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片论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o phy &Soc ial Sci enc es )                     No . 3, 2001(Sum No . 118)

DOI :10. 16161/j . issn . 1008-0597. 2001. 03. 019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人性善恶片论

On Good and Evil Human Nature

商 炜

SHANG Wei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保定071000)

(Baoding Radio &T V University , Baoding Hebei China 071000)

[摘 要]黑格尔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 张岱年先生提出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本文认为, 人

类历史是在二律背反中前进的, 人性善恶是私有制产生以来的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 说性恶论伟大得多或性

善论更伟大都有失偏颇, 可以说两者都是古代思想家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

人性恶; 社会属性; 二律背反[关键词]人性善;

2001) 03-0081-04[中图分类号]B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

A bstract :Hegel said that the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good human natu re ,

While Zhang -

Dainian thought that the latter w as g reater than the former . The present paper holds that the human history develops in the anti -nomies , and that the good and evil human nature are tw o aspects of human 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ivate ow nership . It is pa -tial to say either of the tw o is greater , but reas onable to say that both the tw o are great attempts of ancient thinkers to know human itseif

Key words :Good human nature ; Evil human natu re ; Social attribute ; Antinomy

  关于人性善恶的话题, 自孟荀以来, 一直有不同

看法。国外也早有原罪说, 类似中国的性恶论, 后来黑格尔又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①。国内的新说法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1]。对人性的看法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哪种观点更有道理? 从先秦诸子到现在, 两千多年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许多, 但还基本上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笔者担任思想史的教学工作, 感到过去对人性善恶的分析有一种脱离历史实际的概念化倾向。如果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状况讨论问题, 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今人之性, 目可以见, 耳可以听。今人之性, 生而离其朴, ……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

今人之性, 因无礼义, 故强学而求有之也; ……今不然, 人之性恶。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圣王之治, ……

荀子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他讲的人性是“今人之性”呢? 他说: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

今人, 当然指战国之人, 战国时期, 利害冲突加剧, 争夺和战争连绵不绝, 残贼和淫乱横生, 忠信和礼义被毁。究其原因, 荀子认为是人的好利本性发展成了恶, 这是当时十分突出的社会现象, 是他讲性恶论的

《荀子》中有《性恶》篇专讲人性恶, 但研究者似乎未曾充分注意到荀子所说的人性是指“今人之性”。此篇约三千余字, 其中有八处直接讲“今人之性”: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

[收稿日期]2001-02-18[作者简介]商 炜(1954~) , 女, 河北保定市人,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教务部主任, 副教授。

81

 商 炜 人性善恶片论                               哲学研究 现实根据。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和荀子是同时代的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当时的争夺和战乱。孟子记载并评论当时的状况说: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 不志于仁, 而求富之, 是富桀也(《孟子·离娄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惠王上》)。孟子自己的状况如何? 他带着好几百个学生, 乘了几十辆大车, 走到哪个诸侯国都有国君出面款待, 日子过得十分舒服。有人问他:“不以泰乎? ”孟子不正面回答, 而是理直气壮地说那要看合不合理, 并反问:“子以为泰乎? ”(《孟子·滕文公下》)

从这些情况来看, 产生于战国时代的性善论并不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 它可以说是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孟子认为, 提倡性善论,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实行仁政, 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 但他未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当时人们的本性是善的。诸侯们欢迎他去讲学, 但他们并不按照他讲的去做。所以, 他的性善论, 当时也只能是他和他的学生们的一种信念或信仰, 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 一种理论设定。

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在人性与生俱来这一点上, 孟于与告子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认为这个与生俱来的人性, 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而是仁义礼智, 是道德品质, 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是容易理解的, 说人的社会属性与生俱来则需要论证。孟子论证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侧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端”是萌芽的意思, 人们有了善的萌芽, 再进行礼义教化, 对这个萌芽加以培养和扩充, 就可以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就可以成为善人, 所以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离娄下》)。

孟子的论证有没有道理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可以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展。这些领域对人的研究, 近年来应当说各有收获, 大略而言, 大家都承认人性包括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苏联学者谢苗诺夫通过对大量民族学和人类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在动物那里,“动物个人主义”占支配地位; 原始人最初的规范是禁忌, “了解了禁忌的实质, 就使我们直接接触到了划分人与动物的界限。”[2]有了禁忌, 人们的活动虽然还具有生物学的形式, 但“已经不是生物学活动, 而是社会活动了。”可见禁忌是人最初的社会属性。

一些研究表明, 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属性也是有区别的, 一个刚离开母腹的婴儿, 已经潜存了社会属性的萌芽。当然, 这个萌芽能否成长为真正的社会属性, 要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练; 但有这个萌芽和没有这个萌芽大不一样。一个动物, 即使是最高级的灵长目, 不管实施怎样的训练, 它还是动物, 不可能变成人。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获得的, 但其中有没有一点点先天的因子呢? 据朱伯昆先生说, 梁漱溟先生晚年研究了这个问题, “在梁先生看来, 人性乃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心理学史和伦理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4]。

说梁先生科学地解决了问题, 大概是说过头了。但至少可以说, 梁先生的说法对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启发。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就是指人之初有了社

[3]

这样说来, 是否黑格尔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的说法更有道理? 不是。孟子性善论从理论设定的角度, 同样有很多道理和伟大意义可讲。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辩论中发挥出来的: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告子上》)

在这里, 孟子把作定语的“白”和作名词的“性”作类比, 又把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搅在一起, 从逻辑上讲是混乱的。但他的目的, 是要把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开来。他的意思是说:按照你告子的说法推论下去, 人性犬性牛性不就成了一样的东西了吗? 这是何等荒谬!

告子说“生之谓性”, 又说“食色性也”, “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很明显, 他所说的性, 指生来就有的自然属性,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本能。孟子也认为人们是生来就有的, 他说:君子所性, 虽大行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 ……君子所性, 仁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会属性的萌芽, 也就是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中有那么一些先天的因子。孟子的说法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现在看来, 这个问题还应当进一步继续研究。无论如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 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和善良, 是对人性, 从而也是对人的自觉性的一种高扬, 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在那个时代, 孟子构建他的性善论, 没有借助上天, 也不到鬼神那里去找根据, 而是直接归结到人本身, 仅此一点, 就很了不起。

法。《论语·述而》:“善人, 吾不得见之矣。”《宪问》:“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卫灵公》:“知德者鲜矣!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些话足以说明, 时人在孔子心目中大多数是一心一意想满足私欲的人。

墨子是主张尚贤的, 但是他说:“事则不与, 禄则不分, 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墨子·尚贤中》)就是说, 贤人也是好利的, 你不给他好处, 他怎么会到你身边来呢。

法家学派的商、韩把人性好利讲得最为彻底。《商君书·君臣》:“民之于利也, 若水之于下也。”《算地》:“民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逐名利, 人为名利奔走一生, “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

韩非说:“夫民之性, 恶劳而乐佚。”又说:“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 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 则舆不售; 人不死, 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 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制造车的希望人富贵, 制造棺材的希望有人死, 决不是前者性善, 后者性恶, 而是由利益决定的。

上述先秦主要思想家的说法, 实际上等于支持了荀子的性恶论。其实, 荀子也不过是把人性好利概括成了人性恶。国外著名性恶论者,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谈到人性恶时, 说过一句常常被东西方学者引用的话:“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不也是指人性好利吗?

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礼法, 荀子的学生韩非又在此基础上主张建立和强化专制主义, 这正是秦朝政治的发展力向。

性恶论指出人性的不完善和自私, 从而采取某种不信任态度, 而不是完全相信人们的善心, 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各种制度和制约机制, 以防止人们的欲望恶性膨胀, 这不论在古代, 还是在现代, 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5]

先秦思想家都面临着解释天下大乱和为治理天下大乱提出办法的问题。荀子认为, 天下大乱是由人的恶的本性造成的, 礼义制度是为解决混乱制定出来的。他说:

  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在这个问题上, 荀子还反驳孟子说:“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 则有恶用圣王, 恶用礼义矣哉! 虽有圣王礼义, 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 ”(《荀子·性恶》)荀子认为孟子主张性善又强调礼义教化是矛盾的。孟子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矛盾, 他说:“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养矣, 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也就是他所说的善不是已善, 而是可以为善。

孟子把礼义归于心性, 荀子用社会原因给予解释。显然, 荀子的认识超越了孟子。荀子强调从外部规范人们的欲望, 认为礼义制度会带来秩序, 正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先秦诸子除孟荀以外的各家, 不正面讲人性善恶, 但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认为人性是好利的。

老庄提出“善者”和“不善者”的“利天下”、“害天下”问题。老子说:“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庄子解释说:“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也多。”(《庄子·箧》)“捐仁义者寡, 利仁义者众。”(《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 仁义道德说起来好听, 但真正为之献身的却极少, 圣人讲的仁义道德往往是用来谋私利己的。

孔子很少言利, 但他也有类似“善者不多”的看

人类社会是在二律背反中前进的。人性善和人性恶, 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性。这两个方面或两重性在私有制产生以来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反映:在人们激烈争夺和疯狂享乐的年代,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美好的和高尚的追求, 追求人格和观念的尊严, 追求和谐、亲善和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 追求知识和科学精神; 在崇尚信仰和过分强调精神、意志的时候, 也仍有人在那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就说战国时期吧, 一方面充满了争夺和战

83

 商 炜 人性善恶片论                               哲学研究 乱,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尽一切阴谋诡计; 另一方面, 也有以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高举仁义的旗帜, 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做人原则响彻云霄。大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古语说:“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说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而他着力颂扬的却是那些“其志洁, 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人, 那些“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史记·游侠列传》)的人。人们对利益和欲望的追求构成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但如果没有思想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这种力量就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使社会发展受到阻碍。今天看来, 在古人讲人性恶的时候, 他们实际上已经触摸到了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他们讲人性善的时候, 是在讲人类社会如何沿着仁义道德的路标前进。性善论和性恶论是孟荀为解决战国时期争夺和战乱而进行的思考, 是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 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正确评价历史。如果过分强调和过高评价性善论, 人类历史上那么多惨痛的灾难就无法解释; 而且, 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 不能建筑在善良的愿望之上, 而只能建筑在对客观现实和各种利害关系的冷静分析之上, 这样, 性善论就要向性恶论靠近。从另一方面讲, 如果过分强调和过高评价性恶论, 我们就不能正确说明历史上那些美好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那些对正义、真理、光明的不懈追求者; 而且, 一个国家为了它的存在总要做些力图得到人民支持的事, 总要为它的人民指出希望和前途, 其中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普遍精神, 这样,

性恶论又向性善论靠近了。这样看来, 我们既不能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 也不能说性善论比性恶论伟大, 而应当说两者都伟大。

我们说两者都伟大, 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据。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至今日的动力; 财富, 财富, 第三个还是财富, ———不是社会的财富, 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说:

  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 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 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 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 关于享受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 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恩格斯是把人性恶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讲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认为, 人性善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是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

我们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人性恶和人性善这两个概念了。但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这两个方面或两重性应当说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人性善恶的问题, 是他们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人性善恶的提法不能说是科学的, 但这一认识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注 释]

①黑格尔原话转引自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引述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认为, 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 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

的思想; 但是他们忘记了, 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

时, 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第233页, 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J ]. 北京大学学报, 1986,(1) :1-10.

[2](苏) 谢苗诺夫.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苏) 谢苗诺夫.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4]朱伯昆. 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J ]. 新华文摘, 1998, (5) :214-216.

[5](意)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潘汉典译)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责任编辑:子 辰]

 Journal of Radio &TV University (Philoso phy &Soc ial Sci enc es )                     No . 3, 2001(Sum No . 118)

DOI :10. 16161/j . issn . 1008-0597. 2001. 03. 019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人性善恶片论

On Good and Evil Human Nature

商 炜

SHANG Wei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保定071000)

(Baoding Radio &T V University , Baoding Hebei China 071000)

[摘 要]黑格尔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 张岱年先生提出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本文认为, 人

类历史是在二律背反中前进的, 人性善恶是私有制产生以来的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 说性恶论伟大得多或性

善论更伟大都有失偏颇, 可以说两者都是古代思想家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

人性恶; 社会属性; 二律背反[关键词]人性善;

2001) 03-0081-04[中图分类号]B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

A bstract :Hegel said that the theory of evil human nature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good human natu re ,

While Zhang -

Dainian thought that the latter w as g reater than the former . The present paper holds that the human history develops in the anti -nomies , and that the good and evil human nature are tw o aspects of human 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ivate ow nership . It is pa -tial to say either of the tw o is greater , but reas onable to say that both the tw o are great attempts of ancient thinkers to know human itseif

Key words :Good human nature ; Evil human natu re ; Social attribute ; Antinomy

  关于人性善恶的话题, 自孟荀以来, 一直有不同

看法。国外也早有原罪说, 类似中国的性恶论, 后来黑格尔又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得多”①。国内的新说法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性善论比性恶论更伟大[1]。对人性的看法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哪种观点更有道理? 从先秦诸子到现在, 两千多年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许多, 但还基本上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笔者担任思想史的教学工作, 感到过去对人性善恶的分析有一种脱离历史实际的概念化倾向。如果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状况讨论问题, 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今人之性, 目可以见, 耳可以听。今人之性, 生而离其朴, ……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

今人之性, 因无礼义, 故强学而求有之也; ……今不然, 人之性恶。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圣王之治, ……

荀子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他讲的人性是“今人之性”呢? 他说: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

今人, 当然指战国之人, 战国时期, 利害冲突加剧, 争夺和战争连绵不绝, 残贼和淫乱横生, 忠信和礼义被毁。究其原因, 荀子认为是人的好利本性发展成了恶, 这是当时十分突出的社会现象, 是他讲性恶论的

《荀子》中有《性恶》篇专讲人性恶, 但研究者似乎未曾充分注意到荀子所说的人性是指“今人之性”。此篇约三千余字, 其中有八处直接讲“今人之性”: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

[收稿日期]2001-02-18[作者简介]商 炜(1954~) , 女, 河北保定市人,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教务部主任, 副教授。

81

 商 炜 人性善恶片论                               哲学研究 现实根据。

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和荀子是同时代的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当时的争夺和战乱。孟子记载并评论当时的状况说: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 不志于仁, 而求富之, 是富桀也(《孟子·离娄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惠王上》)。孟子自己的状况如何? 他带着好几百个学生, 乘了几十辆大车, 走到哪个诸侯国都有国君出面款待, 日子过得十分舒服。有人问他:“不以泰乎? ”孟子不正面回答, 而是理直气壮地说那要看合不合理, 并反问:“子以为泰乎? ”(《孟子·滕文公下》)

从这些情况来看, 产生于战国时代的性善论并不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 它可以说是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孟子认为, 提倡性善论,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实行仁政, 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 但他未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当时人们的本性是善的。诸侯们欢迎他去讲学, 但他们并不按照他讲的去做。所以, 他的性善论, 当时也只能是他和他的学生们的一种信念或信仰, 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 一种理论设定。

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在人性与生俱来这一点上, 孟于与告子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认为这个与生俱来的人性, 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而是仁义礼智, 是道德品质, 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是容易理解的, 说人的社会属性与生俱来则需要论证。孟子论证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侧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端”是萌芽的意思, 人们有了善的萌芽, 再进行礼义教化, 对这个萌芽加以培养和扩充, 就可以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就可以成为善人, 所以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离娄下》)。

孟子的论证有没有道理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可以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展。这些领域对人的研究, 近年来应当说各有收获, 大略而言, 大家都承认人性包括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苏联学者谢苗诺夫通过对大量民族学和人类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在动物那里,“动物个人主义”占支配地位; 原始人最初的规范是禁忌, “了解了禁忌的实质, 就使我们直接接触到了划分人与动物的界限。”[2]有了禁忌, 人们的活动虽然还具有生物学的形式, 但“已经不是生物学活动, 而是社会活动了。”可见禁忌是人最初的社会属性。

一些研究表明, 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的属性也是有区别的, 一个刚离开母腹的婴儿, 已经潜存了社会属性的萌芽。当然, 这个萌芽能否成长为真正的社会属性, 要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练; 但有这个萌芽和没有这个萌芽大不一样。一个动物, 即使是最高级的灵长目, 不管实施怎样的训练, 它还是动物, 不可能变成人。

这里涉及的问题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获得的, 但其中有没有一点点先天的因子呢? 据朱伯昆先生说, 梁漱溟先生晚年研究了这个问题, “在梁先生看来, 人性乃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心理学史和伦理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4]。

说梁先生科学地解决了问题, 大概是说过头了。但至少可以说, 梁先生的说法对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启发。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就是指人之初有了社

[3]

这样说来, 是否黑格尔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的说法更有道理? 不是。孟子性善论从理论设定的角度, 同样有很多道理和伟大意义可讲。

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辩论中发挥出来的: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告子上》)

在这里, 孟子把作定语的“白”和作名词的“性”作类比, 又把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搅在一起, 从逻辑上讲是混乱的。但他的目的, 是要把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开来。他的意思是说:按照你告子的说法推论下去, 人性犬性牛性不就成了一样的东西了吗? 这是何等荒谬!

告子说“生之谓性”, 又说“食色性也”, “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很明显, 他所说的性, 指生来就有的自然属性,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本能。孟子也认为人们是生来就有的, 他说:君子所性, 虽大行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 ……君子所性, 仁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总第118期)  会属性的萌芽, 也就是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中有那么一些先天的因子。孟子的说法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现在看来, 这个问题还应当进一步继续研究。无论如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 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和善良, 是对人性, 从而也是对人的自觉性的一种高扬, 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在那个时代, 孟子构建他的性善论, 没有借助上天, 也不到鬼神那里去找根据, 而是直接归结到人本身, 仅此一点, 就很了不起。

法。《论语·述而》:“善人, 吾不得见之矣。”《宪问》:“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卫灵公》:“知德者鲜矣!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些话足以说明, 时人在孔子心目中大多数是一心一意想满足私欲的人。

墨子是主张尚贤的, 但是他说:“事则不与, 禄则不分, 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墨子·尚贤中》)就是说, 贤人也是好利的, 你不给他好处, 他怎么会到你身边来呢。

法家学派的商、韩把人性好利讲得最为彻底。《商君书·君臣》:“民之于利也, 若水之于下也。”《算地》:“民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逐名利, 人为名利奔走一生, “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

韩非说:“夫民之性, 恶劳而乐佚。”又说:“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 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 则舆不售; 人不死, 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 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制造车的希望人富贵, 制造棺材的希望有人死, 决不是前者性善, 后者性恶, 而是由利益决定的。

上述先秦主要思想家的说法, 实际上等于支持了荀子的性恶论。其实, 荀子也不过是把人性好利概括成了人性恶。国外著名性恶论者,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谈到人性恶时, 说过一句常常被东西方学者引用的话:“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不也是指人性好利吗?

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礼法, 荀子的学生韩非又在此基础上主张建立和强化专制主义, 这正是秦朝政治的发展力向。

性恶论指出人性的不完善和自私, 从而采取某种不信任态度, 而不是完全相信人们的善心, 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各种制度和制约机制, 以防止人们的欲望恶性膨胀, 这不论在古代, 还是在现代, 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5]

先秦思想家都面临着解释天下大乱和为治理天下大乱提出办法的问题。荀子认为, 天下大乱是由人的恶的本性造成的, 礼义制度是为解决混乱制定出来的。他说:

  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在这个问题上, 荀子还反驳孟子说:“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 则有恶用圣王, 恶用礼义矣哉! 虽有圣王礼义, 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 ”(《荀子·性恶》)荀子认为孟子主张性善又强调礼义教化是矛盾的。孟子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矛盾, 他说:“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养矣, 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也就是他所说的善不是已善, 而是可以为善。

孟子把礼义归于心性, 荀子用社会原因给予解释。显然, 荀子的认识超越了孟子。荀子强调从外部规范人们的欲望, 认为礼义制度会带来秩序, 正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先秦诸子除孟荀以外的各家, 不正面讲人性善恶, 但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认为人性是好利的。

老庄提出“善者”和“不善者”的“利天下”、“害天下”问题。老子说:“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庄子解释说:“天下之善人少, 而不善人多, 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也多。”(《庄子·箧》)“捐仁义者寡, 利仁义者众。”(《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 仁义道德说起来好听, 但真正为之献身的却极少, 圣人讲的仁义道德往往是用来谋私利己的。

孔子很少言利, 但他也有类似“善者不多”的看

人类社会是在二律背反中前进的。人性善和人性恶, 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性。这两个方面或两重性在私有制产生以来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反映:在人们激烈争夺和疯狂享乐的年代,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美好的和高尚的追求, 追求人格和观念的尊严, 追求和谐、亲善和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 追求知识和科学精神; 在崇尚信仰和过分强调精神、意志的时候, 也仍有人在那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就说战国时期吧, 一方面充满了争夺和战

83

 商 炜 人性善恶片论                               哲学研究 乱,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尽一切阴谋诡计; 另一方面, 也有以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高举仁义的旗帜, 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做人原则响彻云霄。大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古语说:“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说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而他着力颂扬的却是那些“其志洁, 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人, 那些“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史记·游侠列传》)的人。人们对利益和欲望的追求构成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但如果没有思想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这种力量就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使社会发展受到阻碍。今天看来, 在古人讲人性恶的时候, 他们实际上已经触摸到了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他们讲人性善的时候, 是在讲人类社会如何沿着仁义道德的路标前进。性善论和性恶论是孟荀为解决战国时期争夺和战乱而进行的思考, 是两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 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正确评价历史。如果过分强调和过高评价性善论, 人类历史上那么多惨痛的灾难就无法解释; 而且, 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 不能建筑在善良的愿望之上, 而只能建筑在对客观现实和各种利害关系的冷静分析之上, 这样, 性善论就要向性恶论靠近。从另一方面讲, 如果过分强调和过高评价性恶论, 我们就不能正确说明历史上那些美好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那些对正义、真理、光明的不懈追求者; 而且, 一个国家为了它的存在总要做些力图得到人民支持的事, 总要为它的人民指出希望和前途, 其中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普遍精神, 这样,

性恶论又向性善论靠近了。这样看来, 我们既不能说性恶论比性善论伟大, 也不能说性善论比性恶论伟大, 而应当说两者都伟大。

我们说两者都伟大, 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据。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  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至今日的动力; 财富, 财富, 第三个还是财富, ———不是社会的财富, 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 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说:

  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 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 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 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 关于享受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 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恩格斯是把人性恶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讲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认为, 人性善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是人类历史的两个方面。

我们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人性恶和人性善这两个概念了。但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这两个方面或两重性应当说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人性善恶的问题, 是他们力求自觉认识人类自身的伟大尝试。人性善恶的提法不能说是科学的, 但这一认识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注 释]

①黑格尔原话转引自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引述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认为, 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 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

的思想; 但是他们忘记了, 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

时, 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第233页, 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J ]. 北京大学学报, 1986,(1) :1-10.

[2](苏) 谢苗诺夫.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3](苏) 谢苗诺夫.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4]朱伯昆. 中国当代人学的开拓者[J ]. 新华文摘, 1998, (5) :214-216.

[5](意)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潘汉典译)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责任编辑:子 辰]


相关文章

  • 人性善恶之我见陈玉流
  • 人 性 善 恶 之 我 见 陈玉流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已困扰了人们几千年.从孔子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到荀子的性恶论,关于这个问题一直纠结着人们,争论也从未停止.然而,我认为人性之初如同一张白纸,不善也不恶 ...查看


  • 浅析人性的善与恶
  • [摘 要]人性的内涵包括生存.尊严.亲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倾向.人性如硬币的两面,并存着善与恶.对于不同的道德主体而言,人性的善恶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研究人性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根据人性的特点制定出"弃恶扬善"的社会机制, ...查看


  • 中国伦理学思想史笔记记忆版
  • 一.人性论 二.义利观 三.修养观 四.中庸 五.仁爱 六.言义之辨 七.合同异与离间白 八.王霸之辨 九.墨家 十.裴頠"崇有论" 十一.郭象 十二.周敦颐 十三.王安石 十四.张载 十五.二程 十六.朱熹 十七.陆九 ...查看


  • 先秦至两汉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演变_从孔子到王充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4/2004 先秦至两汉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演变 )))从孔子到王充 唐明燕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是儒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人性论核心问题的回答奠定了整个儒学人性思想 发展的基调.虽然他们的思想从出发点到结论均 ...查看


  • [化身博士]--试读人性的善恶之争二
  • <化身博士>--试读人性的善恶之争二 2010-05-10 19:42阅读:326 3引人入胜的"嵌套式"叙述结构 这部作品作为一部恐怖.悬疑和科幻小说,其叙事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自觉地 ...查看


  • 对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
  • 人性问题如同哲学问题,是思想家们感兴趣却头痛问题,但人性问题却现实得多,因为人性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感叹,感叹之余是无奈.孔子极少谈论人性,他高明也在于此,避免纠缠于这种说不清的问题,但他又 ...查看


  • 浅论周敦颐的人性修养学说
  • 神州文学 浅论周敦颐的人性修养学说 朱宇航 武汉大学文学院430072 摘要:周敦颐在儒道佛三教并存而儒学衰微的背景下,融入佛道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与复兴,开千年理学之先河,其中的人性修养学说在坚持儒家基本观点的前提下,也增添了适应时代要求 ...查看


  • 善恶美丑醒世人关于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 善恶美丑醒世人 --关于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王黎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 要:维克多•雨果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他像古典主义宣战的代表作.小说中,雨果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 ...查看


  • 孟子与康德人性观比较
  • 第!&卷第%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CC月+(D8*!""! '()*!&+(*%.(/012)3456789+296(12)6968:;1:969/98,=?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