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社会保障的论文

浅谈《我国民生与社会保障》

经管学院 金融专业 SY13050264 黄瑞菁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由此可推,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保障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在更大覆盖面和范围内解决和改善保民生问题。

(一)我国民生的概念、重要性及问题

1 什么是民生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从复杂的分类角度看,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

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

这三个层面,只有前一层面的民生问题得以实现,才能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十二五”规划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这些貌似很“俗气”的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否,都与民生有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刚闭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也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

到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同人民息息相通;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不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才可能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3当前主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因为人民对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还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许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基本民生问题主要有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现在还需要再加上一个生态环境是民生之屏障。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福利性保障不足、发展均衡性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新一代农民工尚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还会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几年还将相当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与新一代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就业领域中的特别重要的目标群体;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不公的现象,初次分配格局依然是资本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真正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福利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可以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献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较大,大多数国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环境问题尤其令人忧虑,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可见,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高层次的、全方位的。 因此,在教育方面,必须根治结构失衡、机会欠公与质量欠优等三大问题,急切需要确立大教育观和大教育体系,并向均衡、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在就业方面,必须改变岗位不足和矫治就业不平等、劳动关系失范、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急切需要向充分就业、公平就业、规范就业、稳定就业的方向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解决秩序失范、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现阶段的各种民生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未能够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关,从而急切需要向规范有序、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同时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再分配三重环节上下功夫。在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改变保障不足、待遇不公、责任不清、法制欠缺、有效性不高等局面,急切需要向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应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解决好民生问题应当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责任应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只有将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作为政府的核心使命与根本职责所系,才能真正切实保障好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国家沿着持续、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与民生

在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恐惧和生存危机,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劳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1 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及一些其它项目构成。一个就是面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二个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三个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外,还有慈善事业、企业年金等等补充保障。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强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指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并且没有任何漏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标志是:第一是社会救助制度完善,能够真正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使任何人不会因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困境。第二是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即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能得到化解。第三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及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真正合理的分享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所需要的生活服务能够得到满足。当然还有一个更高的指标就是国民的福利不断地增进,并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如果说上面的目标都能够达到,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说是比较完善的。

2社会保障与民生

当代中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因此,我们要着重关注社会保障,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它是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说它是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因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说它是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 中国的经济发展急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维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急切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又确实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不仅是全体人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走上健康、持续、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保障。

3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新局面

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公报更多的是宏观原则,而非具体政策。但今后的具体工作是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若就如下四个问题达成共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首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GDP和人均收入双翻番”原则,三中全会将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照“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的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利益格局,这是国家改善民生和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良好起点。

其次,将社会保障纳入一揽子发展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金融税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产业机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老龄社会发展战略与养老金、养老服务等问题一并考虑,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

再次,明确统筹城乡和覆盖全民,兼顾公平(保基本)与效率(待遇与缴费关联),将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一并考虑的基本原则,减少盲目性和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和增加平等,减少腐败和增加透明度,增加和谐和减少冲突。

最后,以调整养老金结构和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结构、社会保障卡逐渐取代户口等为突破点,带动全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但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找到有关户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过,其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此前透过一些专家读解了解到,户籍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如此看来,该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有望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民生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将会不断提高。

总之,民生问题其实是不断升级中的发展问题,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好今天及未来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顺应时代潮流并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如果国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问题的深刻变化,采取新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民生问题就会在发展中持续恶化,最终损害国家健康和持续发展。而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等应当引起更高程度的、持久的重视,而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实现国民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便可以真正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落到实处,进而一定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整个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浅谈《我国民生与社会保障》

经管学院 金融专业 SY13050264 黄瑞菁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由此可推,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保障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在更大覆盖面和范围内解决和改善保民生问题。

(一)我国民生的概念、重要性及问题

1 什么是民生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从复杂的分类角度看,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

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

这三个层面,只有前一层面的民生问题得以实现,才能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十二五”规划关注的一大焦点就是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这些貌似很“俗气”的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否,都与民生有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刚闭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也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

到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同人民息息相通;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不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才可能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3当前主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因为人民对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还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许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基本民生问题主要有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现在还需要再加上一个生态环境是民生之屏障。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福利性保障不足、发展均衡性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新一代农民工尚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还会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几年还将相当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与新一代农民工事实上已经成为就业领域中的特别重要的目标群体;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不公的现象,初次分配格局依然是资本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真正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福利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可以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献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较大,大多数国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环境问题尤其令人忧虑,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可见,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高层次的、全方位的。 因此,在教育方面,必须根治结构失衡、机会欠公与质量欠优等三大问题,急切需要确立大教育观和大教育体系,并向均衡、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在就业方面,必须改变岗位不足和矫治就业不平等、劳动关系失范、就业质量不高等现象,急切需要向充分就业、公平就业、规范就业、稳定就业的方向发展。在收入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解决秩序失范、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现阶段的各种民生

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未能够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关,从而急切需要向规范有序、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同时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再分配三重环节上下功夫。在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改变保障不足、待遇不公、责任不清、法制欠缺、有效性不高等局面,急切需要向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应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解决好民生问题应当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责任应是切实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只有将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作为政府的核心使命与根本职责所系,才能真正切实保障好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国家沿着持续、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下去。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与民生

在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恐惧和生存危机,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劳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1 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及一些其它项目构成。一个就是面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二个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三个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外,还有慈善事业、企业年金等等补充保障。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强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指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并且没有任何漏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标志是:第一是社会救助制度完善,能够真正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使任何人不会因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困境。第二是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即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能得到化解。第三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及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真正合理的分享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所需要的生活服务能够得到满足。当然还有一个更高的指标就是国民的福利不断地增进,并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如果说上面的目标都能够达到,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说是比较完善的。

2社会保障与民生

当代中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因此,我们要着重关注社会保障,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它是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说它是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因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说它是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 中国的经济发展急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维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急切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又确实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全面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不仅是全体人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也是国家走上健康、持续、文明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保障。

3社会保障制度未来新局面

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公报更多的是宏观原则,而非具体政策。但今后的具体工作是要贯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若就如下四个问题达成共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则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首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保障民生的目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GDP和人均收入双翻番”原则,三中全会将改善民生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照“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的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利益格局,这是国家改善民生和进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良好起点。

其次,将社会保障纳入一揽子发展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金融税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产业机构调整与促进就业、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老龄社会发展战略与养老金、养老服务等问题一并考虑,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就需要全方位的变革,这包括观念变革、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等。

再次,明确统筹城乡和覆盖全民,兼顾公平(保基本)与效率(待遇与缴费关联),将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一并考虑的基本原则,减少盲目性和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和增加平等,减少腐败和增加透明度,增加和谐和减少冲突。

最后,以调整养老金结构和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结构、社会保障卡逐渐取代户口等为突破点,带动全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但在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找到有关户籍改革方面的内容,不过,其中提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此前透过一些专家读解了解到,户籍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

如此看来,该问题一旦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有望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民生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将会不断提高。

总之,民生问题其实是不断升级中的发展问题,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好今天及未来的民生问题,才能真正顺应时代潮流并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如果国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民生问题的深刻变化,采取新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民生问题就会在发展中持续恶化,最终损害国家健康和持续发展。而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生态环境等应当引起更高程度的、持久的重视,而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国民福利,实现国民福利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便可以真正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落到实处,进而一定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整个社会和谐、文明发展。


相关文章

  • 农村民生问题的论文
  • 农村民生问题 [摘要]:简单介绍中国农村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及如何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农村 民生问题 发展 改善 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 ...查看


  • 关于社会民生的论文
  • 关于社会民生的论文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日益进步,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其中不乏慷慨激昂之令人热血沸腾,也不乏小人陋习之令人可耻叫骂.但我觉得,事事关乎民生,所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查看


  • 中级职称岗前培训考试答案(100分包过)
  • 考试时间: 90分钟 考生: o 总分:100分 考生考试时间: 22:34 - 23:25 得分:100分 通过情况:通过 2013年重庆中级职称人才岗前培训 考试结果 1.(2分) 外文斜体的适用场合有(C ) A. 有固定意义的函数, ...查看


  • 电视新闻论文
  • 民生新闻要以民意为核心 随着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意识的确立,民生新闻在电视媒体中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民生新闻因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众多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使民生新闻成为传媒界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 ...查看


  • 农民工民生问题调查论文
  • 农民工民生问题调查论文 民生,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农民工不断向发达地区涌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刻了解农民工民生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了解社会最辛苦的这批人.因此,我们要深入基层,走入 ...查看


  • 采访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 第&. 卷第&期! " " . 年%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 #$%&'" () &%*#+&, -". /01%-23$*-45 /012& ...查看


  • 事业单位申论备考辅导:名言警句开启写作开头
  • 事业单位申论备考辅导:名言警句开启写作开头 一.名言警句法 在申论议论文或综合文体中,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 ...查看


  •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重要的 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是其用尽一生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也是三民主义的最 ...查看


  •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导语的二度创作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导语的二度 创作 姓 名: 高峰 学 号: [1**********]2 学习中心: 唐山开平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姚京晶 2010年 9 月 毕业论文承诺书 提示:根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