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而强硬"

作者:汪伟民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年08期

  科索沃冲突的持续升级最终证实了俄罗斯长久以来最大的噩梦:一个进攻性的、野心勃勃的大西洋联盟继续对步步退缩的莫斯科及其欧洲盟友怀有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出于大国的自尊和对潜在战略危害的清醒认识,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显示出其对西方少有的强硬与愤怒,然而国力衰微、经济凋敝的现实却严重限制了俄作出反应的手段和强度。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自我孤立,莫斯科只能在巨大的挫折和深深的耻辱中紧捏拳头,谨慎行事。

  一、科索沃冲突对俄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产生巨大冲击

  科索沃冲突与历次巴尔干战争一样,是由于欧洲乃至世界力量失衡,世界大国纷纷插手所致。巴尔干的“小棋盘”显出的恰恰是其时世界政治的大气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恰恰是日益衰落的俄罗斯诱发了西方对巴尔干地区的公然侵略。正是体认到这一点,俄罗斯才对西方的趁危发难和直接挑战感到异常忿恨。在这里且不论北约国家对南动武是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就这场冲突对俄地缘政治及军事安全形成的全面挑战而言,便不难理解俄罗斯就此表现出的强烈愤怒和极大不安。

  1.科索沃冲突是对俄近年来积极倡导的世界多极新秩序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将大大破坏近年来艰难发展起来俄与西方大国的协调路线。美国和北约此次公开抛弃联合国安理会机制,企图以北约的安全构想和冲突控制机制取代安理会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肩负的主要职责。如果北约新战略得以实现并“合法化”,即北约将拥有对其责任区之外地区进行自由干预的权利,那么整个世界的安全和权利平等机制将濒临崩溃。对此,俄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明确指出,北约如今打击的不仅仅是南斯拉夫,它实质上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机制正在受到严重威胁。

  科索沃的战火还使得俄今后与西方大国的协调越来越难以为继。自科济列夫时期俄美“蜜月”关系结束以来,近年来双边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不断涌现,如北约东扩,轰炸伊拉克,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克林顿政府决定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为俄罗斯策划的经济改革彻底失败以及随后产生的抛弃感等。如今科索沃冲突则进一步削弱了俄对美刚刚产生的信任感,俄美建立伙伴关系的气氛受到沉重打击,两国关系降至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此外,还有增加了新的变数的俄德关系。过去几十年中,德国领导人一直拒绝在国境以外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如今它们的“旋风式”战斗机却公开加入了北约空袭的行列,也许这意味着新一代德国领导人认为目前的德国在迁都柏林后,大可像“正常国家”一样扮演与自己的军事实力相称的角色了。总之,对于俄罗斯来说,与西方关系中的一个严峻时期已经来临。

  2.俄在巴尔干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可能丧失殆尽,俄在欧洲的传统势力范围还将受到北约的进一步挤压。南联盟所在的巴尔干地区位处欧亚交接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在欧洲,南联盟是除白俄罗斯之外唯一未申请加入北约或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国家,是俄在前东欧地区的传统盟友和势力范围;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对西方一贯的强硬立场一直受到俄罗斯的欣赏。此次北约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对南兵戈相向,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拔除南联盟这颗“眼中钉”,削弱和分化南联盟,并在南培植一个对西方俯首贴耳的新政权,进而控制整个巴尔干,把俄势力从东欧彻底剔除,为北约的南下和东扩扫清最后的障碍。

  另外,种种迹象还表明,美国自1994年决定北约东扩以来,一直企图利用南斯拉夫问题设法将美军从德国南下转移至巴尔干。代顿协议签订后,美国的坦克旅便开进了波斯尼亚,最初美军宣称只在那里呆半年,可如今三年过去了,美军不仅没有撤走,反而在图兹拉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基地,并与萨拉热窝签订了军队驻扎25年的合同。与此同时,美国还征得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的同意取得在那里的驻军权。但由于这些国家都是多山之国,美军认为主要是平原的科索沃是其最好驻军地点。(注:参见俄《独立报》文章:《美国秘密计划逐渐明朗》,1999 年4月13日。)美国打算在此次科索沃军事行动后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变为连成一片的美军基地,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美军在该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而且可以彻底粉碎俄在巴尔干获得出海口的梦想,同时还可控制黑海通往里海石油区及小亚细亚通往波斯湾石油区的道路。

  3.俄在未来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严重遏制,而美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冷战结束以来,俄一向坚持“包括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欧洲安全合作组织才适合成为欧洲安全保障的核心机构”。与此平行发展的是,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尤其是欧元启动后,一些西欧大国也纷纷强调“欧洲防务特性”。在去年避免了对南联盟的空袭后,连一向与美关系亲密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开始强调“欧洲不能将安全保障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在此背景之下,欧洲国家开始加强同俄罗斯的安全协作关系,如努力使俄军队加入到现驻波斯尼亚的北约主导下的和平稳定部队中。然而,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关于建立欧洲独立的安全保障体的设想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美国在此次科索沃冲突中对欧洲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促成了北约基本一致的集体干预,就是要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即在欧洲安全事务上完全将俄淘汰出局的同时,通过强调“大西洋特性”进一步强化欧洲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性。一旦北约的新战略构想得以通过,加上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加速实施,俄罗斯势必陷入北约的团团包围之中,成为欧洲安全的“孤岛”,届时恐怕连俄罗斯正在与北约形成的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徒存躯壳而已。

  4.俄担心北约对南“人道主义干涉”的模式日后可能会强加于俄境内的车臣、鞑靼等共和国或独联体的其他成员国。北约空袭刚刚开始,俄国内就有人警告说“下一个空袭目标将是乌克兰”,认为“这次空袭是对俄罗斯的直接威胁”。北约在科索沃建立的这套“控制种族冲突”模式,不仅开创了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特别恶劣的先例,而且势必鼓励全球的民族分离主义,激活俄许多地区的分立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在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北部和远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今后不仅可以援引科索沃模式,而且大可接受俄境内某些分离势力的“邀请”堂而皇之地对俄进行恐吓和威胁。不仅如此,北约在科索沃的行动还可能会加速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崩溃。目前,俄罗斯仍担负着在独联体内部危机地区维和的重大使命,但随着北约新战略构想的实施及俄在欧洲安全事务中作用的式微,很多地区特别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这些国家,它们可能更愿意邀请“更为有效的”北约部队而非俄罗斯部队来执行维和使命。如果这一担心不幸成为现实,那将对俄自身安全及其在独联体的特殊地位形成直接挑战。

  二、俄罗斯政策选择的局限性

  当北约空袭的消息最初传到俄罗斯时,俄全国上下一片群情激愤,反美、反北约的呼声响彻莫斯科。普里马科夫总理在大西洋上空调转机头被誉为“强硬而勇敢的爱国之举”,是“从俄罗斯的战略和历史利益出发作出的正确决定”。(注:参见1999年3月25 日俄《俄罗斯报》,《独立报》。)但俄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于俄罗斯应该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却不尽相同。

  主流派:主要以俄总统叶利钦、总理普里马科夫及外长伊万诺夫等为首。他们认为俄总理临时取消美国之行,“要道义,不要金钱”,维护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照顾了斯拉夫兄弟的传统友谊,为俄罗斯赢得了政治信誉。如果他不这样做,俄罗斯就算不上一个独立国家,更算不上一个欧洲的大国,今后它的意见将无人理睬。这派政治力量对于北约可能对俄罗斯造成的全面伤害具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对北约公然藐视俄罗斯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但他们认为这种伤害在目前毕竟是“无形和潜在的”,并没有对俄罗斯重大的国家利益形成难以容忍的现实的威胁;当下的俄罗斯能做出的反应,尤其是行为的选择余地不大,“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危机中,不能‘以恶对恶’,俄罗斯不应卷入冲突,而是要让北约自取灭亡”,但与此同时,俄应能对北约“采取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强硬态度”。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上,主流派尤其强调要“积极而灵活”,“谨慎而强硬”。

  少数派:这派势力以自由派领导人亚夫林斯基和前外长科济列夫等人为代表。为了保持与西方的关系,他们不惜让北约践踏南斯拉夫。他们认为:米洛舍维奇之所以招致北约的轰炸是咎由自取;俄总理为了根本不存在的国际主义而使俄罗斯损失了150亿美元贷款, 这不仅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而且使俄面临新的冷战的边缘。

  强硬派:这一派以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地方长官列别德及极右分子日里诺夫斯基等为代表。他们提出要在白俄罗斯部署核武器、取消对南斯拉夫的武器禁运甚至派志愿军去南斯拉夫,并要求政府作出将核武器重新瞄准参与军事行动的北约国家等强硬表示。日里诺夫斯基还声称,“如果能够的话,他将第一个走上南斯拉夫前线与自己的斯拉夫兄弟一起与北约血战到底”。

  围绕俄政府的官方立场,俄各派势力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展开了持久的辩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政治交锋。为了给俄罗斯这条大船掌握正确的方向,一向龙体欠安的叶利钦,此次一反常态,戴着一付昂贵的金丝边眼镜,每日在克宫亲自坐镇。4月9日,俄国家杜马为了迫使叶利钦对北约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甚至以弹劾审议相威胁。然而在一系列的政治交锋之后,最终还是主流派占了上风。从总体上讲,俄主要政要在反对北约动武问题上表现出罕见的一致和团结。

  3月25日,叶利钦总统一方面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 警告说:“如果军事冲突升级,为确保自身和整个欧洲的安全,俄罗斯将保留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措施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责成外交部“用政治和外交手段立即制止侵略和开始谈判进程”。从北约轰炸至今,俄罗斯的官方反应一直呈现出两副不同的面孔,即在言辞和宣传上一直非常强硬,对北约轰炸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谴责立场,另一方面在行动上一直相对谨慎和冷静,只限于采取一些政治性的温和措施,如从北约召回军事代表、停止与北约接触、建议联合国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问题、拒绝参加北约50周年庆典、不参加今年的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等。比较引人注目的也只不过是向地中海派出“河湾”号侦察舰及举行黑海、北方和地中海舰队的演习而已。至于解除对南斯拉夫的武器禁运、派遣志愿人员、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以及与南斯拉夫结盟等相对激烈并可能导致将俄拖至战争边缘的措施,叶利钦总统则一直坚守立场,保持了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北约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时,俄对北约的立场进一步软化,并转而担当起“诚实的掮客”的角色。

  因此,从莫斯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与其说对北约形成对抗和威慑,毋宁说是为了大国的自尊,为了避免与西方发生对峙并遭其孤立。正如俄外长伊万诺夫所表示的那样,“(北约动武)使相互信任和建立伙伴关系的气氛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走向对抗,更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行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总统立场坚定。如果有谁以为俄罗斯会失去理智,对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行为以牙还牙,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可预见的伙伴。我们将加倍努力,以求建立一个民主的、多极化的世界,防止军备竞赛、建立可靠的全欧安全体系,使每一个国家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同样的安全保障。我们应当制止侵略,同时不应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我们应当高度警惕:既要坚强不屈,同时也不应超过界限,以防目前已受到北约打击的国际秩序彻底崩溃。”(注:引自1999年3月27日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俄文电。)

  细勘俄罗斯的谨慎立场,主要不外乎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1.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北约空袭伊始,莫斯科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重要,还是支持南联盟这个伙伴重要。正如伊万诺夫外长在对莫斯科是否解除对南武器禁运一事上的表态那样,“在这种情况下,俄马上就会与西方发生对峙,接着国际社会就孤立俄罗斯”。虽然俄罗斯与南联盟有着所谓的古老联盟,但从目前的伙伴关系看,现实的国家利益彻底盖过了任何罗曼蒂克的情调。支持塞尔维亚人,并与如日中天的整个西方世界作对,必将是一笔代价很高的生意。今日俄罗斯领导人的脑海里想必还萦绕着当年俄罗斯由于无条件地支持塞尔维亚而被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虽然南联盟是俄在欧洲除白俄罗斯以外的唯一一个现实的盟友,虽然也有与南结盟可能会因此获得通向地中海和爱琴海出海口的巨大诱惑,虽然在科索沃燃起的熊熊战火可能会完全决定东欧地区的力量对比,可如今的俄罗斯与当年的苏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面对漫天飞舞的“战斧”,“北极熊”再也难以发出往日的怒吼。况且,目前的俄南关系也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密切,即便是俄罗斯与塞尔维亚东正教之间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关系,再说两国目前的这种友谊历史也不长,只是在昔日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解体后,两国关系才得以改善。过去的苏南关系从来不是什么“如胶似漆”,今日的俄南关系更不是什么“钢铁同盟”,俄根本不可能拥有对南联盟政府的决定性影响力。

  2.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状况使得它即使是采取像提供军事技术援助那样较低对抗水平的援南行动也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军事分析家指出,俄罗斯除了不大可能使用的核“王牌”以外,其军队的战备状况根本无法与北约较量。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不久前承认,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军事力量令人遗憾地出现衰退。他说,1/3 的武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只有28%的武器是先进武器;大约有60%的战略导弹系统已经超期服役一倍,70%以上的海军军舰需要检修,2/3 的空军飞机不能飞行。(注:参见1999年4月2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此外, 作战部队已经从80年代的500万减少到现在的200万。据信他们每天还得忙于生计,士气低落,虚弱混乱,根本无法投入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俄军的这种状况已在车臣危机中得到印证。此外,俄罗斯无法采取任何真正有威慑性的军事行动,因为俄罗斯地面部队如果不首先入侵一个或多个中欧国家则无法从陆路进入塞尔维亚,而入侵中欧国家势必在欧洲酿成一场大战。从支撑战争的经济潜力看,俄几近崩溃边缘的经济根本不可能经受住任何重大的战争冒险。俄罗斯在1999年内将面临偿还175亿美元巨额外债的巨大压力,而且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俄国内已再次出现经济危机的征兆。(注:参见1999年3月24 日《日本经济新闻》。)

  3.俄在科索沃冲突的升级过程中不时受到了北约,尤其是美国的强大压力。3月25 日叶利钦总统发表的那份措辞强硬的政府声明立即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对此,美国政府立即作出了“低沉却坚决”的反应。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承认俄罗斯不会欢迎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但美国不希望俄罗斯重新孤立。她说,她“不认为这场冲突会给俄美关系造成大的损害”,“不认为科索沃冲突与美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之间有什么联系”。出于美国的授意,很快俄罗斯获得了IMF的贷款保证。显然, 俄政府不希望因此失去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提供给它的美元贷款以及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大量食品援助,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俄罗斯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谓“吃人家的东西嘴软”,由于俄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和财政上的巨大依赖性,俄在反对北约的言语和行动上难免英雄气短。4月初, 当俄罗斯刚一宣布派遣“河湾”号侦察舰前往亚得里亚海,俄驻美大使就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紧急召见。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严肃地对俄国人说:如果“河湾号”把自己所侦察到的东西告诉南联盟方面,那么所有因这一反美举动而可能产生的后果将由俄方来承担。与此同时,“河湾号”立即受到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战舰的严密跟踪和监视。4月9日,俄总统叶利钦受到国家杜马的弹劾压力,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他说:“我已向北约、美国人和德国人说,不要逼我们采取军事行动,否则肯定会爆发欧洲战争,也可能是世界大战。”对此,英国外交大臣库克率先作出反应。他说:“我要在这里强调指出,我们在南斯拉夫或科索沃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对俄罗斯构成哪怕是最轻微的威胁。”如果说英国人的反应还比较温和克制的话,那么,美国人则显得非常蛮横和强硬。在叶利钦发出上述言论及听到有关俄罗斯将导弹重新瞄准北约成员国的报道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会晤俄外长伊万诺夫时严厉警告说,“不要对北约使绊子”,“华盛顿认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危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善良的旁观者’……”。(注:引自1999年4月17日俄罗斯《论坛报》。 )虽然俄军方在此次冲突中一直摩拳擦掌,而且他们认为向南斯拉夫提供最新式的俄罗斯武器,尤其是S-300PMU地对空导弹系统,将有巨大的帮助,并可藉此推动俄罗斯的军火工业。然而,由于北约实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不用说大型的武器运进南斯拉夫根本不可能,即便是像石油等燃料要想大量运进也非常难,甚至连俄罗斯赴南的人道主义救援车队也受到刚刚入盟的匈牙利警方的刁难和盘查。

  三、俄罗斯的“进攻性政治行动”

  虽然俄自科索沃冲突爆发以来就一直陷入被动的态势,但由于俄在欧洲安全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与南联盟的特殊关系,俄始终没有放弃积极和主动的努力,并试图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道义上的优势”,扳回阵地,挽回影响,使“俄罗斯因素”成为西方国家不得不严肃考虑的因素。

  叶利钦总统曾于4月6日明确表示,目前的局势对俄罗斯采取进攻性的政治行动使南联盟摆脱危机有利,俄罗斯有一整套解决南联盟危机的行动计划。(注:参见国际文传电讯社莫斯科1999年4月6日俄文电。)从北约空袭至今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叶利钦所谓的“整套行动计划”并非虚言。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和宣传行动,显示俄在这场冲突中并非无所作为。从呼吁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到要求召开八国集团外长会议;从派出三位前副总理赴南进行调解,到普里马科夫总理的亲自斡旋,再到派出总统特使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从派出侦察舰进入亚得里亚海,到俄三大舰队的集结和演习;从成立“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中心”,到不顾北约反对为南提供石油等燃料;从全面冻结与北约的合作关系,再到拒绝参加北约50周年庆典及今年的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从普里马科夫总理取消美国之行,再到叶利钦总统关于“保留采取军事措施”的威胁,上述的所有举措,无疑使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让全世界听到了它的声音。甚至俄罗斯国内反对派不时发出的阵阵要求采取军事及外交上的强硬措施的呼声,如提供军事技术援助、派出志愿人员及与南结盟等,也被俄政府以另一种方式拿来对西方国家施压,以显示俄并非缺乏可资利用的手段,而只是不想为,或不可为而已。

  其次,通过积极灵活的外交行动,力图扩大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分歧与矛盾,以达到分化瓦解大西洋联盟的目的,至少也要在北约战略新构想的顺利通过和实施方面制造一些障碍。在这次武装干预科索沃的行动中,北约国家虽基本立场一致,但与美的方式和目标仍有较大距离。意大利和希腊早就预感到武装干预可能使西方国家长期深陷战争泥潭,一直要求尽快停止空袭,其中希腊人对轰炸与他们一样都是东正教教徒的塞尔维亚人特别敏感;德法虽然参加了空袭,但它们对于出动地面部队却非常犹豫,也不愿一味地以军事手段寻求巴尔干的和平,法国尤其对这次空袭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表示不满。北约新的成员国和其他渴望加入北约的巴尔干国家也对北约的军事行动怀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尤其重要的是,欧洲国家非常重视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普里马科夫的斡旋作用高度评价,而美国则不以为然。法德国内的多数舆论认为,北约扬言俄罗斯与北约斗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们认为虽然俄罗斯不愿与西方再次对峙,而欧洲国家也不愿欧洲再次陷入新的冷战。它们还担心俄国内的政治动向,认为北约如果相逼太紧,将无异于在帮久加诺夫和日里诺夫斯基的忙,“俄罗斯将变得更加民族主义和内向以及由于没有可行的办法而放松对先进武器和技术的控制”,“如果像那样的局势在俄罗斯领土上开始失去控制,那将比我们能在科索沃见到的任何情况更加严重得多”。

  此外,俄罗斯力图参与科索沃问题的最终解决,并在其间扮演一个“诚实的掮客”的角色。虽然俄罗斯一再声称,俄只作为一个调停人,仅此而已,但事实上这只是针对北约采取的军事行动而言,因为对此俄罗斯不得不承认无能为力,但在后续性的政治安排方面,俄绝对不会放弃扳回比分的机会,而且事实上目前的形势确实有一些有利于俄发挥作用的空间。首先法德一致认为俄本身就是和平努力的一部分,特别是德国主张俄在科索沃问题上重新发挥重大作用。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德国不愿意看到因为科索沃问题而损害西方与俄刚刚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并坚持认为科索沃的局势发展表明,科索沃问题没有俄罗斯解决不了。法国也认为,俄绝对不会军事卷入科索沃问题,但北约不能无视俄罗斯的强硬立场,“挫伤的俄罗斯应当受到适当的安慰”。即使是美国也不愿与俄完全闹翻,因为目前的俄罗斯仍是拥有打败美国能力的唯一国家,“保持俄罗斯战争机器的稳定、友好、令人可以信任和安全,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俄美的一些战略专家一再提醒美国政府,鉴于目前俄国内的政治气候,绝不能对俄逼得太紧,也不能对俄政府或社会的言论完全充耳不闻,因为“言论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和活力的,战争的歇斯底里最后也可能挑起人们采取极端的行动”。(注:引自俄罗斯通讯社1999年3月30日俄文电。)

  正是鉴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与考虑,当然也由于俄近期来外交基调上的新动向,美国和北约也逐渐对俄的调解作用给予肯定。4月12日, 美国副总统戈尔正式邀请俄罗斯重新加入西方解决巴尔干危机的努力; 4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叶利钦总统进行了首次热线交谈,叶利钦再次重申俄罗斯决不会卷入任何军事行动的保证,克林顿则以允许俄作为国际安全部队的一部分相回报;4月2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也表示, 北约计划加强同俄罗斯的接触,试图在科索沃冲突问题上达成一个“共同的立场”。然而,俄对南领导人的实际影响力一如米洛舍维奇与西方对抗的底线一样依然扑朔迷离。如4月22日, 俄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宣称,南联盟已同意在科索沃部署由联合国授权的国际维和部队。然而,当天南斯拉夫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却只字未提,让人颇感蹊跷。

  四、科索沃冲突对未来俄罗斯内外政策的影响

  在俄罗斯,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对这场冲突至少都有两点非常痛切的感受,一是愤怒,二是耻辱。愤怒却又无能为力,无法宣泄则进一步加深了自尊的俄罗斯人的耻辱。美国—加拿大研究所分析家阿纳托利·乌特金表示,“对西方人来说,真的很难想像俄罗斯人所感到的耻辱有多大。这种耻辱感正在俄罗斯全国蔓延,而这是非常危险的。”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也认为,俄罗斯现在的耻辱感要比它对1995年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受到的空袭或北约组织最近的扩大的气愤深切得多。(注:引自1999年4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那么,痛定思痛的俄罗斯在未来的内外政策走向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呢?

  1.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振兴。如果说此次科索沃冲突对俄有什么积极影响的话,那就是促进了俄国内的政治团结。面对外来的危险,关于弹劾叶利钦和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议论及左、右派的极端主张都已退居第二位。在有关科索沃冲突的原则问题上,所有国内政治反对力量的意见都没能干扰叶利钦总统所确定的“谨慎而强硬”的总体方针政策。

  科索沃的教训同时提醒俄罗斯人,在强调实力的冷战时代,要想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寻求更加现实的方式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正如俄《独立报》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也该好好想想了,俄罗斯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要么彻底抛弃成为大国的这种奢望,要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制度腐朽、军工和军队在苟延残喘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大国的”。对此,叶利钦也在其所发表的“1999年俄联邦总统国情咨文”中强调指出,“俄罗斯今后的命运关键取决于自身,取决于其内部状况及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目前对俄罗斯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集中所有力量振兴自己、振兴精神、振兴经济、振兴政治”。

  2.在外交领域,俄对西方的总体政策基调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将更加成熟、灵活和务实;对与中国、印度等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予以更大的重视。科索沃问题既说明俄国力下降,力所不逮,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俄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外交日趋成熟。俄既没有仅仅出于对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而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也没有因为俄经济对西方的严重依赖性而对西方的进攻性行动漠然视之,不予反击或就此吞下苦果。俄对北约既采取了许多政治性的、软的对抗措施,也采取了一些非政治性的、低强度的对抗行动,如派出侦察舰、承认向南提供有关军事情报、不顾美国的石油禁令而向南提供石油等等。为了摆脱最初的被动地位,为了保留哪怕是残存的一点地缘政治影响,同时也是为日后与美国和北约改善关系留下伏笔。俄在科索沃的调解努力不断加强,尤其是北约空袭进入密集轰炸的第三阶段后,俄甚至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某种协调。如叶利钦公开对米洛舍维奇拒不接受国际维和部队的立场提出了批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考虑到,一旦北约真正实施地面进攻,不仅表明俄外交调解的彻底失败,而且也意味着俄在今后的科索沃和平进程中再也没有发言权了。

  科索沃的教训还将促使俄对其大国外交的方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双头鹰”将更多地转向东方。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使美国谋求建立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的企图昭然若揭,对俄罗斯建立多极世界的努力产生重大打击。俄罗斯为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必将更加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能够平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在欧洲这种战略伙伴梦想已经落空,而中国和印度在今后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面对进攻性的大西洋联盟,这种“全球伙伴关系”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和加深。

  3.重新审议和尽快调整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修改国家军事学说,完善核威慑战略,同时全面提高各军兵种的战备水平。科索沃冲突乃至最新出台的北约战略新构想,再加上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新仇旧恨,使俄罗斯终于发现,美国其实一直在利用俄罗斯虚弱的有利时机加强自己的霸权地位,侵吞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采取了一系列包藏祸心的措施来阻挠俄重新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大国。猛醒后的俄罗斯在保障俄军事安全、确保俄“核盾牌”的有效威慑方面势必会寸步不让。预计,《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批准将会更加遥遥无期;随着北约的进一步扩大,俄将更加坚决地要求修改《欧洲常规军事力量条约》;围绕《反弹道导弹条约》的修改问题,俄美也必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据悉,俄国家杜马的议员们除了要求政府“对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基本内容进行反思”外,还要求叶利钦政府“紧急着手实施有助于加强国防能力的一整套措施”,其中包括增加1999年度国防预算开支、加强军队战备水平等等。

作者介绍:汪伟民 1968年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南京 邮编:210039)

作者:汪伟民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年08期

  科索沃冲突的持续升级最终证实了俄罗斯长久以来最大的噩梦:一个进攻性的、野心勃勃的大西洋联盟继续对步步退缩的莫斯科及其欧洲盟友怀有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出于大国的自尊和对潜在战略危害的清醒认识,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显示出其对西方少有的强硬与愤怒,然而国力衰微、经济凋敝的现实却严重限制了俄作出反应的手段和强度。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自我孤立,莫斯科只能在巨大的挫折和深深的耻辱中紧捏拳头,谨慎行事。

  一、科索沃冲突对俄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产生巨大冲击

  科索沃冲突与历次巴尔干战争一样,是由于欧洲乃至世界力量失衡,世界大国纷纷插手所致。巴尔干的“小棋盘”显出的恰恰是其时世界政治的大气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恰恰是日益衰落的俄罗斯诱发了西方对巴尔干地区的公然侵略。正是体认到这一点,俄罗斯才对西方的趁危发难和直接挑战感到异常忿恨。在这里且不论北约国家对南动武是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就这场冲突对俄地缘政治及军事安全形成的全面挑战而言,便不难理解俄罗斯就此表现出的强烈愤怒和极大不安。

  1.科索沃冲突是对俄近年来积极倡导的世界多极新秩序的重大打击,同时也将大大破坏近年来艰难发展起来俄与西方大国的协调路线。美国和北约此次公开抛弃联合国安理会机制,企图以北约的安全构想和冲突控制机制取代安理会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肩负的主要职责。如果北约新战略得以实现并“合法化”,即北约将拥有对其责任区之外地区进行自由干预的权利,那么整个世界的安全和权利平等机制将濒临崩溃。对此,俄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明确指出,北约如今打击的不仅仅是南斯拉夫,它实质上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机制正在受到严重威胁。

  科索沃的战火还使得俄今后与西方大国的协调越来越难以为继。自科济列夫时期俄美“蜜月”关系结束以来,近年来双边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不断涌现,如北约东扩,轰炸伊拉克,俄罗斯与伊朗的核合作,克林顿政府决定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为俄罗斯策划的经济改革彻底失败以及随后产生的抛弃感等。如今科索沃冲突则进一步削弱了俄对美刚刚产生的信任感,俄美建立伙伴关系的气氛受到沉重打击,两国关系降至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此外,还有增加了新的变数的俄德关系。过去几十年中,德国领导人一直拒绝在国境以外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如今它们的“旋风式”战斗机却公开加入了北约空袭的行列,也许这意味着新一代德国领导人认为目前的德国在迁都柏林后,大可像“正常国家”一样扮演与自己的军事实力相称的角色了。总之,对于俄罗斯来说,与西方关系中的一个严峻时期已经来临。

  2.俄在巴尔干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可能丧失殆尽,俄在欧洲的传统势力范围还将受到北约的进一步挤压。南联盟所在的巴尔干地区位处欧亚交接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在欧洲,南联盟是除白俄罗斯之外唯一未申请加入北约或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国家,是俄在前东欧地区的传统盟友和势力范围;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对西方一贯的强硬立场一直受到俄罗斯的欣赏。此次北约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对南兵戈相向,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拔除南联盟这颗“眼中钉”,削弱和分化南联盟,并在南培植一个对西方俯首贴耳的新政权,进而控制整个巴尔干,把俄势力从东欧彻底剔除,为北约的南下和东扩扫清最后的障碍。

  另外,种种迹象还表明,美国自1994年决定北约东扩以来,一直企图利用南斯拉夫问题设法将美军从德国南下转移至巴尔干。代顿协议签订后,美国的坦克旅便开进了波斯尼亚,最初美军宣称只在那里呆半年,可如今三年过去了,美军不仅没有撤走,反而在图兹拉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基地,并与萨拉热窝签订了军队驻扎25年的合同。与此同时,美国还征得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的同意取得在那里的驻军权。但由于这些国家都是多山之国,美军认为主要是平原的科索沃是其最好驻军地点。(注:参见俄《独立报》文章:《美国秘密计划逐渐明朗》,1999 年4月13日。)美国打算在此次科索沃军事行动后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变为连成一片的美军基地,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美军在该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而且可以彻底粉碎俄在巴尔干获得出海口的梦想,同时还可控制黑海通往里海石油区及小亚细亚通往波斯湾石油区的道路。

  3.俄在未来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严重遏制,而美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冷战结束以来,俄一向坚持“包括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欧洲安全合作组织才适合成为欧洲安全保障的核心机构”。与此平行发展的是,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尤其是欧元启动后,一些西欧大国也纷纷强调“欧洲防务特性”。在去年避免了对南联盟的空袭后,连一向与美关系亲密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开始强调“欧洲不能将安全保障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在此背景之下,欧洲国家开始加强同俄罗斯的安全协作关系,如努力使俄军队加入到现驻波斯尼亚的北约主导下的和平稳定部队中。然而,俄罗斯和欧洲国家关于建立欧洲独立的安全保障体的设想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警惕。美国在此次科索沃冲突中对欧洲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促成了北约基本一致的集体干预,就是要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即在欧洲安全事务上完全将俄淘汰出局的同时,通过强调“大西洋特性”进一步强化欧洲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性。一旦北约的新战略构想得以通过,加上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加速实施,俄罗斯势必陷入北约的团团包围之中,成为欧洲安全的“孤岛”,届时恐怕连俄罗斯正在与北约形成的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徒存躯壳而已。

  4.俄担心北约对南“人道主义干涉”的模式日后可能会强加于俄境内的车臣、鞑靼等共和国或独联体的其他成员国。北约空袭刚刚开始,俄国内就有人警告说“下一个空袭目标将是乌克兰”,认为“这次空袭是对俄罗斯的直接威胁”。北约在科索沃建立的这套“控制种族冲突”模式,不仅开创了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特别恶劣的先例,而且势必鼓励全球的民族分离主义,激活俄许多地区的分立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特别是在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北部和远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今后不仅可以援引科索沃模式,而且大可接受俄境内某些分离势力的“邀请”堂而皇之地对俄进行恐吓和威胁。不仅如此,北约在科索沃的行动还可能会加速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崩溃。目前,俄罗斯仍担负着在独联体内部危机地区维和的重大使命,但随着北约新战略构想的实施及俄在欧洲安全事务中作用的式微,很多地区特别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这些国家,它们可能更愿意邀请“更为有效的”北约部队而非俄罗斯部队来执行维和使命。如果这一担心不幸成为现实,那将对俄自身安全及其在独联体的特殊地位形成直接挑战。

  二、俄罗斯政策选择的局限性

  当北约空袭的消息最初传到俄罗斯时,俄全国上下一片群情激愤,反美、反北约的呼声响彻莫斯科。普里马科夫总理在大西洋上空调转机头被誉为“强硬而勇敢的爱国之举”,是“从俄罗斯的战略和历史利益出发作出的正确决定”。(注:参见1999年3月25 日俄《俄罗斯报》,《独立报》。)但俄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对于俄罗斯应该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却不尽相同。

  主流派:主要以俄总统叶利钦、总理普里马科夫及外长伊万诺夫等为首。他们认为俄总理临时取消美国之行,“要道义,不要金钱”,维护了俄罗斯的民族自尊,照顾了斯拉夫兄弟的传统友谊,为俄罗斯赢得了政治信誉。如果他不这样做,俄罗斯就算不上一个独立国家,更算不上一个欧洲的大国,今后它的意见将无人理睬。这派政治力量对于北约可能对俄罗斯造成的全面伤害具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对北约公然藐视俄罗斯的做法表现出极大的愤慨,但他们认为这种伤害在目前毕竟是“无形和潜在的”,并没有对俄罗斯重大的国家利益形成难以容忍的现实的威胁;当下的俄罗斯能做出的反应,尤其是行为的选择余地不大,“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危机中,不能‘以恶对恶’,俄罗斯不应卷入冲突,而是要让北约自取灭亡”,但与此同时,俄应能对北约“采取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强硬态度”。在具体的政策操作上,主流派尤其强调要“积极而灵活”,“谨慎而强硬”。

  少数派:这派势力以自由派领导人亚夫林斯基和前外长科济列夫等人为代表。为了保持与西方的关系,他们不惜让北约践踏南斯拉夫。他们认为:米洛舍维奇之所以招致北约的轰炸是咎由自取;俄总理为了根本不存在的国际主义而使俄罗斯损失了150亿美元贷款, 这不仅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而且使俄面临新的冷战的边缘。

  强硬派:这一派以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地方长官列别德及极右分子日里诺夫斯基等为代表。他们提出要在白俄罗斯部署核武器、取消对南斯拉夫的武器禁运甚至派志愿军去南斯拉夫,并要求政府作出将核武器重新瞄准参与军事行动的北约国家等强硬表示。日里诺夫斯基还声称,“如果能够的话,他将第一个走上南斯拉夫前线与自己的斯拉夫兄弟一起与北约血战到底”。

  围绕俄政府的官方立场,俄各派势力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展开了持久的辩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政治交锋。为了给俄罗斯这条大船掌握正确的方向,一向龙体欠安的叶利钦,此次一反常态,戴着一付昂贵的金丝边眼镜,每日在克宫亲自坐镇。4月9日,俄国家杜马为了迫使叶利钦对北约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甚至以弹劾审议相威胁。然而在一系列的政治交锋之后,最终还是主流派占了上风。从总体上讲,俄主要政要在反对北约动武问题上表现出罕见的一致和团结。

  3月25日,叶利钦总统一方面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 警告说:“如果军事冲突升级,为确保自身和整个欧洲的安全,俄罗斯将保留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措施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责成外交部“用政治和外交手段立即制止侵略和开始谈判进程”。从北约轰炸至今,俄罗斯的官方反应一直呈现出两副不同的面孔,即在言辞和宣传上一直非常强硬,对北约轰炸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谴责立场,另一方面在行动上一直相对谨慎和冷静,只限于采取一些政治性的温和措施,如从北约召回军事代表、停止与北约接触、建议联合国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问题、拒绝参加北约50周年庆典、不参加今年的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等。比较引人注目的也只不过是向地中海派出“河湾”号侦察舰及举行黑海、北方和地中海舰队的演习而已。至于解除对南斯拉夫的武器禁运、派遣志愿人员、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以及与南斯拉夫结盟等相对激烈并可能导致将俄拖至战争边缘的措施,叶利钦总统则一直坚守立场,保持了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北约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时,俄对北约的立场进一步软化,并转而担当起“诚实的掮客”的角色。

  因此,从莫斯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与其说对北约形成对抗和威慑,毋宁说是为了大国的自尊,为了避免与西方发生对峙并遭其孤立。正如俄外长伊万诺夫所表示的那样,“(北约动武)使相互信任和建立伙伴关系的气氛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走向对抗,更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行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总统立场坚定。如果有谁以为俄罗斯会失去理智,对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行为以牙还牙,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可预见的伙伴。我们将加倍努力,以求建立一个民主的、多极化的世界,防止军备竞赛、建立可靠的全欧安全体系,使每一个国家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同样的安全保障。我们应当制止侵略,同时不应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我们应当高度警惕:既要坚强不屈,同时也不应超过界限,以防目前已受到北约打击的国际秩序彻底崩溃。”(注:引自1999年3月27日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俄文电。)

  细勘俄罗斯的谨慎立场,主要不外乎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1.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北约空袭伊始,莫斯科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课题:是与北约的伙伴关系重要,还是支持南联盟这个伙伴重要。正如伊万诺夫外长在对莫斯科是否解除对南武器禁运一事上的表态那样,“在这种情况下,俄马上就会与西方发生对峙,接着国际社会就孤立俄罗斯”。虽然俄罗斯与南联盟有着所谓的古老联盟,但从目前的伙伴关系看,现实的国家利益彻底盖过了任何罗曼蒂克的情调。支持塞尔维亚人,并与如日中天的整个西方世界作对,必将是一笔代价很高的生意。今日俄罗斯领导人的脑海里想必还萦绕着当年俄罗斯由于无条件地支持塞尔维亚而被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虽然南联盟是俄在欧洲除白俄罗斯以外的唯一一个现实的盟友,虽然也有与南结盟可能会因此获得通向地中海和爱琴海出海口的巨大诱惑,虽然在科索沃燃起的熊熊战火可能会完全决定东欧地区的力量对比,可如今的俄罗斯与当年的苏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面对漫天飞舞的“战斧”,“北极熊”再也难以发出往日的怒吼。况且,目前的俄南关系也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密切,即便是俄罗斯与塞尔维亚东正教之间也没有任何特殊的关系,再说两国目前的这种友谊历史也不长,只是在昔日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解体后,两国关系才得以改善。过去的苏南关系从来不是什么“如胶似漆”,今日的俄南关系更不是什么“钢铁同盟”,俄根本不可能拥有对南联盟政府的决定性影响力。

  2.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状况使得它即使是采取像提供军事技术援助那样较低对抗水平的援南行动也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军事分析家指出,俄罗斯除了不大可能使用的核“王牌”以外,其军队的战备状况根本无法与北约较量。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不久前承认,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军事力量令人遗憾地出现衰退。他说,1/3 的武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只有28%的武器是先进武器;大约有60%的战略导弹系统已经超期服役一倍,70%以上的海军军舰需要检修,2/3 的空军飞机不能飞行。(注:参见1999年4月2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此外, 作战部队已经从80年代的500万减少到现在的200万。据信他们每天还得忙于生计,士气低落,虚弱混乱,根本无法投入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俄军的这种状况已在车臣危机中得到印证。此外,俄罗斯无法采取任何真正有威慑性的军事行动,因为俄罗斯地面部队如果不首先入侵一个或多个中欧国家则无法从陆路进入塞尔维亚,而入侵中欧国家势必在欧洲酿成一场大战。从支撑战争的经济潜力看,俄几近崩溃边缘的经济根本不可能经受住任何重大的战争冒险。俄罗斯在1999年内将面临偿还175亿美元巨额外债的巨大压力,而且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俄国内已再次出现经济危机的征兆。(注:参见1999年3月24 日《日本经济新闻》。)

  3.俄在科索沃冲突的升级过程中不时受到了北约,尤其是美国的强大压力。3月25 日叶利钦总统发表的那份措辞强硬的政府声明立即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对此,美国政府立即作出了“低沉却坚决”的反应。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承认俄罗斯不会欢迎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但美国不希望俄罗斯重新孤立。她说,她“不认为这场冲突会给俄美关系造成大的损害”,“不认为科索沃冲突与美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之间有什么联系”。出于美国的授意,很快俄罗斯获得了IMF的贷款保证。显然, 俄政府不希望因此失去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提供给它的美元贷款以及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大量食品援助,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俄罗斯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谓“吃人家的东西嘴软”,由于俄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和财政上的巨大依赖性,俄在反对北约的言语和行动上难免英雄气短。4月初, 当俄罗斯刚一宣布派遣“河湾”号侦察舰前往亚得里亚海,俄驻美大使就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紧急召见。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严肃地对俄国人说:如果“河湾号”把自己所侦察到的东西告诉南联盟方面,那么所有因这一反美举动而可能产生的后果将由俄方来承担。与此同时,“河湾号”立即受到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战舰的严密跟踪和监视。4月9日,俄总统叶利钦受到国家杜马的弹劾压力,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他说:“我已向北约、美国人和德国人说,不要逼我们采取军事行动,否则肯定会爆发欧洲战争,也可能是世界大战。”对此,英国外交大臣库克率先作出反应。他说:“我要在这里强调指出,我们在南斯拉夫或科索沃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对俄罗斯构成哪怕是最轻微的威胁。”如果说英国人的反应还比较温和克制的话,那么,美国人则显得非常蛮横和强硬。在叶利钦发出上述言论及听到有关俄罗斯将导弹重新瞄准北约成员国的报道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会晤俄外长伊万诺夫时严厉警告说,“不要对北约使绊子”,“华盛顿认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危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善良的旁观者’……”。(注:引自1999年4月17日俄罗斯《论坛报》。 )虽然俄军方在此次冲突中一直摩拳擦掌,而且他们认为向南斯拉夫提供最新式的俄罗斯武器,尤其是S-300PMU地对空导弹系统,将有巨大的帮助,并可藉此推动俄罗斯的军火工业。然而,由于北约实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不用说大型的武器运进南斯拉夫根本不可能,即便是像石油等燃料要想大量运进也非常难,甚至连俄罗斯赴南的人道主义救援车队也受到刚刚入盟的匈牙利警方的刁难和盘查。

  三、俄罗斯的“进攻性政治行动”

  虽然俄自科索沃冲突爆发以来就一直陷入被动的态势,但由于俄在欧洲安全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与南联盟的特殊关系,俄始终没有放弃积极和主动的努力,并试图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道义上的优势”,扳回阵地,挽回影响,使“俄罗斯因素”成为西方国家不得不严肃考虑的因素。

  叶利钦总统曾于4月6日明确表示,目前的局势对俄罗斯采取进攻性的政治行动使南联盟摆脱危机有利,俄罗斯有一整套解决南联盟危机的行动计划。(注:参见国际文传电讯社莫斯科1999年4月6日俄文电。)从北约空袭至今俄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叶利钦所谓的“整套行动计划”并非虚言。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和宣传行动,显示俄在这场冲突中并非无所作为。从呼吁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到要求召开八国集团外长会议;从派出三位前副总理赴南进行调解,到普里马科夫总理的亲自斡旋,再到派出总统特使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从派出侦察舰进入亚得里亚海,到俄三大舰队的集结和演习;从成立“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中心”,到不顾北约反对为南提供石油等燃料;从全面冻结与北约的合作关系,再到拒绝参加北约50周年庆典及今年的俄罗斯-北约常设理事会;从普里马科夫总理取消美国之行,再到叶利钦总统关于“保留采取军事措施”的威胁,上述的所有举措,无疑使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让全世界听到了它的声音。甚至俄罗斯国内反对派不时发出的阵阵要求采取军事及外交上的强硬措施的呼声,如提供军事技术援助、派出志愿人员及与南结盟等,也被俄政府以另一种方式拿来对西方国家施压,以显示俄并非缺乏可资利用的手段,而只是不想为,或不可为而已。

  其次,通过积极灵活的外交行动,力图扩大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分歧与矛盾,以达到分化瓦解大西洋联盟的目的,至少也要在北约战略新构想的顺利通过和实施方面制造一些障碍。在这次武装干预科索沃的行动中,北约国家虽基本立场一致,但与美的方式和目标仍有较大距离。意大利和希腊早就预感到武装干预可能使西方国家长期深陷战争泥潭,一直要求尽快停止空袭,其中希腊人对轰炸与他们一样都是东正教教徒的塞尔维亚人特别敏感;德法虽然参加了空袭,但它们对于出动地面部队却非常犹豫,也不愿一味地以军事手段寻求巴尔干的和平,法国尤其对这次空袭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表示不满。北约新的成员国和其他渴望加入北约的巴尔干国家也对北约的军事行动怀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尤其重要的是,欧洲国家非常重视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普里马科夫的斡旋作用高度评价,而美国则不以为然。法德国内的多数舆论认为,北约扬言俄罗斯与北约斗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们认为虽然俄罗斯不愿与西方再次对峙,而欧洲国家也不愿欧洲再次陷入新的冷战。它们还担心俄国内的政治动向,认为北约如果相逼太紧,将无异于在帮久加诺夫和日里诺夫斯基的忙,“俄罗斯将变得更加民族主义和内向以及由于没有可行的办法而放松对先进武器和技术的控制”,“如果像那样的局势在俄罗斯领土上开始失去控制,那将比我们能在科索沃见到的任何情况更加严重得多”。

  此外,俄罗斯力图参与科索沃问题的最终解决,并在其间扮演一个“诚实的掮客”的角色。虽然俄罗斯一再声称,俄只作为一个调停人,仅此而已,但事实上这只是针对北约采取的军事行动而言,因为对此俄罗斯不得不承认无能为力,但在后续性的政治安排方面,俄绝对不会放弃扳回比分的机会,而且事实上目前的形势确实有一些有利于俄发挥作用的空间。首先法德一致认为俄本身就是和平努力的一部分,特别是德国主张俄在科索沃问题上重新发挥重大作用。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德国不愿意看到因为科索沃问题而损害西方与俄刚刚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并坚持认为科索沃的局势发展表明,科索沃问题没有俄罗斯解决不了。法国也认为,俄绝对不会军事卷入科索沃问题,但北约不能无视俄罗斯的强硬立场,“挫伤的俄罗斯应当受到适当的安慰”。即使是美国也不愿与俄完全闹翻,因为目前的俄罗斯仍是拥有打败美国能力的唯一国家,“保持俄罗斯战争机器的稳定、友好、令人可以信任和安全,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俄美的一些战略专家一再提醒美国政府,鉴于目前俄国内的政治气候,绝不能对俄逼得太紧,也不能对俄政府或社会的言论完全充耳不闻,因为“言论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和活力的,战争的歇斯底里最后也可能挑起人们采取极端的行动”。(注:引自俄罗斯通讯社1999年3月30日俄文电。)

  正是鉴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与考虑,当然也由于俄近期来外交基调上的新动向,美国和北约也逐渐对俄的调解作用给予肯定。4月12日, 美国副总统戈尔正式邀请俄罗斯重新加入西方解决巴尔干危机的努力; 4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叶利钦总统进行了首次热线交谈,叶利钦再次重申俄罗斯决不会卷入任何军事行动的保证,克林顿则以允许俄作为国际安全部队的一部分相回报;4月2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也表示, 北约计划加强同俄罗斯的接触,试图在科索沃冲突问题上达成一个“共同的立场”。然而,俄对南领导人的实际影响力一如米洛舍维奇与西方对抗的底线一样依然扑朔迷离。如4月22日, 俄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宣称,南联盟已同意在科索沃部署由联合国授权的国际维和部队。然而,当天南斯拉夫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却只字未提,让人颇感蹊跷。

  四、科索沃冲突对未来俄罗斯内外政策的影响

  在俄罗斯,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对这场冲突至少都有两点非常痛切的感受,一是愤怒,二是耻辱。愤怒却又无能为力,无法宣泄则进一步加深了自尊的俄罗斯人的耻辱。美国—加拿大研究所分析家阿纳托利·乌特金表示,“对西方人来说,真的很难想像俄罗斯人所感到的耻辱有多大。这种耻辱感正在俄罗斯全国蔓延,而这是非常危险的。”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也认为,俄罗斯现在的耻辱感要比它对1995年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受到的空袭或北约组织最近的扩大的气愤深切得多。(注:引自1999年4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那么,痛定思痛的俄罗斯在未来的内外政策走向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呢?

  1.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振兴。如果说此次科索沃冲突对俄有什么积极影响的话,那就是促进了俄国内的政治团结。面对外来的危险,关于弹劾叶利钦和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的议论及左、右派的极端主张都已退居第二位。在有关科索沃冲突的原则问题上,所有国内政治反对力量的意见都没能干扰叶利钦总统所确定的“谨慎而强硬”的总体方针政策。

  科索沃的教训同时提醒俄罗斯人,在强调实力的冷战时代,要想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寻求更加现实的方式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正如俄《独立报》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也该好好想想了,俄罗斯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要么彻底抛弃成为大国的这种奢望,要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制度腐朽、军工和军队在苟延残喘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大国的”。对此,叶利钦也在其所发表的“1999年俄联邦总统国情咨文”中强调指出,“俄罗斯今后的命运关键取决于自身,取决于其内部状况及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目前对俄罗斯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集中所有力量振兴自己、振兴精神、振兴经济、振兴政治”。

  2.在外交领域,俄对西方的总体政策基调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将更加成熟、灵活和务实;对与中国、印度等国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予以更大的重视。科索沃问题既说明俄国力下降,力所不逮,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俄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外交日趋成熟。俄既没有仅仅出于对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而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也没有因为俄经济对西方的严重依赖性而对西方的进攻性行动漠然视之,不予反击或就此吞下苦果。俄对北约既采取了许多政治性的、软的对抗措施,也采取了一些非政治性的、低强度的对抗行动,如派出侦察舰、承认向南提供有关军事情报、不顾美国的石油禁令而向南提供石油等等。为了摆脱最初的被动地位,为了保留哪怕是残存的一点地缘政治影响,同时也是为日后与美国和北约改善关系留下伏笔。俄在科索沃的调解努力不断加强,尤其是北约空袭进入密集轰炸的第三阶段后,俄甚至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某种协调。如叶利钦公开对米洛舍维奇拒不接受国际维和部队的立场提出了批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考虑到,一旦北约真正实施地面进攻,不仅表明俄外交调解的彻底失败,而且也意味着俄在今后的科索沃和平进程中再也没有发言权了。

  科索沃的教训还将促使俄对其大国外交的方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双头鹰”将更多地转向东方。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使美国谋求建立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的企图昭然若揭,对俄罗斯建立多极世界的努力产生重大打击。俄罗斯为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必将更加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能够平衡美国的重要力量。在欧洲这种战略伙伴梦想已经落空,而中国和印度在今后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面对进攻性的大西洋联盟,这种“全球伙伴关系”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和加深。

  3.重新审议和尽快调整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修改国家军事学说,完善核威慑战略,同时全面提高各军兵种的战备水平。科索沃冲突乃至最新出台的北约战略新构想,再加上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新仇旧恨,使俄罗斯终于发现,美国其实一直在利用俄罗斯虚弱的有利时机加强自己的霸权地位,侵吞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并采取了一系列包藏祸心的措施来阻挠俄重新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大国。猛醒后的俄罗斯在保障俄军事安全、确保俄“核盾牌”的有效威慑方面势必会寸步不让。预计,《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批准将会更加遥遥无期;随着北约的进一步扩大,俄将更加坚决地要求修改《欧洲常规军事力量条约》;围绕《反弹道导弹条约》的修改问题,俄美也必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据悉,俄国家杜马的议员们除了要求政府“对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基本内容进行反思”外,还要求叶利钦政府“紧急着手实施有助于加强国防能力的一整套措施”,其中包括增加1999年度国防预算开支、加强军队战备水平等等。

作者介绍:汪伟民 1968年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南京 邮编:210039)


相关文章

  • 懦弱的人如何改变自己
  • 懦弱的人如何改变自己 一:想改变懦弱但千万别装叼,旁人很容易看出来.会看你不爽.装模做样会很累,甚至失去自我.想要改变自己的懦弱,首先必须承认自己是个懦弱的人,然后再一步一步让自己不再懦弱.承认自己的懦弱,并承认自己怕,有些人明明是怕却一直 ...查看


  • 课商务谈判计划书程设计模板
  • 商务谈判计划书具体内容 一.商务谈判的各类要素 1.商务谈判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 商务谈判十分明确,谈判者以获取经济利益为基本目的,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才涉及其他非经济利益. 2.商务谈判是以价值谈判为核心的商务谈判涉及的因素很多,谈判 ...查看


  • 不识庐山真面目 1
  • 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的时候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来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已,"我在哪里呢?" 这是一则古代 ...查看


  • 常见血型遗传规律
  • 常见血型遗传规律表 夫 妻 孩子 A+A A.O A+B A.B.O.AB A+O A.O A+AB A.B.AB B+B B.O B+O B.O B+AB B.A.AB O+O O O+AB A.B AB+AB A.B.AB 血型不仅与医 ...查看


  •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让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处理得当,会让你的课堂更加地出彩,也许还会改变你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一.课堂突发事件的种类 1."自然灾害"-来自大自然的干扰 ...查看


  • [俄罗斯研究]封帅:俄罗斯研究领域的"英国学派"--历史沿革.思想谱系与时代特征
  • 来源:<俄罗斯研究>2016年第3期作者:封帅 [内容提要]英国开展俄罗斯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学者对于俄罗斯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古典时期"."帝国时期" ...查看


  • 伦敦的未来
  • 媒体有关英国受益于伦敦这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化首都的观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威廉·科贝特在1830年出版的<骑马乡行记>(Rural Rides)中曾这样问道:"伦敦最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新闻界那些愚蠢的花花公子将伦敦称为 ...查看


  • 梦见掉头发好不好 梦见掉头发是什么意思
  • 梦见掉头发好不好 梦见掉头发是什么意思 梦见掉头发好不好 梦见掉头发是什么意思 在梦中,头发掉的厉害,恐慌与害怕几乎将人淹没.许多人问,这样的梦境寓意着什么呢?这里爱秀美为你解惑,一起来看梦见掉头发是什么意思. 梦见自己梳头掉头发 生活会幸 ...查看


  • 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的英美分歧
  • 链接>> 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仍由美.英.法三国占领,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联邦德国(西德)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但整个柏林市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