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四川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

答案解析

第1卷 (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 zhūn 引吭高歌 háng

B豆豉chǐ 踝骨huái 踉踉跄跄仓cānɡ 按图索骥jì

C梗概ɡ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 niǎo 明眸皓齿 móu

D搁浅ɡē 解剖pōu 鬼鬼祟祟 suì 不屑一顾xiâ

解析:【参考答案】D

各项的读音分别读:A埋(mán)怨,为多音字,B踉踉跄跄(qiàng),C梗(gěng)概,所以选D,这两项错误读音的字基本为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 功夫片 钟灵毓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 吊胃口 瞠目结舌 文武之道 ,一张一驰

C辐射 入场券 循章摘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 直辖市 秘而不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析:【参考答案】A

B一张一弛中的“驰”应为“弛”,C循章摘句中的“循”应为“寻”,D蜚然中的“蜚”应为“斐”,故答案为A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式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接触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解析:【参考答案】A

A中的“届时”指的是到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发生的某项活动或某项事件,与句中“日前”“进行了交流”相矛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蜀相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解析:【参考答案】B

A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C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D语序颠倒,“首次”与“四川”位置对调,“首次”修饰“针对”而非“四川”,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迭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LL。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参考答案】C

C项“今文经的片面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原文“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的表述,表明古文经更多。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解析:【参考答案】B

A项,强加因果。“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为“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C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绝对。D项,无中生有。“分别代表„„最高成就”在原文无。原文为“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成为„„集大成者”。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解析:【参考答案】C

C项表述绝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表述错误,原文为“一时没有实现”。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

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I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解析:【参考答案】B

“渝”在文中的意思是“退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解析:【参考答案】B

B项“乎”两处均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在„„”。A项“以”前为“连词,表目的”,后为“介词,意思是凭”;C项“于”,前为“介词,表比较”,后为“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D项“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后为“连词,表转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

答案解析

翟晓周、卢绍梅、齐红雨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无效。

第1I卷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解析:【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患、骥、颜之徒(伦)。“之徒(伦)”在《过秦论》中学过,指“这类人”(或“这些人”),判知“颜”应该是一个人,结合语境和全文,能理解到指“颜渊”。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解析:【参考答案】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来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或者:当然不能成功)。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崇、峻极、匪、济。“崇”是高的意思,根据语境,它和“成江河”的“成”对称,讲为使动“增加”,“峻极”同样办法,与“江河”对称,讲为“山峰”;“匪”是通假字,通“非”,在《诗经·氓》中学过“匪我愆期”,意思是“不是”,这里根据语境解释为“如果没有”。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关键是“信、达”,即意思准确,语句通顺,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落实。翻译首先理解句子大意,再做一一落实的细致工作,最后调整处理,使之通顺。理解大意要结合语境,从篇章、段落的意思来推导,用语法、句式的方法来分析。

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解析:【参考答案】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只要稍加概括,问题就迎刃而解。文章三四五段分贝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分别对之概括即可。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这是四川省近几年的必考题。去年从《史记》的序言中选,都是较为抽象的论述性语段,在不理解文段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难度。今年从《隋书》中选材,材料是关于屈原的,学生相对较为熟悉,较去年简单一些。文段中有明显句读作用的虚词很少,但是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首先得理解文段大意,结合标志词语(如句首的“夫”“盖”“乃”等,句末的“矣”“也”“焉”“兮”等等)、句式等进行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则可根据独立成句(找动词是最佳方法,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必须有谓语动词)与结构称来解答此题。

【译文】楚国有贤能的大臣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被流放,于是就写下《离骚》八篇,述说自己离开祖国的忧愁与思念之情,并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清楚明白自己没有过错,于是用《离骚》来讽谏君王,希望楚王能够觉醒明白,最终不被楚王理解,就投汨罗江而死。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解析:四川卷的诗歌鉴赏题,诗词曲都有所涉及,当然主要是诗与词,朝代大多为宋元,2014为清代,但几乎没有考查过唐代的诗歌。今年考查初唐骆宾王的作品,表明了对诗歌盛世大唐的致敬。骆宾王的诗歌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不难。骆宾王曾入蜀,与四川很有渊源,选他的诗歌也算体现地方特色。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曾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诗歌分析: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析:【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

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欢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2)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自居易《琵琶行》)

(6)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7)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 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参考答案】(1)望其旗靡 (2)何时可掇 (3)钟鸣鼎食之家 (4)百年多病独登台

(5)银瓶乍破水浆迸 (6)花之隐逸者也 (7)何日遣冯唐 (8)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贯承袭四川卷填上下句的形式,八选六,所选名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必修教材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也没有难写的字。主要是背诵理解过关即,可难度较之于去年更简单一些。其中初中三篇,古诗一篇,古文二篇;高中五篇,古诗四篇古文一篇。杜甫苏轼为与四川有极大渊源的文学家。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解析:文学类文本一直是四川卷大阅读的选材,大多数选择散文,偶尔有小说。在散文中多以较为复杂的写人记事兼写景状物结合的文章为阅读文本,少由单一文本。今年所选的《太湖碎锦》选自1963年《人民文学》,时间上距今有一点距离,但是内容不复杂,文

章不深奥,为单纯的借景抒情的文章,文质兼美。考题题型设置很常规,重在考查学生读懂文章——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能力考查上,考查了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文中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参考答案】BC

该题型是2013年高考语文题才回归的选择题型,既考查学生们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体把握,又要求学生对每一段落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各选项全面涉及到文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只有既整体把握,又局部细致深入,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两项有错。B项引用“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在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C原文“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不是山石被削取,前文有“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惑隋?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参考答案】山下周围五十公里,已成丰产地区,种植各种水稻,夏熟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名闻远近。

该题型为概括题,最近几年考查频率比较高,主要是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今年是对局部——第二段关于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当然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二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到答案。

思维拓展:文段理解,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借景抒情,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景物的情感。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解析:【参考答案】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太湖及周边景致的各种美好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是粮疏主产区,有的地方是优雅的景致,有的地方变幻多姿,有着优美的传说。

作用:体现不同视角之下太湖的美,诚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碎锦”二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太湖四周不同视角的美。(内涵作用各3分)

该题型为作用题,几乎年年都考,2011年四川卷的现代文阅读15题,12年四川卷的15题,2013年第16题以及去年四川卷的17题都是作用类题型的考察,只是今年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然而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内涵还是的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

思维拓展:标题的内涵与作用,需要从标题的作用入手来分析,标题一般统率全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因此必须从全文的内容和主题的家督进行思考,适当对标题的文字进行分析:太湖——景的范围、地点,碎锦——比喻美景,形如太湖景色如锦缎。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解析:【参考答案】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同意。近观不如远眺。远眺可以从整体上欣赏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磅礴的,是伟大的,这种气势不是在近处观看局部细节可以体会得到的。宏伟的景致就需要远眺方可看到效果。

二、反对。远眺只可观其大略,而景物的局部特征、细节之美却无法通过远眺来领略,所以,这种走马观花的观赏是看不到真正优美的精致的。观赏美景,不是看看就算了的,大自然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宏伟,更在于他的景致,任何忽略细节的观赏,都是无法观看到真正的美景的。

该类题型为开放题,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但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该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组织语言,实则这类题就像写一个小论文,采取:观点+论述的方式进行答题,我们务必对题干所给出的材料进行解读。体感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只要明确肯定或者否定(否定需要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论述的中心,再辅之原文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论述,这道题便不会就不会偏离出题者的原意。

技巧点拨:开放性的题目,需要注意:首先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死机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六、(10分)

19.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③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4分)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是金子就在创新中闪光,是雄鹰就在创业中翱翔,你我像初升的太阳,用创新把人生点亮。

该题去年考查内容为汉字的演变规律,前年考查的是让考生为“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设计三个访谈问题”来采访某老师,涉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今年回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上来了——要求考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做时代的主人。

技巧点拨:题目要求运用比喻手法,宣传语要语言凝练,有气势,最好两句对偶。特别注意字数限制,最好是在不超过字数上限的情况下接近限制的字数为宜。

20.《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6分)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

(2)“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道题前年去年连续考查续写,今年改变了形式,变为围绕观点叙写、扩写,议论性质的内容。当然没有变化的是要求注重名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儒家为人处世的主要原则,这就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和思想有很深的认知度,通过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被称为儒家为人处世的主要原则。要求考生借鉴圣人智慧处理人际关系,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谈。

技巧点拨:内容与形式并重。一定要抓住观点,围绕自己的实际来组织材料,同时要注意论述的语言,句式工整的要求表明——语言上运用整句。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解析:

今年的四川的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走的是近几年四川卷作文命题 “小材料,小哲理,深思想”的老路。自主空间比较大,但有一定的难度。作文材料中有关“做人”中“老实”与“聪明”的辩论,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属于思辨性材料作文。材料中对“老实”“聪明”的不同解读,是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并不是只三种解读。考生要关注后面的省略号,省略号包含的内容是无限的,这是自由空间比较大的一种体现。

命题者对三种或者更多的解读没有做倾向性的表态,可以有无数的写作内容,但无论写什么,还是要回到老实与聪明上来。这个作文题,看似是材料作文,实际上是思辨型的话题作文,话题是“老实与聪明”。

“老实”与“聪明”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这里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

材料中的“聪明”应区分“真聪明”和“假聪明”,“大聪明”和“小聪明”,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急功近利的做法,损人利己的做法,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国家的做法等都不能称为真聪明、大聪明。这里有几个层次: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这几个层面之间的事情,正向的就是真聪明,是现在社会倡导的正能量。这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

这里的“老实”也不是懦弱的体现,定位为奉献、诚信、吃亏、勤奋、负责、有担当、讲原则、淡泊名利、坚守做人底线等。

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这里既有思辨性,又需要关注现实性。因为材料之外的引语“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作文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这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那种只跑到古人那里寻求帮助的写作方式不能满足今年的作文。这种在试题里就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现实性指向非常明确,需要考生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现实社会。

审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短语:“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联系到做事,这样“老实”与“聪明”就不是停留在对“人”的层面泛泛的评价上,而是通过 “事”来评判“何为聪明”,如此,思路就打开了。可以写任何事情,能跳出作文设计的陷阱——只围绕“老实”和“聪明”行文。

本材料审题似乎不难,但要写出成功的作文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考生可以写“成长”,拔苗助长,一开始可以看做是“聪明”,但从整个生命来讲,则非真聪明。也可以一开始看作是“老实”,但从本质上来讲,实则是大聪明。

上面所提到的正面与反面的内容都可以写,最好引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上来。

今年的材料作文现实性和思辨性较强,考生可以引用的材料很多,只要打开思路,做好扣题,写起来不会是难题。

参考立意:1、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实,诚信可赢天下。

2、聪明和老实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事风格,聪明可以帮助自己和别人认识世界,锐意进取,老实诚信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巧妙处理好二者关系,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更加美好。

【作文范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者:松月

聪明与老实,孰优孰劣?

凡事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一个人聪明过分,也不是一件好事,就拿杨修和王熙凤来说,就是“聪明反聪明误”典型例子。

一、杨修的鸡肋

要说杨修之死得冤,首先得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杨修的聪明:

其一、一天,人们为曹操新修了一个花园,曹操观赏一番后,于是在花园的门上提一“活”字,左右都不解其意,而杨修说“门内添一活字,为阔,这是丞相嫌门太阔了,应该拆去这道门。”后曹操知道此事,虽脸上喜欢,心中却很忌恨。

其二、曹操征汉中,带上杨修。正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曹操夜颁号令“鸡肋”,杨修便叫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及此事,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于是军中无不准备行装, 曹操听闻此事,大怒,立刻命人将他推出斩首示众。

杨修的聪明,在于很能揣摩主公的心思,但有才却被杀,正是被聪明所误。曹操手下谋士林立,将才云集,像程昱、郭嘉等人其贤能并不比杨修差,但他们都能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把自己的聪明藏在心里,显得老实,实则是大智若愚。

二、王熙凤的算计

《红楼梦》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正是说的王熙凤。应该说,她上得贾母、王夫人的欣赏,下得小辈及仆人的尊敬。“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王熙凤这样一个精明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换来的是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最后自己也凄惨地死去。这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不知得饶人处且饶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广施恩泽。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人缘好,儿子的功成名就,处处显得老实,实则是“难得糊涂”的大聪明。

三、后记

其实说到底,杨修、王熙凤都是不是真正的聪明者。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和做起事情来都像“糊涂”一样,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不看重眼前短暂的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可以忍受一切的孤独和寂寞。

苏轼给儿子取名为苏钝,即是希望他儿子看上去,不是那种太聪明的人。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

答案解析

第1卷 (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 zhūn 引吭高歌 háng

B豆豉chǐ 踝骨huái 踉踉跄跄仓cānɡ 按图索骥jì

C梗概ɡ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 niǎo 明眸皓齿 móu

D搁浅ɡē 解剖pōu 鬼鬼祟祟 suì 不屑一顾xiâ

解析:【参考答案】D

各项的读音分别读:A埋(mán)怨,为多音字,B踉踉跄跄(qiàng),C梗(gěng)概,所以选D,这两项错误读音的字基本为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 功夫片 钟灵毓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 吊胃口 瞠目结舌 文武之道 ,一张一驰

C辐射 入场券 循章摘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 直辖市 秘而不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析:【参考答案】A

B一张一弛中的“驰”应为“弛”,C循章摘句中的“循”应为“寻”,D蜚然中的“蜚”应为“斐”,故答案为A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式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接触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解析:【参考答案】A

A中的“届时”指的是到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发生的某项活动或某项事件,与句中“日前”“进行了交流”相矛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蜀相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解析:【参考答案】B

A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糅杂在一起C搭配不当,“引导”与“顽疾和陋习”搭配不当,D语序颠倒,“首次”与“四川”位置对调,“首次”修饰“针对”而非“四川”,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迭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LL。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参考答案】C

C项“今文经的片面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原文“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的表述,表明古文经更多。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解析:【参考答案】B

A项,强加因果。“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为“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C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绝对。D项,无中生有。“分别代表„„最高成就”在原文无。原文为“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成为„„集大成者”。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解析:【参考答案】C

C项表述绝对.“一直未能立于学官”表述错误,原文为“一时没有实现”。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

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I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解析:【参考答案】B

“渝”在文中的意思是“退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解析:【参考答案】B

B项“乎”两处均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在„„”。A项“以”前为“连词,表目的”,后为“介词,意思是凭”;C项“于”,前为“介词,表比较”,后为“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D项“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后为“连词,表转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

答案解析

翟晓周、卢绍梅、齐红雨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无效。

第1I卷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解析:【参考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患、骥、颜之徒(伦)。“之徒(伦)”在《过秦论》中学过,指“这类人”(或“这些人”),判知“颜”应该是一个人,结合语境和全文,能理解到指“颜渊”。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解析:【参考答案】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来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或者:当然不能成功)。

本句翻译关键点有:崇、峻极、匪、济。“崇”是高的意思,根据语境,它和“成江河”的“成”对称,讲为使动“增加”,“峻极”同样办法,与“江河”对称,讲为“山峰”;“匪”是通假字,通“非”,在《诗经·氓》中学过“匪我愆期”,意思是“不是”,这里根据语境解释为“如果没有”。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关键是“信、达”,即意思准确,语句通顺,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落实。翻译首先理解句子大意,再做一一落实的细致工作,最后调整处理,使之通顺。理解大意要结合语境,从篇章、段落的意思来推导,用语法、句式的方法来分析。

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解析:【参考答案】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及思想意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只要稍加概括,问题就迎刃而解。文章三四五段分贝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分别对之概括即可。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这是四川省近几年的必考题。去年从《史记》的序言中选,都是较为抽象的论述性语段,在不理解文段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难度。今年从《隋书》中选材,材料是关于屈原的,学生相对较为熟悉,较去年简单一些。文段中有明显句读作用的虚词很少,但是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首先得理解文段大意,结合标志词语(如句首的“夫”“盖”“乃”等,句末的“矣”“也”“焉”“兮”等等)、句式等进行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则可根据独立成句(找动词是最佳方法,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必须有谓语动词)与结构称来解答此题。

【译文】楚国有贤能的大臣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被流放,于是就写下《离骚》八篇,述说自己离开祖国的忧愁与思念之情,并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清楚明白自己没有过错,于是用《离骚》来讽谏君王,希望楚王能够觉醒明白,最终不被楚王理解,就投汨罗江而死。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解析:四川卷的诗歌鉴赏题,诗词曲都有所涉及,当然主要是诗与词,朝代大多为宋元,2014为清代,但几乎没有考查过唐代的诗歌。今年考查初唐骆宾王的作品,表明了对诗歌盛世大唐的致敬。骆宾王的诗歌难度不大,学生理解不难。骆宾王曾入蜀,与四川很有渊源,选他的诗歌也算体现地方特色。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曾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诗歌分析: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解析:【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

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

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欢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2)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自居易《琵琶行》)

(6)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7)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 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解析:【参考答案】(1)望其旗靡 (2)何时可掇 (3)钟鸣鼎食之家 (4)百年多病独登台

(5)银瓶乍破水浆迸 (6)花之隐逸者也 (7)何日遣冯唐 (8)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贯承袭四川卷填上下句的形式,八选六,所选名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必修教材背诵篇目,为名篇名句。也没有难写的字。主要是背诵理解过关即,可难度较之于去年更简单一些。其中初中三篇,古诗一篇,古文二篇;高中五篇,古诗四篇古文一篇。杜甫苏轼为与四川有极大渊源的文学家。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解析:文学类文本一直是四川卷大阅读的选材,大多数选择散文,偶尔有小说。在散文中多以较为复杂的写人记事兼写景状物结合的文章为阅读文本,少由单一文本。今年所选的《太湖碎锦》选自1963年《人民文学》,时间上距今有一点距离,但是内容不复杂,文

章不深奥,为单纯的借景抒情的文章,文质兼美。考题题型设置很常规,重在考查学生读懂文章——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能力考查上,考查了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文中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参考答案】BC

该题型是2013年高考语文题才回归的选择题型,既考查学生们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体把握,又要求学生对每一段落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各选项全面涉及到文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只有既整体把握,又局部细致深入,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两项有错。B项引用“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在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C原文“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不是山石被削取,前文有“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惑隋?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参考答案】山下周围五十公里,已成丰产地区,种植各种水稻,夏熟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名闻远近。

该题型为概括题,最近几年考查频率比较高,主要是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今年是对局部——第二段关于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当然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二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到答案。

思维拓展:文段理解,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借景抒情,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景物的情感。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解析:【参考答案】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太湖及周边景致的各种美好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是粮疏主产区,有的地方是优雅的景致,有的地方变幻多姿,有着优美的传说。

作用:体现不同视角之下太湖的美,诚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碎锦”二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太湖四周不同视角的美。(内涵作用各3分)

该题型为作用题,几乎年年都考,2011年四川卷的现代文阅读15题,12年四川卷的15题,2013年第16题以及去年四川卷的17题都是作用类题型的考察,只是今年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然而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内涵还是的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

思维拓展:标题的内涵与作用,需要从标题的作用入手来分析,标题一般统率全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因此必须从全文的内容和主题的家督进行思考,适当对标题的文字进行分析:太湖——景的范围、地点,碎锦——比喻美景,形如太湖景色如锦缎。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解析:【参考答案】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同意。近观不如远眺。远眺可以从整体上欣赏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磅礴的,是伟大的,这种气势不是在近处观看局部细节可以体会得到的。宏伟的景致就需要远眺方可看到效果。

二、反对。远眺只可观其大略,而景物的局部特征、细节之美却无法通过远眺来领略,所以,这种走马观花的观赏是看不到真正优美的精致的。观赏美景,不是看看就算了的,大自然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宏伟,更在于他的景致,任何忽略细节的观赏,都是无法观看到真正的美景的。

该类题型为开放题,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但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该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组织语言,实则这类题就像写一个小论文,采取:观点+论述的方式进行答题,我们务必对题干所给出的材料进行解读。体感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只要明确肯定或者否定(否定需要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论述的中心,再辅之原文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论述,这道题便不会就不会偏离出题者的原意。

技巧点拨:开放性的题目,需要注意:首先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死机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六、(10分)

19.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③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4分)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是金子就在创新中闪光,是雄鹰就在创业中翱翔,你我像初升的太阳,用创新把人生点亮。

该题去年考查内容为汉字的演变规律,前年考查的是让考生为“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设计三个访谈问题”来采访某老师,涉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今年回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上来了——要求考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做时代的主人。

技巧点拨:题目要求运用比喻手法,宣传语要语言凝练,有气势,最好两句对偶。特别注意字数限制,最好是在不超过字数上限的情况下接近限制的字数为宜。

20.《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6分)

解析:【参考答案】

示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

(2)“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这道题前年去年连续考查续写,今年改变了形式,变为围绕观点叙写、扩写,议论性质的内容。当然没有变化的是要求注重名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儒家为人处世的主要原则,这就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和思想有很深的认知度,通过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被称为儒家为人处世的主要原则。要求考生借鉴圣人智慧处理人际关系,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谈。

技巧点拨:内容与形式并重。一定要抓住观点,围绕自己的实际来组织材料,同时要注意论述的语言,句式工整的要求表明——语言上运用整句。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解析:

今年的四川的高考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走的是近几年四川卷作文命题 “小材料,小哲理,深思想”的老路。自主空间比较大,但有一定的难度。作文材料中有关“做人”中“老实”与“聪明”的辩论,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属于思辨性材料作文。材料中对“老实”“聪明”的不同解读,是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并不是只三种解读。考生要关注后面的省略号,省略号包含的内容是无限的,这是自由空间比较大的一种体现。

命题者对三种或者更多的解读没有做倾向性的表态,可以有无数的写作内容,但无论写什么,还是要回到老实与聪明上来。这个作文题,看似是材料作文,实际上是思辨型的话题作文,话题是“老实与聪明”。

“老实”与“聪明”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这里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

材料中的“聪明”应区分“真聪明”和“假聪明”,“大聪明”和“小聪明”,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急功近利的做法,损人利己的做法,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国家的做法等都不能称为真聪明、大聪明。这里有几个层次: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这几个层面之间的事情,正向的就是真聪明,是现在社会倡导的正能量。这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

这里的“老实”也不是懦弱的体现,定位为奉献、诚信、吃亏、勤奋、负责、有担当、讲原则、淡泊名利、坚守做人底线等。

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这里既有思辨性,又需要关注现实性。因为材料之外的引语“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作文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这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那种只跑到古人那里寻求帮助的写作方式不能满足今年的作文。这种在试题里就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现实性指向非常明确,需要考生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现实社会。

审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短语:“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联系到做事,这样“老实”与“聪明”就不是停留在对“人”的层面泛泛的评价上,而是通过 “事”来评判“何为聪明”,如此,思路就打开了。可以写任何事情,能跳出作文设计的陷阱——只围绕“老实”和“聪明”行文。

本材料审题似乎不难,但要写出成功的作文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考生可以写“成长”,拔苗助长,一开始可以看做是“聪明”,但从整个生命来讲,则非真聪明。也可以一开始看作是“老实”,但从本质上来讲,实则是大聪明。

上面所提到的正面与反面的内容都可以写,最好引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上来。

今年的材料作文现实性和思辨性较强,考生可以引用的材料很多,只要打开思路,做好扣题,写起来不会是难题。

参考立意:1、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实,诚信可赢天下。

2、聪明和老实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事风格,聪明可以帮助自己和别人认识世界,锐意进取,老实诚信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巧妙处理好二者关系,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更加美好。

【作文范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者:松月

聪明与老实,孰优孰劣?

凡事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一个人聪明过分,也不是一件好事,就拿杨修和王熙凤来说,就是“聪明反聪明误”典型例子。

一、杨修的鸡肋

要说杨修之死得冤,首先得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杨修的聪明:

其一、一天,人们为曹操新修了一个花园,曹操观赏一番后,于是在花园的门上提一“活”字,左右都不解其意,而杨修说“门内添一活字,为阔,这是丞相嫌门太阔了,应该拆去这道门。”后曹操知道此事,虽脸上喜欢,心中却很忌恨。

其二、曹操征汉中,带上杨修。正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曹操夜颁号令“鸡肋”,杨修便叫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及此事,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于是军中无不准备行装, 曹操听闻此事,大怒,立刻命人将他推出斩首示众。

杨修的聪明,在于很能揣摩主公的心思,但有才却被杀,正是被聪明所误。曹操手下谋士林立,将才云集,像程昱、郭嘉等人其贤能并不比杨修差,但他们都能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把自己的聪明藏在心里,显得老实,实则是大智若愚。

二、王熙凤的算计

《红楼梦》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正是说的王熙凤。应该说,她上得贾母、王夫人的欣赏,下得小辈及仆人的尊敬。“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

王熙凤这样一个精明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换来的是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最后自己也凄惨地死去。这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不知得饶人处且饶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广施恩泽。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人缘好,儿子的功成名就,处处显得老实,实则是“难得糊涂”的大聪明。

三、后记

其实说到底,杨修、王熙凤都是不是真正的聪明者。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和做起事情来都像“糊涂”一样,不计较暂时的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不看重眼前短暂的目标。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可以忍受一切的孤独和寂寞。

苏轼给儿子取名为苏钝,即是希望他儿子看上去,不是那种太聪明的人。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相关文章

  • 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3[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 (2015•新课标II 卷)圣劳伦斯河(下图a )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 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 .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 ...查看


  • [三角函数]高考真题文科总结及答案
  • 2015<三角函数>高考真题总结 1.(2015·四川卷5) 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是( ) ππ A .y =sin (2x +2 B .y =cos (2x 2C .y =sin 2x +cos 2x D .y ...查看


  • 2015年四川高考化学真题解析(精校版)
  • 2015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四川卷化学真题解析(精校版) 1.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 A .明矾作净水剂 B .甘油作护肤保湿剂 C .漂粉精作消毒剂 D .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查看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相关栏目推荐 北京中考答案 北京中考数学试题 北京2014中考真题 北京中考语文真题 北京中考改革 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北京中考报名网 北京中考生物真题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100字 北京中考试卷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北京 ...查看


  • 作文素材:描写冬天天气的优美段落
  • 高考知识 [冬天的风]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 ...查看


  • 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真题
  •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í) 棱角(líng)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 B.浸润(jìn) 蓦然(mî) 腈纶(qíng) 残碑 ...查看


  • 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城市](含解析)
  •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25.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 ...查看


  •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1.(2015.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闹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 ...查看


  •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成语.病句
  •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成语.病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