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文章

忘记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他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前不久,黄继光生前战友李继德老人在黄继光纪念馆动情地说。在1998年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就曾说过,当时是他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董存瑞牺牲的最后一刻。这些英雄的见证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还原了他们所亲历的那一幕,也给世人再次呈现了英雄的永恒瞬间。

事实上,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处处都见证着英雄们的浴血荣光。据民政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用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和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不计其数,仅15军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即是其一。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写道:“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祖国的万里江山,离不开英雄的鲜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轻慢和诋毁英雄。

然而,在多元多样多变、交融交流交锋的当下,在一些人那里,虚无历史成为“时尚”,解构英雄成为“潮流”。有的人要么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历史真相,要么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要么用拼凑的细节否定事件的本质。“烈士保卫国家,谁来保卫烈士?”面对我们的英雄被一些人无端的嘲讽、污蔑、攻击,我们有必要发此一问。

有学者指出,历史意识是一个中轴,民族共同体就是围绕这根轴形成的。英雄记忆、英雄精神、英雄文化,无疑是历史意识中重要的支撑。如果听任历史虚无主义者颠倒黑白,“重构历史”,只能撕裂社会的主流价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终一个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壮丽。如果我们不去“呼吸英雄们的气息”,而沦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或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

莎士比亚说:“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的未来。面对英雄,我们需要这样的“尊敬、神圣和严肃”

给语言留一分纯净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真知灼见,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源头活水。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只不过,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有的网络语言确是老百姓对原汁原味现实生活最形象、最凝练的概括,是民间智慧的脱颖而出与开花结果。但也有的只是偏狭情绪的肆意宣泄,或者是对低级趣味无原则的迎合。有的不仅仅是低俗,甚至很粗鄙,其流行本身恰好反映了某种流行趣味在一定层面上的怪异与病态。

正如前人所讲的,“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桥梁。语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灵失去美好与静谧。语言充满偏激、谩骂与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宽容与关怀,甚至是隐藏其后的轻薄与暴戾在借着“多数”的名义狂欢。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义愤填膺的总是网友,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却变得很艰难;责备的声音总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识却不想去达成;冷静的网络声音不是没有,却常常被淹没在众声喧哗里;理性的态度也不是没有,却可能反倒在流行的义愤填膺中沦落成不受欢迎的异类。这样的畸形心态和网络生态更值得我们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语言当成一种俗味,主张对其流布应当宽容。诚然,《国风》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话本亦源于民间白话的崛起,《水浒》里多用元气淋漓的江湖口语,《红楼梦》里也写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然而即便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入不朽流传的空间,不也离不开历史的取舍与提炼吗?不听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语言泛滥,也正是纯洁语言的一种历史自觉,更是在给文明留一点尊严。

哲学家这样定位语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在这个意义上,善待善用语言,正是善待我们自身。

“经天纬地”说国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有文化复兴。复兴不是复古,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文化建设上就要织好“两创”这块画布,即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今日国学之使命。

织好画布,须把握“经”“纬”两个坐标。

坐标“经”:梁漱溟曾讲,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始终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这当

中,必有它的道理、逻辑。中国古代就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很多具有永恒价值,要传承,要弘扬,要在新时代闪烁新光芒。

坐标“纬”:面对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要重新屹立,再图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仅靠藏书楼的经典,传统文化的智慧,行不通。简单回归“克己复礼”的老路不行,另起炉灶走“全盘西化”的邪路危险。怎么办?古今之间有“常”有“变”,中西之间有“同”有“异”。“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要知常知变,知同知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综合中西文化之优长的综合创新之路。

坐标“经”,提示不离不弃;坐标“纬”,促使创造创新。在“经纬”间的“两创”,是“经天纬地”的大手笔,顶天立地的大工程。今日国学,当在其中复位、复兴,成为显学。

然而,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卓异之点可以指数者甚多”。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如何契合或兼容?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无论打天下、治天下都通用,但具体阶段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通过武装斗争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国理政、调整内部矛盾时照样不断打下去。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为今天“资治通鉴”。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可以、也应该成为当政者的修养和为政之道。何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许多智慧,打天下治天下都用得上。

还在战争年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注意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今天“三严三实”的“严以修身”,更是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当代传承。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民本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

中西医怎样结合、中西餐如何搭配,尚且不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异同,必有纠结。但实践已大踏步前进,理论已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不断开辟。今日国学,当在其中受益、受任,成为新学。

“经天纬地”说国学,国学可以成为显学、新学,兴国之学。

保持心中的敬畏感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同一个池子,用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鲨鱼每次想捕食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久而久之,即便将钢化玻璃取走,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食。

这个实验表明,行为可能会形成惯性,心理可能会产生依赖。不过,换个角度看,实验中的钢化玻璃,也可以理解为行为边界的标注。有了“边界意识”,形成了“敬畏之心”,就能够自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对党员干部而言,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只有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纪怀有存乎一心的敬畏,才能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行动自觉,面对组织不阳奉阴违,面对权力不忘乎所以,面对诱惑不迷失自我。正所谓,“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相反,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令计划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忘记了那道“钢化玻璃”,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把权力当财富、把下级当家臣、把组织当私产、把贪腐当回报者,也往往是因为个人野心和贪欲膨胀,无视纪律与规矩,毁掉了突破底线时的最后一丝警觉。正如一位落马官员的沉痛忏悔:“防线被无情地冲垮了,一发不可收拾,真如激流放舟,一泻千里啊!”

邓小平早就指出,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其中关键,就在一个“怕”字。现实中,一些人或是存在侥幸心理,把纪律和规矩当摆设,以为自己能逃过惩罚;或是形成傲慢心态,视纪律和规矩为无物,以为手握权杖就可以目空一切。正因此,中央以严明纪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可谓切中肯綮、抓到根本。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认识到:级别再高,也高不过人民;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制度。有如临深渊的畏惧,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人生才能行止有度、收放自如。

“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唐人陆贽的话引人深思:破坏规矩都有一个由小而大、因微而著的过程。因此,涵养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也应该慎初慎微、抓小抓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要让纪律和规矩长出牙齿,决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陷入“破窗效应”;对各级干部来说,把“没事”当成“有事”来看,把“小事”当成“大事”来抓,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反思,以严的要求、实的精神反求诸己,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敬畏感,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切、言辞峻切。古人云,“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身为领导干部,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就越应该心存敬畏,牢记红线和底线,方能言行举止“发而皆中节”,方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感知那血战到底英雄气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冀中区妇救会主任韩朝新、空军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李桂丹、英雄“岱崮连”、抗联十二烈士„„近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9月3日阅兵,“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东北抗联”等10个以英模部队名称命名的方队将接受检阅。媒体上,“走近抗日英烈”“抗日英雄谱”等栏目讲述的故事,再次让人们眼前飞扬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连日来,中华大地掀起英雄热,让人们仿佛置身那炮火连天的岁月,感知那血战到底的英雄气。那些抗击侵略、血洒沙场的猛士,汇成一座精神高地,绽放古老中国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回首那段血火岁月,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威武不屈的中华儿女展现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淞沪大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百团大战,日军哀称此役为“挖心战”,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昆仑关大捷,创造了抗日攻坚战阶段的首次重大胜利,让日军自愧“这是陆军最为惨淡的年代”。英勇无畏的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程中,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浇铸出民族精神的丰碑。他们是民族图谱

上的精神坐标,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是走向未来的信念主脉。缅怀英雄,才能传承精神;牢记英雄,才会敬畏历史。不只是那些纳入抗日英烈名录的英雄,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生命,都应当被我们铭记。

一个人不能缺少精气神,否则就会精神萎靡、无所成就;一个民族同样不能缺少精神道统和价值丰碑,否则就会一盘散沙、任人欺凌。英烈是最可宝贵的民族魂,他们的名字是民族史诗中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震撼世人心灵。如果说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那么铭记英雄则是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走出苦难的国家不会丢掉历史,迈向复兴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更需要英雄精神去指引未来。共同传承全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共同守护英雄用生命和热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古老的中国一定可以凝聚为更加坚固的“信念共同体”。

崇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始终是标注历史的醒目坐标。不论环境发生什么改变,我们都应当像捍卫名誉那样捍卫英雄,像保护眼睛那样保卫历史。“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全社会形成敬爱英雄、学习英雄精神、践行英雄品格的浓厚氛围,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

教育当避“下沉螺旋”

新学期开学在即,给在农村的老父亲打电话,问村里有哪些孩子考上好大学了。父亲说,村子里已经五六年没有人考上本科院校了,以前每年还有一两个呢。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类似感慨。人们不禁忧虑“寒门难出贵子”,而在一些困难家庭中,“读书无用论”“知识无力感”颇有市场。

诚然,近年来从重点高校给农村学子抛去更多橄榄枝,到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不断扩容,教育公平的雨露更多洒向了乡村。然而,在那广袤的田野上,还有很多寒门子弟在喊渴。甚至出现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这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性趋势,则不但个体的命运将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什么是公平?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社会所期待的教育公平,是不仅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也要让他们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说个人的拼搏奋进是生活向好和生命尊严的基石,那么对教育公平的捍卫,就是这块基石下面的地基。当且仅当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时,教育方能改善困难人群的思想贫瘠,吹走留守儿童的精神孤寂,拔除寒门子弟心间过早生长的杂草,给人以面向未来的信心。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上,一个倚重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而排斥教育、知识、创新等文化资本的社会,一定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社会。释放知识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教育屈服于找好工作、赚大钱、当大官等功利想法,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在获得充盈心灵、健全人格的同时,拥有超越贫困、改写命运的“魔力”。多一些聚焦公平、直指人心的终极关怀,让“有教无类”绽放时代光芒,社会文化资本的活力因子才能被撬动起来。

“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换。”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社会的分层流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无论来自哪个阶层,都可以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业和成就而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这样一种分层流动,不仅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这个功能得以发挥作

用的前提就是教育公平。一旦这个功能失效,就可能意味着社会结构失衡加剧。这就是为什么学者担忧“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所在。

“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现实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不止步,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朋友圈”竟成了“腐败圈”,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被朋友“拉下马”,这样的堕落轨迹令人警醒。

不禁再一次想起当年毛泽东同志那句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糖弹”有着极大的诱惑性和迷惑性,能够吊足人的胃口,刺激人的“食欲”,麻醉人的意志。联系当下一些屡屡被“糖弹”击倒的领导干部,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痛定思痛。

古人云:“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诱惑常常令人欲罢不能,“围猎”者正是看中了这一人性弱点,利用“糖弹”的引诱和迷惑作用,大搞利益输送。或先搞感情投资,认“干爹”、做“干儿”,进圈子、结圈子,结成一条绳上的蚂蚱;或以各种名目的所谓“代持”结为利益共同体,暗度陈仓、投桃报李;或放长线钓大鱼,今天你给我好处,日后等你退了或者转岗了再“连本带息”还给你;还有的,以安插老婆孩子“吃空饷”为饵,让你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被乖乖地牵着鼻子走。还有一种思想上的“糖弹”。有的用各种甜言蜜语进行“思想按摩”“精神催眠”和“言语贿赂”,或在干部的兴趣爱好上投其所好,最后拉你下水,直至 “捧杀”。对“围猎”者而言,“围猎”的成本虽然很高,但最终都会转嫁到公共利益上,由公权力来买单。

“糖弹”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腐蚀剂,极具杀伤力和致命性,一旦被侵袭则万劫不复。不少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年轻时也曾吃过苦、受过累、流过汗,也曾战胜过各种工作困难、挫折和压力,有的还曾做出了一些成绩,甚至不愧功臣的称号。却在那些心怀叵测、居心不良者释放的“糖弹”面前栽了跟头、吃了败仗,不仅令个人和家庭陷入悲剧,也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重大损失。惨痛代价面前更应明白,当官发财必须两道,为公为私必须两清,廉洁自律必须成为每个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

“围猎”可恶、可怕,其手段虽然高明,但只要有颗提防之心、戒惧之心,就不难识破“围猎者”的诡计。要做明白人、明眼人,善于从“香风蜜语”中分清好坏对错是非,不为“七情六欲”所惑,不为鲜花掌声所醉,不为身外之物所迷。打退“糖弹”的进攻,最根本的防线在于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养就一身正气、骨气和硬气。人得有一种气概、一种精神和一种格局,内心始终有大目标、大方向和大原则,始终知足、知耻、知畏,有信念、定力和静气。人可以没架子,但得有样子,骨头硬、腰板直。不被牵着鼻子走,才不会在“糖弹”面前束手就擒。

“树欲静而风不止”。抵御“糖弹”,并不是要闭门谢客、断绝同外界的联络,而是要由外及内,修好内心私欲的防护堤。须明白,欲壑难填,趁早回头上岸;贪欲无艺,最好悬崖勒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强大的欲望管理能力,不仅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个人品质,更是为官从政所必须涵养的领导力。

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 有位朋友说,自己现在日子好过了,便力所能及帮助一些生活很困难的人,以不忘当年极度贫穷的岁月,和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在他看来,这原本是一笔“良心债”,传递爱心才会安心。然而,当他面对所帮助的对象,仍然深深地震撼了,他没有想到贫困是这样“各各不同”,深入接触才真切感受到,几乎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自己的辛酸泪。朋友陷入深深的自责:是岁月模糊了自己的贫穷记忆,还是距离抽象了关切贫困的目光?

朋友的感悟令人深思。对于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即便曾经有过饥饿的记忆,也容易在舒适现代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淡去。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看叶红叶落,乘着高铁“早上广州喝茶,晚上北京吃鸭”,贫困并不太容易飘入我们的视野。这不是说我们脑海里没有贫穷的概念,而只是少了些醒目的实情;不是说我们内心里对贫困没有深沉的情怀,只是少了些具体的关怀。

改革发展的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造了减贫的传奇,贫困人口目前减少到7000多万。但他们的最后脱贫,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把视线投向他们,那里或是“地种山坡头,风吹尘土飞,雨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或是“无妈乡”“光棍村”“孤儿村”,他们或是“撑竹筏上学”“抽签睡床”的留守儿童,或是父亲长年卧病、母亲改嫁而自己被迫辍学的少年,抑或就是那个育着两个智障儿子的七旬老太在大山砍柴的沉重背影。

有人说:“贫穷其实不可怕,对贫穷的冷眼和麻木才可怕。”有的人不察实情,动不动就埋怨难以脱贫的家庭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有的人心生隔膜,对困难群体漠不关心,陶醉于自己的小日子。有的干部把扶贫仅当成一项例行公事,到贫困户家中访问都不愿多待一会儿。更有甚者,视贫困如“利益蛋糕”,够不上贫困标准挤破头也要装穷,够不上“贫困县”资格想方设法也要戴“穷帽”,让真正困难的群体晾在一边,得不到帮助。凡此,都是扶贫攻坚路上的隐性障碍。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诗人则写道:“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抒写和讴歌的,正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情怀,我们又岂能淡了?30年来,国家层面开启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济困成效斐然。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会成员自发投身其间,各种民间公益行动给贫困人群带去温暖。政府与民间的携手行动,在全社会汇聚起爱心的大海,努力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所言,“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在相当意义上说,对贫困有这样的真切感知,我们才可能真正与困难群众站在一起,义无反顾地帮扶,一同向贫困宣战;才会真正让救助成为“有尊严的救助”,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在国家第二个“扶贫日”到来之际,期盼有更多人用心感知贫困,走近困难群众的生活,更走进他们的内心。

别让“扶人被讹”成定见

安徽淮南女大学生称扶人被讹事件,剧情多次反转,真可谓一波三折。

21日,当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23日,袁某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对警方调查申请了复核,并以6个犀利的反问为自己辩解。

复核结果如何,剧情会不会再次反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不断反转”的背后,也足以让舆论有所反省。事件曝光之初,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势,究竟从何而来?

定势,部分源于“蛇咬效应”,也源于并不可靠的“经验”。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案例,但相对而言仅是个例,却容易因其戏剧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讹已是常态的舆论氛围。殊不知,有些喧嚣一时的“扶人被讹”事件,也有结局逆转。比如南京的彭宇案。一开始,彭宇称“因做好事被诬告,将一个老太扶起后反被起诉”,引来众议。诉诸法庭后,彭宇承认确实与老太发生了碰撞,并一次性补偿对方1万元。

有作家说,偏见是盗贼,足以盗走真相、浇灭理性,也可能赶走正义。每有热点事件,如果迅速站队,而不是“站对”;如果凭“经验”下论断,而不是凭事实下结论,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南辕北辙。 这也是淮南这起事件中最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一颗牙齿会战胜一块岩石,一只尼罗河的老鼠会杀掉一条鳄鱼”。尽管彭宇案有反转,此事也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但匆忙中所做的论断,还是让道德堤坝有了裂缝,强化了“扶人被讹”的偏见,甚至可能让人利用这样的偏见来“撞人脱责”。

应该看到,“如果你没撞人,你为什么要扶”背后,是不相信有好人;而“你指认我,就是想讹我”的想法,本能地相信“扶人被讹”,是不是也是心态上有偏差?甚至如袁某所说,不顾连当事人都称不清楚的现场情况而妄下“撞人脱责”的结论,也难免有些武断。或许,今后面对类似事件,我们更需要节制愤怒、静观其变,更需要冷静思考、尊重事实。否则,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更将是整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对此,媒体确实也可以更多想一想。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对客观立场的恪守;媒体的生命力,源于对事件真相的探寻。难免会有误判,但事后反思不能缺位;难免会看不清楚,但冷静的叙述也不能少。毁坏的信任需要一起重建,而媒体可谓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相关部门在反思彭宇案时曾坦承,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预判。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最终让舆论走偏,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应该说,这种反思,不无深度也不无力度,可惜,淹没于众声喧哗之中。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彭宇案不能重演,发生在淮南的事件也不能误读,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媒体,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民众,都可以从类似事件中读出敬畏。“往者不可复兮,冀来者之可望”,遵循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不为偏见所惑,不为成见所扰,不为歧见所惧,是“撞人脱责”还是“扶人被讹”才可能水落石出,社会能见度也才可能更高一些。

忘记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他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前不久,黄继光生前战友李继德老人在黄继光纪念馆动情地说。在1998年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上,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就曾说过,当时是他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董存瑞牺牲的最后一刻。这些英雄的见证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还原了他们所亲历的那一幕,也给世人再次呈现了英雄的永恒瞬间。

事实上,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处处都见证着英雄们的浴血荣光。据民政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用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和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不计其数,仅15军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即是其一。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写道:“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祖国的万里江山,离不开英雄的鲜血浸染;人民的幸福安宁,离不开英雄的慷慨付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后来者,我们每一个承荫前辈者都有责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没有权利轻慢和诋毁英雄。

然而,在多元多样多变、交融交流交锋的当下,在一些人那里,虚无历史成为“时尚”,解构英雄成为“潮流”。有的人要么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历史真相,要么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要么用拼凑的细节否定事件的本质。“烈士保卫国家,谁来保卫烈士?”面对我们的英雄被一些人无端的嘲讽、污蔑、攻击,我们有必要发此一问。

有学者指出,历史意识是一个中轴,民族共同体就是围绕这根轴形成的。英雄记忆、英雄精神、英雄文化,无疑是历史意识中重要的支撑。如果听任历史虚无主义者颠倒黑白,“重构历史”,只能撕裂社会的主流价值,蛀空民族的精神支柱,最终一个民族走向的不是自由而是迷途,得到的不是清醒而是迷惘。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壮丽。如果我们不去“呼吸英雄们的气息”,而沦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或庸俗的消费主义者,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

莎士比亚说:“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的未来。面对英雄,我们需要这样的“尊敬、神圣和严肃”

给语言留一分纯净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孜孜追求的话语权,日益由社会精英向广大民间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将这一开放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真知灼见,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孕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

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功能。在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直接地参与现实、干预现实,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只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改造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民间正是语言变革发展的源头活水。网络语言的兴盛,最大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

只不过,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有的网络语言确是老百姓对原汁原味现实生活最形象、最凝练的概括,是民间智慧的脱颖而出与开花结果。但也有的只是偏狭情绪的肆意宣泄,或者是对低级趣味无原则的迎合。有的不仅仅是低俗,甚至很粗鄙,其流行本身恰好反映了某种流行趣味在一定层面上的怪异与病态。

正如前人所讲的,“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桥梁。语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灵失去美好与静谧。语言充满偏激、谩骂与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宽容与关怀,甚至是隐藏其后的轻薄与暴戾在借着“多数”的名义狂欢。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义愤填膺的总是网友,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却变得很艰难;责备的声音总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识却不想去达成;冷静的网络声音不是没有,却常常被淹没在众声喧哗里;理性的态度也不是没有,却可能反倒在流行的义愤填膺中沦落成不受欢迎的异类。这样的畸形心态和网络生态更值得我们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语言当成一种俗味,主张对其流布应当宽容。诚然,《国风》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话本亦源于民间白话的崛起,《水浒》里多用元气淋漓的江湖口语,《红楼梦》里也写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然而即便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入不朽流传的空间,不也离不开历史的取舍与提炼吗?不听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语言泛滥,也正是纯洁语言的一种历史自觉,更是在给文明留一点尊严。

哲学家这样定位语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在这个意义上,善待善用语言,正是善待我们自身。

“经天纬地”说国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有文化复兴。复兴不是复古,要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从文化建设上就要织好“两创”这块画布,即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今日国学之使命。

织好画布,须把握“经”“纬”两个坐标。

坐标“经”:梁漱溟曾讲,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始终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这当

中,必有它的道理、逻辑。中国古代就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很多具有永恒价值,要传承,要弘扬,要在新时代闪烁新光芒。

坐标“纬”:面对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要重新屹立,再图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仅靠藏书楼的经典,传统文化的智慧,行不通。简单回归“克己复礼”的老路不行,另起炉灶走“全盘西化”的邪路危险。怎么办?古今之间有“常”有“变”,中西之间有“同”有“异”。“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要知常知变,知同知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综合中西文化之优长的综合创新之路。

坐标“经”,提示不离不弃;坐标“纬”,促使创造创新。在“经纬”间的“两创”,是“经天纬地”的大手笔,顶天立地的大工程。今日国学,当在其中复位、复兴,成为显学。

然而,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卓异之点可以指数者甚多”。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如何契合或兼容?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无论打天下、治天下都通用,但具体阶段的侧重点肯定不同。打天下要走自己的路,治天下更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通过武装斗争打出了天下,不可能在治国理政、调整内部矛盾时照样不断打下去。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可为今天“资治通鉴”。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可以、也应该成为当政者的修养和为政之道。何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许多智慧,打天下治天下都用得上。

还在战争年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注意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今天“三严三实”的“严以修身”,更是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当代传承。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民本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

中西医怎样结合、中西餐如何搭配,尚且不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异同,必有纠结。但实践已大踏步前进,理论已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不断开辟。今日国学,当在其中受益、受任,成为新学。

“经天纬地”说国学,国学可以成为显学、新学,兴国之学。

保持心中的敬畏感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同一个池子,用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鲨鱼每次想捕食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久而久之,即便将钢化玻璃取走,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食。

这个实验表明,行为可能会形成惯性,心理可能会产生依赖。不过,换个角度看,实验中的钢化玻璃,也可以理解为行为边界的标注。有了“边界意识”,形成了“敬畏之心”,就能够自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对党员干部而言,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只有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纪怀有存乎一心的敬畏,才能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行动自觉,面对组织不阳奉阴违,面对权力不忘乎所以,面对诱惑不迷失自我。正所谓,“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相反,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令计划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忘记了那道“钢化玻璃”,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把权力当财富、把下级当家臣、把组织当私产、把贪腐当回报者,也往往是因为个人野心和贪欲膨胀,无视纪律与规矩,毁掉了突破底线时的最后一丝警觉。正如一位落马官员的沉痛忏悔:“防线被无情地冲垮了,一发不可收拾,真如激流放舟,一泻千里啊!”

邓小平早就指出,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其中关键,就在一个“怕”字。现实中,一些人或是存在侥幸心理,把纪律和规矩当摆设,以为自己能逃过惩罚;或是形成傲慢心态,视纪律和规矩为无物,以为手握权杖就可以目空一切。正因此,中央以严明纪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可谓切中肯綮、抓到根本。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认识到:级别再高,也高不过人民;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制度。有如临深渊的畏惧,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人生才能行止有度、收放自如。

“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唐人陆贽的话引人深思:破坏规矩都有一个由小而大、因微而著的过程。因此,涵养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也应该慎初慎微、抓小抓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要让纪律和规矩长出牙齿,决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陷入“破窗效应”;对各级干部来说,把“没事”当成“有事”来看,把“小事”当成“大事”来抓,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反思,以严的要求、实的精神反求诸己,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敬畏感,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切、言辞峻切。古人云,“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身为领导干部,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就越应该心存敬畏,牢记红线和底线,方能言行举止“发而皆中节”,方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感知那血战到底英雄气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冀中区妇救会主任韩朝新、空军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李桂丹、英雄“岱崮连”、抗联十二烈士„„近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9月3日阅兵,“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东北抗联”等10个以英模部队名称命名的方队将接受检阅。媒体上,“走近抗日英烈”“抗日英雄谱”等栏目讲述的故事,再次让人们眼前飞扬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连日来,中华大地掀起英雄热,让人们仿佛置身那炮火连天的岁月,感知那血战到底的英雄气。那些抗击侵略、血洒沙场的猛士,汇成一座精神高地,绽放古老中国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回首那段血火岁月,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威武不屈的中华儿女展现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淞沪大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百团大战,日军哀称此役为“挖心战”,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昆仑关大捷,创造了抗日攻坚战阶段的首次重大胜利,让日军自愧“这是陆军最为惨淡的年代”。英勇无畏的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程中,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浇铸出民族精神的丰碑。他们是民族图谱

上的精神坐标,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是走向未来的信念主脉。缅怀英雄,才能传承精神;牢记英雄,才会敬畏历史。不只是那些纳入抗日英烈名录的英雄,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生命,都应当被我们铭记。

一个人不能缺少精气神,否则就会精神萎靡、无所成就;一个民族同样不能缺少精神道统和价值丰碑,否则就会一盘散沙、任人欺凌。英烈是最可宝贵的民族魂,他们的名字是民族史诗中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震撼世人心灵。如果说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那么铭记英雄则是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走出苦难的国家不会丢掉历史,迈向复兴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更需要英雄精神去指引未来。共同传承全民族抗战的集体记忆,共同守护英雄用生命和热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古老的中国一定可以凝聚为更加坚固的“信念共同体”。

崇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始终是标注历史的醒目坐标。不论环境发生什么改变,我们都应当像捍卫名誉那样捍卫英雄,像保护眼睛那样保卫历史。“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全社会形成敬爱英雄、学习英雄精神、践行英雄品格的浓厚氛围,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走向复兴的铿锵脚步?

教育当避“下沉螺旋”

新学期开学在即,给在农村的老父亲打电话,问村里有哪些孩子考上好大学了。父亲说,村子里已经五六年没有人考上本科院校了,以前每年还有一两个呢。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类似感慨。人们不禁忧虑“寒门难出贵子”,而在一些困难家庭中,“读书无用论”“知识无力感”颇有市场。

诚然,近年来从重点高校给农村学子抛去更多橄榄枝,到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不断扩容,教育公平的雨露更多洒向了乡村。然而,在那广袤的田野上,还有很多寒门子弟在喊渴。甚至出现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这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性趋势,则不但个体的命运将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什么是公平?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社会所期待的教育公平,是不仅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也要让他们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说个人的拼搏奋进是生活向好和生命尊严的基石,那么对教育公平的捍卫,就是这块基石下面的地基。当且仅当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时,教育方能改善困难人群的思想贫瘠,吹走留守儿童的精神孤寂,拔除寒门子弟心间过早生长的杂草,给人以面向未来的信心。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上,一个倚重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而排斥教育、知识、创新等文化资本的社会,一定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社会。释放知识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教育屈服于找好工作、赚大钱、当大官等功利想法,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在获得充盈心灵、健全人格的同时,拥有超越贫困、改写命运的“魔力”。多一些聚焦公平、直指人心的终极关怀,让“有教无类”绽放时代光芒,社会文化资本的活力因子才能被撬动起来。

“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换。”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社会的分层流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无论来自哪个阶层,都可以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业和成就而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这样一种分层流动,不仅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这个功能得以发挥作

用的前提就是教育公平。一旦这个功能失效,就可能意味着社会结构失衡加剧。这就是为什么学者担忧“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所在。

“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现实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不止步,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朋友圈”竟成了“腐败圈”,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被朋友“拉下马”,这样的堕落轨迹令人警醒。

不禁再一次想起当年毛泽东同志那句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糖弹”有着极大的诱惑性和迷惑性,能够吊足人的胃口,刺激人的“食欲”,麻醉人的意志。联系当下一些屡屡被“糖弹”击倒的领导干部,令人扼腕叹息,更令人痛定思痛。

古人云:“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诱惑常常令人欲罢不能,“围猎”者正是看中了这一人性弱点,利用“糖弹”的引诱和迷惑作用,大搞利益输送。或先搞感情投资,认“干爹”、做“干儿”,进圈子、结圈子,结成一条绳上的蚂蚱;或以各种名目的所谓“代持”结为利益共同体,暗度陈仓、投桃报李;或放长线钓大鱼,今天你给我好处,日后等你退了或者转岗了再“连本带息”还给你;还有的,以安插老婆孩子“吃空饷”为饵,让你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被乖乖地牵着鼻子走。还有一种思想上的“糖弹”。有的用各种甜言蜜语进行“思想按摩”“精神催眠”和“言语贿赂”,或在干部的兴趣爱好上投其所好,最后拉你下水,直至 “捧杀”。对“围猎”者而言,“围猎”的成本虽然很高,但最终都会转嫁到公共利益上,由公权力来买单。

“糖弹”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腐蚀剂,极具杀伤力和致命性,一旦被侵袭则万劫不复。不少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年轻时也曾吃过苦、受过累、流过汗,也曾战胜过各种工作困难、挫折和压力,有的还曾做出了一些成绩,甚至不愧功臣的称号。却在那些心怀叵测、居心不良者释放的“糖弹”面前栽了跟头、吃了败仗,不仅令个人和家庭陷入悲剧,也给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重大损失。惨痛代价面前更应明白,当官发财必须两道,为公为私必须两清,廉洁自律必须成为每个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

“围猎”可恶、可怕,其手段虽然高明,但只要有颗提防之心、戒惧之心,就不难识破“围猎者”的诡计。要做明白人、明眼人,善于从“香风蜜语”中分清好坏对错是非,不为“七情六欲”所惑,不为鲜花掌声所醉,不为身外之物所迷。打退“糖弹”的进攻,最根本的防线在于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养就一身正气、骨气和硬气。人得有一种气概、一种精神和一种格局,内心始终有大目标、大方向和大原则,始终知足、知耻、知畏,有信念、定力和静气。人可以没架子,但得有样子,骨头硬、腰板直。不被牵着鼻子走,才不会在“糖弹”面前束手就擒。

“树欲静而风不止”。抵御“糖弹”,并不是要闭门谢客、断绝同外界的联络,而是要由外及内,修好内心私欲的防护堤。须明白,欲壑难填,趁早回头上岸;贪欲无艺,最好悬崖勒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强大的欲望管理能力,不仅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个人品质,更是为官从政所必须涵养的领导力。

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 有位朋友说,自己现在日子好过了,便力所能及帮助一些生活很困难的人,以不忘当年极度贫穷的岁月,和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在他看来,这原本是一笔“良心债”,传递爱心才会安心。然而,当他面对所帮助的对象,仍然深深地震撼了,他没有想到贫困是这样“各各不同”,深入接触才真切感受到,几乎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自己的辛酸泪。朋友陷入深深的自责:是岁月模糊了自己的贫穷记忆,还是距离抽象了关切贫困的目光?

朋友的感悟令人深思。对于很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即便曾经有过饥饿的记忆,也容易在舒适现代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淡去。当我们坐在咖啡馆里看叶红叶落,乘着高铁“早上广州喝茶,晚上北京吃鸭”,贫困并不太容易飘入我们的视野。这不是说我们脑海里没有贫穷的概念,而只是少了些醒目的实情;不是说我们内心里对贫困没有深沉的情怀,只是少了些具体的关怀。

改革发展的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创造了减贫的传奇,贫困人口目前减少到7000多万。但他们的最后脱贫,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把视线投向他们,那里或是“地种山坡头,风吹尘土飞,雨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或是“无妈乡”“光棍村”“孤儿村”,他们或是“撑竹筏上学”“抽签睡床”的留守儿童,或是父亲长年卧病、母亲改嫁而自己被迫辍学的少年,抑或就是那个育着两个智障儿子的七旬老太在大山砍柴的沉重背影。

有人说:“贫穷其实不可怕,对贫穷的冷眼和麻木才可怕。”有的人不察实情,动不动就埋怨难以脱贫的家庭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有的人心生隔膜,对困难群体漠不关心,陶醉于自己的小日子。有的干部把扶贫仅当成一项例行公事,到贫困户家中访问都不愿多待一会儿。更有甚者,视贫困如“利益蛋糕”,够不上贫困标准挤破头也要装穷,够不上“贫困县”资格想方设法也要戴“穷帽”,让真正困难的群体晾在一边,得不到帮助。凡此,都是扶贫攻坚路上的隐性障碍。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诗人则写道:“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抒写和讴歌的,正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情怀,我们又岂能淡了?30年来,国家层面开启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济困成效斐然。与此同时,更多的社会成员自发投身其间,各种民间公益行动给贫困人群带去温暖。政府与民间的携手行动,在全社会汇聚起爱心的大海,努力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所言,“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在相当意义上说,对贫困有这样的真切感知,我们才可能真正与困难群众站在一起,义无反顾地帮扶,一同向贫困宣战;才会真正让救助成为“有尊严的救助”,让发展成为“有温度的发展”。在国家第二个“扶贫日”到来之际,期盼有更多人用心感知贫困,走近困难群众的生活,更走进他们的内心。

别让“扶人被讹”成定见

安徽淮南女大学生称扶人被讹事件,剧情多次反转,真可谓一波三折。

21日,当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23日,袁某在微博发表声明称,对警方调查申请了复核,并以6个犀利的反问为自己辩解。

复核结果如何,剧情会不会再次反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不断反转”的背后,也足以让舆论有所反省。事件曝光之初,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势,究竟从何而来?

定势,部分源于“蛇咬效应”,也源于并不可靠的“经验”。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案例,但相对而言仅是个例,却容易因其戏剧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讹已是常态的舆论氛围。殊不知,有些喧嚣一时的“扶人被讹”事件,也有结局逆转。比如南京的彭宇案。一开始,彭宇称“因做好事被诬告,将一个老太扶起后反被起诉”,引来众议。诉诸法庭后,彭宇承认确实与老太发生了碰撞,并一次性补偿对方1万元。

有作家说,偏见是盗贼,足以盗走真相、浇灭理性,也可能赶走正义。每有热点事件,如果迅速站队,而不是“站对”;如果凭“经验”下论断,而不是凭事实下结论,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南辕北辙。 这也是淮南这起事件中最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一颗牙齿会战胜一块岩石,一只尼罗河的老鼠会杀掉一条鳄鱼”。尽管彭宇案有反转,此事也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但匆忙中所做的论断,还是让道德堤坝有了裂缝,强化了“扶人被讹”的偏见,甚至可能让人利用这样的偏见来“撞人脱责”。

应该看到,“如果你没撞人,你为什么要扶”背后,是不相信有好人;而“你指认我,就是想讹我”的想法,本能地相信“扶人被讹”,是不是也是心态上有偏差?甚至如袁某所说,不顾连当事人都称不清楚的现场情况而妄下“撞人脱责”的结论,也难免有些武断。或许,今后面对类似事件,我们更需要节制愤怒、静观其变,更需要冷静思考、尊重事实。否则,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更将是整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鉴别力衰弱时,偏见就会占上风”。对此,媒体确实也可以更多想一想。媒体的公信力,源于对客观立场的恪守;媒体的生命力,源于对事件真相的探寻。难免会有误判,但事后反思不能缺位;难免会看不清楚,但冷静的叙述也不能少。毁坏的信任需要一起重建,而媒体可谓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相关部门在反思彭宇案时曾坦承,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预判。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最终让舆论走偏,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应该说,这种反思,不无深度也不无力度,可惜,淹没于众声喧哗之中。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彭宇案不能重演,发生在淮南的事件也不能误读,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媒体,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民众,都可以从类似事件中读出敬畏。“往者不可复兮,冀来者之可望”,遵循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不为偏见所惑,不为成见所扰,不为歧见所惧,是“撞人脱责”还是“扶人被讹”才可能水落石出,社会能见度也才可能更高一些。


相关文章

  • 论坛的作用
  • 一般,但凡讲到论坛,人们可能都会想到像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红网的城市论坛等等这样的有聚合人民广泛社会意见.意识的地方.也即论坛是干什么的?就是给人民,尤其是普通人民,在平时,在主要的主流媒体,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上 ...查看


  • 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1
  • 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 例 摘要: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眼睛.报纸的评论有多种体裁,多种风格.<人民论坛>在人民日报的评论中,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开图创新,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 ...查看


  • 人民论坛文章 1
  • "门票经济"背后的"转型之困"(人民论坛) 姜 赟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9日 04 版) 旅游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驱动,景区景点则被视为地方财政的"金饭碗&quo ...查看


  • 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人民论坛)
  • 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人民论坛) 赵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2日 04 版) "悬疑新闻"话题近来受到热议.新闻成悬疑,奥妙在标题.&qu ...查看


  •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
  •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 与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猛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提 ...查看


  • 2012年六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版
  • 2012年六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Word版 目 录 人民日报评论员:书写"桥头堡"建设新篇章 2012年06月05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少一点应酬 多一些学习 2012年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奏响共同繁荣发展 ...查看


  •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色分析
  •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色分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新的评论形式,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作为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与新闻评论相结合的产物,网 ...查看


  • 郭根群:客观公正评价华国锋得民心 - 民声·众议 - 复兴论坛
  • 郭根群:客观公正评价华国锋得民心    ffice ffice" /> 据人民网(2月19日)报道:为了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的文章.该文比 ...查看


  • 龚云:对我们党的威胁来自自身
  • ***************** 文章编号:2015864 (从2015年起,北京论坛文章编号格式改为2015XXX.2014年所发文章的编号不变(仍为2014XX),即回复201401至201490之间任意一数,仍可获取2014年的对应 ...查看


  • "一带一路"到底给老百姓带来哪些福利,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 互联网头条新闻.重大事件,每天为您报道 合作QQ:2462908877 北京时间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式开幕.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的有:29位国家元首,92个国家的9名副总理.7名外长.190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