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聚焦512(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反思)

印 度 聚 焦

第512期 2014年3月18日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反思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一、印度当局错估形势

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

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 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

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 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

二、印度军队指挥混乱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

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Dhola) 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 Kaul) 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

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 Tewary) 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

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 Gopal) 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三、顽强作战的印度士兵

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印度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如今50多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地方。近年来,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2013年两国总理成功实现互访,2014年又被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或许在未来有一天,经过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对于中国人而言,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战斗在喜玛拉雅山地的中国军人,正是由于他们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才保证了中国国土没有进一步被蚕食。

印 度 聚 焦

第512期 2014年3月18日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反思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一、印度当局错估形势

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

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 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

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 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

二、印度军队指挥混乱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

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Dhola) 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 Kaul) 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

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 Tewary) 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

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 Gopal) 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三、顽强作战的印度士兵

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印度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如今50多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地方。近年来,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2013年两国总理成功实现互访,2014年又被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或许在未来有一天,经过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对于中国人而言,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战斗在喜玛拉雅山地的中国军人,正是由于他们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才保证了中国国土没有进一步被蚕食。


相关文章

  • 中印边界问题浅谈
  • 1962年中国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核心提示 :1962年,面对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的挑衅和运用蚕食政策强占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发装备落后的印军被解放军迅速分割围歼,中国军队取得了此次自卫反击战全面的军事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1 ...查看


  • 试析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作战目的
  • [摘 要] 在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作战目的既是为了反击印度的侵略扩张,更是为了谋求政治上的有利态势.具体说,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坚持以打促谈,确保战略力量的合理运用:二是打击反华势力,扭转困顿不利的国际局面:三是展示国威军 ...查看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60 年,基本处于 和平建设环境, 和平建设环境,但也经历了数场较短时期的 局部战争或军事冲突,大致有: 局部战争或军事冲突,大致有:援越抗法战 抗美援朝战 ...查看


  • 探讨中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
  • 题目(中) -探讨中国藏南领土争端问题 (英) Rise and Expansion-Exploring the Chinese South Tibetan Territorial Dispute 浅析印度军事崛起和扩张的地缘影响 --探讨 ...查看


  • 危机外交中的国内政治因素
  • 摘要在1959-1962年的中印危机中,印度国内政治扮演着一个悲情角色.官僚政治的权力之争和派系互动,使得尼赫鲁的中印危机管理战略实际上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在中印边界危机事件爆发后,尼赫鲁出于维护自己国内政治地位的需要,决定公布中印两国 ...查看


  • 中印领土争端--班公湖地区
  • 班公湖地图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地理位置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查看


  • 中国领土纷争
  • 克什米尔(克什米尔语:कशमीर,ريمشك,英语:Kashmir),又称喀什米尔,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亚北部的交界处)的一个地区,曾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面积22万8,478平方公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英国 ...查看


  • 中国的宽容让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得寸进尺
  • 中国的宽容让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得寸进尺 2015-07-02 邱 林 "印中准备好加快边界谈判",印度舆论场流传着这样一条信息.中国和印度政府同意在7月9至10日于俄罗斯乌法召开的第七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间隙举行一场&qu ...查看


  • 中印边界问题
  • 遗忘的土地 ------论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 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