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言的魅力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加强语文积累,就要在“听”中感受、在“说”中巩固、在“读”中领悟、在“写”中积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积累”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积累;创新;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85-01

  “知识在于积累,技能来自实践”――我的教育格言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无法领悟语言的深刻内涵,也就无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予以足够的重视。

  语文积累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听、说、读、写都是知识积累的有效方式。

  一、在“听”中感受

  只有认真地、有目的且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心领神会”,才能将所听到的信息资源内化于头脑、沉积于内心。

  课堂上,学生认真地“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倾听,也是一种修养。学生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明确老师讲授的目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听懂”,并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知识储备。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学生质疑:“九寨归来不看水”为何故?我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讲授:“九寨归来不看水”道出了“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原因在于九寨沟湖水的色彩之美。之后我讲解了湖水色彩的成因,学生明确了老师讲授的目的,并悉心听讲,听后恍然大悟:原来九寨沟的水竟这般有色彩!与此同时,学生也深刻地领悟到“九寨归来不看水”的内在含义。

  这样,学生通过聆听、思考与感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知识积累,并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味到语文学习其乐无穷。

  二、在“说”中巩固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以扩大参与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交谈中澄清模糊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巩固基础知识。

  交流本身就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入这一规律,且往往最初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因而,通过合作交流,会使认识更准确、更深刻。

  如在学习《朝三暮四》一课时,学生对成语“朝三暮四”的感情色彩的理解有分歧。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明确了狙公将“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的骗术,并进一步懂得了这一成语“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含义。这样,通过主动地“说”,学生将把这个成语的寓意及用法铭记于心,澄清了认识,巩固了知识,并加强了积累。

  三、在“读”中领悟

  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疏通文句、领悟主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正道出了“读”的精妙所在吗?

  所谓的“读”,是要用心去读,要“读”中有“悟”,且于“悟”中去“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

  如在教学现代诗歌《跌倒》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出示课题“跌倒”之后,让学生猜测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结果学生只能从“跌倒”一词的词义的“表面”上作答,当然对诗中这个词的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我在“读”上面狠下了工夫,通过进行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分句朗读之后,学生便逐渐地领悟到诗中“跌倒”的含义,并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诗歌幽远的意境,同时还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四、在“写”中积淀

  写,有利于记忆,并使记忆更持久,正所谓:写在纸上,印在心里。可见,加强“写”这一环节的训练,对于语文积累大有益处。

  这里所说的“写”,是指为了记忆和积累而进行的写。小学语文教材中曾有这样的要求:“课文中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基于此,我让学生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取名曰“美文摘抄”本,用来抄写课文中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好的篇章。

  “美文摘抄”之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但充实了学生语文积累的内涵,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汲取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不但使学生懂得了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而且还让学生体味到“感受语言的魅力来自于广泛的知识积累”……真可谓“满意之举”、“快乐之举”。

  为了取“百家之长”,我还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摘抄,与同学们共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激励人心的爱国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高亢的爱国心声……这样的名言,学生喜欢摘抄,也喜欢朗读,更愿意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每一次朗读,学生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怎能不在学生那纯净的心田里埋下爱国的种子呢?

  语文积累不但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且广泛地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是我一贯坚持的语文教学原则。毋庸置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主动的、积极的积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离不开广泛的、全面的积累。

  加强知识积累,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表明:没有积累,就没有提高;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没有知识积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瞿德泉.纠偏 聚焦 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J].江苏教育研究.2012,(33):12-15.

  [3]焦佩婵.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47-49.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加强语文积累,就要在“听”中感受、在“说”中巩固、在“读”中领悟、在“写”中积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积累”中得以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积累;创新;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85-01

  “知识在于积累,技能来自实践”――我的教育格言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离不开“日积月累”,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无法领悟语言的深刻内涵,也就无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予以足够的重视。

  语文积累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听、说、读、写都是知识积累的有效方式。

  一、在“听”中感受

  只有认真地、有目的且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心领神会”,才能将所听到的信息资源内化于头脑、沉积于内心。

  课堂上,学生认真地“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倾听,也是一种修养。学生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明确老师讲授的目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听懂”,并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知识储备。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学生质疑:“九寨归来不看水”为何故?我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讲授:“九寨归来不看水”道出了“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原因在于九寨沟湖水的色彩之美。之后我讲解了湖水色彩的成因,学生明确了老师讲授的目的,并悉心听讲,听后恍然大悟:原来九寨沟的水竟这般有色彩!与此同时,学生也深刻地领悟到“九寨归来不看水”的内在含义。

  这样,学生通过聆听、思考与感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知识积累,并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体味到语文学习其乐无穷。

  二、在“说”中巩固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以扩大参与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在交谈中澄清模糊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巩固基础知识。

  交流本身就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必须遵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入这一规律,且往往最初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因而,通过合作交流,会使认识更准确、更深刻。

  如在学习《朝三暮四》一课时,学生对成语“朝三暮四”的感情色彩的理解有分歧。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明确了狙公将“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的骗术,并进一步懂得了这一成语“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含义。这样,通过主动地“说”,学生将把这个成语的寓意及用法铭记于心,澄清了认识,巩固了知识,并加强了积累。

  三、在“读”中领悟

  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疏通文句、领悟主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正道出了“读”的精妙所在吗?

  所谓的“读”,是要用心去读,要“读”中有“悟”,且于“悟”中去“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

  如在教学现代诗歌《跌倒》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出示课题“跌倒”之后,让学生猜测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结果学生只能从“跌倒”一词的词义的“表面”上作答,当然对诗中这个词的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我在“读”上面狠下了工夫,通过进行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分句朗读之后,学生便逐渐地领悟到诗中“跌倒”的含义,并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诗歌幽远的意境,同时还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四、在“写”中积淀

  写,有利于记忆,并使记忆更持久,正所谓:写在纸上,印在心里。可见,加强“写”这一环节的训练,对于语文积累大有益处。

  这里所说的“写”,是指为了记忆和积累而进行的写。小学语文教材中曾有这样的要求:“课文中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基于此,我让学生准备一个专用的本子,取名曰“美文摘抄”本,用来抄写课文中或者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以及好的篇章。

  “美文摘抄”之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但充实了学生语文积累的内涵,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汲取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不但使学生懂得了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而且还让学生体味到“感受语言的魅力来自于广泛的知识积累”……真可谓“满意之举”、“快乐之举”。

  为了取“百家之长”,我还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摘抄,与同学们共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激励人心的爱国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高亢的爱国心声……这样的名言,学生喜欢摘抄,也喜欢朗读,更愿意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每一次朗读,学生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怎能不在学生那纯净的心田里埋下爱国的种子呢?

  语文积累不但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且广泛地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是我一贯坚持的语文教学原则。毋庸置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主动的、积极的积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离不开广泛的、全面的积累。

  加强知识积累,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表明:没有积累,就没有提高;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没有知识积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瞿德泉.纠偏 聚焦 创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J].江苏教育研究.2012,(33):12-15.

  [3]焦佩婵.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47-49.


相关文章

  • 教学设计[语言的魅力]
  •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失明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2)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过程与方法 ...查看


  •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天回小学--张艳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查看


  •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一
  •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语言的魅力> 一.说教材 <语言的魅力>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美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 ...查看


  • 咬文嚼字,感受语言文字魅力
  • 咬文嚼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 就要带领学生亲近母语, 感受母语, 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 直觉大意, 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要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 ...查看


  • 畅游童话世界感受童话魅力
  •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提出建议:在想象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多读.多讲.多演.多写.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体会情感,理解内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其语言生动浅显且富有童趣,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 ...查看


  • 感受英语的魅力
  • 感受语言的魅力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具有无限的魅力.现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就是让学生更早感受英语这种语言带来的魅力. 从朗读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英语中有重读.停顿.语调.节奏等等.每一项都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 一.重 ...查看


  • 我爱你中国汉字说课稿修改
  • <我爱你,中国汉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 我爱你,中国汉字>,(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查看


  • 西师版5年级下册 我爱你,中国汉字
  • 31 我爱你,中国汉字 教学分析 <我爱你,中国汉字>是西师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紧紧围绕"汉字的魅力",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美丽 ...查看


  • 感受语言的魅力,你和未来不一样
  • [摘要]:语言是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孩子各种学习的基础.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