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的研究

  【摘 要】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但疲劳的长期积累又必然影响训练和竞赛效果,甚至疲劳至力竭成为一种病理现象,对运动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死亡。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本世纪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主要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手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得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但是假如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恢复或治疗,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甚至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对运动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死亡。人类研究疲劳已有百年的历史,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虽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完全明了,对疲劳的恢复手段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达成共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急需解决如何抗运动性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现阶段国家利益的急需,而且对深入认识运动机体生命本质也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当轻度疲劳发生后,运动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如增加睡眠时间、散步等来缓解疲劳,或在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荷等。由于疲劳后运动员会出现缺乏信心、敏感易激动等心理异常变化,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放松训练、调整呼吸、诱导练习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当严重疲劳发生后,可以选用医学生物学手段来恢复疲劳,如采用局部热敷、电刺激振动、中医中药及穴位按摩等恢复手段,能够较快的解除疲劳症状。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二、一般放松方法

  训练结束后,适当的拉伸练习,可以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拉伸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主动和被动静力性拉伸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同时,大运动量训练后,保证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也是一种理想的恢复方法。有研究表明,人体进行睡眠时,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异化作用减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得到恢复。由于疲劳后运动员会出现缺乏信心、敏感易激动等心理异常变化,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放松训练、调整呼吸、诱导练习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纪华军等人提出,在训练以后,采用心理调整措施恢复工作能力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的压抑状态,加快神经能量的恢复,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系统的恢复产生重大影响。

  三、医学生物学方法

  有研究报道,沐浴是一种最简单的清除疲劳的方法。如在弱碱性温水浴中可以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能快速降低体内的乳酸浓度,但沐浴时间不宜�^长,一般以 30 min 为佳。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运动后给运动员施以按摩可以缓解肌肉负荷后的紧张度,舒筋活血,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使呼吸循环等机能和物质代谢过程得到改善。增强肌肉组织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使乳酸迅速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恢复疲劳的目的。有研究指出,武术运动后,用按摩手法来放松,可有效的降低肌肉紧张度、消除肌肉僵硬和运动员的疲劳。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可以增强人体自身防御能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SUN De-li等人提出针灸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降低肌酸激酶含量,降低乳酸浓度,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有重要作用。运动后及时补充抗疲劳的营养素,对于疲劳恢复、增加机体耐力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发现,补充几丁聚糖能明显延长小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具有抗运动疲劳的作用。近年来,为了预防和消除疲劳而频繁地使用药物,我国常用的为中草药。也有研究发现,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小鼠下丘脑总抗氧化能力,减缓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四、高压氧恢复手段

  运动时需氧量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长时间激烈运动可造成机体氧供与氧耗失衡,严重缺氧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导致疲劳的发生,为了迅速消除疲劳,恢复机体机能,就必须及时解决机体缺氧问题。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 )作为一种物理治疗, 是指通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纯氧来抗疲劳的过程,是一种医学生物学抗疲劳的手段。有研究发现HBO可迅速清除体内血乳酸,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力,使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减轻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保护运动后机体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者认为HBO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可能存在重要的潜在作用。另有研究指出,与不吸氧组相比,吸氧组血乳酸、pH值恢复得较快,并在运动后 5、10 min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运动后吸氧可能改善体内酸性环境,加快乳酸的消除,有助于机体的恢复。陶恒沂等人发现,吸用高压氧后,心率、血尿素氮、血乳酸等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疲劳感和肌肉酸痛基本消失,说明高压氧对运动员急性疲劳的恢复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彭兆云等人也发现,高压氧预组小鼠的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血浆乳酸水平较低。说明高压氧预处理可提高小鼠运动耐力且具有增强乳酸清除能力及抗疲劳作用。

  研究展望。

  运动性疲劳是训练中必然发生的,因此,了解疲劳产生的机制,并适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运动员尽快消除疲劳,就显得非常重要。适当地选择不同消除疲劳的方式,或者不同抗疲劳的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运动水平。目前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日益受重视,但对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导致我们在应用过程中不能确定相应的治疗指标,给疗效的观察和评定也带来困难,这严重阻碍了HBO抗运动性疲劳的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阐明HBO抗运动性疲劳的效应及机制,为HBO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深入认识运动机体的超量恢复理论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 要】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但疲劳的长期积累又必然影响训练和竞赛效果,甚至疲劳至力竭成为一种病理现象,对运动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死亡。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本世纪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主要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手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得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但是假如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恢复或治疗,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甚至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对运动机体造成极大伤害,甚至死亡。人类研究疲劳已有百年的历史,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虽说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完全明了,对疲劳的恢复手段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达成共识。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急需解决如何抗运动性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现阶段国家利益的急需,而且对深入认识运动机体生命本质也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一、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当轻度疲劳发生后,运动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如增加睡眠时间、散步等来缓解疲劳,或在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荷等。由于疲劳后运动员会出现缺乏信心、敏感易激动等心理异常变化,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放松训练、调整呼吸、诱导练习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当严重疲劳发生后,可以选用医学生物学手段来恢复疲劳,如采用局部热敷、电刺激振动、中医中药及穴位按摩等恢复手段,能够较快的解除疲劳症状。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二、一般放松方法

  训练结束后,适当的拉伸练习,可以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拉伸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主动和被动静力性拉伸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同时,大运动量训练后,保证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也是一种理想的恢复方法。有研究表明,人体进行睡眠时,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异化作用减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得到恢复。由于疲劳后运动员会出现缺乏信心、敏感易激动等心理异常变化,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放松训练、调整呼吸、诱导练习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纪华军等人提出,在训练以后,采用心理调整措施恢复工作能力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的压抑状态,加快神经能量的恢复,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系统的恢复产生重大影响。

  三、医学生物学方法

  有研究报道,沐浴是一种最简单的清除疲劳的方法。如在弱碱性温水浴中可以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能快速降低体内的乳酸浓度,但沐浴时间不宜�^长,一般以 30 min 为佳。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运动后给运动员施以按摩可以缓解肌肉负荷后的紧张度,舒筋活血,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使呼吸循环等机能和物质代谢过程得到改善。增强肌肉组织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使乳酸迅速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恢复疲劳的目的。有研究指出,武术运动后,用按摩手法来放松,可有效的降低肌肉紧张度、消除肌肉僵硬和运动员的疲劳。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可以增强人体自身防御能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SUN De-li等人提出针灸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降低肌酸激酶含量,降低乳酸浓度,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有重要作用。运动后及时补充抗疲劳的营养素,对于疲劳恢复、增加机体耐力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发现,补充几丁聚糖能明显延长小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具有抗运动疲劳的作用。近年来,为了预防和消除疲劳而频繁地使用药物,我国常用的为中草药。也有研究发现,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小鼠下丘脑总抗氧化能力,减缓脂质过氧化损伤,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四、高压氧恢复手段

  运动时需氧量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长时间激烈运动可造成机体氧供与氧耗失衡,严重缺氧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导致疲劳的发生,为了迅速消除疲劳,恢复机体机能,就必须及时解决机体缺氧问题。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 )作为一种物理治疗, 是指通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纯氧来抗疲劳的过程,是一种医学生物学抗疲劳的手段。有研究发现HBO可迅速清除体内血乳酸,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力,使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减轻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保护运动后机体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护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者认为HBO对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可能存在重要的潜在作用。另有研究指出,与不吸氧组相比,吸氧组血乳酸、pH值恢复得较快,并在运动后 5、10 min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运动后吸氧可能改善体内酸性环境,加快乳酸的消除,有助于机体的恢复。陶恒沂等人发现,吸用高压氧后,心率、血尿素氮、血乳酸等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疲劳感和肌肉酸痛基本消失,说明高压氧对运动员急性疲劳的恢复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彭兆云等人也发现,高压氧预组小鼠的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血浆乳酸水平较低。说明高压氧预处理可提高小鼠运动耐力且具有增强乳酸清除能力及抗疲劳作用。

  研究展望。

  运动性疲劳是训练中必然发生的,因此,了解疲劳产生的机制,并适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帮助运动员尽快消除疲劳,就显得非常重要。适当地选择不同消除疲劳的方式,或者不同抗疲劳的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运动水平。目前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日益受重视,但对高压氧抗运动性疲劳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导致我们在应用过程中不能确定相应的治疗指标,给疗效的观察和评定也带来困难,这严重阻碍了HBO抗运动性疲劳的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阐明HBO抗运动性疲劳的效应及机制,为HBO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深入认识运动机体的超量恢复理论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文章

  •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方法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3-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了近年来相关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消除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 ...查看


  •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保持机能在一特定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如果身体机能得不到恢复,将导致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这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所以,要避免过度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什么 ...查看


  • 运动性疲劳产生
  •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及其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产生,由于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大运动量锻炼或比赛时,肌肉过度紧张,机体能量消耗过多,身体就会产生疲劳感. 1.1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 ...查看


  • 运动医务监督纲略
  • 一 绪论 (一)运动医务监督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的医学问题 2研究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出现的生理.病理问题. 3对运动员身体状况的检查 4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评定 5研究运动性伤病的防治 6研究运动训练和比赛后 ...查看


  • 体育训练中的恢复
  • [摘要]训练是一个完整的.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 .训练不仅包括训练负荷本身,而且还有恢复.为了对训练中的恢复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针对训练中的恢复手段进行了研究.促使运动员加速恢复过程,减少伤病的发生,保证运动员的正常 ...查看


  • 运动与氧化应激
  • 第28卷 第4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Vol128No14,2008 运动与氧化应激 吴 瑕1,黄 凯2 (1.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 ...查看


  • 力量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 力量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 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名教练员或运动员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之,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力量素 ...查看


  • 运动生理论述题
  • 2014运动生理学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 持续运动5-10分钟后, 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 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 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 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 ...查看


  •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激烈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