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摘要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拉斯蒂涅 于连 人生理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和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心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他们是“既才华横溢又卑鄙无耻,既聪明又狡猾,既崇高又卑鄙,既诚实又虚伪的复杂性格的复合体”。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在这一思潮中,产生了许多伟大作家和作品,从而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本文要介绍的是于连与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法国王政复辟时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生平、思想、遭遇以及结局四个方面来认识比较。

一 生平

从生平来看,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得颇为漂亮,“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深栗色的头发,垂落得很低,额头自然变小了。”而且,他的眼睛“宁静时,闪耀着深思和探索的光辉,此刻却流露出一股憎恶可怕的凶光”,“在生气发怒时,有一种凶相”。 而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幼年的教育致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平日穿隔年的旧衣服,有时也能装扮得十分得体,风度翩翩上街。但由于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他初到巴黎时只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刺激了他想向上爬的欲望。于是,他不愿埋头读书,而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虽不能单从人的相貌、服饰上评价一个人,但有时候也成为反映人的性格、身份、前途、命运等不可忽视的方面。从上面的外貌肖像描写可知,两个青年都有一张漂亮、富有生气的脸,他们清秀端庄,风流倜傥,是日后赢得贵族夫人、小姐爱慕之心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简单的几句描写也已经告诉人们,他们的出身和教育却不尽相同。 于连是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从小受到富人的鄙视、冷眼和父兄的打骂,认为他是个累赘,总是挨打。这样的家境让他没有机会读书,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渴望知识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养成了任性、倔强、仇视周围一切的性格;他自命不凡,过分自尊;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这些都为他从来不向恶势力完全妥协,而最终走向失败做了一个暗示。

而拉斯蒂涅出生在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家庭,带有封建贵族特有的习气,闯入新型的社会,虽历经艰难,但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一个动力和希望。从二者外貌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大概地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风气。作者对那些封建贵族的反动、伪善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卑鄙、庸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二 思想

从思想上来看,于连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但他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

反抗与妥协就是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拿破仑大军公报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成了他的经典。但在复辟王政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由于在家庭和社会受到歧视和压抑,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而且,他也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愿望。 而拉斯蒂涅,本是一个纯洁、高尚、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学生。可是,在巴黎那个罪恶的深渊里,他一步一步被腐化掉了。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但不幸的是,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那样的社会里,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抛开感情与良知,戴上假面具,厚脸皮地逢迎馅媚,处心积虑地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地诈骗„„拉斯蒂涅的性格顺应了社会时势,所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野心得到了实现。

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对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三 遭遇

从他们的遭遇上看,由于他们都处于被统治阶级,因此他们都产生了向上爬的思想;又因为他们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向上爬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的人生遭遇、行为过程也不一样。

于连由于他出众的才华,被统治阶级人物――维立埃尔市的市长德?瑞那尔先生请去做家庭教师。但很快就因与德?瑞那尔太太发生暧昧关系被发现,而被送至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他对拿破仑的崇拜和不信教的真实思想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可是恰恰又由于他平民青年的本性,他真实的思想得不到宣泄,有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忘记了伪装。也正是因为于连的平民出身,上层贵族阶级对他始终留有防备,心存敌意。于连为了成为一个主教,拼命地学习,压倒一切竞争者,在回答所有考题后,考官却设下陷阱,借此指责他在读神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无用而有罪的思想。

由于大意,他成了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但他在此结识了德?拉木尔侯爵,并深得侯爵的喜爱,还得到了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小说这样写到:“‘我真是讨厌这种出身的女孩。’他一边想着,一边看着德?拉木尔小姐向她母亲走去,她母亲叫她过去见见他的一些女朋友。‘她过于时髦了――她的衣服几乎要从她的肩膀上掉了下去了――她的脸色比走之前更为苍白了――她的头发的颜色是这么的淡,简直像没有颜色一样!似乎是阳光照成这样的。她行礼和看人的样子是多么的傲慢!简直像一个皇后!’”。

尽管于连对德?拉木尔小姐心存自尊和自卑,但为了他的前程,他可以不顾自己的感情。为了满足自己向上爬的野心,他与其结婚,但结果招致统治阶级的判刑。这充分说明了复辟

的社会是决不允许下层人改变自己的贫贱地位的。

从整个过程来看,于连的内心是渴望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进入上流社会并得到承认。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上流社会并没有承认这个年轻人。他们不允许别的阶层、别的阶级来“破坏”他们的秩序。

当时法国的贵族阶级内部,过的是糜烂、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一两个情妇并不算什么。可正是因为于连是平民,才会被德?瑞那夫人的一封告密信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平民青年勾引贵族妇女是特权阶级难以容忍的”。从这一层面来看,于连的平民出身葬送了他的前程。于连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当时法国那个时代的悲剧。于连的幻灭,正是平民阶级向复辟时期法国黑暗社会提出的强烈控诉。

拉斯蒂涅和于连有着一个相似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他们都向往着上流社会的权势财富、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拉斯蒂涅“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于连呢,他的“灵魂深处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这决心就是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拉斯蒂涅的性格表现为深沉、软弱、胆怯,他选择了风险最小、又最圆滑的人生道路。拉斯蒂涅似乎更聪明一些,他深知在巴黎这个大社会里,单凭自己微弱的力量是无达到向上爬的目的的。于是,他遍寻家谱,找到远亲鲍赛昂夫人,希望能通过她进入上流社会。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王朝复辟时代,世道已经变了,鲍赛昂夫人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站稳脚跟。鲍赛昂夫人由于缺少金钱而遭遗弃,她告诉拉斯蒂涅:“以牙还牙地去对待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鲍赛昂夫人的教导,为拉斯蒂涅上了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第二课则是苦役犯伏脱冷的教育。伏脱冷目光锐利,一眼看出拉斯蒂涅急于向上爬的野心,他给拉斯蒂涅提供了一条借助杀人而谋取财富的道路。同时还教导拉斯蒂涅,要想成功,就要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像瘟疫一样的钻进去,清白诚实一无是处。他说:“让我来点醒你,我的看法高人一筹,因为我有生活经验,知道只有两条路好走,不是糊里糊涂的服从,就是反抗。我还用说吗?你知道你需要什么,一百万家财,而且要快,不然的话,你尽管胡思乱想,一切都是水中捞月,白费!”我们可怜的拉斯蒂涅先生还在矛盾,他想保持自己的清白。可结局却不让这样。

第三课是高老头之死。高老头一生为两个女儿花尽心血和钱财,到头来却遭遗弃。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理解了巴黎社会的内幕,认识了金钱在上流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法则,不择手段打进上流社会。至此,拉斯蒂涅终于丧失了自我,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

四 结局

于连虽然踏入上流社会,走进它的大门,可还来不及细细端详一番,已被掀翻在地,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是他却还想“我在23岁就死了,再给我五年的生活吧,让我和德?瑞那尔太太生活在一起”。

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临死前的场面后,他的心,他的思想也完全堕落了。高老头的坟墓也埋尽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善良与纯洁,同情与热心。“白日将尽,潮湿的黄昏使他心理乱糟糟的。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这刻回到天上的眼泪。”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尽管在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

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他鄙视贵族,鄙视虚伪,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他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从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看,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被支配、被压抑的,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不同。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重在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总之,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不同,是摆在读者眼前的。两位大作家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共同地展示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残害,有力的抨击了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最终使两个不同命运的青年野心家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毁灭。

参考文献:

[1] 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于连?索黑尔》,《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3] 韩捷进:《外国文学新编》,海南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田凤娟,女,1975―,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

摘要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拉斯蒂涅 于连 人生理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和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心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他们是“既才华横溢又卑鄙无耻,既聪明又狡猾,既崇高又卑鄙,既诚实又虚伪的复杂性格的复合体”。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在这一思潮中,产生了许多伟大作家和作品,从而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本文要介绍的是于连与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法国王政复辟时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生平、思想、遭遇以及结局四个方面来认识比较。

一 生平

从生平来看,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得颇为漂亮,“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深栗色的头发,垂落得很低,额头自然变小了。”而且,他的眼睛“宁静时,闪耀着深思和探索的光辉,此刻却流露出一股憎恶可怕的凶光”,“在生气发怒时,有一种凶相”。 而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幼年的教育致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平日穿隔年的旧衣服,有时也能装扮得十分得体,风度翩翩上街。但由于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他初到巴黎时只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刺激了他想向上爬的欲望。于是,他不愿埋头读书,而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虽不能单从人的相貌、服饰上评价一个人,但有时候也成为反映人的性格、身份、前途、命运等不可忽视的方面。从上面的外貌肖像描写可知,两个青年都有一张漂亮、富有生气的脸,他们清秀端庄,风流倜傥,是日后赢得贵族夫人、小姐爱慕之心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简单的几句描写也已经告诉人们,他们的出身和教育却不尽相同。 于连是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从小受到富人的鄙视、冷眼和父兄的打骂,认为他是个累赘,总是挨打。这样的家境让他没有机会读书,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渴望知识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养成了任性、倔强、仇视周围一切的性格;他自命不凡,过分自尊;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这些都为他从来不向恶势力完全妥协,而最终走向失败做了一个暗示。

而拉斯蒂涅出生在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家庭,带有封建贵族特有的习气,闯入新型的社会,虽历经艰难,但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一个动力和希望。从二者外貌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大概地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风气。作者对那些封建贵族的反动、伪善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卑鄙、庸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二 思想

从思想上来看,于连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但他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

反抗与妥协就是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拿破仑大军公报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成了他的经典。但在复辟王政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由于在家庭和社会受到歧视和压抑,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而且,他也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愿望。 而拉斯蒂涅,本是一个纯洁、高尚、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学生。可是,在巴黎那个罪恶的深渊里,他一步一步被腐化掉了。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但不幸的是,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那样的社会里,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抛开感情与良知,戴上假面具,厚脸皮地逢迎馅媚,处心积虑地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地诈骗„„拉斯蒂涅的性格顺应了社会时势,所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野心得到了实现。

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对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三 遭遇

从他们的遭遇上看,由于他们都处于被统治阶级,因此他们都产生了向上爬的思想;又因为他们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向上爬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的人生遭遇、行为过程也不一样。

于连由于他出众的才华,被统治阶级人物――维立埃尔市的市长德?瑞那尔先生请去做家庭教师。但很快就因与德?瑞那尔太太发生暧昧关系被发现,而被送至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他对拿破仑的崇拜和不信教的真实思想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可是恰恰又由于他平民青年的本性,他真实的思想得不到宣泄,有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忘记了伪装。也正是因为于连的平民出身,上层贵族阶级对他始终留有防备,心存敌意。于连为了成为一个主教,拼命地学习,压倒一切竞争者,在回答所有考题后,考官却设下陷阱,借此指责他在读神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无用而有罪的思想。

由于大意,他成了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但他在此结识了德?拉木尔侯爵,并深得侯爵的喜爱,还得到了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小说这样写到:“‘我真是讨厌这种出身的女孩。’他一边想着,一边看着德?拉木尔小姐向她母亲走去,她母亲叫她过去见见他的一些女朋友。‘她过于时髦了――她的衣服几乎要从她的肩膀上掉了下去了――她的脸色比走之前更为苍白了――她的头发的颜色是这么的淡,简直像没有颜色一样!似乎是阳光照成这样的。她行礼和看人的样子是多么的傲慢!简直像一个皇后!’”。

尽管于连对德?拉木尔小姐心存自尊和自卑,但为了他的前程,他可以不顾自己的感情。为了满足自己向上爬的野心,他与其结婚,但结果招致统治阶级的判刑。这充分说明了复辟

的社会是决不允许下层人改变自己的贫贱地位的。

从整个过程来看,于连的内心是渴望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进入上流社会并得到承认。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上流社会并没有承认这个年轻人。他们不允许别的阶层、别的阶级来“破坏”他们的秩序。

当时法国的贵族阶级内部,过的是糜烂、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一两个情妇并不算什么。可正是因为于连是平民,才会被德?瑞那夫人的一封告密信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平民青年勾引贵族妇女是特权阶级难以容忍的”。从这一层面来看,于连的平民出身葬送了他的前程。于连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当时法国那个时代的悲剧。于连的幻灭,正是平民阶级向复辟时期法国黑暗社会提出的强烈控诉。

拉斯蒂涅和于连有着一个相似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他们都向往着上流社会的权势财富、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拉斯蒂涅“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于连呢,他的“灵魂深处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这决心就是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拉斯蒂涅的性格表现为深沉、软弱、胆怯,他选择了风险最小、又最圆滑的人生道路。拉斯蒂涅似乎更聪明一些,他深知在巴黎这个大社会里,单凭自己微弱的力量是无达到向上爬的目的的。于是,他遍寻家谱,找到远亲鲍赛昂夫人,希望能通过她进入上流社会。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王朝复辟时代,世道已经变了,鲍赛昂夫人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站稳脚跟。鲍赛昂夫人由于缺少金钱而遭遗弃,她告诉拉斯蒂涅:“以牙还牙地去对待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鲍赛昂夫人的教导,为拉斯蒂涅上了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第二课则是苦役犯伏脱冷的教育。伏脱冷目光锐利,一眼看出拉斯蒂涅急于向上爬的野心,他给拉斯蒂涅提供了一条借助杀人而谋取财富的道路。同时还教导拉斯蒂涅,要想成功,就要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像瘟疫一样的钻进去,清白诚实一无是处。他说:“让我来点醒你,我的看法高人一筹,因为我有生活经验,知道只有两条路好走,不是糊里糊涂的服从,就是反抗。我还用说吗?你知道你需要什么,一百万家财,而且要快,不然的话,你尽管胡思乱想,一切都是水中捞月,白费!”我们可怜的拉斯蒂涅先生还在矛盾,他想保持自己的清白。可结局却不让这样。

第三课是高老头之死。高老头一生为两个女儿花尽心血和钱财,到头来却遭遗弃。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理解了巴黎社会的内幕,认识了金钱在上流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法则,不择手段打进上流社会。至此,拉斯蒂涅终于丧失了自我,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

四 结局

于连虽然踏入上流社会,走进它的大门,可还来不及细细端详一番,已被掀翻在地,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是他却还想“我在23岁就死了,再给我五年的生活吧,让我和德?瑞那尔太太生活在一起”。

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临死前的场面后,他的心,他的思想也完全堕落了。高老头的坟墓也埋尽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善良与纯洁,同情与热心。“白日将尽,潮湿的黄昏使他心理乱糟糟的。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这刻回到天上的眼泪。”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尽管在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

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他鄙视贵族,鄙视虚伪,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他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从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看,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被支配、被压抑的,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不同。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重在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总之,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不同,是摆在读者眼前的。两位大作家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共同地展示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残害,有力的抨击了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最终使两个不同命运的青年野心家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毁灭。

参考文献:

[1] 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于连?索黑尔》,《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3] 韩捷进:《外国文学新编》,海南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田凤娟,女,1975―,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


相关文章

  •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 ...查看


  •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 ...查看


  • 高老头葛朗台泼留希金
  • 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和高老头这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人生因金钱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分别从居住环境和条件,女儿面临困难及金钱观三个角度对葛朗台和高老头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揭示金钱的罪恶这个主题的目的. 高老头与葛朗台谁是合格的父亲? ...查看


  • 浙大远程教育外国文学(1)作业答案
  • <外国文学>作业 第一章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只能借助于想象来 ...查看


  • 16高老头
  • <高老头>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中对比描写的作用. 2.学习通过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了解造成高老头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高老头形象--畸形的父爱. 2.难点:对比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查看


  •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大纲)
  • 第一讲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 ...查看


  • 外国文学史+试题
  •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荷马史诗"两部作品的篇名是( ). A.<伊利昂纪>.<俄底浦斯王> B.<美狄亚>.<奥德修纪> C.< ...查看


  • 浅析伏脱冷的人物形象
  • 亦正亦邪的化身 --浅析伏脱冷的人物形象 摘要:看过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的读者一定会对这样一个人有深刻的印象,他是<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巴尔扎克塑造得非常成功的典型,是复杂社会的产物.他是一个苦役监逃犯,但实际 ...查看


  •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
  • <高老头>的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分析.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先后在1834年12月至1835年2月间陆续发表.在<人间喜剧>中,<高老头>最先开始使用人物再现法.在思想内容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