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修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声音是人及一些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本套教材把“声现象”作为第一章的初衷。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于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学生们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水波类比声波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准备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课的两个中心环节,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年龄段,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所以,我在备课中突出“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这三个基本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活动”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能够找到的器材,自己则准备一些实验室中能够提供的器材,并查找相关资料及相关素材,尽量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准备的事物当中,自己去探索生意的奥秘。

三、教学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再总结”的教学结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动手实验,探索新知(20分钟)——尝试小结,体验收获(3分钟)——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布置作业,升华新知(2分钟)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如人们的谈话声、铃声、蛙鸣声、机器的运转声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后设问:你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

2、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1)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钢笔帽”等,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

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展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探讨: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可是它的振动你是怎么感觉到的?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来体现音叉的振动;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会,并给学生的设计予以评价;开始引入转换法的应用,介绍转换法的物理意义,为了巩固对转换法的认识出示扬声器振动发声的事例。

(2)声音的传播

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敲鼓声)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敲鼓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声波是怎样产生的?(鼓面发生了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声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再展示声波的视频,视频中一个鼓在发声,它在振动,动画显示周围的空气出现疏密相间的波纹,跟水波的传递形式相似,这样把声波的无形转化为有形,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

引导学生猜想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并设计实验来证明。

既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思考:平时我们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我们耳中的呢?

引导:你的耳朵和老师之间有空气,是空气传声吗?如果没有空气,真空能传声吗?

播放真空罩实验视频,玻璃罩中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把阀门打开,空气大量涌入,又听到铃声了,说明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让学生解释:在月球两名上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为什么呢?

液体传声。以图片形式出示:在盛放金鱼的浴缸附近,两个小朋友在拍手,逐渐引导学生说出是液体可以传声,将鱼缸内的金鱼吓跑;介绍利用液体可以传声的生活应用------渔民用电子发生器捕鱼。

固体传声。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甲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乙同学轻敲桌子的另一端,甲同学听敲击声;然后两人互换作法,说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3﹑尝试小结,体验收获

为了使这节课有一个耐人回味的结尾,我让典型学生向全班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面、学法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然后教师加以提炼升华。

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此环节设计了两类题:一类是基础题,主要考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实际应用题。注重知识与自然、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

5、布置作业,升华新知

五、教学效果

本节课由于是声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能够找到的器材都找来了,能够动手的实验都做了,能够说的话都说了。但也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上的学生表现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的思想,实验没有条理,浪费了一些时间。因此,教师在以后的课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降低必要的难度,并给予相关的提示,使学生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并能灵活的运用结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新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我认为声音是人及一些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本套教材把“声现象”作为第一章的初衷。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根据课标、教材的要求,更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本节的重点是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对于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学生们较难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难点,我用水波类比声波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准备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课的两个中心环节,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年龄段,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所以,我在备课中突出“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这三个基本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物理学习活动”的教学理念。我让学生准备一些能够找到的器材,自己则准备一些实验室中能够提供的器材,并查找相关资料及相关素材,尽量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准备的事物当中,自己去探索生意的奥秘。

三、教学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再总结”的教学结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动手实验,探索新知(20分钟)——尝试小结,体验收获(3分钟)——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布置作业,升华新知(2分钟)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为了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如人们的谈话声、铃声、蛙鸣声、机器的运转声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后设问:你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

2、动手实验,探索新知

(1)声音的产生

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钢笔帽”等,使其发声,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

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展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探讨: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可是它的振动你是怎么感觉到的?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来体现音叉的振动;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会,并给学生的设计予以评价;开始引入转换法的应用,介绍转换法的物理意义,为了巩固对转换法的认识出示扬声器振动发声的事例。

(2)声音的传播

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敲鼓声)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敲鼓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声波是怎样产生的?(鼓面发生了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了声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再展示声波的视频,视频中一个鼓在发声,它在振动,动画显示周围的空气出现疏密相间的波纹,跟水波的传递形式相似,这样把声波的无形转化为有形,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的这种传播形式叫做声波。

引导学生猜想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并设计实验来证明。

既然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思考:平时我们听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入我们耳中的呢?

引导:你的耳朵和老师之间有空气,是空气传声吗?如果没有空气,真空能传声吗?

播放真空罩实验视频,玻璃罩中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把阀门打开,空气大量涌入,又听到铃声了,说明了声音可以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于是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让学生解释:在月球两名上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这是为什么呢?

液体传声。以图片形式出示:在盛放金鱼的浴缸附近,两个小朋友在拍手,逐渐引导学生说出是液体可以传声,将鱼缸内的金鱼吓跑;介绍利用液体可以传声的生活应用------渔民用电子发生器捕鱼。

固体传声。让学生以同桌为小组,甲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乙同学轻敲桌子的另一端,甲同学听敲击声;然后两人互换作法,说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3﹑尝试小结,体验收获

为了使这节课有一个耐人回味的结尾,我让典型学生向全班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面、学法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然后教师加以提炼升华。

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此环节设计了两类题:一类是基础题,主要考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实际应用题。注重知识与自然、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

5、布置作业,升华新知

五、教学效果

本节课由于是声现象的第一节课,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能够找到的器材都找来了,能够动手的实验都做了,能够说的话都说了。但也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上的学生表现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的思想,实验没有条理,浪费了一些时间。因此,教师在以后的课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降低必要的难度,并给予相关的提示,使学生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并能灵活的运用结论。


相关文章

  • 对我国著作财产权体系构建及内容完善的探讨
  • 对我国著作财产权体系构建及内容完善的探讨 作者:赵海燕 来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我国著作财产权应抛弃技术主义的立法思路而以使用行为的特点来重新分类.具体可分为有固定载体的财产权和无固定载体的财产权两 ...查看


  •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
  •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1.简述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材P1)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2.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5个方面是什么?(教材P2 ...查看


  • 从广电媒体视角论[著作权法]修订
  • 从广电媒体视角论<著作权法>修订 作者:姚岚秋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1期 国务院于今年年初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列入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作为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版权管理和研究的人员, ...查看


  • 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广告
  • 1. 互联网时效性强, 信息量大, 实时互动, 开放度高. 2. 广播与互联网联姻的好处:(1)拓宽信息渠道,丰富节目内容:(2)扩大传播空间,获取更多受众:(3)改善自身局限,增强自身活力:(4)借助互动优势,得到更多反馈. 3. 广播电 ...查看


  • 超声波焊接技术
  • 一.超声波模具架设不准确.受力不平均怎么办? 在一般认为超声波作业时,产品与模具表面只要接触准确就可以得到应该的超声波焊接机焊接效果,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看法,超声波既然是摩擦振,就会产生音波传导的现象. 我们如果单只观察硬件(模具)的稳合程度 ...查看


  • 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
  • 摘要 摘 要 探究式教学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符合教学改革的精神和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探究性教学的由来和研究现状及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进而阐述了探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查看


  • 合作小组学习
  • 合作小组学习 在如今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所谓合作小组就是教师创造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合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笔者在实行合作小组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感受到了合作小组所带来的教学革命,不 ...查看


  •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整理(完整)
  •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整理(完整) 1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考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1熟悉带机采访2灵活把握 ...查看


  • 实验二 超声光栅实验及数据处理(已修改)
  • 超声光栅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超声致光衍射的原理. 2. 利用声光效应测量声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原理] 光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被超声波衍射的现象,称为超声致光衍射(亦称声光效应),这种现象是光波与介质中声波相互作用的结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