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

题目(中) —探讨中国藏南领土争端问题

(英) Rise and Expansion-Exploring the Chinese South Tibetan Territorial Dispute

浅析印度军事崛起和扩张的地缘影响

——探讨中国藏南领土争端问题

摘要: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 )是一条由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1914年勘察边界时划的一条英印和西藏的非法边界,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主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进印度。中国历届政府均对此条边界不予承认。1962年,中国与印度就藏南归属问题爆发边境战争。1987年,中印两军再次就领土问题在边界对峙,一度处于战争的边缘。时至今日,藏南地区仍大部处于印度控制之中。面对一个日益崛起、推行野心勃勃军事现代化计划的印度,如何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化解中国西南方向上的地缘压力,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日益重要。

关键字:印度 藏南 麦克马洪线 领土争端 崛起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缘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藏处于无人控制的混乱局面,英国殖民者认为这是从中印边界东段向喜马拉雅山脉进行扩张的大好机会,于是,英印政府派遣“讨伐队”对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派出大批测量探险队,化装成商人、探险旅行者,窜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秘密进行大量侦

察、测绘等活动,为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划一条侵占中国西藏大片领土的所谓印藏边界线作技术准备。

1914年3月,英印政府为实现其侵略企图,阴谋策划中国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西藏地方代表三方参加“西姆拉”会议,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殖民当局之阴谋未能得逞。然而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威逼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侵占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与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定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麦克马洪划定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具有丰富矿物、生物及水利资源的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马拉雅山麓足部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脊。[1]

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北洋政府并未获悉,中国历届政府从未给予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承诺并未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以“达赖十三世和噶夏政权未给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任何划界的授权”为由,对“麦线”也不承认。深知“麦线”的非法性,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予公开。

时隔20多年后,英印政府于1938年采取伪造证据的手法,于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中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

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

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使用1929年原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伪本中,出现了有关“麦线”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下令将原版本大量销毁,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见附图1)

由此可见,是英印政府为中印两国种下边界纠纷的祸根。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二十世纪之前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跳板,意图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附图1:麦克马洪线和中印传统边界线)

二:获取独立后印度政府对于藏南问题的态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其首任总理尼赫鲁便开始实施其所谓 “大印度联邦”构想。1947年3月,并未完全掌权的印度临时政府就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巨幅亚洲地图,其中竟将西藏从中国版图割裂开来,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噶夏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同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军乘中国于朝鲜战场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尼赫鲁1954年10月访华归国后,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 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进行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2]

1959年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将西藏作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使他不能承认失败。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拒绝了中国政府为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三:中印边界战争及中方战略方针

印度当局选择在1962年进行边界挑衅,挑起战争,是基于其对中国当时国内局势和国际环境所进行判断后做出的决策。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无法支持边防部队进行一场战争;二是认为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当局窜犯我东南沿海,已牵制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防务因此空虚;三是认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即使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孤立无援”;四是认为它充当反华急先锋,会得到美国、苏联等国的援助。所以,它认定此时是在中印边界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选择了军事行动。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声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

7、18两日,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3]

印度方面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 (见附图2)

(附图2:中印战前边境军事力量对比图)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总共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

军原是从属于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作战的印度第4师号称“王牌部队”,曾在二战北非战场挫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第114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中国边防部队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7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防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

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后,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战役全歼印军第7旅及其他1部,俘虏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在西线,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新疆边防部队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4]

中国边防部队于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却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同时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

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 “紧急情况”内阁,公开向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并继续向边境地区增兵。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中央认识到,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进行第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型。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仍陷于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当日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于21日占领吉莫山口、比里山口一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官兵5200余人。

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斯潘古尔湖西侧,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印军的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

点,威胁阿里纵深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守敌于19日溃逃,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为了促成三项建议的实现,早日实现和谈,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全部印军战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近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共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驱逐了入侵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5]

四:中印战争至冷战结束前后印度的军事战略导向

英国殖民者和平移交政权使印度获得了民族独立,相比起来,

中国人民获取民族独立的过程则更加沉重,印度没有经历数十年的战争洗礼,国内的经济建设由于曾成为殖民地的缘故发展较快。作为第一届印度政府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在建立印度民主制度、制定兼收东西方成果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大政方面, 的确有值得称赞的一面,然而, 这位名门出身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自幼在英国接受西式教育, 其思想基本西化。正因如此, 尼赫鲁在接受英国移交政权的同时, 很大程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的扩张惯性, 加上印度“家底”表面比较殷实,更加滋长了其地区霸权野心。早在1934 年,尼赫鲁在《自传》里就写道: “我个人对于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 我认为将会建立一个联邦, 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缅甸和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尼赫鲁这种由来已久的“大印度联邦”的扩张梦想, 是不会因为短暂的挫败而放弃的。在判定国防安全战略时, 其始终把西邻的巴基斯坦视为直接威胁, 把北邻的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1964年印度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扩军计划”规定, 国家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51 %用作军费, 扩充兵员, 更新装备。1969 年又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第二个“五年扩军计划”。70 年代中期, 两个“五年扩军计划”完成后, 印度三军武器装备已全部更新, 雄踞整个南亚次大陆。尼赫鲁死后继任的历届印度政府, 尽管在政治经济政策上朝野各政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歧视然而, 在印度扩军问题上各党派形成从来没有过的一致。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束, 是印度军事扩张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不仅打败了宿敌巴基斯坦, 把它肢解为东西两部, 使巴基斯坦失去东巴的战略侧翼, 处于军事上极不利的

地位, 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格局失衡, 使印度在该地区确立了霸主地位。印度下一步战略就是把势力伸向印度洋。首先, 印度要发展强大的远洋海军。印度外交家K ·潘尼迦在其所著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毫不掩饰地指出: “谁控制了印度洋, 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 印度的前途如何, 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家有密切关系。” [6]可见印度洋对印度的重要性, 而印度迈向印度洋就意味着印度的军事战略开始转向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蓝海海洋战略。印度不希望苏联及其他大国控制印度洋, 也不愿看到一个大国控制波斯湾。为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建立世界级的海军”。印度于1978年实施海军20年发展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扩大海军规模的同时,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威慑力的远详海军。80年代初, 印度完成了对原有“维克兰特”号小航母现代化改装后, 继而又在80年代中期, 以6000万英镑从英国购进“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改名为“维拉特”号。到90年代初, 印度海军总兵力达到5.15万人, 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除了美、俄、英、法外, 在印度海域里别无对手。其次, 印度政府根据印度洋战略的实施需要, 把印度空军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建立一支能有效配合陆海军作战, 具全方位空中支援、纵深打击、战略机动和综合防空能力的空中作战力量。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空军装备高性能的先进作战飞机, 走了一条既便捷又实惠的“特许仿制”之路, 印度在冷战时期推行的一套所谓不结盟外交政策, 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反华活动, 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青睐, 左右逢源, 经济上和军事上获益非浅。目前印度空军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 在

南亚次大陆是首屈一指的, 号称“世界第四大空军”。再次, 印度在推行海洋战略, 加速发展海军和空军的同时, 没有忽视印度的第一兵种陆军, 因为最终决定南亚主要战场的胜负还要靠陆军, 而海洋战略的实施只能以南亚次大陆安全为前提, 这就需要一支既能抵御西面巴基斯坦的先发制人进攻或可以先发制人攻击的, 又能在北面中印边境保持一支优势的威慑力量。为此, 作为地区大国必须拥有一支有足够实力的强大陆军。印度自独立以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 陆军规模己达110万人。拥有全套苏式武器装备的印度陆军在数量上仅次于美、俄、中三国, 居世界第四位。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使印度在三次印巴战争中占据上风,在中印边界也一直保持局部优势,阻遏中国武力收回藏南。

五:冷战后印度军事发展新动向

冷战结束后, 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观也随之重新定位,但是由于印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主要发展方向基本未变。印度一直自认为亚洲强国, 负有领导和促进该地区发展与稳定的责任。近年来印度经济迅速崛起, 与美、俄等大国关系发展迅速, 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目前印度对其国家安全环境的基本判断是: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来说对印度是有利的, 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是西部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长期与印度为敌, 对印度的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 是其现实的主要作战对手。在此判断下, 印度始终以优势兵力保持对巴基斯坦的进攻态势,

时刻准备与巴基斯坦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腹地, 是中东、中亚的战略交汇点, 控制该地可为印度势力在陆上的扩展提供绝佳的地缘优势,因此, 摧毁或控制巴基斯坦是印度近期和长远战略利益的基本目标, 这也是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进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北方的中国。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有所改善, 但是印度仍把中国视为主要潜在威胁。印度认为, 中印两国意识形态不同, 战略利益不符, 存在根本利益矛盾。两国边境地区有约12. 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是中印两国关系的死结,一旦中国政府态度趋于强硬,该地区随时有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其次,印度认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对印度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是企图“孤立和包围”印度为目的的,构成对印度的“C 型”包围圈。在此观念指导下, 印度在中印边境建立了大纵深、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确保对中国的有效威慑。美、俄等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对印度的安全构成间接威胁。同时印度认为本国不仅受到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直接现实核威胁, 而且受到印度洋外来势力和中西亚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的潜在核威胁。这就要求印度以强大的海陆空三军实力为后盾, 加速发展核武器, 对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诸国, 特别是巴基斯坦实施常规威慑和核威慑, 要达到这一战略目的, 发展核武器是一张王牌。冷战过后,印度加速发展核武器,不仅对南亚, 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印度在运载工具的研究上也获得很大进展。1994年10月,印度用自制的PSLV22D 运载火箭将一颗地球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印度成为继美、俄、中、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在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印度研发了包括“烈火”、“大地”等一系列弹道导弹,战略威慑和投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中印未来军事关系及藏南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体来看, 中印关系近年来是较为平稳的。中国并没有把印度当成目前主要和潜在的危险, 两国还经常在国际事务上相互支持和合作, 双方都在寻找国际事务合作的共同点。在最为敏感的边界问题上, 自两国政府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以来, 中印边界地区一直保持了较为的态势, 尤其是中方一直采取较为克制的态度。由于领土纠纷和地缘政治原因,印度长期把中国看作其主要作战对象之一, “北防中国”是印度政策制定者的一致认识, “中国威胁论”是印度迈进核门槛的最重要借口。印度声称, 之所以在2003年再次进行一系列导弹试验, 正是因为中国在西藏和缅甸部署了针对印度的导弹, 印度才不得不加速研发“烈火3型”导弹。由于南亚地区战略态势已完全倒向印度,所以印度不遗余力的全面加强军事实力是以中国为主要潜在敌人的。鉴于中印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 印度对中国的潜在威胁主要集中在印度的导弹攻击和海上,陆上和空中次之。从陆地来看, 印度—直在中印边境地区争议边界线扩军备战, 努力获取整体和各主要战役方向的军事优势。当前印度已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

相结合、一线部队和战役预备队相配套的纵深梯次攻防体系; 同时, 全面改善武器装备, 大大提高了山地部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 以及空军夺取制空权、破坏我后勤补给线、打击我西南地区纵深目标的能力。在边境各战役方向, 印军按战时要求建成了较完善的公路、通信、前沿工事、炮兵阵地、机场机坪、情报侦察和后勤供应体系, 而且还在纵深地区建立了“支援基地”和“第二线防御阵地”。

印军在边境地区的作战部署已对我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如果中印两国发生冲突, 导弹攻击将是双方最有可能进行的战争模式, 印度现有烈火1(射程1450公里)、2 型(射程2200 公里) 、“阿格尼”型(射程3500 公里) 等中近程地对地弹导弹一批, 可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和中国黄河以南地区。烈火3 导弹的射程为3000 多公里, 可携带一枚重达1吨的核弹头。以印度现役的弹道导弹的攻击范围可达到中国的西北、西南等广大地区, 三峡和香港等战略要地也在范围之内, 印度已向俄罗斯购入了一批S - 300V 型反导系统, 还向以色列购买了两套EL/ M - 2080型预警雷达, 反导能力虽然有限, 仍可有效消减中国DF-11 、DF-15和DF -21等一大批战术导弹的攻击优势。[7]另外, 印度空军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实力可居世界第四。印度空军装备各型飞机1629 架, 其中包括拥有幻影—2000H 和苏—30MKI 等先进的最新—代作战飞机。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空军的主要战机均可携带核武器。印度加强空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战略性威慑防空”, 即印度空军不仅须承受住敌对国最初的攻击, 而且应有现代化技术和高性能的远程飞机, 通过空中加油, 延长空中作战时间, 对入侵之敌有大纵深

和远距离的反击作战能力。从海洋来看, 印度政府以维护海洋权益为借口, 大力发展海上力量。目前印度海军已基本具备了以航母和潜艇为核心的中、远海域控制和作战能力。但印度军方已不满足于“南亚和印度洋大国”的称号, 野心勃勃地准备冲出印度洋, 迈向世界, 其首选目标就是南中国海。

那么面对一个整军扩张的印度,中印两国是否会发生摩擦?我认为,中印发生大规模冲突乃至核战争的几率非常之小。首先,对于中国,中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对于领土的诉求没有对于和平发展环境的诉求强烈,而且面对周边复杂的地缘态势,西北和东南是中国优先考虑的发展方向,西南地区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是符合中国总体战略利益的。同时,中国的能源动脉通过印度洋,一旦中印交恶,由于巴基斯坦和缅甸的港口还未完全投入使用,中国的海上能源线随时可能被印度切断,而解放军海军由于缺乏后勤补给无法与印度海军呢长时间作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会在中印边界保持一种守势。对于印度,在中国内部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不会对我有进一步的领土要求,其在藏南地区的武装力量主要是维护既得领土利益,同时在东翼防守,阻止解放军在印巴发生冲突时进行侧翼进攻。印度受以下几个因素的擎肘,暂时不会主动对中国进行进攻。一:印度同样处在战略发展期,发展基础较薄弱,不愿主动挑起一场战争破坏原有的发展步伐。二: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离中印边界较近,一旦发生战争,印度承受的成本可能远比中国大,因为印度的远程弹道导弹远远不如中国西南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数量多,而且印度

缺乏中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力量。三:印度国内的分离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远比中国严重。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印度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分离倾向。在印度的西北地区,有伊斯兰分离主义分子,东北地区,有少数民族分离主义分子,其武装力量不容小觑,多次重创印度正规武装部队和地方警察部队。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分离主义分子不像中国的疆独、藏独等受国际社会关注。一旦中印开战,这些分离主义分子肯定会借机独立,分散印军兵力。四:印度一旦和中国交恶,由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很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形势。五:由于印军主战装备多为进口,如果中印开战,武器输出国很可能保持中立,如果印军无法得到配件,很多先进的装备将无法使用,这将会很大程度消减印军的战斗力。六:由于印度文职政府和军方的特殊关系,如果爆发战事,印度将会缺乏中国这样有效的垂直指挥,从而降低作战效率。所以,尽管美、俄等大国出于制衡、遏制中国的需要极力拉拢印度,怂恿印度成为美国对华“C 型”包围圈的一部分,但是印度绝不敢贸然对华作战。

那么,中国将会如何解决藏南问题呢?我认为,以中印目前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比,和平谈判暂时不会取得任何进展,尤其是印度政府是民选政府,在这种涉及领土的问题上是不会作出任何让步的,否则将会面临国内巨大的压力而倒台。但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会看到,中国对于未来的印度发展具有无可替代和重大的作用,然而因为有领土纠纷,中印关系不会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政府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言而不谈”,保持对于藏南的主权要求,潜心发展自身实力,因

为除非要回全部藏南领土,否则任何妥协都可能是致命的,对于中国解决与他国的领土纠纷的影响都会是不利的。而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如果中印签署和平协议,其划界对于中国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中国目前与印度在边界维持一种“恐怖的平衡”,还有可能在未来收回全部藏南失地。

印度的武装力量位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是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印度是世界上第六个核国家, 并已跻身于七大空间强国之列, 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工业化程度居世界第十位。印度的军事实力更不是徒有虚名, 人口近10 亿的如此一个大国在中国近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 印度军事战略的扩张性和威慑性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但是印度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综上所述, 印度有实力对中国构成现实威胁, 中国必须居安思危。对中国来讲, 必须早作准备, 从经济和技术上压倒对方, 尽量加大各方面的优势, 是当务之急。中印两国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更不用说核战争了。两国明白, 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将导致灭族之国的危险, 因此核武器反而使南亚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和平。

鉴于印度目前仍然还在崛起之中, 因而对当前亚洲现有的战略格局还不会带来多大变化或是冲击。它自身蓬勃发展的势头表明, 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格局很快将会出现微妙的变化。但是,这种蓬勃的发展能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中国应对印度的挑战应把眼光放长远,把握局势,将将藏南乃至南亚地区的战略态势向有利于中国的方

向扭转。

参考文献:

[1].邱美荣. 边界功能视角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2):23-32

[2].赵干城.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J].南亚研究季刊,2010,(1):16-22

[3].赵干城.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J].南亚研究季刊,2010,(1):16-22

[4].费昭珣. 迈向“一等军事强国”的印度和中印军事关系. [J].南亚研究季刊,2006,(3):86-96

[5].沈元加.90年代美印俄=战略规划的比较. [J].南亚研究季刊,1997,

(2):30-41

[6].胡志勇. 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与影响. [J].国际观察,2005,(2):61-67

[7].叶军南. 印度扩张的三大经济支柱. [J].国际民生,2001(12):50-53

A Shallow Analyses into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Indian

M ilitary’s Rise and Expansion-Exploring the Chinese

South Tibetan Territorial Dispute

Liu Si

(Social science experimental clas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MAC mahjong frontline was printed by the British Indian government foreign minister McMahon illegally in 1914 when doing a boundary reconnaissance between Tibet and India, which enables the Indian authorities enlarge its territory by occupying about 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land that traditional Tibetan authorities have

sovereignty on. China's previous governments do not recognize this ridiculous border. In 1962, China and India were in a war over the south Tibetan belonging problem. In 1987, again the two armie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were once at the edge of war upon border confrontation. Today, the most of south Tibetan areas are still under Indians control. Faced with a rising India with the ambitiou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lan, how to safeguarding our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dissolve geo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direction of southwest really means to China's increasingly peaceful rise .

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孙子兵法》中这样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国富军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较有安全感,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可谓是近代以来大国中较差的一个,我们与诸多国家存在着领土、领海纠纷,与一些国家存在着结构性利益冲突,战争在很多时候离我们并不遥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担负着和平时期建设家园、危难时刻保卫国家的艰巨使命,所以学习《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浙江大学的育人目标即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袖型人才”,领袖人才应该具有竞争意识,更应有竞争智慧。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在竞争中胜人一筹,靠的就是谋略和胆识,我们在《军事理论》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经典的军事战例,更学会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维度。很高兴能看到褚老师在百忙之中怀着极大的热情向我们传授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精华,而风趣的讲课风格和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就像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实地战场,把我们带入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殿堂。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会继续支持、关注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题目(中) —探讨中国藏南领土争端问题

(英) Rise and Expansion-Exploring the Chinese South Tibetan Territorial Dispute

浅析印度军事崛起和扩张的地缘影响

——探讨中国藏南领土争端问题

摘要: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 )是一条由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1914年勘察边界时划的一条英印和西藏的非法边界,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主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进印度。中国历届政府均对此条边界不予承认。1962年,中国与印度就藏南归属问题爆发边境战争。1987年,中印两军再次就领土问题在边界对峙,一度处于战争的边缘。时至今日,藏南地区仍大部处于印度控制之中。面对一个日益崛起、推行野心勃勃军事现代化计划的印度,如何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化解中国西南方向上的地缘压力,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日益重要。

关键字:印度 藏南 麦克马洪线 领土争端 崛起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缘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藏处于无人控制的混乱局面,英国殖民者认为这是从中印边界东段向喜马拉雅山脉进行扩张的大好机会,于是,英印政府派遣“讨伐队”对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以及所谓订立契约,派出大批测量探险队,化装成商人、探险旅行者,窜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秘密进行大量侦

察、测绘等活动,为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划一条侵占中国西藏大片领土的所谓印藏边界线作技术准备。

1914年3月,英印政府为实现其侵略企图,阴谋策划中国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西藏地方代表三方参加“西姆拉”会议,企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殖民当局之阴谋未能得逞。然而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威逼利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侵占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与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定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麦克马洪划定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具有丰富矿物、生物及水利资源的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马拉雅山麓足部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脊。[1]

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北洋政府并未获悉,中国历届政府从未给予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承诺并未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以“达赖十三世和噶夏政权未给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任何划界的授权”为由,对“麦线”也不承认。深知“麦线”的非法性,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予公开。

时隔20多年后,英印政府于1938年采取伪造证据的手法,于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中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

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

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使用1929年原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伪本中,出现了有关“麦线”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下令将原版本大量销毁,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见附图1)

由此可见,是英印政府为中印两国种下边界纠纷的祸根。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二十世纪之前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跳板,意图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对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附图1:麦克马洪线和中印传统边界线)

二:获取独立后印度政府对于藏南问题的态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其首任总理尼赫鲁便开始实施其所谓 “大印度联邦”构想。1947年3月,并未完全掌权的印度临时政府就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巨幅亚洲地图,其中竟将西藏从中国版图割裂开来,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噶夏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同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军乘中国于朝鲜战场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更令人惊讶的是,尼赫鲁1954年10月访华归国后,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 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进行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2]

1959年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将西藏作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使他不能承认失败。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拒绝了中国政府为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三:中印边界战争及中方战略方针

印度当局选择在1962年进行边界挑衅,挑起战争,是基于其对中国当时国内局势和国际环境所进行判断后做出的决策。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无法支持边防部队进行一场战争;二是认为美国一直支持台湾当局窜犯我东南沿海,已牵制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防务因此空虚;三是认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即使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孤立无援”;四是认为它充当反华急先锋,会得到美国、苏联等国的援助。所以,它认定此时是在中印边界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选择了军事行动。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声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

7、18两日,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3]

印度方面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 (见附图2)

(附图2:中印战前边境军事力量对比图)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战(10月20日至28日)

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总共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

军原是从属于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作战的印度第4师号称“王牌部队”,曾在二战北非战场挫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第114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中国边防部队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7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防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

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后,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战役全歼印军第7旅及其他1部,俘虏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在西线,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新疆边防部队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4]

中国边防部队于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却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同时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

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 “紧急情况”内阁,公开向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并继续向边境地区增兵。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中央认识到,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进行第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作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型。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仍陷于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当日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于21日占领吉莫山口、比里山口一线。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官兵5200余人。

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斯潘古尔湖西侧,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印军的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

点,威胁阿里纵深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守敌于19日溃逃,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为了促成三项建议的实现,早日实现和谈,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全部印军战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近1个月,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共歼灭侵印军8900余人,我军共伤亡2400余人。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驱逐了入侵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5]

四:中印战争至冷战结束前后印度的军事战略导向

英国殖民者和平移交政权使印度获得了民族独立,相比起来,

中国人民获取民族独立的过程则更加沉重,印度没有经历数十年的战争洗礼,国内的经济建设由于曾成为殖民地的缘故发展较快。作为第一届印度政府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在建立印度民主制度、制定兼收东西方成果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大政方面, 的确有值得称赞的一面,然而, 这位名门出身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自幼在英国接受西式教育, 其思想基本西化。正因如此, 尼赫鲁在接受英国移交政权的同时, 很大程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的扩张惯性, 加上印度“家底”表面比较殷实,更加滋长了其地区霸权野心。早在1934 年,尼赫鲁在《自传》里就写道: “我个人对于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 我认为将会建立一个联邦, 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缅甸和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尼赫鲁这种由来已久的“大印度联邦”的扩张梦想, 是不会因为短暂的挫败而放弃的。在判定国防安全战略时, 其始终把西邻的巴基斯坦视为直接威胁, 把北邻的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1964年印度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扩军计划”规定, 国家每年拿出财政支出的51 %用作军费, 扩充兵员, 更新装备。1969 年又制定了更加雄心勃勃的第二个“五年扩军计划”。70 年代中期, 两个“五年扩军计划”完成后, 印度三军武器装备已全部更新, 雄踞整个南亚次大陆。尼赫鲁死后继任的历届印度政府, 尽管在政治经济政策上朝野各政党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歧视然而, 在印度扩军问题上各党派形成从来没有过的一致。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束, 是印度军事扩张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不仅打败了宿敌巴基斯坦, 把它肢解为东西两部, 使巴基斯坦失去东巴的战略侧翼, 处于军事上极不利的

地位, 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格局失衡, 使印度在该地区确立了霸主地位。印度下一步战略就是把势力伸向印度洋。首先, 印度要发展强大的远洋海军。印度外交家K ·潘尼迦在其所著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中毫不掩饰地指出: “谁控制了印度洋, 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 印度的前途如何, 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家有密切关系。” [6]可见印度洋对印度的重要性, 而印度迈向印度洋就意味着印度的军事战略开始转向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蓝海海洋战略。印度不希望苏联及其他大国控制印度洋, 也不愿看到一个大国控制波斯湾。为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建立世界级的海军”。印度于1978年实施海军20年发展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扩大海军规模的同时,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威慑力的远详海军。80年代初, 印度完成了对原有“维克兰特”号小航母现代化改装后, 继而又在80年代中期, 以6000万英镑从英国购进“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改名为“维拉特”号。到90年代初, 印度海军总兵力达到5.15万人, 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除了美、俄、英、法外, 在印度海域里别无对手。其次, 印度政府根据印度洋战略的实施需要, 把印度空军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建立一支能有效配合陆海军作战, 具全方位空中支援、纵深打击、战略机动和综合防空能力的空中作战力量。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空军装备高性能的先进作战飞机, 走了一条既便捷又实惠的“特许仿制”之路, 印度在冷战时期推行的一套所谓不结盟外交政策, 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反华活动, 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青睐, 左右逢源, 经济上和军事上获益非浅。目前印度空军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 在

南亚次大陆是首屈一指的, 号称“世界第四大空军”。再次, 印度在推行海洋战略, 加速发展海军和空军的同时, 没有忽视印度的第一兵种陆军, 因为最终决定南亚主要战场的胜负还要靠陆军, 而海洋战略的实施只能以南亚次大陆安全为前提, 这就需要一支既能抵御西面巴基斯坦的先发制人进攻或可以先发制人攻击的, 又能在北面中印边境保持一支优势的威慑力量。为此, 作为地区大国必须拥有一支有足够实力的强大陆军。印度自独立以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 陆军规模己达110万人。拥有全套苏式武器装备的印度陆军在数量上仅次于美、俄、中三国, 居世界第四位。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使印度在三次印巴战争中占据上风,在中印边界也一直保持局部优势,阻遏中国武力收回藏南。

五:冷战后印度军事发展新动向

冷战结束后, 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观也随之重新定位,但是由于印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主要发展方向基本未变。印度一直自认为亚洲强国, 负有领导和促进该地区发展与稳定的责任。近年来印度经济迅速崛起, 与美、俄等大国关系发展迅速, 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目前印度对其国家安全环境的基本判断是: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来说对印度是有利的, 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是西部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长期与印度为敌, 对印度的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 是其现实的主要作战对手。在此判断下, 印度始终以优势兵力保持对巴基斯坦的进攻态势,

时刻准备与巴基斯坦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腹地, 是中东、中亚的战略交汇点, 控制该地可为印度势力在陆上的扩展提供绝佳的地缘优势,因此, 摧毁或控制巴基斯坦是印度近期和长远战略利益的基本目标, 这也是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进攻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北方的中国。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有所改善, 但是印度仍把中国视为主要潜在威胁。印度认为, 中印两国意识形态不同, 战略利益不符, 存在根本利益矛盾。两国边境地区有约12. 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是中印两国关系的死结,一旦中国政府态度趋于强硬,该地区随时有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其次,印度认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对印度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是企图“孤立和包围”印度为目的的,构成对印度的“C 型”包围圈。在此观念指导下, 印度在中印边境建立了大纵深、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确保对中国的有效威慑。美、俄等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对印度的安全构成间接威胁。同时印度认为本国不仅受到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直接现实核威胁, 而且受到印度洋外来势力和中西亚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的潜在核威胁。这就要求印度以强大的海陆空三军实力为后盾, 加速发展核武器, 对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诸国, 特别是巴基斯坦实施常规威慑和核威慑, 要达到这一战略目的, 发展核武器是一张王牌。冷战过后,印度加速发展核武器,不仅对南亚, 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印度在运载工具的研究上也获得很大进展。1994年10月,印度用自制的PSLV22D 运载火箭将一颗地球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印度成为继美、俄、中、法、日之后,

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在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印度研发了包括“烈火”、“大地”等一系列弹道导弹,战略威慑和投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中印未来军事关系及藏南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体来看, 中印关系近年来是较为平稳的。中国并没有把印度当成目前主要和潜在的危险, 两国还经常在国际事务上相互支持和合作, 双方都在寻找国际事务合作的共同点。在最为敏感的边界问题上, 自两国政府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以来, 中印边界地区一直保持了较为的态势, 尤其是中方一直采取较为克制的态度。由于领土纠纷和地缘政治原因,印度长期把中国看作其主要作战对象之一, “北防中国”是印度政策制定者的一致认识, “中国威胁论”是印度迈进核门槛的最重要借口。印度声称, 之所以在2003年再次进行一系列导弹试验, 正是因为中国在西藏和缅甸部署了针对印度的导弹, 印度才不得不加速研发“烈火3型”导弹。由于南亚地区战略态势已完全倒向印度,所以印度不遗余力的全面加强军事实力是以中国为主要潜在敌人的。鉴于中印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 印度对中国的潜在威胁主要集中在印度的导弹攻击和海上,陆上和空中次之。从陆地来看, 印度—直在中印边境地区争议边界线扩军备战, 努力获取整体和各主要战役方向的军事优势。当前印度已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了正规军和地方部队

相结合、一线部队和战役预备队相配套的纵深梯次攻防体系; 同时, 全面改善武器装备, 大大提高了山地部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 以及空军夺取制空权、破坏我后勤补给线、打击我西南地区纵深目标的能力。在边境各战役方向, 印军按战时要求建成了较完善的公路、通信、前沿工事、炮兵阵地、机场机坪、情报侦察和后勤供应体系, 而且还在纵深地区建立了“支援基地”和“第二线防御阵地”。

印军在边境地区的作战部署已对我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如果中印两国发生冲突, 导弹攻击将是双方最有可能进行的战争模式, 印度现有烈火1(射程1450公里)、2 型(射程2200 公里) 、“阿格尼”型(射程3500 公里) 等中近程地对地弹导弹一批, 可覆盖巴基斯坦全境和中国黄河以南地区。烈火3 导弹的射程为3000 多公里, 可携带一枚重达1吨的核弹头。以印度现役的弹道导弹的攻击范围可达到中国的西北、西南等广大地区, 三峡和香港等战略要地也在范围之内, 印度已向俄罗斯购入了一批S - 300V 型反导系统, 还向以色列购买了两套EL/ M - 2080型预警雷达, 反导能力虽然有限, 仍可有效消减中国DF-11 、DF-15和DF -21等一大批战术导弹的攻击优势。[7]另外, 印度空军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实力可居世界第四。印度空军装备各型飞机1629 架, 其中包括拥有幻影—2000H 和苏—30MKI 等先进的最新—代作战飞机。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空军的主要战机均可携带核武器。印度加强空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战略性威慑防空”, 即印度空军不仅须承受住敌对国最初的攻击, 而且应有现代化技术和高性能的远程飞机, 通过空中加油, 延长空中作战时间, 对入侵之敌有大纵深

和远距离的反击作战能力。从海洋来看, 印度政府以维护海洋权益为借口, 大力发展海上力量。目前印度海军已基本具备了以航母和潜艇为核心的中、远海域控制和作战能力。但印度军方已不满足于“南亚和印度洋大国”的称号, 野心勃勃地准备冲出印度洋, 迈向世界, 其首选目标就是南中国海。

那么面对一个整军扩张的印度,中印两国是否会发生摩擦?我认为,中印发生大规模冲突乃至核战争的几率非常之小。首先,对于中国,中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对于领土的诉求没有对于和平发展环境的诉求强烈,而且面对周边复杂的地缘态势,西北和东南是中国优先考虑的发展方向,西南地区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是符合中国总体战略利益的。同时,中国的能源动脉通过印度洋,一旦中印交恶,由于巴基斯坦和缅甸的港口还未完全投入使用,中国的海上能源线随时可能被印度切断,而解放军海军由于缺乏后勤补给无法与印度海军呢长时间作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会在中印边界保持一种守势。对于印度,在中国内部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不会对我有进一步的领土要求,其在藏南地区的武装力量主要是维护既得领土利益,同时在东翼防守,阻止解放军在印巴发生冲突时进行侧翼进攻。印度受以下几个因素的擎肘,暂时不会主动对中国进行进攻。一:印度同样处在战略发展期,发展基础较薄弱,不愿主动挑起一场战争破坏原有的发展步伐。二: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域离中印边界较近,一旦发生战争,印度承受的成本可能远比中国大,因为印度的远程弹道导弹远远不如中国西南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数量多,而且印度

缺乏中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力量。三:印度国内的分离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远比中国严重。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印度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分离倾向。在印度的西北地区,有伊斯兰分离主义分子,东北地区,有少数民族分离主义分子,其武装力量不容小觑,多次重创印度正规武装部队和地方警察部队。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分离主义分子不像中国的疆独、藏独等受国际社会关注。一旦中印开战,这些分离主义分子肯定会借机独立,分散印军兵力。四:印度一旦和中国交恶,由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很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形势。五:由于印军主战装备多为进口,如果中印开战,武器输出国很可能保持中立,如果印军无法得到配件,很多先进的装备将无法使用,这将会很大程度消减印军的战斗力。六:由于印度文职政府和军方的特殊关系,如果爆发战事,印度将会缺乏中国这样有效的垂直指挥,从而降低作战效率。所以,尽管美、俄等大国出于制衡、遏制中国的需要极力拉拢印度,怂恿印度成为美国对华“C 型”包围圈的一部分,但是印度绝不敢贸然对华作战。

那么,中国将会如何解决藏南问题呢?我认为,以中印目前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比,和平谈判暂时不会取得任何进展,尤其是印度政府是民选政府,在这种涉及领土的问题上是不会作出任何让步的,否则将会面临国内巨大的压力而倒台。但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会看到,中国对于未来的印度发展具有无可替代和重大的作用,然而因为有领土纠纷,中印关系不会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政府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言而不谈”,保持对于藏南的主权要求,潜心发展自身实力,因

为除非要回全部藏南领土,否则任何妥协都可能是致命的,对于中国解决与他国的领土纠纷的影响都会是不利的。而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如果中印签署和平协议,其划界对于中国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中国目前与印度在边界维持一种“恐怖的平衡”,还有可能在未来收回全部藏南失地。

印度的武装力量位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是世界上第六个具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印度是世界上第六个核国家, 并已跻身于七大空间强国之列, 印度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工业化程度居世界第十位。印度的军事实力更不是徒有虚名, 人口近10 亿的如此一个大国在中国近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 印度军事战略的扩张性和威慑性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 但是印度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综上所述, 印度有实力对中国构成现实威胁, 中国必须居安思危。对中国来讲, 必须早作准备, 从经济和技术上压倒对方, 尽量加大各方面的优势, 是当务之急。中印两国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更不用说核战争了。两国明白, 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将导致灭族之国的危险, 因此核武器反而使南亚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和平。

鉴于印度目前仍然还在崛起之中, 因而对当前亚洲现有的战略格局还不会带来多大变化或是冲击。它自身蓬勃发展的势头表明, 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格局很快将会出现微妙的变化。但是,这种蓬勃的发展能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中国应对印度的挑战应把眼光放长远,把握局势,将将藏南乃至南亚地区的战略态势向有利于中国的方

向扭转。

参考文献:

[1].邱美荣. 边界功能视角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2):23-32

[2].赵干城.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J].南亚研究季刊,2010,(1):16-22

[3].赵干城.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J].南亚研究季刊,2010,(1):16-22

[4].费昭珣. 迈向“一等军事强国”的印度和中印军事关系. [J].南亚研究季刊,2006,(3):86-96

[5].沈元加.90年代美印俄=战略规划的比较. [J].南亚研究季刊,1997,

(2):30-41

[6].胡志勇. 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与影响. [J].国际观察,2005,(2):61-67

[7].叶军南. 印度扩张的三大经济支柱. [J].国际民生,2001(12):50-53

A Shallow Analyses into Geopolitical Influence of Indian

M ilitary’s Rise and Expansion-Exploring the Chinese

South Tibetan Territorial Dispute

Liu Si

(Social science experimental clas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MAC mahjong frontline was printed by the British Indian government foreign minister McMahon illegally in 1914 when doing a boundary reconnaissance between Tibet and India, which enables the Indian authorities enlarge its territory by occupying about 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land that traditional Tibetan authorities have

sovereignty on. China's previous governments do not recognize this ridiculous border. In 1962, China and India were in a war over the south Tibetan belonging problem. In 1987, again the two armie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were once at the edge of war upon border confrontation. Today, the most of south Tibetan areas are still under Indians control. Faced with a rising India with the ambitiou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lan, how to safeguarding our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dissolve geo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direction of southwest really means to China's increasingly peaceful rise .

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孙子兵法》中这样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国富军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较有安全感,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可谓是近代以来大国中较差的一个,我们与诸多国家存在着领土、领海纠纷,与一些国家存在着结构性利益冲突,战争在很多时候离我们并不遥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担负着和平时期建设家园、危难时刻保卫国家的艰巨使命,所以学习《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浙江大学的育人目标即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袖型人才”,领袖人才应该具有竞争意识,更应有竞争智慧。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在竞争中胜人一筹,靠的就是谋略和胆识,我们在《军事理论》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经典的军事战例,更学会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维度。很高兴能看到褚老师在百忙之中怀着极大的热情向我们传授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精华,而风趣的讲课风格和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就像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实地战场,把我们带入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殿堂。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会继续支持、关注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中印领土争端--班公湖地区
  • 班公湖地图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地理位置 班公湖又称错木昂拉红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查看


  •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
  •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 -孙义才 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不论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大国都开展了不同的策略来发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其中,美国和中国是最起眼的两国.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后继乏力:量化宽松政策搅乱全球 ...查看


  • 信息化战争-小论文
  • [ 信息化战争 小论文] 中国与印度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分析 摘要:中印两国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两股重要的力量,两国之间未来是否存在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本文从利益冲突.国家战略.军事实力对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给出了在信息化战争时代 ...查看


  • 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
  • 中印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向分析 作者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外交.中国安全环境以及国际关系等.先后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 ...查看


  • 中印高铁项目,中国没什么好高兴的
  • 中印高铁项目,中国没什么好高兴的 2014-11-26 12:39:48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12777 次 | 评论 14 条 中印高铁项目,中国没什么好高兴的 鲁直 据路透社11月25日报道,印度铁道部当天表示,印度本周将与中国 ...查看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九次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60 年,基本处于 和平建设环境, 和平建设环境,但也经历了数场较短时期的 局部战争或军事冲突,大致有: 局部战争或军事冲突,大致有:援越抗法战 抗美援朝战 ...查看


  •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 ...查看


  • 中印边界问题浅谈
  • 1962年中国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核心提示 :1962年,面对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的挑衅和运用蚕食政策强占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发装备落后的印军被解放军迅速分割围歼,中国军队取得了此次自卫反击战全面的军事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1 ...查看


  • 不看不知道:一个局外人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 战略亚洲2011-12:亚洲对其力量提升之回应--中国和印度.这是战略亚洲系列第11卷的内容,探索主要的亚洲国家及地区对中国和印度实力提升的响应.NBR与战略亚洲的特约作者M.Taylor Fravel 对话,他还是国立亚洲研究助理,麻省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