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从相关文件、教育部领导的讲话、有关研究来看,这里的本科高校主要是指新建本科高校。自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都将引导本科高校转型列为年度工作要点。与此相应,相关研究亦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本文拟对现有研究涉及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为什么转、转向哪里、如何转、转型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之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新建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是在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高校的“新”,绝不仅仅是指“新建”,即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而是指该类大学是“新”的本科大学。顾永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具有“三个‘新’特质,即新的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新的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新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柳友荣则将该类大学直接称为中国的“新大学”,认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是人才培养上一种新的规格,是在办学理念上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挑战”。当然,这只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理想模式及目标,因为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还处在建设“新大学”的征途中。正如王玉丰所言:“客观地讲,这类高校虽然形式上已是本科高校,但实质上仍然没有达到本科高校的内在要求,正处于层次转型向内涵转型的过渡时期。”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内涵转型说。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跃迁基础上,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实质性转变的内涵转型,其根本点就在于强调学校内容和实质的转型而不是外表和形式的变化。”陈新民等认为,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变,真正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过程”。二是功能转型说。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另一要义就是强调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转型,即由过去只注重单一的教学向教学、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变。”顾永安认为,与传统大学相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新建本科高校的新使命,体现了一种新的大学精神:从旁观式批判转向参与式建设。柳友荣则认为,这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一类新的办学理念。三是类型转型说。顾永安等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变革中,新建本科高校必然要“在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转型的基础上,实现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是该类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此外,还有溯源转型说、频次转型说、叠加转型说等。笔者认为,内涵转型、功能转型、类型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建本科高校要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所谓应用型大学,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研究,主动服务于行业、地方发展与进步的大学,而这些特点正是新建本科高校服务功能的体现。如果新建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建设,很好地实现了前述功能,那么也就真正完成了内涵转型。所以,类型转型说与内涵转型说、功能转型说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内涵及内容较为丰富,所以转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柳友荣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内涵转型,要经历两次变革、两个阶段。第一次变革是外延式发展,第二次变革是内涵式发展。初级阶段是指学术教育为主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轨。高级阶段是内涵提升阶段,高级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应用型本科建设已进入成熟阶段。李克军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1999—2002年延续传统大学学术型办学方向;二是2002—2012年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尝试;2013年始由应用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方向转型。”本文中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主要是指第三个阶段。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原因一是摆脱现实困境的需要。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正处在“前后冲突”“左右摇摆”和“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尴尬境地。既受到老本科的“压”,又受到同类高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的“顶”。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形势,一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审时度势、独辟蹊径,走上了与传统本科大学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为“安全”起见,跟在老大学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升本忘本”,办学定位不准,产生了诸如“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广、产学结构不对称”、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与传统大学趋同的问题。王玉丰认为,他们既没有走老路的资本,也没有走老路的时间,更没有走老路的必要。转型发展,既是摆脱现实困境的最佳出路,又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二是适应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必然要求高校办学的多样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高校办学存在过分趋同的倾向,“千校一面”“万生雷同”。王义遒认为,高校“因服务职能相互重合而导致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教育资源被滥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还会使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高校同质化问题的原因很多,政府政策的不当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21世纪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千余所高校共用一个评估标准就是一个例证。针对此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办学模式,正是落实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三是承担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张应强认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三大目标之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决定》亦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如前所述,教育主管部门拟引导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高校主要是指新建本科高校,那么新建本科高校可以承担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吗?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高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一文,从历史依据、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三个角度,对将新建本科高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苏敏亦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为技术本科……能够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平衡。”李晓明更是明确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新建本科高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有学者依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传统高校分类法,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宜定位为教学型高校。王玉丰对此持不同意见:一方面,教学型的定位“极易遮蔽这类高校的科研和服务功能,甚至导致这两种功能的自我缺失”;另一方面,教学型的定位“只能描述新建本科高校当前的生态位,而无法表达这类高校今后的发展趋向”。他参考其导师刘献君教授提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能够真实反映这类院校转型跃迁的客观态势,能够切实表达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陈新民等亦持该观点。顾永安等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应用型品牌大学比教学服务型大学更适合新建本科高校”。因为“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则更强调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服务,首先表现为教学服务,但科研服务同样重要,并且二者都是应用性的”。笔者亦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只提教学,不提科研,有轻视甚至抹杀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之嫌。宣勇、马晓春、顾永安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高校应转向“创业型大学”。一方面,“作为一种办学策略,创业型大学模式尤其适合起点低、基础弱、以赶超先进为目标的大学”;另一方面,“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背景、转型要求、价值取向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石伟平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定位为技术本科,因为技术本科是与传统学术型、工程型本科平行的一类高等教育。柳友荣在研究和总结英国新大学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大学是我国新建本科高校理想的转型发展目标。新建本科高校是一类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新大学,这就决定了这类大学必然要走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办学之路。转型为教学型、教学服务型、应用型品牌大学、创业型大学、技术本科、新大学,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均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学型高校、教学服务型高校等提法,反映了不同的高校分类标准,但是不同的分类标准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服务型中的“服务”一词,技术本科中的“技术”二字,均昭示了该类高校的应用型属性。英国的新大学更是应用型高校的一类典型代表。上述几种办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高校转型的方向和目标的问题,故称其为目标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转型发展如何做的问题,故称其为战略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目前,政府倡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董立平将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概括为“高”“专”“技”“人”,“高”即“高等性”,“专”即“专业性”,“技”即“应用技术性”,“人”即“人文性”。刘彦军将该类高校定义为:“为适应和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结构调整而产生的,与其他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四、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容及条件首先,要明确转型应包含哪些内容。孟庆国等认为,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机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曲殿彬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都要转型。总之,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其次,要明确完成转型应具备哪些条件。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中国新建本科高校的创办方式与英国的新大学不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曲殿彬等提出,要“发挥国家和省级政府指导推进的作用”。孟庆国等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高校转型的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管理,创设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创设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刘彦军甚至认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决心和水平是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不过,也有学者对政府在高校转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行政管控。“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然而,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往往忽视高校的自主性与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显然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逻辑驱动的结果,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制度能力与高校变革能力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转型的应然逻辑。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来看,她们不仅具备自主变革的能力,而且具备内生动力。有学者从已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中随机抽取五所,比较其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发生在21世纪初“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的首轮评估中,充分说明新建本科高校很早就开始探索“错位竞争、科学发展”的转型之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举办应用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关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王玉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组织理论分析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内部存在的随机涨落是其转型发展的原初动力,而影响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各相关变量之间竞争与协同的作用机制则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五、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新建本科高校对待转型,目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观望或抵触”。近年来,特别是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合格评估以来,办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大家抵触的主要是转型后把学校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新建本科高校大多经历了从中专或中职升格为高专或高职,再由高专或高职升格为普通本科的历程。提升办学层次、去职业化一直是这些学校的奋斗目标。刘彦军亦认为:“因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的地方本科高校,从‘升本’的那一刻开始,就急于摆脱职业技术教育传统和基因。”现在好不容易摘掉的职业教育的帽子又要戴上,自然会犹豫、观望甚至抵触。既然大家对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不抵触,那么可否不提本科高职,而只提应用型本科或技术本科。当然,上述观点解决的只是转型后高校类型的称谓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问题。《决定》已明确提出,要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直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办学层次由本科提升至研究生层次扫除了政策方面的障碍。目前,江西、重庆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已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转型高校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于是,有学者担心部分高校会假借转型之名,行提升办学层次之实,导致转型发展的两大政策目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使新建本科高校走出办学困境——落空。从我国台湾技职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去技职化、与普通大学趋同——来看,这并非杞人忧天。六、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的不足及展望如前所述,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呈现“一片繁荣”之势,相关文章数量较多,但其中发人深思的并不多。笔者分析,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缺少批判性思维事物总是利弊共存的。新政策的出台,很可能会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政策有“副作用”。如果不能及时消除或减少这些“副作用”,新政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乃至半途而废。作为奉行“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专家、学者,就应该扮演先知先觉的角色,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政策的完善和顺利推行出谋划策。当前,多数研究者均论证转型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转型;阐述转型的内容,即如何转;有的还会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转型的保障条件。但是,鲜有研究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新建本科高校是否一定要转型、是否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都要转型、是否都要转为应用技术类高校等问题。其实,有的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探索举办应用型高校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应用型高校。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同意顾永安的观点:“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庞大、复杂、多样、多元的群体。任何对于转型发展‘一刀切’‘一概而论’的做法与提法都是不对的。对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等升格本科伊始就明确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坚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核心要义与内在本质……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应用型定位、或者办学定位不明不清甚至仍然做着学术研究型院校之梦的高校来说,关键是要‘转型’。”马世洪等也持此类观点,认为“对于定位清晰、方向明确、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而言,‘转型’是一个伪命题”。科院校,主要是坚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核心。(二)不能辩证研究通过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来完善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二元制”“双轨制”,在国外是有先例的。所以,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是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转型政策的重要思路。2013年6月,教育部支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同年11月,该中心发布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与此同时,教育部直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及国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的研究工作。翻阅两项研究成果中有关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只提成就不提问题,只见经验不见教训。一方面,这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既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应用技术大学,该类大学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报告》在陈述英国应用技术学院的发展情况时,提及1992年议会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所有符合条件的应用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建立了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高校,一是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行的教育体系。当我国启动相关工作时,我们模仿的榜样之一英国,却早已将两类学校统一,二元体制变为一元体制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竟然未将“二元变一元”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只是一提而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国别研究时,甚至都未提及英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如果不能辩证地开展研究,就无法为我国的转型实践提供更好的借鉴。(三)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加文献研究的方法。所谓定性研究,即“主要依赖个人的直觉和哲学的思辨,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提出一些看法,然后用演绎的方法对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所谓文献研究,“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有关高校转型的文章,多是基于自己的见闻、经验、感悟,形成对转型政策的一些看法,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参考相关理论,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所以,在阅读相关文章时,经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早有耳闻之感。为了取得该类研究的突破,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质性研究的方法。所谓质性研究法,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或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显然,借此可以获取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另外,新建本科高校既是转型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受益者,当然如果政策不当,也可能是受害者,因此对于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有发言权。因此,研究者们应该更多地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走出书房,走出图书馆,到新建本科高校去,与校长谈,与教师谈,与学生谈,深入细致地进行个案调查,全身心地体验和感悟。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运用批判性思维,重点关注政策的不足之处,或者说新政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辩证地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做比较研究时,不仅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关注和研究其不成功的做法和教训,例如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去技职化、与普通大学趋同的问题,英国高等教育二元体制变一元体制的原因及启示;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更接地气的质性研究法,有关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本内容来源于《教育与职业》15期11至15页。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从相关文件、教育部领导的讲话、有关研究来看,这里的本科高校主要是指新建本科高校。自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都将引导本科高校转型列为年度工作要点。与此相应,相关研究亦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本文拟对现有研究涉及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为什么转、转向哪里、如何转、转型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之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新建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是在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高校的“新”,绝不仅仅是指“新建”,即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而是指该类大学是“新”的本科大学。顾永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具有“三个‘新’特质,即新的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新的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新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柳友荣则将该类大学直接称为中国的“新大学”,认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是人才培养上一种新的规格,是在办学理念上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挑战”。当然,这只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理想模式及目标,因为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还处在建设“新大学”的征途中。正如王玉丰所言:“客观地讲,这类高校虽然形式上已是本科高校,但实质上仍然没有达到本科高校的内在要求,正处于层次转型向内涵转型的过渡时期。”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内涵转型说。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跃迁基础上,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实质性转变的内涵转型,其根本点就在于强调学校内容和实质的转型而不是外表和形式的变化。”陈新民等认为,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变,真正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过程”。二是功能转型说。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另一要义就是强调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转型,即由过去只注重单一的教学向教学、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变。”顾永安认为,与传统大学相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新建本科高校的新使命,体现了一种新的大学精神:从旁观式批判转向参与式建设。柳友荣则认为,这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一类新的办学理念。三是类型转型说。顾永安等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变革中,新建本科高校必然要“在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转型的基础上,实现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是该类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此外,还有溯源转型说、频次转型说、叠加转型说等。笔者认为,内涵转型、功能转型、类型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建本科高校要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所谓应用型大学,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研究,主动服务于行业、地方发展与进步的大学,而这些特点正是新建本科高校服务功能的体现。如果新建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建设,很好地实现了前述功能,那么也就真正完成了内涵转型。所以,类型转型说与内涵转型说、功能转型说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内涵及内容较为丰富,所以转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柳友荣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内涵转型,要经历两次变革、两个阶段。第一次变革是外延式发展,第二次变革是内涵式发展。初级阶段是指学术教育为主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轨。高级阶段是内涵提升阶段,高级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应用型本科建设已进入成熟阶段。李克军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1999—2002年延续传统大学学术型办学方向;二是2002—2012年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尝试;2013年始由应用型向应用技术型发展方向转型。”本文中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主要是指第三个阶段。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原因一是摆脱现实困境的需要。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正处在“前后冲突”“左右摇摆”和“上不着天下不接地”的尴尬境地。既受到老本科的“压”,又受到同类高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的“顶”。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形势,一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审时度势、独辟蹊径,走上了与传统本科大学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为“安全”起见,跟在老大学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升本忘本”,办学定位不准,产生了诸如“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广、产学结构不对称”、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与传统大学趋同的问题。王玉丰认为,他们既没有走老路的资本,也没有走老路的时间,更没有走老路的必要。转型发展,既是摆脱现实困境的最佳出路,又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二是适应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必然要求高校办学的多样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高校办学存在过分趋同的倾向,“千校一面”“万生雷同”。王义遒认为,高校“因服务职能相互重合而导致学校间恶性竞争,珍贵教育资源被滥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还会使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高校同质化问题的原因很多,政府政策的不当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21世纪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千余所高校共用一个评估标准就是一个例证。针对此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办学模式,正是落实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三是承担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张应强认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三大目标之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决定》亦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如前所述,教育主管部门拟引导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高校主要是指新建本科高校,那么新建本科高校可以承担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吗?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高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一文,从历史依据、理论支撑和现实基础三个角度,对将新建本科高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苏敏亦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为技术本科……能够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完善,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平衡。”李晓明更是明确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新建本科高校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有学者依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传统高校分类法,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宜定位为教学型高校。王玉丰对此持不同意见:一方面,教学型的定位“极易遮蔽这类高校的科研和服务功能,甚至导致这两种功能的自我缺失”;另一方面,教学型的定位“只能描述新建本科高校当前的生态位,而无法表达这类高校今后的发展趋向”。他参考其导师刘献君教授提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能够真实反映这类院校转型跃迁的客观态势,能够切实表达这类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陈新民等亦持该观点。顾永安等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应用型品牌大学比教学服务型大学更适合新建本科高校”。因为“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则更强调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服务,首先表现为教学服务,但科研服务同样重要,并且二者都是应用性的”。笔者亦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只提教学,不提科研,有轻视甚至抹杀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之嫌。宣勇、马晓春、顾永安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高校应转向“创业型大学”。一方面,“作为一种办学策略,创业型大学模式尤其适合起点低、基础弱、以赶超先进为目标的大学”;另一方面,“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背景、转型要求、价值取向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石伟平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定位为技术本科,因为技术本科是与传统学术型、工程型本科平行的一类高等教育。柳友荣在研究和总结英国新大学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大学是我国新建本科高校理想的转型发展目标。新建本科高校是一类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新大学,这就决定了这类大学必然要走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办学之路。转型为教学型、教学服务型、应用型品牌大学、创业型大学、技术本科、新大学,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均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学型高校、教学服务型高校等提法,反映了不同的高校分类标准,但是不同的分类标准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服务型中的“服务”一词,技术本科中的“技术”二字,均昭示了该类高校的应用型属性。英国的新大学更是应用型高校的一类典型代表。上述几种办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高校转型的方向和目标的问题,故称其为目标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转型发展如何做的问题,故称其为战略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目前,政府倡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董立平将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概括为“高”“专”“技”“人”,“高”即“高等性”,“专”即“专业性”,“技”即“应用技术性”,“人”即“人文性”。刘彦军将该类高校定义为:“为适应和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结构调整而产生的,与其他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四、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容及条件首先,要明确转型应包含哪些内容。孟庆国等认为,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机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曲殿彬等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都要转型。总之,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其次,要明确完成转型应具备哪些条件。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中国新建本科高校的创办方式与英国的新大学不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曲殿彬等提出,要“发挥国家和省级政府指导推进的作用”。孟庆国等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高校转型的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管理,创设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创设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刘彦军甚至认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决心和水平是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不过,也有学者对政府在高校转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行政管控。“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然而,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往往忽视高校的自主性与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显然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逻辑驱动的结果,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制度能力与高校变革能力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转型的应然逻辑。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来看,她们不仅具备自主变革的能力,而且具备内生动力。有学者从已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中随机抽取五所,比较其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发生在21世纪初“用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的首轮评估中,充分说明新建本科高校很早就开始探索“错位竞争、科学发展”的转型之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举办应用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关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王玉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组织理论分析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内部存在的随机涨落是其转型发展的原初动力,而影响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各相关变量之间竞争与协同的作用机制则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五、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新建本科高校对待转型,目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参与”,另一种是“观望或抵触”。近年来,特别是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合格评估以来,办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大家抵触的主要是转型后把学校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新建本科高校大多经历了从中专或中职升格为高专或高职,再由高专或高职升格为普通本科的历程。提升办学层次、去职业化一直是这些学校的奋斗目标。刘彦军亦认为:“因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的地方本科高校,从‘升本’的那一刻开始,就急于摆脱职业技术教育传统和基因。”现在好不容易摘掉的职业教育的帽子又要戴上,自然会犹豫、观望甚至抵触。既然大家对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不抵触,那么可否不提本科高职,而只提应用型本科或技术本科。当然,上述观点解决的只是转型后高校类型的称谓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问题。《决定》已明确提出,要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直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办学层次由本科提升至研究生层次扫除了政策方面的障碍。目前,江西、重庆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已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和支持转型高校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于是,有学者担心部分高校会假借转型之名,行提升办学层次之实,导致转型发展的两大政策目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使新建本科高校走出办学困境——落空。从我国台湾技职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去技职化、与普通大学趋同——来看,这并非杞人忧天。六、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的不足及展望如前所述,关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呈现“一片繁荣”之势,相关文章数量较多,但其中发人深思的并不多。笔者分析,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缺少批判性思维事物总是利弊共存的。新政策的出台,很可能会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政策有“副作用”。如果不能及时消除或减少这些“副作用”,新政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乃至半途而废。作为奉行“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专家、学者,就应该扮演先知先觉的角色,用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政策的完善和顺利推行出谋划策。当前,多数研究者均论证转型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转型;阐述转型的内容,即如何转;有的还会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转型的保障条件。但是,鲜有研究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新建本科高校是否一定要转型、是否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都要转型、是否都要转为应用技术类高校等问题。其实,有的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探索举办应用型高校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应用型高校。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同意顾永安的观点:“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庞大、复杂、多样、多元的群体。任何对于转型发展‘一刀切’‘一概而论’的做法与提法都是不对的。对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等升格本科伊始就明确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坚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核心要义与内在本质……对于那些没有明确应用型定位、或者办学定位不明不清甚至仍然做着学术研究型院校之梦的高校来说,关键是要‘转型’。”马世洪等也持此类观点,认为“对于定位清晰、方向明确、发展较好的地方高校而言,‘转型’是一个伪命题”。科院校,主要是坚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核心。(二)不能辩证研究通过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来完善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二元制”“双轨制”,在国外是有先例的。所以,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是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转型政策的重要思路。2013年6月,教育部支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同年11月,该中心发布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与此同时,教育部直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及国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的研究工作。翻阅两项研究成果中有关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只提成就不提问题,只见经验不见教训。一方面,这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既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应用技术大学,该类大学的数量也不在少数,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报告》在陈述英国应用技术学院的发展情况时,提及1992年议会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所有符合条件的应用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建立了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高校,一是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二是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行的教育体系。当我国启动相关工作时,我们模仿的榜样之一英国,却早已将两类学校统一,二元体制变为一元体制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竟然未将“二元变一元”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只是一提而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国别研究时,甚至都未提及英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如果不能辩证地开展研究,就无法为我国的转型实践提供更好的借鉴。(三)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加文献研究的方法。所谓定性研究,即“主要依赖个人的直觉和哲学的思辨,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提出一些看法,然后用演绎的方法对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所谓文献研究,“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有关高校转型的文章,多是基于自己的见闻、经验、感悟,形成对转型政策的一些看法,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参考相关理论,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所以,在阅读相关文章时,经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早有耳闻之感。为了取得该类研究的突破,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质性研究的方法。所谓质性研究法,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或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显然,借此可以获取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另外,新建本科高校既是转型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受益者,当然如果政策不当,也可能是受害者,因此对于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有发言权。因此,研究者们应该更多地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走出书房,走出图书馆,到新建本科高校去,与校长谈,与教师谈,与学生谈,深入细致地进行个案调查,全身心地体验和感悟。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运用批判性思维,重点关注政策的不足之处,或者说新政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辩证地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做比较研究时,不仅关注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关注和研究其不成功的做法和教训,例如台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去技职化、与普通大学趋同的问题,英国高等教育二元体制变一元体制的原因及启示;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更接地气的质性研究法,有关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本内容来源于《教育与职业》15期11至15页。


相关文章

  • 重庆六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
  • 重庆六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 杨宇孛1,李青嵩2,母健菲2,刘玉琪2,李敏2,滕婧2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对外合作处,重庆,40006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查看


  • 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与突破
  • 第30卷 第1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30, No.1 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与突破 王慧琳 (邢台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北邢台 054001) 摘 要:自从1999年实施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高层次需求,许多 ...查看


  • 新建本科院校
  •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的过程中从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它们大多是由现有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出身比较复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有着职业大学或行业专科学校的办学背景,它们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当前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有着重要意 ...查看


  •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回顾与述评
  • 摘 要:回顾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覆盖了高等教育各研究领域,通过对全年已发表论著的全面检索研读,着重梳理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高校立德树人.地方院校转型.高考制度改革.现代大学治理.大学教师发展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等专题 ...查看


  •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
  • z-AoTI×I职教体系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 口刘彦军 摘 要: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产生背景.办学导向和办学定位与类型等方面存 在共同特征,可视为其本质特征."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 ...查看


  • 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
  • 摘要:文中根据对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国内研究状况的分析,其研究规模逐年扩大.对于办学特色内涵的定义已经有较为稳定的结论.办学特色同时受到民办院校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民办本科院校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问题的不同,给 ...查看


  •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 作者简介: 董立平: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一.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做好科学的办学定位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 ...查看


  • 梁卿: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路径之思
  • 2014-12-22 中国教育报 职教圈 职教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明确了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一政策取向,提出了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 ...查看


  • 新建本科转型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 校长视野 新建本科转型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在文化建设上面临着哪些现实诱惑,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