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八下)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面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涧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暮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中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起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主要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宁静,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典型例题】一词多义

【尤】水尤清洌 林壑尤美

【望】先达德隆望尊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望其旗靡 望峰息心 【深】深入不毛 深追先帝遗诏 水不在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闻】公亦我闻天子之怒乎 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寡人之耳者 渐闻水声潺潺

【芳】芳草鲜美 野芳发而幽香 【发】野芳发而幽香 苍然白发 怀怒未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复出焉 不敢出一言 卷石底以出 水落而石出者

【休】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乐】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醉能同其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心乐之

【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先帝知臣谨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默写】:

1、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

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问题探究】 1、本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

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比较阅读】

(一)(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二)【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三)[甲]环滁皆山也。„„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四)【甲】至于负者歌于途,„„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少长咸集: (4)茂林修竹: l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4.【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l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八下)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面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涧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暮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中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起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主要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宁静,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典型例题】一词多义

【尤】水尤清洌 林壑尤美

【望】先达德隆望尊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望其旗靡 望峰息心 【深】深入不毛 深追先帝遗诏 水不在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闻】公亦我闻天子之怒乎 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寡人之耳者 渐闻水声潺潺

【芳】芳草鲜美 野芳发而幽香 【发】野芳发而幽香 苍然白发 怀怒未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复出焉 不敢出一言 卷石底以出 水落而石出者

【休】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乐】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醉能同其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心乐之

【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先帝知臣谨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默写】:

1、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

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问题探究】 1、本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

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比较阅读】

(一)(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二)【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三)[甲]环滁皆山也。„„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四)【甲】至于负者歌于途,„„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少长咸集: (4)茂林修竹: l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4.【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l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相关文章

  •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游戏之作
  • 欧阳修是一代文宗,散文诗词皆独擅一时,并各有若干篇(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千古流传.散文有<朋党论>.<梅圣俞诗集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 ...查看


  • [醉翁亭记](欧阳修)理解性默写
  •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 ."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 么? , , .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 ",意 ...查看


  • 醉翁亭记(教案)
  • <醉翁亭记>教案 科 目:初二语文(下册) 授课时间:2012年08月25日 试讲人: 课 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②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③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语句形式 ...查看


  • 醉翁亭记我的设计
  •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其中蕴涵 ...查看


  • 醉翁亭记导游词
  • <醉翁亭记>导游词 由一路茶香提供,2015年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本次的地陪导游小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负责你们为期一周的景点讲解.食宿安排等工作.希望以我的专业服务,能让大家:吃得好,休息得好,玩得好,快快乐乐 ...查看


  • [醉翁亭记考点]1
  • <醉翁亭记>考点(1) [一]2008大连市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 ...查看


  • [别滁][[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传]综合阅读及答案
  • (一)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二)< ...查看


  • 28.醉翁亭记教学案
  •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导入课题 请你根据语境填名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理解: 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知识链接 1.关于醉翁亭 ...查看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