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空地上的奶牛   在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镇上要举行“奶牛之星”的评选,刚好,一个农场主养的奶牛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产奶之星”的荣誉称号。在回农场的路上,这个农场主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就把奶牛栓在了附近一片空地的大树上。但是,在和朋友叙旧的过程中,他总是担心奶牛跑了。于是,在午饭开始前,他忍不住赶去远远地看了一眼,看到了奶牛身上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还好,奶牛还在,农场主忐忑不安的情绪这才舒缓了。傍晚,这个农场主告别了朋友准备回家,来到空地上时,他惊讶地发现,一块黑白相间的纸板紧紧地缠在了栓奶牛的树上。而奶牛虽然还在空地上,却躲在了其他大树后头。原来,他之前远远看到的并非奶牛,而是这张形似奶牛的大纸。很明显,农场主错把这张纸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场主在午饭前认为的奶牛在空地上是否是正确的?   有人说,既然当时奶牛的确在空地上,也就是说结论没有问题,所以农场主在午饭前的判断也自然是正确的。还有人认为,事实上农场主看到的并不是奶牛而是一张大纸,这说明他判断的依据是错的,虽然误打误撞蒙对了结果,但既然推出结论的过程都是错的,他当时的判断也自然不能说是正确的。   这就是关于认知理论的著名思想实验“空地上的奶牛”。以上这两种想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不知你同意哪种观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显然,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歧在于,当我们说自己知道了某个信息时,判断其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也应该包含获取这个信息的途径。简单来说,到底是结果更重要,还是论证过程也和结果一样重要?   我们不妨暂且抛开农场主和奶牛的麻烦,看看其他职业的人对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怎么看。   假设有一天,你的数学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道很难的几何证明题,你绞尽脑汁,画了好几条辅助线后终于勉强做出来了。然而,作业发下来后,数学老师还是给了你0分,因为你的证明过程和思路全都错了。虽然你最后看似得出了题设需要的结论,但你并未掌握正确的定理,只不过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地“撞”对了答案。   显然,在数学老师看来,知其然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才可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否则,在依据错误的前提下,即使证明了结论,也实则一头雾水、本末倒置。所以,如果站在数学老师的立场,农民当然是不知道自己的奶牛在空地上的。因为,“知道”不仅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必然离不开正确认知的过程。   程序要不要合法?   说到论证过程,我们不妨再来听听警察和法官的意见。   最近,某市发生了一桩连环杀人案――多名妇女接连被残忍杀害了。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警察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在审讯嫌犯的过程中,虽然他极力否认,但凭借敏锐的直觉和观察,警察断定,眼前的嫌犯一定就是凶手。   但是,无论警察们如何审问,嫌犯就是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苦于还没找到确凿的证据,警察们采取了刑讯逼供的方式。经过了几天严苛的拷问,嫌犯最终“屈打成招”,承认了犯罪经过以及事实。   对于警察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既多了一项业绩,又没让犯罪分子逃脱恢恢法网。然而,即使警察有100%的把握肯定自己的判断,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逼供的方式结案,也使得这个可能是正确的结果丧失了正义的基础和合理性。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万一警察的判断错了呢?就像农场主看到黑白相间的纸板而以为是奶牛,如果奶牛真的跑了,他岂不是悔之不及?近年来,刑事冤案屡见不鲜,就是缘于警察破案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注重侦破过程的正确性。   我们不妨继续假设。在法庭上,嫌犯突然改了口供,还将警察刑讯逼供的事抖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法官,又会何去何从?   显然,即使你在心里也有99%的把握认定嫌犯就是凶手,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你必须放弃唾手可得的正确结果。最后,由于证据不足、警察办案程序不合法等原因,犯罪分子应该被无罪释放。   可见,对于警察和法官来说,程序的正义和合法甚至比结果本身更重要。显然,做结果正确的事固然没错,但在很多情况下,在过程中正确地做事才是决定真理或谬误的关键。   求甚解才有进步   其实,对于方式和依据的苛求不仅是某些职业的准则,在很多情况下,追求过程本身也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品质。往大了说,是这种求甚解的态度使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进步,往小了说,对于过程的计较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就拿科学研究来说,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之上。而回顾科学发展历程,后人也总是通过不断细化和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解决过程中的疑点和未尽事宜,才使得科学和人类走到了今天。   比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他认为,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但这也只是开普勒根据前人的观测数据总结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正确与否还很难说,因为它的论证过程并不明晰。后来,牛顿用数学论证了行星的运行轨道的确是椭圆,使论证过程更加清晰准确,只有这样,他才能以开普勒定律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过程很多时候也比结果更有意义。比如,看悬疑剧的乐趣在于了解事件发展的经过,神探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线索找出真凶。结果如何虽然重要,但这中间推理的过程才是精髓所在,否则电视剧拍两集就够了――草草开头,匆匆大结局;比如坐出租车,如果司机把你顺利送达目的地,却绕了大半个城市,你依然会觉得他丧失职业道德;再比如一对热恋的情侣,男女双方总是会不厌其烦地问:你喜欢我什么?即使他们都笃定对方的真心,但依然觉得自己讨人欢心的理由很重要。否则,他喜欢她温柔时的样子,她却以为他喜欢自己张扬的个性,不小心过分“扬短避长”,那才真是阴差阳错,得不偿失。

  空地上的奶牛   在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镇上要举行“奶牛之星”的评选,刚好,一个农场主养的奶牛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产奶之星”的荣誉称号。在回农场的路上,这个农场主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就把奶牛栓在了附近一片空地的大树上。但是,在和朋友叙旧的过程中,他总是担心奶牛跑了。于是,在午饭开始前,他忍不住赶去远远地看了一眼,看到了奶牛身上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还好,奶牛还在,农场主忐忑不安的情绪这才舒缓了。傍晚,这个农场主告别了朋友准备回家,来到空地上时,他惊讶地发现,一块黑白相间的纸板紧紧地缠在了栓奶牛的树上。而奶牛虽然还在空地上,却躲在了其他大树后头。原来,他之前远远看到的并非奶牛,而是这张形似奶牛的大纸。很明显,农场主错把这张纸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场主在午饭前认为的奶牛在空地上是否是正确的?   有人说,既然当时奶牛的确在空地上,也就是说结论没有问题,所以农场主在午饭前的判断也自然是正确的。还有人认为,事实上农场主看到的并不是奶牛而是一张大纸,这说明他判断的依据是错的,虽然误打误撞蒙对了结果,但既然推出结论的过程都是错的,他当时的判断也自然不能说是正确的。   这就是关于认知理论的著名思想实验“空地上的奶牛”。以上这两种想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不知你同意哪种观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显然,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歧在于,当我们说自己知道了某个信息时,判断其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也应该包含获取这个信息的途径。简单来说,到底是结果更重要,还是论证过程也和结果一样重要?   我们不妨暂且抛开农场主和奶牛的麻烦,看看其他职业的人对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怎么看。   假设有一天,你的数学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道很难的几何证明题,你绞尽脑汁,画了好几条辅助线后终于勉强做出来了。然而,作业发下来后,数学老师还是给了你0分,因为你的证明过程和思路全都错了。虽然你最后看似得出了题设需要的结论,但你并未掌握正确的定理,只不过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地“撞”对了答案。   显然,在数学老师看来,知其然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才可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否则,在依据错误的前提下,即使证明了结论,也实则一头雾水、本末倒置。所以,如果站在数学老师的立场,农民当然是不知道自己的奶牛在空地上的。因为,“知道”不仅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必然离不开正确认知的过程。   程序要不要合法?   说到论证过程,我们不妨再来听听警察和法官的意见。   最近,某市发生了一桩连环杀人案――多名妇女接连被残忍杀害了。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警察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在审讯嫌犯的过程中,虽然他极力否认,但凭借敏锐的直觉和观察,警察断定,眼前的嫌犯一定就是凶手。   但是,无论警察们如何审问,嫌犯就是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苦于还没找到确凿的证据,警察们采取了刑讯逼供的方式。经过了几天严苛的拷问,嫌犯最终“屈打成招”,承认了犯罪经过以及事实。   对于警察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既多了一项业绩,又没让犯罪分子逃脱恢恢法网。然而,即使警察有100%的把握肯定自己的判断,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逼供的方式结案,也使得这个可能是正确的结果丧失了正义的基础和合理性。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万一警察的判断错了呢?就像农场主看到黑白相间的纸板而以为是奶牛,如果奶牛真的跑了,他岂不是悔之不及?近年来,刑事冤案屡见不鲜,就是缘于警察破案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注重侦破过程的正确性。   我们不妨继续假设。在法庭上,嫌犯突然改了口供,还将警察刑讯逼供的事抖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法官,又会何去何从?   显然,即使你在心里也有99%的把握认定嫌犯就是凶手,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你必须放弃唾手可得的正确结果。最后,由于证据不足、警察办案程序不合法等原因,犯罪分子应该被无罪释放。   可见,对于警察和法官来说,程序的正义和合法甚至比结果本身更重要。显然,做结果正确的事固然没错,但在很多情况下,在过程中正确地做事才是决定真理或谬误的关键。   求甚解才有进步   其实,对于方式和依据的苛求不仅是某些职业的准则,在很多情况下,追求过程本身也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品质。往大了说,是这种求甚解的态度使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进步,往小了说,对于过程的计较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就拿科学研究来说,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之上。而回顾科学发展历程,后人也总是通过不断细化和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解决过程中的疑点和未尽事宜,才使得科学和人类走到了今天。   比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他认为,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但这也只是开普勒根据前人的观测数据总结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正确与否还很难说,因为它的论证过程并不明晰。后来,牛顿用数学论证了行星的运行轨道的确是椭圆,使论证过程更加清晰准确,只有这样,他才能以开普勒定律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过程很多时候也比结果更有意义。比如,看悬疑剧的乐趣在于了解事件发展的经过,神探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线索找出真凶。结果如何虽然重要,但这中间推理的过程才是精髓所在,否则电视剧拍两集就够了――草草开头,匆匆大结局;比如坐出租车,如果司机把你顺利送达目的地,却绕了大半个城市,你依然会觉得他丧失职业道德;再比如一对热恋的情侣,男女双方总是会不厌其烦地问:你喜欢我什么?即使他们都笃定对方的真心,但依然觉得自己讨人欢心的理由很重要。否则,他喜欢她温柔时的样子,她却以为他喜欢自己张扬的个性,不小心过分“扬短避长”,那才真是阴差阳错,得不偿失。


相关文章

  • 幼儿园兴趣班误区你走入了哪个
  • 幼儿园兴趣班误区你走入了哪个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 ...查看


  • 频数与频率教学反思
  • 篇一: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频数 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 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 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 求 1.通过统计数据, 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 ...查看


  •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 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 ...查看


  •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教学内容]:2015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 ...查看


  • 新生辩论赛题目
  • 新生辩论赛题目 该不该修复圆明园 长生不老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姚明和刘翔哪个更适合做中国的旗手 地方方言需不需要保护 与谁同行比去哪里更重要 性教育是科学教育还是道德教育 知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取消五一黄金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上海是 ...查看


  •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 <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什么是面积>,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分析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评价分析5.板书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 ...查看


  • 司法制度论文
  • 司法公正 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同时也是法制国家,主张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法律不只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治国的方针,由此可见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法律有一些大致的认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法律的准 ...查看


  • 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风险
  • 作者简介: 李达,谷安天下公司顾问兼项目经理.在金融.证券.保险.电信和能源行 业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擅长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各项 实施与咨询工作.对ISMS建设和各类风险评估工作有独特的见解. 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可能很 ...查看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