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输出量,更关注学生吸收量

教师输出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出的知识信息的多少,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信息量、书面语言信息量和肢体语言信息量,涉及教师对知识的阐释、材料的归纳和总结、命题的演绎和推理、学生疑难的推敲和解答等。学生吸收量是指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即学生接收外在信息并把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它是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产生的结果,也与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如何平衡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呢?

一、 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各项准备工作的总称。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备好课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才行。众所周知,名家大师在谈备课时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独到见解。于漪老师备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从广度扩大知识覆盖面,从深度上探讨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赵景瑞老师总结提出了“全程备课”三部曲,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指出,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钻研、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教案。名师们在备课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心中永远有学生,是在为学生的学而备课。

经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能做到备课标和考纲、备教材、备教具,但在备学生、备教法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很多教师备课的精力大多花在备教材上,在对教材“看透”“吃透”“用透”以及把握重难点方面下足了工夫。而在了解学情、教学方法的构思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可以说,在备课上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的输出量,而忽视了学生课堂的吸收量,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2.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教学主体去开展。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设计教学活动,达到教师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的完美统一。

3.课后作业质量不高。

过去的教学,虽然也会有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环节,但对量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质的要求,学生课后压力大,但收效甚微。作业形式也更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知识运用和课后实践,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巩固练习,难以满足新课改后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 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学生对知识吸收量的提升即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效性教学是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法,有效性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下面就结合有效性教学理论谈谈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1.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教学手段,还要备教具、学具等。备课可以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不应忽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应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魅力。同时,在备课中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展日常教学交流,互相学习先进教法,总结实用性教学建议。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备课,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班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在知识容量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有所变化。备课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将教师的课前备课与学生的课前准备相结合,教师备课的实际效果评估要由学生说了算,建立学生的课下反馈评估机制,根据学生的课下反馈及时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有针对性改进,使教师的备课能够更加贴合学生实际。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由教向学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应该以学生课堂的吸收量为有效课堂的量尺,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不是你教了多少,教得多辛苦,教得多精彩,教得多投入,而是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充满乐趣、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明确 “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人文关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导航者,而且是学习的创建者和维护者。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将“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的学习;侧重基础为形式的学习转变为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

3.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反馈与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检测。知识掌握了,才可以学以致用。因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要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本质上是要从教和学上去做文章。教学上的输出量和学生课堂的吸收量达到完美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自然就能提高。提高课后作业质量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题量适量与个别面批相结合,难度适当与培养自信相结合,改进教法与关注学生吸收量相结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于乎?取决于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师的课堂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两方面综合入手,同步提高,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大体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时代特点,转变教学思维,及时采用先进教法,紧跟时代发展。

教师输出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出的知识信息的多少,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信息量、书面语言信息量和肢体语言信息量,涉及教师对知识的阐释、材料的归纳和总结、命题的演绎和推理、学生疑难的推敲和解答等。学生吸收量是指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即学生接收外在信息并把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它是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产生的结果,也与教师输出量、课堂活动量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如何平衡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关系呢?

一、 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各项准备工作的总称。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备好课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才行。众所周知,名家大师在谈备课时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独到见解。于漪老师备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从广度扩大知识覆盖面,从深度上探讨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赵景瑞老师总结提出了“全程备课”三部曲,即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指出,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要运用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钻研、创造性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教案。名师们在备课中有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心中永远有学生,是在为学生的学而备课。

经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能做到备课标和考纲、备教材、备教具,但在备学生、备教法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很多教师备课的精力大多花在备教材上,在对教材“看透”“吃透”“用透”以及把握重难点方面下足了工夫。而在了解学情、教学方法的构思上就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思考。可以说,在备课上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的输出量,而忽视了学生课堂的吸收量,教师备课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2.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个教学主体去开展。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设计教学活动,达到教师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的完美统一。

3.课后作业质量不高。

过去的教学,虽然也会有学生课后知识巩固的环节,但对量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质的要求,学生课后压力大,但收效甚微。作业形式也更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知识运用和课后实践,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巩固练习,难以满足新课改后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 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学生对知识吸收量的提升即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效性教学是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法,有效性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下面就结合有效性教学理论谈谈如何解决教师教学输出量与学生吸收量之间的矛盾。

1.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教学手段,还要备教具、学具等。备课可以采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不应忽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点,应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魅力。同时,在备课中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展日常教学交流,互相学习先进教法,总结实用性教学建议。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备课,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班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在知识容量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有所变化。备课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将教师的课前备课与学生的课前准备相结合,教师备课的实际效果评估要由学生说了算,建立学生的课下反馈评估机制,根据学生的课下反馈及时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有针对性改进,使教师的备课能够更加贴合学生实际。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由教向学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应该以学生课堂的吸收量为有效课堂的量尺,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不是你教了多少,教得多辛苦,教得多精彩,教得多投入,而是学生学得是否快乐、是否充满乐趣、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明确 “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人文关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导航者,而且是学习的创建者和维护者。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将“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的学习;侧重基础为形式的学习转变为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

3.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作业,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反馈与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检测。知识掌握了,才可以学以致用。因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要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本质上是要从教和学上去做文章。教学上的输出量和学生课堂的吸收量达到完美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自然就能提高。提高课后作业质量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题量适量与个别面批相结合,难度适当与培养自信相结合,改进教法与关注学生吸收量相结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于乎?取决于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师的课堂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两方面综合入手,同步提高,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输出量和学生的吸收量大体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时代特点,转变教学思维,及时采用先进教法,紧跟时代发展。


相关文章

  • 有声思维法 输出与相关输入对_注意_和语言习_
  • 外语界2015年第1期(总第166期) "注意"输出与相关输入对和语言习得的作用 ---一项基于翻译活动的个案研究 耿 华 王 伟 陆美慧 * "注意""汉提要:本研究依据输出假说关于输出之 ...查看


  • 新型师生关系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
  •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在阐述其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的多重任务,指出英语教师作为"重要他人"角色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发挥的作用. [ ...查看


  • 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及评析
  • 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初明 提要: 读后续写是结合阅读理解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方法.本文论证读后续写促学外语的功效,认为该法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将语言的模仿与创造性使用有机结合,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切实结合,是提高 ...查看


  • 研究方法论文
  • 座位与课堂表现关系浅析 摘要:本文基于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厌学.课堂注意力分散.逃课等现象,从座位这一客观的外部环境因素出发,探究其与课堂表现的具体关系,在微观的层面上从全新的角度来及时现实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注意力 座位 课堂表现 Di ...查看


  •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初探
  • 作者:邹健 英语教师 2010年10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十分热门的话题.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的实 ...查看


  • 英语学习中输入与输出关系是什么
  • 阿卡索外教网:http://www.acadsoc.com.cn 英语学习中输入与输出关系是什么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主要通过输入来掌握英语的形式和功能,所以语言输人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当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项目后,需要进行适当 ...查看


  • 高中英语课题结题报告
  • 篇一:英语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报告执笔:周源 时间:2010年12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具有自身的研究优势,主要反 ...查看


  •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的启示
  • 教研探索 [笃 言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阅读写作课的启示 李亚敏 哺要]通过介绍和分析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本文认为英语学习中的输入和输出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进而阐述 ...查看


  •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