学"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通知
  • 关于启动四川大学"大学生科学探索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 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大力推进本科生"32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决定实施四川大学&q ...查看


  •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摘要] 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的创新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 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本文对 ...查看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的通知
  •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教高厅函[2011]59号 [颁布日期]:2011-10-14 [生效日期]:2011-10-14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的通知 (教高 ...查看


  •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
  •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审计学专业创办于1987年,是南京审计学院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 1993年开始招收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 2012年招收审计专业硕士.审计学专业自创办以来,依托审计行业背景,在国家审计署的指导下,伴随我国审计事业不断发 ...查看


  • 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方案
  • 教学实验中心建设方案 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以"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的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 ...查看


  • 土木工程论文:研究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基础设 ...查看


  • 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
  •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1. 项目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大连大学 单位地址: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单位邮编:116622 法人代表姓名:由业诚 学科门类:教育.文.法.史.理.工.医.管理.经济学.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财务收支 ...查看


  • 素质拓展个人小结
  •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习心得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觉悟:具有投身改革.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具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自强不息.求实创造的优良品质. 社会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