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馆学

新博物馆学

(一)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一般地说,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并且在运作中与传统博物馆学有较大区别的博物馆学。1989年出版的《新博物馆学》一书的主编彼得·弗格(Peter Vergo)在这本论文集中首先把书名定为新博物馆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对新博物馆学下了如下的定义:

“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对‘旧’(Old)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广泛的不满的陈述,„„旧博物馆学的疏失在于太过于重视博物馆的方法(Methods),而忽略了它的目的(Purposes)。博物馆学在过去很少被提及或受到重视„„除非彻底地对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新检验——这并非意味着仅仅以更多的增加收入或更多的观众作为标准来衡量博物馆的成败„„否则博物馆将会发现自己到处被人看成是‘活化石’罢了。”作者在这篇序言里所说的“活化石”是指从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距今215亿年至6500万年以前)至今天一直生活在深海里的空棘鱼类(Coelacanth),这类鱼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身躯变大,但相对地说脑子在萎缩。

美国博物馆学家哈里森(J1D1Harrison)在1993年发表的《90年代博物馆观念》一文中指出:新博物馆学的观念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观念而言的,并尝试对过去的概念做一番全面的检讨与批判。它的重心不再置于传统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转而关怀社群与社区的需求,成为博物馆经营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理念在法国社区博物馆的运动中被诠释得最为透彻。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空间内,它变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博物馆学的特点:它把工作和关怀的重点放在社会上的人而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观念,社区中大多数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奉献什么,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并不否认藏品在显示博物馆特点中的独特作用。1996年我国台湾师大罗欣怡先生曾用图表的方式解释传统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的区别。

(二)新博物馆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新博物馆学诞生的催化剂

二十世纪70年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转折的时代,由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发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社会危机促使人类痛切地感到: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诞生以来并没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世纪初期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但并没有认识到人类在工业化的同时正在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特别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大气环境被污染、森林锐减、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水质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少、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人类本身的生存受到威胁,于是在70年代出现了绿色革命的呼唤。环境主义者提醒人们:保育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每人从自我做起。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应该是环境保育的尖兵。

美国博物馆协会(AAM)早在1971年就出版了《博物馆与环境》手册,呼吁各类博物馆都进行环境教育。国际博物馆协会也于1972年召开了“博物馆与环境”的国际会议认为保护环境已经是人类最后的选择。正在此时,由法国两位生态学家兼博物馆学家发起倡导的生态博物馆(Ecomusetum)在欧美开始创建,融合了社会与地域。生态博物馆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因为有时这两者很难分开,有些大面积的文化遗产会同样遭到出于无知与私利的破坏。

人类自身另一个反思就是如何处理时空距离正在缩小的“地球村”上人与人的关系。二战以后,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原子弹并不能制止战争。要实现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事实上二战以后世界上局部战争并未停止,种族歧视、凶杀、恐怖与犯罪率不断上升。有不少国家正经历社会转型期,致使一些人在挑战传统中自我定位模糊,贫富差距拉大,人际关系疏远而紧张,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社会与道德危机,这就使人想到了能终生启发人的心智、塑造人类真(理性)、善(道德)、美(情感)灵魂的博物馆的作用。于是进一步反思博物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到底应起何种作用?更进一步追寻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又在何方?这种把博物馆的作用与全人类进步联系起来的反思正好是新博物馆学诞生的催化剂。

2.博物馆的二次革命为新博物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确的反思必然孕育着改革的火花。早在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1Miers)就提出了博物馆的功能由收藏研究发展出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从时间上说,19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的前半期,用解释藏品的内涵进行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因为教育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博物馆的收藏、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育,使博物馆融入了社会生活。但事实上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依然是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象牙之塔, 教育的内容与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不能为社会及其发展起到作用。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反思下,人们要求博物馆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功能。正在此时环境主义与社区主义风起云涌,人们要求返璞归真,希望用人与环境的见证物——实物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像镜子一样反映并保存昔日的记忆与往事;希望博物馆能更多的关注自己居住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在户外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出民俗博物馆、邻里博物馆(如美国斯密桑宁所属的安纳考斯提(Anacostia)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纷纷建立,它们建馆的目的性都十分明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当代社会”,会上讨论了博物馆与农村环境、博物馆与农业发展、博物馆与社会及其环境文化、博物馆与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与终生教育。会议强调博物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博物馆就是为社会、社区及其发展服务的机构,要建立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中小型博物馆,博物馆专家要有多学科的知识„„。与会者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才是有活力的博物馆,或者叫能把博物馆的目的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的整合博物馆(Intergratedmusemum)。许多学者认为这次会议是博物馆思想史上一次重大转变,改变了博物馆哲学。它扩大了博物馆工作的内涵,也扩大了博物馆学与多种学科的交叉,使博物馆不再脱离群众,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二次革命。自此以后出现了“生态博物馆学”、“活力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属的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国际性会议,在1984年发表的《魁北克宣言》中接受了英国博物馆学家梅兰德(P1Mayrand)提出的新博物馆学以涵括上述的博物馆学。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之一的“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正是强调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目的、功能的博物馆二次革命以及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的实践为新博物馆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新博物馆学的主要内容

从国外出版的一些新博物馆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Well being of peoples)。强调要把传统博物馆以“物”(藏品)为导向转变为以“人”(观众)为导向,即由物品的搜集转向对当代人群社会问题的重视。新博物馆学不反对藏品是博物馆物质基础的观点,但需要根据办馆的目的有计划地征集、采集、发掘文物与标本,收藏时要讲究收藏伦理。博物馆不能沦为一座“物”的冷藏库,应是一座属于人、为人服务的学术之宫。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9次大会上曾在决议中批评博物馆长期存在的以收藏“物”为主要导向的观点。以人为本最早起源于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便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相区别,现在则泛指尊重人、尊重所有人的各种权利。这一提法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夫(A·H·Maslow)所主张的有关人有大量尚未发掘的潜能的理论。马氏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这一需要满足后还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发展的需要。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的潜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是要启发个人的潜力,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2.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当前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终生教育。这正是为了满足人民终生学习的渴望。新博物馆学认为作为社会教育的开放式机构的博物馆理论应负此重任。他们认为:传统博物馆一般是传播知识、让观众学习各种知识,而新博物馆学则主张从学习中增长智慧,即不仅让观众获取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即教育观众怎样做人,学会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和群体,正确对待自己。

3.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环境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在地球上应以人类为中心,不能让人类役使自然,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博物馆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主张博物馆陈列应该有贯彻博物馆功能的非常明确的主题,一切内容都是为了突出主题。但陈列主题的确定不应该由专家的喜恶作为依据,要根据国家、地方发展的需要,观众终生学习的需要,做出量化的市场调查,经过反复论证后才能决定。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但也要注意经济效益,处理好博物馆的崇高使命与市场需求的调和。为了使观众深入理解主题,要全方位提高陈列的水平。要调动观众潜能的发挥,新博物馆学主张要设计一些允

许观众参与地用手触摸、参加实验的手脑并用的展项。当然也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博物馆设计这类展出。

5.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主张结合陈列或其它教育活动,尽量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网络技术,即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博物馆等建立数字化博物馆。但也指出要把科技成果与社会联系起来,反对科学万能。

6.反对单元文化,强调宣扬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原住民文化。

7.主张博物馆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学的内涵将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除提高学术水平外,更要重视个人的伦理规范。 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以1984年《魁北克宣言》为诞生的标志。参与宣言的博物馆学者认为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破环和全球化社会道德下降的双重危机,必须对传统的博物馆学做出新的修改和解释。宣言指出:“当我们包存过去文明的遗存以及保护今日之渴望与科技的成就时,新博物馆学(包括生态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以及其他形式活动的博物馆学),主要关注于社区发展,反映社会进步的旺盛力量,并且将其与未来计划相联接。”“对我们来说,博物馆是,或应该是社会拥有的准备和完成社会改革的最佳工具”。

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观念而言,新博物馆学的重心在于关怀社群和社区的需求,而不是传统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藏品的整理、保护、研究和陈列等。

新博物馆学反对忽略社会关系、执意坚持精英观念的博物馆,提倡大众化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提倡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即不光是遗产本身,与遗产有关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要一起保存。

指导原则:

关怀社区、社群的需求

主要内容:

扩大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与教育的结合;

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

衔接历史与未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工作目标:

要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特性并加强这种特性,增强人们对发展潜力的信心;

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确实的帮助,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结构与组织:

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决策者、行动者、工作者和增值者。

收藏保护对象:

博物馆所在区域中的一切事物和其居民的一切所有物,包括实物和个人财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新博物馆学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首先,毫无疑问的,它是与旧博物馆学相对应的。旧博物馆学忽视了目的,而博物馆的目的,一般归结为教育和文化传承,而二者的对象都是观众,也就是人。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新博物馆学在重视目的的同时,首先要树立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以物为本”,成为新博物馆学最明显的标志。

其次,新博物馆与文化多元的理念密切相关。如果说传统博物馆是宣传和巩固主流文化的场所,那么新博物馆学提倡的是尊重多元文化,体现的文化平等的内涵。这一点在生态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再次,博物馆的价值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博物馆的价值在于保存文物。而新博物馆学更在意博物馆对社会的服务,更具体的则是对某特殊阶层或某社区的服务。他们更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而不是置身事外。

新博物馆学

(一)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一般地说,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并且在运作中与传统博物馆学有较大区别的博物馆学。1989年出版的《新博物馆学》一书的主编彼得·弗格(Peter Vergo)在这本论文集中首先把书名定为新博物馆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对新博物馆学下了如下的定义:

“新博物馆学是一种对‘旧’(Old)博物馆学、博物馆内部与外部专业普遍而广泛的不满的陈述,„„旧博物馆学的疏失在于太过于重视博物馆的方法(Methods),而忽略了它的目的(Purposes)。博物馆学在过去很少被提及或受到重视„„除非彻底地对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予以重新检验——这并非意味着仅仅以更多的增加收入或更多的观众作为标准来衡量博物馆的成败„„否则博物馆将会发现自己到处被人看成是‘活化石’罢了。”作者在这篇序言里所说的“活化石”是指从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距今215亿年至6500万年以前)至今天一直生活在深海里的空棘鱼类(Coelacanth),这类鱼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身躯变大,但相对地说脑子在萎缩。

美国博物馆学家哈里森(J1D1Harrison)在1993年发表的《90年代博物馆观念》一文中指出:新博物馆学的观念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观念而言的,并尝试对过去的概念做一番全面的检讨与批判。它的重心不再置于传统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转而关怀社群与社区的需求,成为博物馆经营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理念在法国社区博物馆的运动中被诠释得最为透彻。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建筑空间内,它变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博物馆学的特点:它把工作和关怀的重点放在社会上的人而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观念,社区中大多数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奉献什么,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并不否认藏品在显示博物馆特点中的独特作用。1996年我国台湾师大罗欣怡先生曾用图表的方式解释传统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的区别。

(二)新博物馆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新博物馆学诞生的催化剂

二十世纪70年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转折的时代,由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以及发生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社会危机促使人类痛切地感到: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诞生以来并没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世纪初期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但并没有认识到人类在工业化的同时正在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特别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大气环境被污染、森林锐减、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水质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少、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人类本身的生存受到威胁,于是在70年代出现了绿色革命的呼唤。环境主义者提醒人们:保育环境是全人类的责任,需要每人从自我做起。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应该是环境保育的尖兵。

美国博物馆协会(AAM)早在1971年就出版了《博物馆与环境》手册,呼吁各类博物馆都进行环境教育。国际博物馆协会也于1972年召开了“博物馆与环境”的国际会议认为保护环境已经是人类最后的选择。正在此时,由法国两位生态学家兼博物馆学家发起倡导的生态博物馆(Ecomusetum)在欧美开始创建,融合了社会与地域。生态博物馆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因为有时这两者很难分开,有些大面积的文化遗产会同样遭到出于无知与私利的破坏。

人类自身另一个反思就是如何处理时空距离正在缩小的“地球村”上人与人的关系。二战以后,许多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原子弹并不能制止战争。要实现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事实上二战以后世界上局部战争并未停止,种族歧视、凶杀、恐怖与犯罪率不断上升。有不少国家正经历社会转型期,致使一些人在挑战传统中自我定位模糊,贫富差距拉大,人际关系疏远而紧张,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社会与道德危机,这就使人想到了能终生启发人的心智、塑造人类真(理性)、善(道德)、美(情感)灵魂的博物馆的作用。于是进一步反思博物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到底应起何种作用?更进一步追寻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又在何方?这种把博物馆的作用与全人类进步联系起来的反思正好是新博物馆学诞生的催化剂。

2.博物馆的二次革命为新博物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确的反思必然孕育着改革的火花。早在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1Miers)就提出了博物馆的功能由收藏研究发展出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从时间上说,19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的前半期,用解释藏品的内涵进行教育是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因为教育功能的出现,标志着博物馆的收藏、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教育,使博物馆融入了社会生活。但事实上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依然是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象牙之塔, 教育的内容与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不能为社会及其发展起到作用。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反思下,人们要求博物馆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功能。正在此时环境主义与社区主义风起云涌,人们要求返璞归真,希望用人与环境的见证物——实物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像镜子一样反映并保存昔日的记忆与往事;希望博物馆能更多的关注自己居住社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在户外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出民俗博物馆、邻里博物馆(如美国斯密桑宁所属的安纳考斯提(Anacostia)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纷纷建立,它们建馆的目的性都十分明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圆桌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当代社会”,会上讨论了博物馆与农村环境、博物馆与农业发展、博物馆与社会及其环境文化、博物馆与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与终生教育。会议强调博物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博物馆就是为社会、社区及其发展服务的机构,要建立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中小型博物馆,博物馆专家要有多学科的知识„„。与会者认为这样的博物馆才是有活力的博物馆,或者叫能把博物馆的目的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的整合博物馆(Intergratedmusemum)。许多学者认为这次会议是博物馆思想史上一次重大转变,改变了博物馆哲学。它扩大了博物馆工作的内涵,也扩大了博物馆学与多种学科的交叉,使博物馆不再脱离群众,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二次革命。自此以后出现了“生态博物馆学”、“活力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属的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国际性会议,在1984年发表的《魁北克宣言》中接受了英国博物馆学家梅兰德(P1Mayrand)提出的新博物馆学以涵括上述的博物馆学。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之一的“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正是强调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目的、功能的博物馆二次革命以及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的实践为新博物馆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新博物馆学的主要内容

从国外出版的一些新博物馆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Well being of peoples)。强调要把传统博物馆以“物”(藏品)为导向转变为以“人”(观众)为导向,即由物品的搜集转向对当代人群社会问题的重视。新博物馆学不反对藏品是博物馆物质基础的观点,但需要根据办馆的目的有计划地征集、采集、发掘文物与标本,收藏时要讲究收藏伦理。博物馆不能沦为一座“物”的冷藏库,应是一座属于人、为人服务的学术之宫。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9次大会上曾在决议中批评博物馆长期存在的以收藏“物”为主要导向的观点。以人为本最早起源于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便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相区别,现在则泛指尊重人、尊重所有人的各种权利。这一提法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夫(A·H·Maslow)所主张的有关人有大量尚未发掘的潜能的理论。马氏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这一需要满足后还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发展的需要。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的潜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是要启发个人的潜力,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2.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当前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终生教育。这正是为了满足人民终生学习的渴望。新博物馆学认为作为社会教育的开放式机构的博物馆理论应负此重任。他们认为:传统博物馆一般是传播知识、让观众学习各种知识,而新博物馆学则主张从学习中增长智慧,即不仅让观众获取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即教育观众怎样做人,学会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和群体,正确对待自己。

3.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环境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在地球上应以人类为中心,不能让人类役使自然,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博物馆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主张博物馆陈列应该有贯彻博物馆功能的非常明确的主题,一切内容都是为了突出主题。但陈列主题的确定不应该由专家的喜恶作为依据,要根据国家、地方发展的需要,观众终生学习的需要,做出量化的市场调查,经过反复论证后才能决定。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但也要注意经济效益,处理好博物馆的崇高使命与市场需求的调和。为了使观众深入理解主题,要全方位提高陈列的水平。要调动观众潜能的发挥,新博物馆学主张要设计一些允

许观众参与地用手触摸、参加实验的手脑并用的展项。当然也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博物馆设计这类展出。

5.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主张结合陈列或其它教育活动,尽量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是网络技术,即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博物馆等建立数字化博物馆。但也指出要把科技成果与社会联系起来,反对科学万能。

6.反对单元文化,强调宣扬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原住民文化。

7.主张博物馆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学的内涵将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除提高学术水平外,更要重视个人的伦理规范。 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以1984年《魁北克宣言》为诞生的标志。参与宣言的博物馆学者认为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破环和全球化社会道德下降的双重危机,必须对传统的博物馆学做出新的修改和解释。宣言指出:“当我们包存过去文明的遗存以及保护今日之渴望与科技的成就时,新博物馆学(包括生态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以及其他形式活动的博物馆学),主要关注于社区发展,反映社会进步的旺盛力量,并且将其与未来计划相联接。”“对我们来说,博物馆是,或应该是社会拥有的准备和完成社会改革的最佳工具”。

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观念而言,新博物馆学的重心在于关怀社群和社区的需求,而不是传统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藏品的整理、保护、研究和陈列等。

新博物馆学反对忽略社会关系、执意坚持精英观念的博物馆,提倡大众化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提倡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即不光是遗产本身,与遗产有关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也要一起保存。

指导原则:

关怀社区、社群的需求

主要内容:

扩大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与教育的结合;

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

衔接历史与未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工作目标:

要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特性并加强这种特性,增强人们对发展潜力的信心;

对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确实的帮助,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结构与组织:

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决策者、行动者、工作者和增值者。

收藏保护对象:

博物馆所在区域中的一切事物和其居民的一切所有物,包括实物和个人财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新博物馆学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首先,毫无疑问的,它是与旧博物馆学相对应的。旧博物馆学忽视了目的,而博物馆的目的,一般归结为教育和文化传承,而二者的对象都是观众,也就是人。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新博物馆学在重视目的的同时,首先要树立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以物为本”,成为新博物馆学最明显的标志。

其次,新博物馆与文化多元的理念密切相关。如果说传统博物馆是宣传和巩固主流文化的场所,那么新博物馆学提倡的是尊重多元文化,体现的文化平等的内涵。这一点在生态博物馆的兴起和发展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再次,博物馆的价值问题。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博物馆的价值在于保存文物。而新博物馆学更在意博物馆对社会的服务,更具体的则是对某特殊阶层或某社区的服务。他们更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而不是置身事外。


相关文章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博物馆学概论
  • <博物馆学概论> 一.课程名:博物馆学概论 二.课程号:106006030 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实验课 四.学时:51(课堂讲授43 .实验8) 学分:3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 ...查看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教学大纲
  • 中国博物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及职称:李瑞平 讲师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学时:36学时 教学对象:2011级文化产业专业本科学生 一.教学目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 ...查看


  • 最新博物馆学专业实习报告
  • 博物馆学 专业实习报告 学 院: 专 业: 博物馆学 学生姓名: 杜青道 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 杜晓峰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博物馆学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 ...查看


  • 2010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简报
  • 2010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简报 2012-05-31 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估报告撰写组 中国文物报在总结2008-2009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于2011年6月至12月开展了2010 ...查看


  • 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
  • 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eum 沈承宁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南京 210008) 摘要:作为文化事业的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随着社会对博 ...查看


  • [博物馆学概论]总复习
  • 第一部分 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和历史 概念:博物馆 博物馆学 "三性二务" 南通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史密松学院 大英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 问题类: 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 2.构成博物馆的要素有哪些? 3. ...查看


  • 佛山地区民办博物馆扶持发展政策初析
  • 第33卷第1期2015年1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1Vol.33Jan.2015 JournalofFosh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佛山地区民办博物馆扶持发展政策初析 陈兆镜 ...查看


  •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研究
  • 创意与设计 | 设计文化与美学 Design Culture and Aesthetics 021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研究 文/周进(复旦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 1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Display in M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