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述题

1、城市化概念包含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2、城市化的类型划分及各自的意义。

⑴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性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⑵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环境下才能出现。

⑶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表现形式,能直接创造市区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

⑷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性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体现城市发展与经济同步,消极型城市化是一种超前的城市化。

⑸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体现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型工矿城市产生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4、按照服务对象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划分。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本部分是为本城市以为的需要服务的

5、简述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6、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

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7、一个完整城市职能概念包含的三要素。

着眼点:城市的基本部分;研究关系:城市与区域;结合要点:城市的作用和特点

8、简述用“位序-规模”法则对y=a+bx形式进行回归分析后所得结果的解

释。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第一位城市规模;

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丨b丨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丨b丨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丨b丨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心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丨b丨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区域集中的力量大;丨b丨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9、描述城市规模省际差异时选用的三个指标。

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镇人口比重;城镇规模体系不平衡指数、按照热传递方式对空间相互作用形式的分类。

海格特借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形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第二类:传导;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

第三类:辐射;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与信息流动。

12、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13、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2.等级扩散: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

14、成功扩散中的三个重要因素。

创新的发源地;仔细选定扩散的中心;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

1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⑴各种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⑵一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和服务

1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原则及K值和相应的等级序列。

①市场原则: k=3 1、2、6、18

②交通原则: k=4 1、4、16、64

③行政原则: k=1 1、7、49、343

17、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

(一)如果门槛距离大于或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

(二)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这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三)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相等,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

可以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18、核心-边缘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及解释。

四个基本的空间过程革新的扩散、决策、移动和投资 解释:

①从核心作出的决策控制边远地区的多。由边缘产生的决策对核心区影响少。

②大量的资本由边缘流入核心,而边缘区的人口也同时进入核心。

③革新不断地从核心扩散到边缘,不断加深了边缘对核心的依赖关系

19、城市空间分布演变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性及解释。

⑴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⑵极化阶段:对应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⑶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点-轴系统形成。

⑷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20、城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经济区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他与综合经济区的区别主要在于城市经济区更注意中心城市的合理联系以及它在组织区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城市经济区的划分要以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分析为基础,两者的结构要素是相似的,但城市经济影响区更侧重于客观的现状分析,城市经济区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组织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具体的空间组织方案,带有一定预测和规划意义。

21、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征。

共同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个性特征:随机性;不稳定性;规律性

22、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三结构一网络”。

三个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一网络:基础设施网络。

22、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五线”管制内容及解释。

1.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必须进行绿地建设,不得该作他用。

2.城市蓝线:城市水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给水设施的保护范围界限。

3.城市紫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界限。

4.城市黄线: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管线或设施用地的保护范围界限。

5.城市红线:城市道路。

23、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1.自然特征: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2.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型,区位的效应性,边际效应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3.法律特征

24、西方国家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划分。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25、植被在城市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污水;监测大气污染

27、用信息图法划分均质地域的基本过程。

①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格网。

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

③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或航空相片,结合实地勘察及其他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

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

⑥计算各地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28、简述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发展为中心商务区;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上过渡地带,一部分被零售商业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再外围是第三带,为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屋宽敞。

29、确定中心商务区的主要指标。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地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30、墨菲和斯科特对于中心商务区的圈层划分及区别。

墨菲圈层划分: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第二圈是零售服务区;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斯科特圈层划分:零售业内圈;零售业外圈;办公事务圈

区别:略

31、CBD空间结构变化的三种增长方式。

第一种“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的增长方式。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

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32、开发区的三种类型

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

33、开发区区位因素中的三个层次及解释。

. 宏观区位:一种国家尺度的空间区位,反映了开发区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的成本。

中观区位:体现依托城镇体系的等级,与技术和劳动力因素相关,城镇体系中的层次越高,对开发区的卵孵化和支持能力越强

微观区位:体现距离都市区中心的距离,和提地开发成本,与城市的交易有关,与大都市中心保持合适的距离,可以取得最佳的土地成本和享受城市卵孵化功能的有机结合。

34、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景观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

35、城中村的基本改造模式。

①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②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③周转地块改造模式 ④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36、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及解释。

多层次商业中心: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居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带状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

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

37、形成社会区的三个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化(家庭状况)

隔离(种族状况)

38、因子生态分析法的主要作用。

①最重要的结果是因子载获量矩阵,进行进一步纳入聚类分析,透过联系树便可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化。

②把较多的统计变量归纳为较小的因子来说明观察对象的性质,有助于把问题“简单化”,并且可能基于抽取出的因子建立新的概念来解释观测变量的变异性,进一步便可以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新的规律。

39、居民构想图的五项基本要素及解释。

⑴路径: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

⑵界线或边沿: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

⑶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

⑷枢纽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

⑸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

40、贫民窟与棚户区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均为城市中心的萧条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均不是城市综合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

区别:贫民窟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

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附近,棚户区是为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房屋质量极差,没有起码的卫生设备,整个地区缺乏上、下水等基础服务设施。

41、失业情况的分布表现特征。

①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领导阶层往往住在郊区。

②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他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4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3、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⑴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⑵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⑶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⑷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4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注重城市化的研究;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45、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不同于乡村

46、城市空间上的三种地域概念。

1.行政地域 2.实体地域

3.功能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47、世界范围内的九个大都市带描述。

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

五大湖沿海大都市带:从芝加哥向东经底持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

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东京、横渡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

英格兰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以巴西和里约热

内卢两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带

意大利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罗伦萨,向西延至法国的马赛的大都市带。

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延伸至圣弗朗西斯科,向南延伸至美国墨西哥边境

1、城市化概念包含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2、城市化的类型划分及各自的意义。

⑴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性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⑵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环境下才能出现。

⑶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表现形式,能直接创造市区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

⑷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性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体现城市发展与经济同步,消极型城市化是一种超前的城市化。

⑸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体现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型工矿城市产生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5.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4、按照服务对象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划分。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本部分是为本城市以为的需要服务的

5、简述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6、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

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7、一个完整城市职能概念包含的三要素。

着眼点:城市的基本部分;研究关系:城市与区域;结合要点:城市的作用和特点

8、简述用“位序-规模”法则对y=a+bx形式进行回归分析后所得结果的解

释。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第一位城市规模;

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丨b丨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丨b丨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丨b丨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心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丨b丨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区域集中的力量大;丨b丨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9、描述城市规模省际差异时选用的三个指标。

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镇人口比重;城镇规模体系不平衡指数、按照热传递方式对空间相互作用形式的分类。

海格特借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形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第二类:传导;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

第三类:辐射;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与信息流动。

12、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13、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2.等级扩散: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

14、成功扩散中的三个重要因素。

创新的发源地;仔细选定扩散的中心;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

1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⑴各种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⑵一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和服务

1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原则及K值和相应的等级序列。

①市场原则: k=3 1、2、6、18

②交通原则: k=4 1、4、16、64

③行政原则: k=1 1、7、49、343

17、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

(一)如果门槛距离大于或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

(二)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这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三)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相等,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

可以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18、核心-边缘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及解释。

四个基本的空间过程革新的扩散、决策、移动和投资 解释:

①从核心作出的决策控制边远地区的多。由边缘产生的决策对核心区影响少。

②大量的资本由边缘流入核心,而边缘区的人口也同时进入核心。

③革新不断地从核心扩散到边缘,不断加深了边缘对核心的依赖关系

19、城市空间分布演变过程中的四个阶段性及解释。

⑴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⑵极化阶段:对应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⑶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点-轴系统形成。

⑷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20、城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经济区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他与综合经济区的区别主要在于城市经济区更注意中心城市的合理联系以及它在组织区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城市经济区的划分要以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分析为基础,两者的结构要素是相似的,但城市经济影响区更侧重于客观的现状分析,城市经济区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组织经济发展和建设提供具体的空间组织方案,带有一定预测和规划意义。

21、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征。

共同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个性特征:随机性;不稳定性;规律性

22、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三结构一网络”。

三个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一网络:基础设施网络。

22、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五线”管制内容及解释。

1.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必须进行绿地建设,不得该作他用。

2.城市蓝线:城市水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给水设施的保护范围界限。

3.城市紫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界限。

4.城市黄线: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管线或设施用地的保护范围界限。

5.城市红线:城市道路。

23、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1.自然特征: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2.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型,区位的效应性,边际效应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3.法律特征

24、西方国家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划分。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25、植被在城市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污水;监测大气污染

27、用信息图法划分均质地域的基本过程。

①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格网。

②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

③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或航空相片,结合实地勘察及其他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

④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

⑥计算各地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28、简述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发展为中心商务区;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上过渡地带,一部分被零售商业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再外围是第三带,为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屋宽敞。

29、确定中心商务区的主要指标。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地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30、墨菲和斯科特对于中心商务区的圈层划分及区别。

墨菲圈层划分: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第二圈是零售服务区;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斯科特圈层划分:零售业内圈;零售业外圈;办公事务圈

区别:略

31、CBD空间结构变化的三种增长方式。

第一种“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的增长方式。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

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32、开发区的三种类型

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

33、开发区区位因素中的三个层次及解释。

. 宏观区位:一种国家尺度的空间区位,反映了开发区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的成本。

中观区位:体现依托城镇体系的等级,与技术和劳动力因素相关,城镇体系中的层次越高,对开发区的卵孵化和支持能力越强

微观区位:体现距离都市区中心的距离,和提地开发成本,与城市的交易有关,与大都市中心保持合适的距离,可以取得最佳的土地成本和享受城市卵孵化功能的有机结合。

34、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景观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

35、城中村的基本改造模式。

①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②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③周转地块改造模式 ④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36、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及解释。

多层次商业中心: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居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带状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

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

37、形成社会区的三个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化(家庭状况)

隔离(种族状况)

38、因子生态分析法的主要作用。

①最重要的结果是因子载获量矩阵,进行进一步纳入聚类分析,透过联系树便可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化。

②把较多的统计变量归纳为较小的因子来说明观察对象的性质,有助于把问题“简单化”,并且可能基于抽取出的因子建立新的概念来解释观测变量的变异性,进一步便可以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新的规律。

39、居民构想图的五项基本要素及解释。

⑴路径: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

⑵界线或边沿: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

⑶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

⑷枢纽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

⑸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

40、贫民窟与棚户区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均为城市中心的萧条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均不是城市综合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

区别:贫民窟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

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附近,棚户区是为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房屋质量极差,没有起码的卫生设备,整个地区缺乏上、下水等基础服务设施。

41、失业情况的分布表现特征。

①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领导阶层往往住在郊区。

②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他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4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3、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⑴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⑵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⑶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⑷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4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注重城市化的研究;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45、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不同于乡村

46、城市空间上的三种地域概念。

1.行政地域 2.实体地域

3.功能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47、世界范围内的九个大都市带描述。

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

五大湖沿海大都市带:从芝加哥向东经底持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

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东京、横渡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

英格兰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

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以巴西和里约热

内卢两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带

意大利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向南延伸至佛罗伦萨,向西延至法国的马赛的大都市带。

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延伸至圣弗朗西斯科,向南延伸至美国墨西哥边境


相关文章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汇总 2000年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合理容量 2. 美国苏尔提出的"文化景观" 3. "世界岛" 4.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的观 ...查看


  •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3年 1地理环境决定论对文化区形成的意义 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 3你认为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并简要解释原因 4什么是人口构成?它的主要内容 5什么是民族?民族形成发展特点? 6 ...查看


  • 城市规划考研整理
  • 目录 建设史理论辨析(P1~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阿尔伯蒂--<论建筑>.阿尔伯蒂--<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芒福德.马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柯布西耶.广亩 ...查看


  • 2009年6月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 <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2009年6月 (供教师参考) 一.考试说明 (一)题型.题量及分值 (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 (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 ( ...查看


  • 自然地理学试题
  • 中国科学·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究所 2005年硕士究生入学试试题 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6个小题,每小题5分,30分) 1.径流模数 2.冰川作用 3.副热带高压 4.植物群落 5.土壤地带性 6.溯源侵蚀 二.改错题(6个小题,每 ...查看


  • 区域经济地理学练习A
  • 区域经济地理学练习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对社会三次大分工的正确论述是 [ ] A 畜牧业产生于农业 B 农业产生于畜牧业 C 手工业从农业大部门中分离出来 D 商业从手工业部门中分离出来 2. ...查看


  •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任则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大丰收.学术活动如8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代表约40多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试题 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地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空间数据引擎 2.空间索引 3.网格GIS 4.数字地形分析 5.正射影像 二.论述题 1.试述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 ...查看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杜瑜 这几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形势十分喜人,不仅研究领域不断有所扩展,而且研究深度也较以往大有长进.这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向历史地理学科提出了种种要求,从而不仅 ...查看


  • GIS地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试题
  • 北京大学1998-2006 外加一无年份北大遥感与GIS 研究所某年<地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试题 一. 概念题(5×8=40) 1. 矢量结构2. 栅格结构3. Overlay4. Buffer5. DEM6. 地图综合7. 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