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路

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起步于成人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升本,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基本完成高职向普通本科的转型。近两年来,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学校居安思危,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一、确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把好转型方向

学校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职业技能+职业信用+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广泛研讨、宣传和培训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共识。

围绕定位,学校首先在优化治理体系领域实施了多项重大改革。学校先后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和理事会,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保障科学决策、促进依法治校和与社会的互动融合。著名劳模校友包起帆被选为首届理事长,多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成为理事会成员。学校对职能部门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新成立了发展规划处、国际交流处等机构,并对部门功能、职责作了重新界定,努力实现管办分离,重心下移。加强学术组织在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多位校聘教授和在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高级工程师进入了校学术委员会,彰显了学校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理念。

凝聚学科方向,实施学部制改革。按“资源共享、面向应用、特色为先、鼓励交叉”的原则,将原4个工科学院合并组建为工学部,并根据专业大类和社会需求设立了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将原外国语、人文与国际交流、理学院优化整合为文理学部,并增强其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功能;将原分散建设的高职(专科)专业从各学院剥离,组建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学校通过机制建设和空间调整,增强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自主性,学部、学院、系等学术共同体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好转型关键

高度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专业论证。学校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为指导思想,对57个在建本专科专业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内涵、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专业建设方案。按照“职业需求——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逻辑重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精减学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本、专科专业原则上按130~140学分和90~100学分的标准编制培养计划,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凸显实践教学的权重,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四个层次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二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开展中高、中本、高本贯通试点,通过一体化设计构建形态与内涵相统一的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学校已有6个专业实现中高职贯通,2014年,学校成为上海最早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单位之一。学校还利用专业学位教育平台,探索实施本硕连

读,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服务。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引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培养模式、IHK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基本途径、以学生全面发展兼具专业特长为主要目标的特色培养模式。四是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学校制订了完全学分制实施办法及选课制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对现行学籍管理规定、专业导师管理办法、教师考核制度等文件的相关内容作了相应调整,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完全学分制与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将于2015年9月起全面实施。五是改革招生制度。尝试自主设置生源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试点实施“技能+文化考”模式,吸引更多具有一定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试点并逐步扩大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规模,从个性需求和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出发建立学生专业选择机制。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选好转型路径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梳理校企合作关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经筛选、调整和淘汰,选择在产业、行业领域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涵,提高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改进科研考核办法,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应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与学校学科专业方向相吻合的应用性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作用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三是大力实施国际化

战略。国际化,是新形势下二工大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特征之一。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留学生教育、教师海外访学培训、国际学术交流等载体,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拓展与欧洲,特别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深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FH、IHK等合作项目的学生覆盖面逐年扩大,且成效显著。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市教委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2011年以来,参与人数从几十人增加至2015年的600余人,项目数增加到37个,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企业,以欧洲、北美、澳洲、东亚和台湾地区为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抢占转型制高点

学校的转型发展一定离不开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和能力提升,围绕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定位,学校在做好队伍结构、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尝试: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双师型”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重点,以骨干教师培养为基础,建设一支师德师风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专业教师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二是加强骨干教师能力建设。根据市教委“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具有二工大特色的“骨干教师带头人计划”。“计划”以团队建设为载体,明确任务和目标,建立健全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助教、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等制度,通过个性化的考核机制,强化团队建设绩效评价,并体现于绩效分配中。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推进教师知识更新计划,落实国内外访学、访问、产学研践习计划等培养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选拔与培养相关政策,推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四是

加强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金桥学者”等人才计划为载体,积极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骨干,建立兼职教师人才数据库,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各类人才资源帮助学校发展。

五十多年来,二工大曾经在成人教育、高职教育领域内形成了发展历史上的两次高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定位,坚定信心,努力工作,一定会迎来学校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起步于成人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升本,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基本完成高职向普通本科的转型。近两年来,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学校居安思危,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一、确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把好转型方向

学校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职业技能+职业信用+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广泛研讨、宣传和培训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共识。

围绕定位,学校首先在优化治理体系领域实施了多项重大改革。学校先后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和理事会,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保障科学决策、促进依法治校和与社会的互动融合。著名劳模校友包起帆被选为首届理事长,多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成为理事会成员。学校对职能部门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新成立了发展规划处、国际交流处等机构,并对部门功能、职责作了重新界定,努力实现管办分离,重心下移。加强学术组织在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选举产生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多位校聘教授和在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高级工程师进入了校学术委员会,彰显了学校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理念。

凝聚学科方向,实施学部制改革。按“资源共享、面向应用、特色为先、鼓励交叉”的原则,将原4个工科学院合并组建为工学部,并根据专业大类和社会需求设立了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将原外国语、人文与国际交流、理学院优化整合为文理学部,并增强其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功能;将原分散建设的高职(专科)专业从各学院剥离,组建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学校通过机制建设和空间调整,增强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自主性,学部、学院、系等学术共同体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好转型关键

高度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专业论证。学校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为指导思想,对57个在建本专科专业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论证,进一步明确专业内涵、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制专业建设方案。按照“职业需求——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逻辑重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精减学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本、专科专业原则上按130~140学分和90~100学分的标准编制培养计划,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凸显实践教学的权重,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四个层次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二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积极开展中高、中本、高本贯通试点,通过一体化设计构建形态与内涵相统一的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学校已有6个专业实现中高职贯通,2014年,学校成为上海最早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单位之一。学校还利用专业学位教育平台,探索实施本硕连

读,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服务。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引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培养模式、IHK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以校企合作培养为基本途径、以学生全面发展兼具专业特长为主要目标的特色培养模式。四是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学校制订了完全学分制实施办法及选课制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对现行学籍管理规定、专业导师管理办法、教师考核制度等文件的相关内容作了相应调整,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完全学分制与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将于2015年9月起全面实施。五是改革招生制度。尝试自主设置生源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试点实施“技能+文化考”模式,吸引更多具有一定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试点并逐步扩大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规模,从个性需求和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出发建立学生专业选择机制。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选好转型路径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梳理校企合作关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经筛选、调整和淘汰,选择在产业、行业领域技术领先、管理先进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涵,提高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改进科研考核办法,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应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展与学校学科专业方向相吻合的应用性科研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作用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三是大力实施国际化

战略。国际化,是新形势下二工大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特征之一。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留学生教育、教师海外访学培训、国际学术交流等载体,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拓展与欧洲,特别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深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FH、IHK等合作项目的学生覆盖面逐年扩大,且成效显著。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市教委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2011年以来,参与人数从几十人增加至2015年的600余人,项目数增加到37个,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企业,以欧洲、北美、澳洲、东亚和台湾地区为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抢占转型制高点

学校的转型发展一定离不开教师队伍的观念更新和能力提升,围绕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定位,学校在做好队伍结构、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效尝试: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双师型”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重点,以骨干教师培养为基础,建设一支师德师风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专业教师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二是加强骨干教师能力建设。根据市教委“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具有二工大特色的“骨干教师带头人计划”。“计划”以团队建设为载体,明确任务和目标,建立健全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助教、坐班答疑、自习辅导等制度,通过个性化的考核机制,强化团队建设绩效评价,并体现于绩效分配中。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推进教师知识更新计划,落实国内外访学、访问、产学研践习计划等培养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选拔与培养相关政策,推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四是

加强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金桥学者”等人才计划为载体,积极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骨干,建立兼职教师人才数据库,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各类人才资源帮助学校发展。

五十多年来,二工大曾经在成人教育、高职教育领域内形成了发展历史上的两次高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定位,坚定信心,努力工作,一定会迎来学校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相关文章

  • 重庆六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
  • 重庆六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 杨宇孛1,李青嵩2,母健菲2,刘玉琪2,李敏2,滕婧2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对外合作处,重庆,40006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查看


  • 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从相关文件.教育部领导的讲话.有关研究来看,这里的本 ...查看


  •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回顾与述评
  • 摘 要:回顾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覆盖了高等教育各研究领域,通过对全年已发表论著的全面检索研读,着重梳理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高校立德树人.地方院校转型.高考制度改革.现代大学治理.大学教师发展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等专题 ...查看


  • 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与突破
  • 第30卷 第1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30, No.1 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与突破 王慧琳 (邢台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北邢台 054001) 摘 要:自从1999年实施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高层次需求,许多 ...查看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 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为此,应探究"产教 ...查看


  •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教育改革
  •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高校将转型职教 2014-03-23 来源:成都晚报 查看评论 有10人参与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昨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 ...查看


  • 江苏高教:阔步转型显活力
  • ? 提示:点击上方'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免费订阅本刊 2014年,江苏高教连创佳绩.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江苏高校获奖79项,特等奖和一等奖总数全国第一.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中,江苏高校获奖数为75项,获奖 ...查看


  • 教育部负责人答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 近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此,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意见&g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