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解读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波波解析]
三四句中“如”“流”二字是关键字,“如”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烟色像云一样白,写出了“烟”的颜色特点。“流”字写出了烟流动的状态。第二问如何描写的,从手法和效果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波波解析]
诗人“不眠”的原因,应从诗人的情感入手分析,前一句“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这个“无家客”自然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了。山寺夜起,夜半未眠,想到自己只身一人羁旅漂泊,难免触景伤情,说自己是“无家客”“独不眠”,必然是因为这思乡之愁太重,无法排遣。再看赋分,4分的题,多为两个采分点,因思乡太甚而不眠,我们已经答出了,另外一点,结合诗作内容的前三联分析,前三联更多的是在写夜景之美以及自己对于夜景的喜爱之情,颈联一个“惜”字足以表达出诗人对山寺夜景的迷恋,当时那情那景像极了波波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那首西北歌《信天游》,“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综上可知,诗人不眠,一是因为乡愁太重,一是因为夜景太美。
此诗亦可换个角度来鉴赏,前三联写诗人陶醉于山寺美景之中,尾联笔峰一转,写诗人在如此美好的夜景之下,触景生情,燃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份浓浓的是再美的夜景都无法排遣的。由此观之,前三联写山寺美景以及诗人对夜景的喜爱之情,实际是为了尾联升华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愁伏笔,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一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言,“以喜衬悲,以悲衬喜,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诗可以和陆游词《鹊桥仙·夜闻杜鹃》对比阅读,以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同样是羁旅漂泊之人,同样是夜里未眠,江堤《山寺夜起》是借深夜之美景反衬乡愁之重难以排遣,而陆游词却是以哀景衬哀愁情,夜闻杜鹃啼,催人乡思,禁不住黯然神伤,此景此刻又怎能不感叹自己颠沛流离、有家难回?羁旅漂泊、乡思难遣,词句末了说得极好,“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若说以上两首诗词写乡思都过于沉重,让人备感压抑,接下来看一首不煽情、不苦情、工于细节的极品思乡诗,读罢此诗,也许你再也不会把《静夜思》当成抒发乡愁的典范之作,且看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也许我们早已读过,但我们却很少去品读过,《秋思》至所以打动我们的正是其细节描写,不以乐写哀,也不以哀写哀,而是着笔于描写“寄家书”这一细节,一个“复恐”写出了似有千言万说又无法说尽的矛盾心境,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将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漂泊的乡愁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真题解读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波波解析]
三四句中“如”“流”二字是关键字,“如”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烟色像云一样白,写出了“烟”的颜色特点。“流”字写出了烟流动的状态。第二问如何描写的,从手法和效果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波波解析]
诗人“不眠”的原因,应从诗人的情感入手分析,前一句“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这个“无家客”自然指的就是诗人自己了。山寺夜起,夜半未眠,想到自己只身一人羁旅漂泊,难免触景伤情,说自己是“无家客”“独不眠”,必然是因为这思乡之愁太重,无法排遣。再看赋分,4分的题,多为两个采分点,因思乡太甚而不眠,我们已经答出了,另外一点,结合诗作内容的前三联分析,前三联更多的是在写夜景之美以及自己对于夜景的喜爱之情,颈联一个“惜”字足以表达出诗人对山寺夜景的迷恋,当时那情那景像极了波波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那首西北歌《信天游》,“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综上可知,诗人不眠,一是因为乡愁太重,一是因为夜景太美。
此诗亦可换个角度来鉴赏,前三联写诗人陶醉于山寺美景之中,尾联笔峰一转,写诗人在如此美好的夜景之下,触景生情,燃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份浓浓的是再美的夜景都无法排遣的。由此观之,前三联写山寺美景以及诗人对夜景的喜爱之情,实际是为了尾联升华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愁伏笔,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一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言,“以喜衬悲,以悲衬喜,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诗可以和陆游词《鹊桥仙·夜闻杜鹃》对比阅读,以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同样是羁旅漂泊之人,同样是夜里未眠,江堤《山寺夜起》是借深夜之美景反衬乡愁之重难以排遣,而陆游词却是以哀景衬哀愁情,夜闻杜鹃啼,催人乡思,禁不住黯然神伤,此景此刻又怎能不感叹自己颠沛流离、有家难回?羁旅漂泊、乡思难遣,词句末了说得极好,“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若说以上两首诗词写乡思都过于沉重,让人备感压抑,接下来看一首不煽情、不苦情、工于细节的极品思乡诗,读罢此诗,也许你再也不会把《静夜思》当成抒发乡愁的典范之作,且看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也许我们早已读过,但我们却很少去品读过,《秋思》至所以打动我们的正是其细节描写,不以乐写哀,也不以哀写哀,而是着笔于描写“寄家书”这一细节,一个“复恐”写出了似有千言万说又无法说尽的矛盾心境,看似平常的细节却将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漂泊的乡愁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