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做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史书中记载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与利用是在48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说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怎样发现茶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自尝试各种草木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另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误食一种有毒植物中毒“死”在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但是后人仍尊称炎帝神农氏为“茶王”。

茶之始,其字为“荼”,最早出现于唐代,从中唐时才从“荼”字分列出来称为“茶”“茗”。史书中记载与茶有关的文字有:茗、槚、荈、葭、诧。

一、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三国说、魏晋说、西汉说。随着茶具的发展及制茶工艺的进步,饮茶也随之更加普及。从神农时代的吃茶到现代的品饮,茶历经3000 ---4000多年,经历了一品二啜三饮四喝五吃的阶段,从生理需求到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崇尚俭朴魏晋茶

两晋南北朝时茶叶主要做为特殊的祭祀品,西周到西汉年间茶叶经历从种植到买卖的转变过程。当时只有帝王才有条件去喝茶,但在南北朝时已经产生从官家到百姓,从朱门到柴户的转变。这说明茶叶在百姓中已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

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座上,慎勿以牧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践,咸同此例。”意思是:在我去世的时候,切忌不要拿很多牲畜来祭祀我,只要放一些饼果,茶叶、米饭、酒就好了,天下人不论贵践和我一样。《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走向繁荣唐代茶

唐朝当时为郡县制,有328个县,其中28个县以茶叶做为重大农业种植项目。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生产总值达到最高,形成很大气候,分布15个省市。

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浮梁是指江西上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茶商更重于名利,把新婚的妻子放在家里,自己长途跋涉去江西上饶进货。说明了茶叶经历了从个人消费到茶商、茶贩的转变过程。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茶叶集散地的不断扩张,形成了销售买卖的局势,带动了饮茶区域的扩大。

在唐朝还有很多诗词咏茶,例如: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武陵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在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含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意思是:春来的第一个月圆时,采摘的新茶要先敬仙人。印制有飞鹊的茶饼来之不易,从千里迢迢运过来„„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

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意思是从白县、邹县„„哪怕至京城都有开茶店、茶铺、煎煮茶卖的,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投钱都可以取饮。这说明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为不可变更的习俗。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意思是: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唐代是文明礼仪之邦,也是茶传播的高峰期。在唐代,茶传至新疆、内蒙古、日本、韩国。日本女子出嫁时必须习茶道,象征女子比较贤慧;对于武士来说也象征一种民族精神。唐朝茶传至日本和韩国,是茶文化到文明礼仪的渗透传播。在《唐国史补》里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此指此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意思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后,常鲁公到西蕃探亲,鲁公在帐蓬中煮茶,赞普看到后问:这是什么?鲁公得意的说道:这个可以去除烦恼也可解渴叫做茶。赞普看后道:我这边也有。后让随从把自己的茶茶拿出来,手指着说:这是寿州的、这是舒州的、这是顾诸的、这是蕲门的„„这说明茶已传至新疆西藏地区,形成饮茶习俗。

茶文化的雏形: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陆羽:字鸿渐,又名疾,于唐玄宗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为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书分上、中、

下三卷,约7000多字,共十章,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原本是一孤儿,身体有缺陷,个头矮小(佝偻),被一和尚收养。和尚卜卦给陆羽取名时,有鹭从天空飞过,和尚即将其取名为陆羽,字鸿渐。但是由于陆羽不愿做和尚,就告别了师父下山。下山后陆羽做过戏子,写过戏文,后被一县令看重送去学习。陆羽勤学,悟性高,又爱茶,他提出前人对茶的饮用方法“形如沟渠之弃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他创造了“纯饮法”即:炙-碾-罗,讲究三沸:一沸为85度;二沸茶末放进去搅拌;三沸茶起锅,最多可供三五人饮用。

唐朝的“纯饮法”“煎茶法”奠定了茶艺的基础,是茶艺的雏形,是茶文化的里程碑。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奢华富丽的宋代茶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多为“斗茶”。宋徽宗赵佶不爱从政,则偏爱于:琴、棋、书、画、茶。当时臣子为讨好皇帝,多研究茶,拿好茶于他。宋徽宗对茶颇有研究,在《大观茶论》中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当代王安石善于议法,他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是为民用,等于油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王安石制定了茶的法规,如生产税、榷茶司等。在茶叶进入西藏、新疆时规定了榷茶司。从唐代的繁荣到宋代的奢华富丽,说明茶叶进入了规范时期。

宋朝诗人苏轼《咏茶》:“武夷西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当时赵佶爱茶已形成风气,所有的臣子们为了讨好他,每年拿最好的茶来讨他欢心,以讨一官半职的。唐宋时期茶文化从西南方-东南-东北-新疆-西藏逐渐形成,出现了“茶百戏”“点茶法”,即边注水边放茶末。宋朝诗人范仲淹被称为茶仙,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好茶要像酥油一样润滑,有兰花之香、幽香,香要细滑,幽远。茶香不是开泡就香气扑鼻的。说明宋代斗茶已经讲究茶的韵味和香气。“众人之醉我可清,千日之浊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意思是:当每个人不知道生活的方向时我是清醒的,我知道我要做什么,屈原爱国之士爱国为什么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示爱国呢?刘伶你怎能整日饮洒浇愁来除以心愁,如果懂得饮茶你就不会终日沉醉而不醒。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时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意思是:长安酒价大跌为什么呢?甚至药店也生意不景气,原来是人们相争饮茶,可做药用保健之用。这说明宋朝是饮茶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艺也随之精巧展现。

五、返朴归真明清茶

陆游的《安国院试茶》:“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越:即江南浙江绍兴一带。炒青:即绿茶。苍鹰爪:形状。撮泡:抓拿一把。说明茶叶已经进入转折期。明朝的蔡廷秀《茶灶石》:“仙人应爱武夷茶,旋及新泉烹嫩芽。”冲泡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权觉得饼茶不易泡饮,即创造了“瀹饮法”。明帝朱元璋认为饼茶制作既费工又费时,特下诏书废除饼茶制作,改变了茶的制作工艺,这就有了“唐煮、宋斗、明冲泡”。“瀹饮法”是将茶叶一片片的冲洗后泡饮,在冲泡方法上得到了认证。这说明明代是我国茶叶转折的重要时期,制作工艺的转变,加工方法的创新,带动了品饮方式的革新,茶具也随之得到了革新。明代散茶的制作奠定了绿茶泡饮的基础。

从吃神农的吃茶——西汉喝茶——唐朝饮茶——宋朝啜茶——现代的品茶,经历了五个阶段。

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做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史书中记载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与利用是在48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说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怎样发现茶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自尝试各种草木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另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误食一种有毒植物中毒“死”在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但是后人仍尊称炎帝神农氏为“茶王”。

茶之始,其字为“荼”,最早出现于唐代,从中唐时才从“荼”字分列出来称为“茶”“茗”。史书中记载与茶有关的文字有:茗、槚、荈、葭、诧。

一、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三国说、魏晋说、西汉说。随着茶具的发展及制茶工艺的进步,饮茶也随之更加普及。从神农时代的吃茶到现代的品饮,茶历经3000 ---4000多年,经历了一品二啜三饮四喝五吃的阶段,从生理需求到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崇尚俭朴魏晋茶

两晋南北朝时茶叶主要做为特殊的祭祀品,西周到西汉年间茶叶经历从种植到买卖的转变过程。当时只有帝王才有条件去喝茶,但在南北朝时已经产生从官家到百姓,从朱门到柴户的转变。这说明茶叶在百姓中已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

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座上,慎勿以牧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践,咸同此例。”意思是:在我去世的时候,切忌不要拿很多牲畜来祭祀我,只要放一些饼果,茶叶、米饭、酒就好了,天下人不论贵践和我一样。《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走向繁荣唐代茶

唐朝当时为郡县制,有328个县,其中28个县以茶叶做为重大农业种植项目。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生产总值达到最高,形成很大气候,分布15个省市。

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浮梁是指江西上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茶商更重于名利,把新婚的妻子放在家里,自己长途跋涉去江西上饶进货。说明了茶叶经历了从个人消费到茶商、茶贩的转变过程。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茶叶集散地的不断扩张,形成了销售买卖的局势,带动了饮茶区域的扩大。

在唐朝还有很多诗词咏茶,例如: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武陵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在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含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意思是:春来的第一个月圆时,采摘的新茶要先敬仙人。印制有飞鹊的茶饼来之不易,从千里迢迢运过来„„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

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意思是从白县、邹县„„哪怕至京城都有开茶店、茶铺、煎煮茶卖的,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投钱都可以取饮。这说明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为不可变更的习俗。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意思是: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唐代是文明礼仪之邦,也是茶传播的高峰期。在唐代,茶传至新疆、内蒙古、日本、韩国。日本女子出嫁时必须习茶道,象征女子比较贤慧;对于武士来说也象征一种民族精神。唐朝茶传至日本和韩国,是茶文化到文明礼仪的渗透传播。在《唐国史补》里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此指此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意思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后,常鲁公到西蕃探亲,鲁公在帐蓬中煮茶,赞普看到后问:这是什么?鲁公得意的说道:这个可以去除烦恼也可解渴叫做茶。赞普看后道:我这边也有。后让随从把自己的茶茶拿出来,手指着说:这是寿州的、这是舒州的、这是顾诸的、这是蕲门的„„这说明茶已传至新疆西藏地区,形成饮茶习俗。

茶文化的雏形: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陆羽:字鸿渐,又名疾,于唐玄宗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为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书分上、中、

下三卷,约7000多字,共十章,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原本是一孤儿,身体有缺陷,个头矮小(佝偻),被一和尚收养。和尚卜卦给陆羽取名时,有鹭从天空飞过,和尚即将其取名为陆羽,字鸿渐。但是由于陆羽不愿做和尚,就告别了师父下山。下山后陆羽做过戏子,写过戏文,后被一县令看重送去学习。陆羽勤学,悟性高,又爱茶,他提出前人对茶的饮用方法“形如沟渠之弃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他创造了“纯饮法”即:炙-碾-罗,讲究三沸:一沸为85度;二沸茶末放进去搅拌;三沸茶起锅,最多可供三五人饮用。

唐朝的“纯饮法”“煎茶法”奠定了茶艺的基础,是茶艺的雏形,是茶文化的里程碑。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奢华富丽的宋代茶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多为“斗茶”。宋徽宗赵佶不爱从政,则偏爱于:琴、棋、书、画、茶。当时臣子为讨好皇帝,多研究茶,拿好茶于他。宋徽宗对茶颇有研究,在《大观茶论》中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当代王安石善于议法,他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是为民用,等于油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王安石制定了茶的法规,如生产税、榷茶司等。在茶叶进入西藏、新疆时规定了榷茶司。从唐代的繁荣到宋代的奢华富丽,说明茶叶进入了规范时期。

宋朝诗人苏轼《咏茶》:“武夷西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当时赵佶爱茶已形成风气,所有的臣子们为了讨好他,每年拿最好的茶来讨他欢心,以讨一官半职的。唐宋时期茶文化从西南方-东南-东北-新疆-西藏逐渐形成,出现了“茶百戏”“点茶法”,即边注水边放茶末。宋朝诗人范仲淹被称为茶仙,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好茶要像酥油一样润滑,有兰花之香、幽香,香要细滑,幽远。茶香不是开泡就香气扑鼻的。说明宋代斗茶已经讲究茶的韵味和香气。“众人之醉我可清,千日之浊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意思是:当每个人不知道生活的方向时我是清醒的,我知道我要做什么,屈原爱国之士爱国为什么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示爱国呢?刘伶你怎能整日饮洒浇愁来除以心愁,如果懂得饮茶你就不会终日沉醉而不醒。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时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意思是:长安酒价大跌为什么呢?甚至药店也生意不景气,原来是人们相争饮茶,可做药用保健之用。这说明宋朝是饮茶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艺也随之精巧展现。

五、返朴归真明清茶

陆游的《安国院试茶》:“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越:即江南浙江绍兴一带。炒青:即绿茶。苍鹰爪:形状。撮泡:抓拿一把。说明茶叶已经进入转折期。明朝的蔡廷秀《茶灶石》:“仙人应爱武夷茶,旋及新泉烹嫩芽。”冲泡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权觉得饼茶不易泡饮,即创造了“瀹饮法”。明帝朱元璋认为饼茶制作既费工又费时,特下诏书废除饼茶制作,改变了茶的制作工艺,这就有了“唐煮、宋斗、明冲泡”。“瀹饮法”是将茶叶一片片的冲洗后泡饮,在冲泡方法上得到了认证。这说明明代是我国茶叶转折的重要时期,制作工艺的转变,加工方法的创新,带动了品饮方式的革新,茶具也随之得到了革新。明代散茶的制作奠定了绿茶泡饮的基础。

从吃神农的吃茶——西汉喝茶——唐朝饮茶——宋朝啜茶——现代的品茶,经历了五个阶段。


相关文章

  •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
  • 王 荣.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N].  人民日报,2011-09-29(07). 今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期间,专门考察了深圳的文化建设,要求深圳认真总结成功做法,进一步做 ...查看


  • [最新发布]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附全文)
  • 最新发布 4月19日,在苏州举行的文化部2017年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正式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 ...查看


  •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 绪 论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文化.智力(创意)三者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产业集合体.2009年4月,胡锦涛书记视察山东曾明确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思路.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1号文正式批 ...查看


  • 关于高考中[文化生活]的政治主观题
  • 文化产业 一.关于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蕴含了哪些经济生活道理?(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① 构建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查看


  •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宣讲提纲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宣讲提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 ...查看


  •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 载入史册的文化里程碑 --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 ...查看


  •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近几年来,江苏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紧密结合省情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发 ...查看


  • 近十年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类型分析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期Vol.11 No.1 ()Jan.2012年1月012JournalofJiannanUniversit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2 gy 近十年中国文化产业政 ...查看


  • 2015年文化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 2015年版中国文化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前 景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9079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可以代替课本的)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