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 国民性 间人主义 自我意识 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④协调意识:日本人很注意集团内部的协调配合,意见相同者之间关系甚密,有排除异己
的倾向。
1967年,中根千枝发表了『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講談社)。本书名可以译为《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书中指出,日本社会属于上下有序、等级观念很强的纵向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该人所具有的资格,而主要看该人的所属机关。这样,日本人无形中就产生了依附自己所属机关的思想,形成了狭隘的集团意识和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人视自己所属的集团为“内”,其他均看作是“外”。广义地说,日本人视自己的国家为“内”,视日本以外均为“外”。 1970年,石田雄发表了『日本の政治と文化·同調と競争』(東京大学出版会)。日语的「同調」,可以理解为中文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等意思,「同調競争」的意思是“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开展竞争”。集团内部的紧密团结可以增强对外的竞争意识,反之,来之外界的威胁和压力也可以增强内部团结。在集团内部提倡协调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对集团的忠诚意识,要求人们要以集团利益为最高价值,展开协调竞争。这种环境和氛围,培养了日本人主动与他人步调一致协调配和的意识。
1971年,土居健郎发表了『「甘え」の構造』(弘文堂)。日语「甘え」是动词「甘える」的名词形,主要表达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一般可以翻译为中文的“取宠”“撒娇”“娇惯”等意思。本书主要讲述日本人的母子关系这种互相紧紧依赖的心理,反映在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即使在长大成人以后,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以依赖母亲的心态寻求安定和平稳。说明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互相依赖的和取悦于对方心态很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而言,日本人依附心理严重,在集体生活中,日本人希望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以求得自身安
1973年,間宏撰写出版了『日本的経営―集団主義の功罪』(日本経済新聞社)。书中
指出,日本人「集団優先」的意识很强。日本人把个人和集体看作是一体关系,把个人置身于集体之中,把个人的安危冷暖寄托于集体,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日本人的这种团队精神,和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其本质的不同。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是要求人们不顾个人安危为集体事业而献身。而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为了借助集
体的力量保全自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种狭隘的集体主义意识,不能相提并论。
1984年,林周二发表了『経営と文化』(中央公論社)。书中主要对日本人和欧美人
作了比较分析。例如,观察日本人和欧美人排队的现象,一般日本人前后的间距要比欧美人的间距小些。再如,观察日本和欧美国家企业的办公室情况,一般欧美国家的企业每个职员所占的办公室面积要高于日本的一倍。日本政府部门和公司的办公室,除了管理层以外,一般职员都是集聚在大的办公室里合署办公。在欧美国家,一般职员也是1—2个人一个办公室,各自完成自己分担的工作后就可以下班回家。日本众人在一个大的办公室里办公,体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培养了日本人喜欢共同行事的习惯,而且也会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所述,日本民族是一个特点很明显的民族,似乎很好理解和把握。其实不然,有研究认为,日本民族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民族,因为日本人内外意识特别强,很多时候是对内一副面孔,对外又是另一副面孔,甚至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很难得体地把握,觉得相处比较困难。比如说,日本人虽然比较固执,但是适应性又很强。虽然比较顺从,但是有时又会不服管理。虽然彬彬有礼,但是有时又表现得异常地高傲和蛮横。虽然貌似中肯,但是有时也会不讲诚信。虽然自制力很强,喜欢俭朴的生活,但是也会贪婪地追求安逸和享乐。虽然有时表现得十分勇敢,但是其实胆子很小。虽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对欧美的一切又异常地好奇和追求。诸如此类,日本人的两面性实在是令人手足无措。 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现就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归纳出几个具共同性的例子:
1)几个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以年龄、社会地位等为基准,意识到彼此身份地位的顺序,其言行也会受此种意识影响。另外,日语的敬语非常发达,这足以显示日本人对辈份关系的重视。
2)欧美人士往往直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强调自己的主张。日本人则多半会观察对方的感觉和立场,并且发言时或有所行动时,把这些列入考虑的因素。此外,日本人也不喜欢表示明确的"好"与"不好"的态度,日本人在自己要有所行动时,往往期待对方能够认同,此大概是源于日本人的同质性,这也是基于自古以来,在传统上希望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3)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使是建筑和庭园的样式上,也尽量取材于自然素材以能保持其原有风貌。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 国民性 间人主义 自我意识 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④协调意识:日本人很注意集团内部的协调配合,意见相同者之间关系甚密,有排除异己
的倾向。
1967年,中根千枝发表了『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講談社)。本书名可以译为《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书中指出,日本社会属于上下有序、等级观念很强的纵向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该人所具有的资格,而主要看该人的所属机关。这样,日本人无形中就产生了依附自己所属机关的思想,形成了狭隘的集团意识和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人视自己所属的集团为“内”,其他均看作是“外”。广义地说,日本人视自己的国家为“内”,视日本以外均为“外”。 1970年,石田雄发表了『日本の政治と文化·同調と競争』(東京大学出版会)。日语的「同調」,可以理解为中文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等意思,「同調競争」的意思是“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开展竞争”。集团内部的紧密团结可以增强对外的竞争意识,反之,来之外界的威胁和压力也可以增强内部团结。在集团内部提倡协调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对集团的忠诚意识,要求人们要以集团利益为最高价值,展开协调竞争。这种环境和氛围,培养了日本人主动与他人步调一致协调配和的意识。
1971年,土居健郎发表了『「甘え」の構造』(弘文堂)。日语「甘え」是动词「甘える」的名词形,主要表达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一般可以翻译为中文的“取宠”“撒娇”“娇惯”等意思。本书主要讲述日本人的母子关系这种互相紧紧依赖的心理,反映在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即使在长大成人以后,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以依赖母亲的心态寻求安定和平稳。说明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互相依赖的和取悦于对方心态很强,对自己所属的集团而言,日本人依附心理严重,在集体生活中,日本人希望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以求得自身安
1973年,間宏撰写出版了『日本的経営―集団主義の功罪』(日本経済新聞社)。书中
指出,日本人「集団優先」的意识很强。日本人把个人和集体看作是一体关系,把个人置身于集体之中,把个人的安危冷暖寄托于集体,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日本人的这种团队精神,和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其本质的不同。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是要求人们不顾个人安危为集体事业而献身。而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为了借助集
体的力量保全自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这种狭隘的集体主义意识,不能相提并论。
1984年,林周二发表了『経営と文化』(中央公論社)。书中主要对日本人和欧美人
作了比较分析。例如,观察日本人和欧美人排队的现象,一般日本人前后的间距要比欧美人的间距小些。再如,观察日本和欧美国家企业的办公室情况,一般欧美国家的企业每个职员所占的办公室面积要高于日本的一倍。日本政府部门和公司的办公室,除了管理层以外,一般职员都是集聚在大的办公室里合署办公。在欧美国家,一般职员也是1—2个人一个办公室,各自完成自己分担的工作后就可以下班回家。日本众人在一个大的办公室里办公,体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培养了日本人喜欢共同行事的习惯,而且也会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所述,日本民族是一个特点很明显的民族,似乎很好理解和把握。其实不然,有研究认为,日本民族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民族,因为日本人内外意识特别强,很多时候是对内一副面孔,对外又是另一副面孔,甚至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很难得体地把握,觉得相处比较困难。比如说,日本人虽然比较固执,但是适应性又很强。虽然比较顺从,但是有时又会不服管理。虽然彬彬有礼,但是有时又表现得异常地高傲和蛮横。虽然貌似中肯,但是有时也会不讲诚信。虽然自制力很强,喜欢俭朴的生活,但是也会贪婪地追求安逸和享乐。虽然有时表现得十分勇敢,但是其实胆子很小。虽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对欧美的一切又异常地好奇和追求。诸如此类,日本人的两面性实在是令人手足无措。 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现就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归纳出几个具共同性的例子:
1)几个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以年龄、社会地位等为基准,意识到彼此身份地位的顺序,其言行也会受此种意识影响。另外,日语的敬语非常发达,这足以显示日本人对辈份关系的重视。
2)欧美人士往往直接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强调自己的主张。日本人则多半会观察对方的感觉和立场,并且发言时或有所行动时,把这些列入考虑的因素。此外,日本人也不喜欢表示明确的"好"与"不好"的态度,日本人在自己要有所行动时,往往期待对方能够认同,此大概是源于日本人的同质性,这也是基于自古以来,在传统上希望避免不必要的磨擦。
3)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使是建筑和庭园的样式上,也尽量取材于自然素材以能保持其原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