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彼苍天!--读李乾回忆录[迷失与求索--一个中学生的文革纪实]

文/程宝林

2008年04月25日,星期五

我和本书的作者,并不相识,更没有相似之处。我迄今为止,连鸡都从未杀过,而他,在1967年12月5日,率领武汉红旗中学的一群学生,夜闯两户人家,当着其家人的面,将两位素不相识的中学生以行刑方式枪杀。他不只是参与谋杀。扣动扳机的,正是作者本人。

经过了类似于民主程序的开会、决议、表决后,列入“必杀令”的,本来有4名外校中学生。后来,由于多种因素,另外两人逃过一死。

在被拘禁9年之后,1976年7月31日,李乾被正式判处20年有期徒刑。因为是“革命小将”,虽身负两条鲜活人命,李乾并没有被判极刑。可是,在毛已死、王、张、江、姚已囚之后,仅仅因为在日记中吐露怨言的江西女工李九莲,以及在街头贴过几张反对“四人帮”标语的长春青年工人史云峰,却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后者请参阅鄂华报告文学《又为斯民哭健儿》,《鄂华写实文学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

李乾1985年出狱,时年36岁,正值人生壮年。他在监狱里学到的技术,使得他能够开设一家汽修厂,过上或许殷实的生活。而被他亲手杀害的两名武汉中学生,尸骨已朽,两个家庭的创痛永无止时。

当我收到纽约柯捷出版社寄赠的这本长达37万字的回忆录时,我连着两个夜晚,读到凌晨两、三点。吸引我的,并不是它有高妙的写作技巧,华美的文辞,而是从灵魂深处喷涌而出的那种强烈的反省、思索力量。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副校长、“文革”北京死难教师第一人卞仲云被女红卫兵活活打死,迄今无一人公开站出来,承认自己参与过打人这一背景对照下,本书的作者,公开用纪实作品的方式,将自己杀人的前前后后,白纸黑字地印出来,刊行于世,以昭天下,以谢国人,以戒子孙。这种赎罪和忏悔,自有超乎寻常的大勇气在。仅此一点,我就必须向这位年长于我的同乡表示敬意,虽然,从情感上讲,我永远也不会试图和一个杀害过两个无辜青年的人成为朋友。

这本书只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真实、但却是被疯狂与愚昧的暴力时代扭曲得面目全非的心灵样本。它只有18岁,青春来临,爱情在望,纯洁得只想立刻为革命而死。可是,当得知相邻学校的几个人,是“流氓”和“坏蛋”之后,立刻想到的就是,以革命的名义,将他们处决,而且,是以最血腥的方式,当着其母亲的面行刑。在处决第一个受害者时,李乾等一伙,还开枪将死者的母亲和姐姐打伤,致其终身残疾。最令人发指的是,行凶后,他们撤退途中,李乾听后面赶来的同伙汇报,说目标孔威还活着,李乾竟然返回现场,对被害人补开三枪,使其身中11枪而死。

是谁,在他心里,种下了如此疯狂、残忍的仇恨种子?

我们从小接受“革命”的狼奶哺育,在暴力至上、枪杆万能的价值观熏陶下成长。此刻,“革命”回归其最原本的语义:取人性命。我很小的时候,在乡村的禾场上,看电影《红孩子》。当镜头中的几个小孩子,拿着红樱枪,将一位站岗的“白狗子”(政府军士兵,不外乎是某村某庄当兵吃粮的壮户汉子)诱到山崖边杀死时,我对暴力革命的教育灌输,就产生了最初的、朦胧的怀疑和厌恶:电影为什么要宣扬、鼓励孩子们杀人?难道不杀人,就无法将一个国家建设好吗?

书中实录了若干封作者的申诉书、家信。在被判刑后,作者写给自己父母的家信中,仍然充满了不堪卒读的极左毛氏语言,在毛去世后,作者更出乎真情地,写下了一首《七律.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惊闻噩耗心欲碎/谁信尊亲真别离?/哀压巍巍五岳矮/泪添浩浩四海溢……被囚9年之后,作者血液里的极权制度的毒素,竟然还丝毫未减。

值得庆幸的是,从来就喜欢“杀无赦”的无产阶级专政机器,对这个残暴杀人的革命者,未处极刑,从而给他提供了一个缓慢地、不无痛苦地否定、审视自己并获得再生的机会。漫长的刑期、对食物的极度渴望,监狱里的人性黑暗、陪伴死囚度过最后几天的特殊任务,这些磨难和痛苦,使得作者不仅对当初杀人动机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否决,而且,在艰苦的独立思索过程中,泯灭了的人性中的良善、仁厚、人道、慈悲等高尚情怀,渐渐地得到恢复。将自己血液中深深浸淫的暴戾、嗜血毒素(这是极左的、极权的社会制度的第一要征),漫漫透析出来,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所有的中毒者,都能达到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生、彻底唾弃从前旧我这一境界的,而本书的作者,无疑做到了。

弥足珍贵的是,书中时常可以见到独立思索的价值和力量。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彻底抛弃对刑事罪犯“从重从快”的所谓“严打”。而早在1983年,以草菅人命、践踏法律为特点的第一次“严打”运动展开后,枪毙大量轻微犯罪人员的录像片在监狱中放映(“严打”在王小帅的故事影片《青红》中有所涉及),作者写到:“我无法认同在执政30多年后,还要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杀人,并且是以法律的名义。这法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与其说这是法律,不如说这是凌驾于人民意愿之上的‘长官意志’”;“以这样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处理关天的人命,会不会不可避免要带来一个产生冤、假、错案的后遗症?”( 该书310页) 。这些思索和怀疑,在信息闭塞的高墙之内产生,可以说相当难得。这是第一缕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微弱光芒。唯其微弱,尤为可贵。如若不信,中国大陆的读者,可以随便问一问自己身边的人:将“乱世用重典”的惯例,惯性运用到如今这样的“康、乾盛世”,很少有人不赞成。

虽然,这是一本沉痛的悲剧之书,但书中也不乏人间真情、人间温暖,特别是被捕时与朦胧相恋的女友的生离死别、出狱后与已成人妻、人母的女友的重逢时刻,还有,得到监狱管教干部的特许,10多年来第一次回家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都感人至深。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对于那些以宽厚仁心对待囚徒、在不违背监规的情形下,对囚犯给予人道待遇的管教人员,以感恩的语言进行了描绘。这使作者的人性复归、复苏与复活,变得尤其真实、可信。

巧的是,写此短文前,我正好在网上,读到了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长文《狱中百日记》。文章实录了他1989年那场风波后,由于在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主持的刊物上挂名,而被捕入狱的经过。在那篇文章中,高尔泰先生也写了几个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同时对这个学者也适当照顾的看守人员的形象。令我不解的是,文章开头描绘的情景:身为著名学者、教授的高尔泰先生,是在和妻子买菜回家,进入南京大学家属院时,被几名便衣人员强行抬起来,扔进一辆吉普车后抓走的。高尔泰并非鸡鸣狗盗之徒,而是名满学界的知识分子。他被剥夺了公开地、合法地、体面地被捕的权利,而是被以极具人格侮辱特点的绑架方式秘密抓走。读到这里,只有无言一叹。

写此短文时,网路上正膨胀着爱国酵母。抵制家乐福、抗议CNN,冲击武汉、合肥家乐福的抗议青年中,赫然见到了高高举起的毛泽东的画像。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中,是否有1967年12月5日一夜连杀两人的李乾?我想,一定有。所不同者,李乾怀里揣的,是手枪;而这些新一代“爱国者”怀里揣的,是手机。

铜钟警世,以戒来者。我希望他们能读一读被柯捷出版社列入“铜钟丛书”的这一本《迷失与求索》。但我也深知,在出版尚被列入意识形态管制重地的中国,他们不大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一本普通中国人的悔罪书。可堪庆幸的是,亲身经历过这50多年当代史的中国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李乾” ,凭着非凡的道德勇气与毅力,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家庭悲欢。一部中国当代的断代史,就这样平铺直叙地记录下来,流传开去,惠及子孙、德泽中国。“礼失求诸野” ,信史在民间,信矣乎?吾信也。

2008年4月23日,美国无闻居

文/程宝林

2008年04月25日,星期五

我和本书的作者,并不相识,更没有相似之处。我迄今为止,连鸡都从未杀过,而他,在1967年12月5日,率领武汉红旗中学的一群学生,夜闯两户人家,当着其家人的面,将两位素不相识的中学生以行刑方式枪杀。他不只是参与谋杀。扣动扳机的,正是作者本人。

经过了类似于民主程序的开会、决议、表决后,列入“必杀令”的,本来有4名外校中学生。后来,由于多种因素,另外两人逃过一死。

在被拘禁9年之后,1976年7月31日,李乾被正式判处20年有期徒刑。因为是“革命小将”,虽身负两条鲜活人命,李乾并没有被判极刑。可是,在毛已死、王、张、江、姚已囚之后,仅仅因为在日记中吐露怨言的江西女工李九莲,以及在街头贴过几张反对“四人帮”标语的长春青年工人史云峰,却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后者请参阅鄂华报告文学《又为斯民哭健儿》,《鄂华写实文学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

李乾1985年出狱,时年36岁,正值人生壮年。他在监狱里学到的技术,使得他能够开设一家汽修厂,过上或许殷实的生活。而被他亲手杀害的两名武汉中学生,尸骨已朽,两个家庭的创痛永无止时。

当我收到纽约柯捷出版社寄赠的这本长达37万字的回忆录时,我连着两个夜晚,读到凌晨两、三点。吸引我的,并不是它有高妙的写作技巧,华美的文辞,而是从灵魂深处喷涌而出的那种强烈的反省、思索力量。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副校长、“文革”北京死难教师第一人卞仲云被女红卫兵活活打死,迄今无一人公开站出来,承认自己参与过打人这一背景对照下,本书的作者,公开用纪实作品的方式,将自己杀人的前前后后,白纸黑字地印出来,刊行于世,以昭天下,以谢国人,以戒子孙。这种赎罪和忏悔,自有超乎寻常的大勇气在。仅此一点,我就必须向这位年长于我的同乡表示敬意,虽然,从情感上讲,我永远也不会试图和一个杀害过两个无辜青年的人成为朋友。

这本书只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真实、但却是被疯狂与愚昧的暴力时代扭曲得面目全非的心灵样本。它只有18岁,青春来临,爱情在望,纯洁得只想立刻为革命而死。可是,当得知相邻学校的几个人,是“流氓”和“坏蛋”之后,立刻想到的就是,以革命的名义,将他们处决,而且,是以最血腥的方式,当着其母亲的面行刑。在处决第一个受害者时,李乾等一伙,还开枪将死者的母亲和姐姐打伤,致其终身残疾。最令人发指的是,行凶后,他们撤退途中,李乾听后面赶来的同伙汇报,说目标孔威还活着,李乾竟然返回现场,对被害人补开三枪,使其身中11枪而死。

是谁,在他心里,种下了如此疯狂、残忍的仇恨种子?

我们从小接受“革命”的狼奶哺育,在暴力至上、枪杆万能的价值观熏陶下成长。此刻,“革命”回归其最原本的语义:取人性命。我很小的时候,在乡村的禾场上,看电影《红孩子》。当镜头中的几个小孩子,拿着红樱枪,将一位站岗的“白狗子”(政府军士兵,不外乎是某村某庄当兵吃粮的壮户汉子)诱到山崖边杀死时,我对暴力革命的教育灌输,就产生了最初的、朦胧的怀疑和厌恶:电影为什么要宣扬、鼓励孩子们杀人?难道不杀人,就无法将一个国家建设好吗?

书中实录了若干封作者的申诉书、家信。在被判刑后,作者写给自己父母的家信中,仍然充满了不堪卒读的极左毛氏语言,在毛去世后,作者更出乎真情地,写下了一首《七律.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惊闻噩耗心欲碎/谁信尊亲真别离?/哀压巍巍五岳矮/泪添浩浩四海溢……被囚9年之后,作者血液里的极权制度的毒素,竟然还丝毫未减。

值得庆幸的是,从来就喜欢“杀无赦”的无产阶级专政机器,对这个残暴杀人的革命者,未处极刑,从而给他提供了一个缓慢地、不无痛苦地否定、审视自己并获得再生的机会。漫长的刑期、对食物的极度渴望,监狱里的人性黑暗、陪伴死囚度过最后几天的特殊任务,这些磨难和痛苦,使得作者不仅对当初杀人动机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否决,而且,在艰苦的独立思索过程中,泯灭了的人性中的良善、仁厚、人道、慈悲等高尚情怀,渐渐地得到恢复。将自己血液中深深浸淫的暴戾、嗜血毒素(这是极左的、极权的社会制度的第一要征),漫漫透析出来,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所有的中毒者,都能达到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生、彻底唾弃从前旧我这一境界的,而本书的作者,无疑做到了。

弥足珍贵的是,书中时常可以见到独立思索的价值和力量。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彻底抛弃对刑事罪犯“从重从快”的所谓“严打”。而早在1983年,以草菅人命、践踏法律为特点的第一次“严打”运动展开后,枪毙大量轻微犯罪人员的录像片在监狱中放映(“严打”在王小帅的故事影片《青红》中有所涉及),作者写到:“我无法认同在执政30多年后,还要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杀人,并且是以法律的名义。这法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与其说这是法律,不如说这是凌驾于人民意愿之上的‘长官意志’”;“以这样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处理关天的人命,会不会不可避免要带来一个产生冤、假、错案的后遗症?”( 该书310页) 。这些思索和怀疑,在信息闭塞的高墙之内产生,可以说相当难得。这是第一缕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微弱光芒。唯其微弱,尤为可贵。如若不信,中国大陆的读者,可以随便问一问自己身边的人:将“乱世用重典”的惯例,惯性运用到如今这样的“康、乾盛世”,很少有人不赞成。

虽然,这是一本沉痛的悲剧之书,但书中也不乏人间真情、人间温暖,特别是被捕时与朦胧相恋的女友的生离死别、出狱后与已成人妻、人母的女友的重逢时刻,还有,得到监狱管教干部的特许,10多年来第一次回家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都感人至深。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对于那些以宽厚仁心对待囚徒、在不违背监规的情形下,对囚犯给予人道待遇的管教人员,以感恩的语言进行了描绘。这使作者的人性复归、复苏与复活,变得尤其真实、可信。

巧的是,写此短文前,我正好在网上,读到了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长文《狱中百日记》。文章实录了他1989年那场风波后,由于在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主持的刊物上挂名,而被捕入狱的经过。在那篇文章中,高尔泰先生也写了几个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同时对这个学者也适当照顾的看守人员的形象。令我不解的是,文章开头描绘的情景:身为著名学者、教授的高尔泰先生,是在和妻子买菜回家,进入南京大学家属院时,被几名便衣人员强行抬起来,扔进一辆吉普车后抓走的。高尔泰并非鸡鸣狗盗之徒,而是名满学界的知识分子。他被剥夺了公开地、合法地、体面地被捕的权利,而是被以极具人格侮辱特点的绑架方式秘密抓走。读到这里,只有无言一叹。

写此短文时,网路上正膨胀着爱国酵母。抵制家乐福、抗议CNN,冲击武汉、合肥家乐福的抗议青年中,赫然见到了高高举起的毛泽东的画像。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中,是否有1967年12月5日一夜连杀两人的李乾?我想,一定有。所不同者,李乾怀里揣的,是手枪;而这些新一代“爱国者”怀里揣的,是手机。

铜钟警世,以戒来者。我希望他们能读一读被柯捷出版社列入“铜钟丛书”的这一本《迷失与求索》。但我也深知,在出版尚被列入意识形态管制重地的中国,他们不大有机会读到这样的一本普通中国人的悔罪书。可堪庆幸的是,亲身经历过这50多年当代史的中国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李乾” ,凭着非凡的道德勇气与毅力,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家庭悲欢。一部中国当代的断代史,就这样平铺直叙地记录下来,流传开去,惠及子孙、德泽中国。“礼失求诸野” ,信史在民间,信矣乎?吾信也。

2008年4月23日,美国无闻居


相关文章

  • 关于出版"文化大革命"图书问题的若干规定
  • [时效性]:现行有效[颁布日期]:1988-12-10[生效日期]:1988-12-10[效力级别]:部门规章[颁布机构]: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出版"文化大革命"图书问题的若干规定 (1988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 ...查看


  • 新时期文学概述
  • 80年代的文学 (1976-1989) 第一章 80年代 的文学环境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文革"期间,由于理 论和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荒谬性"被深刻意 识到,许多人不同程度地经历 ...查看


  • 求索者的声音
  • 老吕  1985年的一个雪天,北岛.芒克.多多等人在北大阶梯教室与学生们探讨"诗歌现代化问题"以及"朦胧诗"问题.然后北岛情不自禁地提起了<今天>,提起了<今天>以前的70年代 ...查看


  • 贾植芳: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序
  • 感谢罗银胜先生接受远东出版社朋友的委托,花了很大的力气,为我编选了这本回忆录总集,其中除<人的证据>一书写于我的壮年时代以外,其他的各篇大小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写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狱里狱外>及我在人生的暮年从 ...查看


  • 松边醉客的图书馆[历史中的共和国历史之人物事迹'周恩来'目录]
  • 周恩来"逼"陈毅之子离京内幕 阅1  转自泉源阁  公众公开  13-03-07 14:22 文革纪实:周总理谈为何要打倒刘少奇 阅1  转自chaoyuesh...  公众公开  13-03-01 20:38 大无大有 ...查看


  • 抚摸逝去的日子 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爱,恨,迷失与觉悟......
  • 抚摸逝去的日子 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爱,恨,迷失与觉悟...... 作者:言实     分类:知青岁月 简介: 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在激情燃烧的六十年代里,正处在豆蔻年华的一批哈尔滨市优秀的初.高中毕业生以透明的热情放弃了 ...查看


  • 18五月端阳第二课时
  • 18 五月端阳 第二课时 椒江人民路小学 黄吉鸿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灵去体验课文的内在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及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3.感受.传承屈原精神,激发 ...查看


  • 纪录片分析
  • 纪录片解析 一.纪录片与故事片(虚构片)的区别与联系 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 ...查看


  • 经典纪录片解读
  • 摘 要: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基石与魅力所在.本篇意在纪录片的真实不取决于对真实的一两句解说词的归纳,纪录片不是以一种归纳总结的形式出现的.纪录片的核心目标和真正价值在于:记录历史,反映现实,启迪未来.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