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 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

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

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填空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2.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他们与两个诗刊有直接关系,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故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3. 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5.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6.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鸭子》。7.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8.《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9.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10.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五四”散文的发达状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1.葛薇龙是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12.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13.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14.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15.梁实秋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16.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所在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在他的身上就有着苗族的血统。17.周作人的小品文字,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18.有学者分析认为,何其芳《画梦录》里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意象”,如黄昏、黑夜等,一类是“空间意象”,如坟墓、古宅等。19.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第一部是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虹》。20.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

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 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 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 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C.蘩漪 D.四凤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B )。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 “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B )。 A. 《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3.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C )。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4.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 A )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 )。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6.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 )。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8.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D )。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D )。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C )。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 )( B )( D )。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2.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 B )( C )( D )。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3.《女神》的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 B )( C )( D )等。 A.《凤凰涅槃》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4.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B )( C )( D )。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5.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 )( B )。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 / 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 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 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4.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

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20年,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9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

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所以《呐喊》是现代民族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填空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2.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他们与两个诗刊有直接关系,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故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3. 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5.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6.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鸭子》。7.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臧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诗创造》杂志。8.《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丽尼的散文集。9.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10.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五四”散文的发达状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11.葛薇龙是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12.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王佐良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13.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14.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15.梁实秋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16.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所在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在他的身上就有着苗族的血统。17.周作人的小品文字,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18.有学者分析认为,何其芳《画梦录》里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意象”,如黄昏、黑夜等,一类是“空间意象”,如坟墓、古宅等。19.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第一部是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虹》。20.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中,还有《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日出》主要选取了陈白露的客厅和一个叫“宝和下处”的三等妓院作主要场景。

5.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6.对后来的郭沫若研究启发最大的是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所作的导言。

7.鲁迅曾受到严复述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

8.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他192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之前,就已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著名的批评家和组

织家了。

9.老舍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并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

10.民众戏剧社创办的《戏剧》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戏剧刊物。

11.鲁迅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12.《离婚》主要描写的是北平某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思想矛盾、生活纠葛的家庭风波,主人公张大哥把做媒当作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13.曹禺的五大话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

14.“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15.《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章小姐)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

16.《雷雨》中的“命运观”问题是批评家李健吾(刘西渭)在30年代首先发现的。

17.“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8.《女神》共分三辑,第一辑由三部诗剧组成,它们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19.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之外,还有一类市民形象,他们是以祥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

20.《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出自鲁迅的( D )。

A.《示众》 B.《马上支日记》 C.《祝福》 D.《呐喊·自序》

2.话剧《获虎之夜》的作者是( A )。

A.田汉 B.陈大悲 C.洪深 D.丁西林

3.茅盾对小说《倪焕之》评价最高,这部小说的作家是( C )。

A.郁达夫 B.鲁迅 C.叶圣陶 D.废名

4.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5.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一个外国剧作家的影响,这个作家是( C )。

A.奥尼尔 B.莎士比亚 C.契诃夫 D.布莱希特

6.鲁迅创作的最后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是( C )。

A.《故乡》 B.《风波》 C.《离婚》 D.《祝福》

7.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除了《卓文君》、《王昭君》外,还有( D )。

A.《蔡文姬》 B.《屈原》 C.《武则天》 D.《聂嫈》

8.茅盾在《春蚕》中说到的“长毛造反”是指( C )。

A.“一·二八”事变 B.辛亥革命C.太平天国起义 D.武昌起义

9.虎妞的变态**,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其中,二强子的女儿是( D )。

A.小文 B.大赤包 C.虎妞 D.小福子

10.《雷雨》中的“鲁妈”是( A )。

A.侍萍 B.周萍C.蘩漪 D.四凤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山东大学中文系2011年真题
  • 2011考研山东大学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真题 2012-06-29 09:40 2011年考研山东大学中国文学史真题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整理而来,难免有所疏漏,仅供参考. 2011年考研山东大学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 真题 一.名词解释: ...查看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_平时作业3及答案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平时作业3 一.填空题 1.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查看


  • 仿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东莞东华初级中学 侯晓玲
  • 兰心蕙"智" 妙笔生花 --仿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侯晓玲 复习内容 中考仿写专题复习系列之技法指导 学情分析 我校初三年级46个班级(2680人)曾测试过2014年.2010年.2009年广东省中考的 ...查看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答案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A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陈独秀 胡适2.胡适 尝试集3.农民(农村) 知识分子4.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5.红烛 死水6.哀其不幸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自学指导]练习题答案
  • "鲁迅研究四题"练习: (一) 1.周树人 2.鲁迅 3.四铭 4.<天演论> 5.眉间尺 6.许寿裳 7.离婚 8.离骚 9.张勋 10.故乡 11.鲁 12.阿Q 13.白光 14.忧愤深广 15.无声的 ...查看


  • 研究生考试题目
  • 宁 夏 大 学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词语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 ...查看


  •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4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中国当代文学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在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 ...查看


  • 17春秋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
  • 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 A. <三里湾> B. <山乡巨变> C. <黎明的河边> D.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