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题入手,创设德育情境。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在导入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进入一个情感的世界,在情感的世界里自然地融入课堂。因此我选择了问答式的启发教学导入课堂,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常言道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

生:亲情,因为亲情的分量是最重的,她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家人的健 康,冷暖是我最关心的。常言道:“血浓于水”,没有亲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绝对,亲情固然重要,但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匈牙利 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生:我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嘛!”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三点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亲情应该好好珍惜,

失去不再复返;友情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过于偏激,发展到“哥们儿”义气上去;至于爱情吗,你们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懵懂时期,不要过早涉猎。

(二)字里行间,挖掘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

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叔叔于勒》中写道“我的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针对这个句子,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的父母是否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否含辛茹苦地操持生活,是否肩膀上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压力?而作为子女,是否为辛劳的父母打过一盆水,锤过一次背,柔过一次肩?甚至可以给学生播放《给妈妈洗脚》视频短片。

读到“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时,我们不妨

问问学生,你曾经,是否也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挥霍在了买化妆品,买游戏机的上面呢?尤其是父母花大价钱把你们送到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你们是否用通过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父母?

于勒给菲利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亲爱的菲利普,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

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不妨实时询问学生,周末的时候,你离家外出,有没有跟父母说明你的去处?尤其是当你在同学家过夜的时候,有没有告诉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担心?甚至当你受到误解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因为担心你,眼神中写满了担忧和期盼?以后你到了外地求学或者工作,有没有想过要每个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同学们,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你们会唱吗?

“在结账的时候,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消费”。同学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

体,当你走在大街上,当那些乞丐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当他们那双粗糙的手伸向你的时候,当他们祈求的声音飘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带着一颗关爱的心从你的口袋

里掏出你的零花钱——哪怕是五毛或者一块?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灾难,众多同胞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时候,你有没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他们祈祷?

于勒沦为了乞丐,为此菲利普夫妇远离了他,兄弟手足变得形同陌路。同学们,当

你的同学是穷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排挤过他?当你的亲人一贫如洗的时候,你有没有轻视过他?当你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帮助他吗?

(三)探究主题,触发德育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据此,《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在感悟主题方面设置了五个问题来突破。

1、是期待还是躲避?是兄弟还是路人?是希望还是恐怖?是福音还是灾难?归根结

底源于金钱!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横批:金钱至上

2、反馈课下搜集的关于金钱的名言。“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金钱”。

3、分组讨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4、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设置了“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亲情与金钱的看法。”这一环节意在利用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这一问题的设置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会联想到感动中国人物:如捐肾救母的田世国,抚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林秀贞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5、集体朗诵诗歌并仿写: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可

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

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

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附: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法国著名的短篇

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2014年3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陈店实验学校中学部 欧阳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题入手,创设德育情境。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在导入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进入一个情感的世界,在情感的世界里自然地融入课堂。因此我选择了问答式的启发教学导入课堂,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常言道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

生:亲情,因为亲情的分量是最重的,她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家人的健 康,冷暖是我最关心的。常言道:“血浓于水”,没有亲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绝对,亲情固然重要,但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匈牙利 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生:我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嘛!”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三点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亲情应该好好珍惜,

失去不再复返;友情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过于偏激,发展到“哥们儿”义气上去;至于爱情吗,你们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懵懂时期,不要过早涉猎。

(二)字里行间,挖掘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

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叔叔于勒》中写道“我的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针对这个句子,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的父母是否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否含辛茹苦地操持生活,是否肩膀上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压力?而作为子女,是否为辛劳的父母打过一盆水,锤过一次背,柔过一次肩?甚至可以给学生播放《给妈妈洗脚》视频短片。

读到“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时,我们不妨

问问学生,你曾经,是否也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挥霍在了买化妆品,买游戏机的上面呢?尤其是父母花大价钱把你们送到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你们是否用通过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父母?

于勒给菲利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亲爱的菲利普,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

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不妨实时询问学生,周末的时候,你离家外出,有没有跟父母说明你的去处?尤其是当你在同学家过夜的时候,有没有告诉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担心?甚至当你受到误解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因为担心你,眼神中写满了担忧和期盼?以后你到了外地求学或者工作,有没有想过要每个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同学们,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你们会唱吗?

“在结账的时候,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消费”。同学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

体,当你走在大街上,当那些乞丐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当他们那双粗糙的手伸向你的时候,当他们祈求的声音飘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带着一颗关爱的心从你的口袋

里掏出你的零花钱——哪怕是五毛或者一块?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灾难,众多同胞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时候,你有没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他们祈祷?

于勒沦为了乞丐,为此菲利普夫妇远离了他,兄弟手足变得形同陌路。同学们,当

你的同学是穷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排挤过他?当你的亲人一贫如洗的时候,你有没有轻视过他?当你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帮助他吗?

(三)探究主题,触发德育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据此,《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在感悟主题方面设置了五个问题来突破。

1、是期待还是躲避?是兄弟还是路人?是希望还是恐怖?是福音还是灾难?归根结

底源于金钱!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横批:金钱至上

2、反馈课下搜集的关于金钱的名言。“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金钱”。

3、分组讨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4、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设置了“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亲情与金钱的看法。”这一环节意在利用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这一问题的设置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会联想到感动中国人物:如捐肾救母的田世国,抚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林秀贞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5、集体朗诵诗歌并仿写: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可

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

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

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附: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法国著名的短篇

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2014年3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陈店实验学校中学部 欧阳勇


相关文章

  • 语文教学论文:[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题目]:<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从而找到语文教材与德育教育最佳结合点,及时予以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爱人.自爱.爱国等方面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 ...查看


  • 新形势下初中英语德育教育论文
  • 新形势下初中英语德育教育的思考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也指出:"一切人类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正是符号把我们猿类祖先转变成人,赋于他们人性,正是符号使人类的婴儿成长为完人."语言是人的全部心理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中 ...查看


  • 小学信息技术课德育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课德育论文 摘要:在小学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视野 ...查看


  • 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 德育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1.用儒家.道家.佛家的理论进行道德教育 2.用**方法塑学生的心 3.90后.00后的思想工作怎么开展 4.如何运用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教育 5.对技校生德育法制教育的探讨 6.浅谈技校生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功能 7.如何 ...查看


  • 美术德育论文
  •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核心和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美 ...查看


  • 德育论文)
  •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鄢陵县望田镇一中 于艳涛 摘要:初中生厌学的原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解决办法; 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由对原因的剖析提出了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 ...查看


  • 小学英语德育论文
  • 小学英语德育论文 创设英语课堂中德育教育模式 摘要: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外研版教材以及新纪元英语的编写特点,以及当今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 ...查看


  • 教育学论文
  • 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陈 洁 ( 人文学院 B08中文(1)班 081001117) 摘要 [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德育.教育.体育.美育缺一不可,都要抓紧不可耽误.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育中的 ...查看


  •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语文素养培养措施小学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语文素养|培养措施|小学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龙文区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语文素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