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第18卷第6期

2008年11月

长春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ⅡY

V01.18No.6

NOV.2008

文章编号:1009—3907(2008)06—0012—04

中国人口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构建了人i:7发展评估体系模型及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因子得分及排名,并对各地区人1:2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应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发展的水平。关键词: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程中有主要影响的4个因素进行了统计测评与分析口]。笔者在参阅国内人口发展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一套包含17项指标的人口发展指标模型体系。指标的选取范围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工作的同时,又添加了医疗卫生、对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投资、信息水平等方面的指标,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人口发展的综合水平。

1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人口相关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各地区人口发展不平衡等。中央政府也逐步重视人口发展问题,1998年全国政协成立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并且认为,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我国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人口发展计划,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1:3发展问题。

人口发展是指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外部的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人口发展水平是指反映人口在其数量、质量和结构高低程度的指标,亦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构建一个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来评价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能客观反映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目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陈仲常等人选取了10个指标采用熵权法建立起三级指标体系的人口发展监测模型旧1;漆莉莉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人口发展过

收稿日期:2008—09—05

2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2.1指标与方法

本文指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的数据,建立了中国人口发展评价模型指标数据体系。依据综合指标体系所应遵循的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参考权威机构在人口发展评价

方面所选用的指标,选取了①人口经济活动指标:包

括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四项指标。②人口活动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抚养比四项指标。③教育水平指标:包括15岁以上识字率、小学师生比率两项指标。④卫生水平指标:包括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两项指标。

⑤生活活动水平指标:城市人口密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两项指标。⑥投资水平指标:教育固定资产投

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两项指标。⑦信息水平指标:万人拥有固定电话数。共计17项指

作者简介:姜磊(1983一),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经济与人121发展研究。

第6鬻姜磊:孛莺入疆发爰承平戆滏子分褥秘聚类分辑研究

13

标。

使簿因子分析程聚类分橱的方法对我匡久辽发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为:先对选取的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对各个遗区酶久12发展指标的因子德分避行排序,最后采用聚类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人口发展状况进行分类。2.2因子分析判断标准

判断一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有以下

几个判断标准:①如果相关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都夺予O.3,那么不适舍傲因子分析。②如栗反

映象相关矩阵中很多元素的德比较大,应该考虑该观测数据可能不适合做因子分析。③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其零假设为桶关矩阵怒单位阵,若不能拒绝该假设的话,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④相关矩阵的KMO测度值较小时,表明观测变量不适舍做因子分

析。⑤所提取的因子数应使因子积累解释方差的院

例达到80以上。2.3数据的处理

在建立起入邂发展评价模型各项指标体系后,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静实证分析研究。

在搜集到数据后,由于数据的各个指标在量纲上有所不同,并根据客观标准化的原则,对数据矩阵指标按照一下三种情况分另l进行标准化处理,碍捌

标准诧矩阵A=(a|i,)。。。,%《[0,1]。①当0是芷

向性指标,即指标越大表示的状态越优的时候,%=

I』里。②当乃是逆离性指标时,鄙指标越小表示

q—fⅢ

忡r.[4]

的状态越优的时候,口#=尘t“。③嵩~是适度

,#一,∽

指标的时候,假设(p,g)为最优适合区阀。当rli不在区间(P,q)时,则有%=l

竺竽乎等骘;当omax(p—rmin,,m—g)’3≮。w州"¨~

g∽g)时,叼=i。其””中,r一,rmin分别为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对象中的最

优者或最差者f4j。

3评估结果

3.1

因子译{砉

对人口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

量纲化以后,对相关系数矩阵计算方差、特征值、贡献毙铡蕊和累计贡献率。采焦社会统计学较{幸分析之后,KMO测量值为0.834,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P

值为0.000,说明该模型较好地适合因子分析。并且按照特徭撮太于1豹骧鼷,选择霹个变量就可以共同解释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88.364%(累计贡献率)。说明全体17个变最能很好地被4个主因子謦释,选取4个主因子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经毵够充分地反映和描述31个省份自治区巍辖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4个主医予对人叠发展评价模黧所麓解释瓣变异能力不同,对人口发展的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为了取得各个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综舍得分,本文戳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侔荧权值来确定综合嚣子得分。计算式为∑F=0.57986F1+0.18083F2+0.15099F3+0.06696174,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l所示。若鲍送因子得分为正,剃表承该缝区入口发展水平位于全困水平之上,得分越高,人口发展水平越高;{导分为负则表明该地区人墨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承平之下。3.2聚类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予因子分析法建立的人日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客观憷,本文又采用Q型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全囡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选用组间距离法计算样本间的距离,缮到聚类的谱系图(略)。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发展状况分成四类,(见表1)。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知道,除了聚类分析结果的排剽顺序与因子分析得分先后顺序不同之外,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再结合国内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逐是比较符合现状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全国明显可以分成4类地区,即发达地区、高水平地区、一般地区和落后地区。计算结果冤表l。

4结果分析

报据上述结果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送蛊辖泰的人口发展状况如下:

(1)人口发展水平在中国大陆地区可以分为4个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发浸水平最高,东部地区水平也比较高,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差,西部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最低。各地区人口发展的差距有多个层瑟,搬据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霹以褥磁,露前各恐送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是最大的。结论与我们一般掌握的实际发展状况较为一致。

(2)人霜发矮承乎发达地区:j艺索霸上海摺有最优良的人力、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资源。两大城市构

14

长春大学学报表l困乎得分、捧琦f及聚类分耩维鬃

第18卷

地区上海jB京浙江天津广东巍苏辽宁山东禳建吉林蠹黎吉嫩庆河北蒸龙汪湖北幽嚣湖南嬲jI|霭毒陕西安徽新疆海南广嚣守夏霄袁眭番蠢南毒海西藏费楚

意因子1

3,1522.8491.5t31.16S0.974疆63l0.2690.135o.3S2一O.224一&229一0.265

主因子2

1。5881.976a829l。647O.000魏3581.730o.096一&4141.278

主因子3

一O。400—0.9671.363

生因子4

一莰0740.719o_775O。006—0.178

综合得分l。锈8

1.856

排序

羹2345

隧域划分

发达地区

l。∞8

氇7960.767氇65辛o.372巍3610。235O.048一建040一O.078一o1083一&102一O.138一疆2ll一o.234—o.272一疆322—0.357一覆39l—O.43S—0.435一魏482一0.564一莰572—0。572一O.628一疆534—0.744一O。86王

一毡9∞

2.026差。了85一n2142。137O。225—0.382一O.486O.1241.065一&3550.287一馥813O.3480.815l。2。O0.0738。249一1.312一O.766

疆努?

0.1900.647o.65l0.757

678910ll12131415161718l擎202l2223242526

m_

承平地送

建努6

一o.121氇124l。Z拜0.258建649O.0(抒—0.148一氇115O.154—0。798—0.290—0.562一&467

l。攒

1.171一o.029

一便3秘一&3霓

一0.462一谯3le一o.438一o.669

一疆4簦

o.979一莰毒5l~o-2660.730—l。238一1.610&722—2.76S—0.749魏950—2.320

敷建

一莰5瑟

一0.477一莰623㈣O.125一0.397一谯。738一0.285一Q639一0.783一O.795一仅615一0.598

O,∞3

一1.139—O。7690。626一O。423一1.365一1.674—0。386

—0.936《

一a90l

一疆l璐

—1。1810。124

一o.8甜

—0.994一重,119—2.329一1.530

落詹鲍嚣

272829303l

疆2瑟

1.265&173

一1.羽lo

建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和福利保障机制,入口发展水平最高。浙江也属于人口发展的发达地区,这是因势,褫江魏处东部沿海,经藉活动十分活跃,人均收入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很低,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都很究备,同时地方财政对教育纛医疗横藕豫障翡授天鞍多,霞戴该缝区

的人口发展水平处予发达水平。

(3)人口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全都为沿海建嚣,自于楚理位置具有先天懿优势,大量夔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蓬勃发展,一煎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都是我国缝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基穰B设蓬琵较完善,对外开效程度大,辩技教

第6期姜囊:中国入辩发展承平静嚣子分析秘聚类努孝亍研究

15

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寓,人口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帮条伴。东部沿海缝嚣态分发挥建理上的优势,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4)人口发展的一般地区:大部分属于中部地嚣,还有少数几个嚣部缝区。掇据中国送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积聚的原因,应该与地理位置、距离等空间分布有关。而实践也证骥,窳部沿海的经济会对邻近的串部地送产生溢出效应,拉动邻省经济发展,对邻近的中部地区的人口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些地区人口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5)人口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笳强开发的地送。全国迸未实现温饱的贫困入西天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但建国以来,谣部地区人日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高。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必将促进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也关系到东嚣部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将会促进入掰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展战略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亦希望政府部门能引用诧模型,对入瓣发展静评倍体系指标进行实时更新,以达到长期检测人口发展水平的效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说明:政府以人豹发震为最终发震的磊的。在缩小入疆发震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向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促进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熬提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央也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的投资,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中西部人民群众,这样才能使我阉人日发展承乎得到金蘧的提高,扶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学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制度创新[J].广

州大学学报,2007(2):25-28。【2】

蘸舞常,张鼙姣,章热.孛强入疆发爱装测评徐模受研究[J].中圜人口科学,2007(5):71-79.

[31漆莉莉.我嗣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J].中国软

辩学,2002(6):106—108。

【4]强战仁,吴邋鸣.基于因予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入类发

展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5):14一18.[5】簿薇。SPSS绕诗分辑方法及应用[醚】。:l芝哀:电子王堑

5结语

如版社,2004。

[6]郫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蹴版社,2006

责任编辑:魄玲

本文通过对全圜31个省域人口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佶体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人墨发展水平的东高矮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建立起的人口发展评估体系分析结果将为制定人口发

Research

on

factoranalysisandclusteranalysisof

thelevelofChinesepopulationdevelopment

JIANGLei

(School

Abstract:Thepaper

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constructs

thepopulationdevelopmentevaluatingsystemandindicators,ealonlatesthefactorIK?OreSbymeansof

on

factoranalysisandclusteranalysisandresearchesthelevelofpopulationdevelopmenthas

vesting

thepopulationdevelopmentlevelofeveryregion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

stress

on

closerel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society。Thegovernmentshould

in-

education,medicaltreatmentandwelfaresecurityintheunderdevelopedareaofmidwestChinaandpromoteeconomicgrowthof

China

midwestSOⅡtoimprovethelevelofChinesepopulation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

Keywords:populationdevelopment;populationdevelopmentlevel;factoranalysis;clusteranalysis

中国人口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姜磊, JIANG Lei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2008,18(6)0次

参考文献(6条)

1. 周学馨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制度创新[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 2007(02)2. 陈仲常. 张翠姣. 章翔 中国人口发展监测评价模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7(05)3. 漆莉莉 我国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2(06)

4. 张战仁. 吴玉鸣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人类发展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7(05)5.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20046. 郭志刚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曾茂娟 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2006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迎来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也表现出率先于全国人口变化的特征。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从人口发展水平评估的角度,考察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及如何提高城市发展的人口竞争力。研究通过建立人口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评估和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水平方面进行初步尝试和探索。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对同类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以人口发展内涵为基础,建立人口发展指标体系;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提出对人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第三章分析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在人口本身发展、人口相关发展和人口综合管理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水平高低,这也意味着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的水平、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的水平,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的比较评估;第四章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一个总体的研究,并定量地分析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第五章总结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策略。

2.期刊论文 黄荣清 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穆斯林民族人口发展状态分析 -西北人口2009,30(6)

研究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需要有测度发展和繁荣方法,本文构建了衡量人口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用它来测度和分析穆斯林民族的发展状态,指出与中国其他民族相比,当前影响穆斯林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和教育.

3.学位论文 沈会懿 抚顺市适度人口容量及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2004

城市的资源有限,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不可能无限极地增长。为获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应该明确人口的最大承载量,即人口容量,其预测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定性分析通过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来推断合理人口容量,因为难以定量描述而不宜采用。定量分析分为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又分为社会发展因素分析、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分析、资源因素分析等;多因素分析是通过建立特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适度人口容量,或者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应用相关运筹学方法进行方案选择,已经应用的方法有经济适度人口模型(EOP-MM)、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适度模型、可能一满意度法(PS法)等。根据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确定人口规模,其预测方法主要有总和生育率法、综合平衡法、回归分析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带眷系数法等。

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小于人口容量,则人口规模还有一定的扩张余地;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容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所以,在科学测定的基础上界定人口容量,按照现有人口发展水平预测人口规模,以此为根据制订人口发展战略,并采取适宜的手段调整人口政策,使城市人口规模与其容量相适应,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抚顺市人口容量加以推断,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决策。同样,应用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来预测抚顺市未来五十年的人口规模,并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进一步判断其是否与城市人口容量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抚顺市人口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具体策略,为加速抚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4.期刊论文 漆莉莉 我国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 -中国软科学2002,""(6)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测评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5.学位论文 吴俊梅 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 2007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既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又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发生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显著的特征,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成都市是四川省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市总面积12390.6平方公里,到2005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82.03万人。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四川省2.6%的土地面积上承载着四川省12.51%的人口,成都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人口分布一般用人口密度、人口广狭度、人口集中度、人口中心等指标来衡量,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成都市人口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6章:

第一章为导论和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人口分布的概念,国内外对人口地域分布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圈层的概念、城市圈层的划分方法和成都市概况及其圈层的提出。

第三章是对成都市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这三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

(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并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而找出十五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

第四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地理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5年的数据,以行政区为单位,描述了成都市19个区(市)县十五年来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变化。

第五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选取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成都市19个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最后综合评价的得分,将成都市各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归类,并从这三年的比较中找出十五年来的变化。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解释成都市“都市人口地理圈”和“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形成以及成都市人口分布对它们的影响。

6.学位论文 董春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经济学研究 2006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特殊的具有双重政治和经济属性的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集聚性、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广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等进行了多尺度、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应对传媒全球化竞争的对策和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全文共分为十一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l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以及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创新。

第2章是理论综述,主要对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有关区域发展的理论、广电传媒相关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影响力理论进行了充分阐述和评析。 第3章在第2章的理论基础上,对广电传媒相关概念,兼具喉舌功能和产业特性的广播电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对中国广电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模式等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同于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或商业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公益性一准公益性一商业性”三个阶段。即使在“商业性”阶段也并不能够完全商业化,广播电台、电视台机构的设置和运营还必须在“事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虽然起步晚、产业化发展慢,但随着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广电产业创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拨款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不断缩减。

为了揭示广电产业的地区差异性,第4章从产业发展和收入构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投入、创收水平、广告能力以及其它收入等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考察和分析。作为精神需求产品的生产产业,广电产业在空间上具有与地区GDP相类似的由西向东不断增长的规律性。考虑到广电产业的公共服务性质,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当前还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以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为了对广电产业的空间差异和趋同性进行深层次挖掘,第5章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问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模型支持下,结合GIS技术,运用图表分析、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广义空问模型、PanelData模型等对中国省际广电产业发展和收入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规律性的空间格局和空间集聚性的存在,即具有最高发展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均位于中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广电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中西部地区则是明显的“冷点”地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第6章通过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对中国东中西部、省域、地市域、县域等尺度广电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电产业具有明显高于三大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且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各尺度下的产业效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性。从地市域和县域角度,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热点”地区,而中部、西北部地区则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冷点”地区;从县域角度,在全省广电产业不算发达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也是劳动生产率的“热点"地区。

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第7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2模型对中国30个省域1997~2004年的广电产业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计算出每一年的生产有效点、绘出生产前沿面,并计算出各年和累计的过剩投入率。上海、广东和北京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代表,宁夏、青海和西藏则是“低投入低产出"的代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相对来说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定量地衡量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性,第8章通过运用产业集聚指数、相对集中指数和区域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指标,结合空间统计模型和GIS工具,对中国不同时期广电产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度远高于三大产业;从全国和省域尺度来看,中国广电产业的发展均处于成长阶段;此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广电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与生俱来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而导致的产业特殊性,本章对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及集聚效益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大众媒介所特有的“地方化”趋向、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广电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广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集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于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对广电产业的综合评价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第9章通过建立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均方差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2000和2004年的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优势明显,西部的贵州、甘肃等省则竞争力明显落后。四年来,省际之间综合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很不均衡,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竞争力加强,西部地区则主要是政府投入加大而增强了实力。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广电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三个区域内34个城市的广电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现为,排行中两头差异明显,即上海、北京和深圳竞争力优势明显,最后一名的承德得分不及上海的五分之一,其余城市之间差异不太大;三个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长三角城市的优势很显著,珠三角居中,京滓唐的劣势明显。随着区域内同质、异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广告争夺大战不断上演,通过分布于东中西部的18个城市入手,从地方电视台吸引力、节目收视竞争力、电视广告投放潜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电视广告竞争力的差异和原因。

作为一种生产意识形态的产业,广电产业可通过直接、间接和外部性等渠道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第10章定性地分析了广电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负向影响。并结合Pearson相关和Paneldata模型,对北京和上海两市广告投放对商品零售额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吃的商品”的广告投放和其商品实际零售额和零售额同比增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亦即广告正向引导作用的存在;此外,同样是“吃的商品”,除去广告引导的影响,北京比上海具有更旺盛的消费能力。本章还对人口发展水平对广告效应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告收入和人口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随着人口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电广告收入几乎以同样的趋势增长。最后,本章还通过“超级女生"、“韩流经济”和“浙江横店影视集团”等实例从电视媒介平台催生娱乐经济、广电产业影响国家经济和广电产业引起社会分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对广电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第11章,也即本文的最后一章,在前文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面对广电产业全球化竞争,中国广电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着手,提出应对策略;从广电产业的涓滴和极化效应以及产业的区位效应出发,并结合产业的双重属性,提出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7.期刊论文 麻胜云 关于生殖健康产业的统计综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

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由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发展成一个与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状况紧密相关的观念.目前,评价人口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口与迁移、健康状况、健康促进状况、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指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

8.学位论文 刘珊珊 四川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2006

人口作为影响经济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发展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由多种因素构成,而且因为人口本身也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社会群体,所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四川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人口问题是四川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性问题,四川省的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对四川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四川省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一、前言,介绍了人口-经济问题的渊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二、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三、四川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对四川省目前人口与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四、四川省人口和经济协调程度分析,主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四川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说明了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五、四川省人口发展水平评价,主要对四川省目前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六、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对策;该部分针对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七、结论。本文的研究试图揭示影响四川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口问题,对四川经济与人口的协调程度作了分析,并为实现人口与经济发展逐步步入良性循环提供对策建议。作者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四川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为促进四川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9.学位论文 戚世同 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2009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亚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体育人口是随着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而逐步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用来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群众体育指标,是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与计划的重要根据。本文对郑州市体育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优化郑州市的体育人口结构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郑州市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对郑州市目前的体育人口结构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分析和审度。从中分析影响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因素。研究结果认为,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构成郑州市体育人口的主体,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郑州市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仍为“两头大,中间小”的马鞍型结构;男性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女性,男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要强于女性,但女性对体育的参与表现得更稳定;郑州市体育人口的文化结构为高水平结构;郑州市体育人口的职业结构特征是,智力型职业的比重大于体力型职业的比重。

为消除影响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不利因素,优化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提出了如下建议: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低收入者体育人口的比例;加大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中青年人的健康危机感;有效提高中青年中产阶层体育人口的比例;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和行为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控制功能;重视和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体育人口;重视和发展老年体育人口。

10.期刊论文 洪焕珍 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体育人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物,体育人口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大国的标准不能只看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体育人口数量.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在体育人口方面却没有鲜明的优势.纠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观念和体制的影响,本文就影响社区体育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论证.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cdxxb-shkxb200806004.aspx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tsg),授权号:6c310751-e16c-4728-bd22-9ddc01428642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4日

第18卷第6期

2008年11月

长春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ⅡY

V01.18No.6

NOV.2008

文章编号:1009—3907(2008)06—0012—04

中国人口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构建了人i:7发展评估体系模型及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因子得分及排名,并对各地区人1:2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应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发展的水平。关键词: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程中有主要影响的4个因素进行了统计测评与分析口]。笔者在参阅国内人口发展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一套包含17项指标的人口发展指标模型体系。指标的选取范围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工作的同时,又添加了医疗卫生、对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投资、信息水平等方面的指标,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人口发展的综合水平。

1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与人口相关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各地区人口发展不平衡等。中央政府也逐步重视人口发展问题,1998年全国政协成立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并且认为,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我国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人口发展计划,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1:3发展问题。

人口发展是指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外部的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人口发展水平是指反映人口在其数量、质量和结构高低程度的指标,亦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构建一个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来评价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发展状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能客观反映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目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陈仲常等人选取了10个指标采用熵权法建立起三级指标体系的人口发展监测模型旧1;漆莉莉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人口发展过

收稿日期:2008—09—05

2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2.1指标与方法

本文指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的数据,建立了中国人口发展评价模型指标数据体系。依据综合指标体系所应遵循的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参考权威机构在人口发展评价

方面所选用的指标,选取了①人口经济活动指标:包

括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四项指标。②人口活动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抚养比四项指标。③教育水平指标:包括15岁以上识字率、小学师生比率两项指标。④卫生水平指标:包括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两项指标。

⑤生活活动水平指标:城市人口密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两项指标。⑥投资水平指标:教育固定资产投

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两项指标。⑦信息水平指标:万人拥有固定电话数。共计17项指

作者简介:姜磊(1983一),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经济与人121发展研究。

第6鬻姜磊:孛莺入疆发爰承平戆滏子分褥秘聚类分辑研究

13

标。

使簿因子分析程聚类分橱的方法对我匡久辽发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为:先对选取的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对各个遗区酶久12发展指标的因子德分避行排序,最后采用聚类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人口发展状况进行分类。2.2因子分析判断标准

判断一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有以下

几个判断标准:①如果相关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都夺予O.3,那么不适舍傲因子分析。②如栗反

映象相关矩阵中很多元素的德比较大,应该考虑该观测数据可能不适合做因子分析。③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其零假设为桶关矩阵怒单位阵,若不能拒绝该假设的话,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④相关矩阵的KMO测度值较小时,表明观测变量不适舍做因子分

析。⑤所提取的因子数应使因子积累解释方差的院

例达到80以上。2.3数据的处理

在建立起入邂发展评价模型各项指标体系后,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静实证分析研究。

在搜集到数据后,由于数据的各个指标在量纲上有所不同,并根据客观标准化的原则,对数据矩阵指标按照一下三种情况分另l进行标准化处理,碍捌

标准诧矩阵A=(a|i,)。。。,%《[0,1]。①当0是芷

向性指标,即指标越大表示的状态越优的时候,%=

I』里。②当乃是逆离性指标时,鄙指标越小表示

q—fⅢ

忡r.[4]

的状态越优的时候,口#=尘t“。③嵩~是适度

,#一,∽

指标的时候,假设(p,g)为最优适合区阀。当rli不在区间(P,q)时,则有%=l

竺竽乎等骘;当omax(p—rmin,,m—g)’3≮。w州"¨~

g∽g)时,叼=i。其””中,r一,rmin分别为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对象中的最

优者或最差者f4j。

3评估结果

3.1

因子译{砉

对人口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无

量纲化以后,对相关系数矩阵计算方差、特征值、贡献毙铡蕊和累计贡献率。采焦社会统计学较{幸分析之后,KMO测量值为0.834,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P

值为0.000,说明该模型较好地适合因子分析。并且按照特徭撮太于1豹骧鼷,选择霹个变量就可以共同解释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88.364%(累计贡献率)。说明全体17个变最能很好地被4个主因子謦释,选取4个主因子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经毵够充分地反映和描述31个省份自治区巍辖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4个主医予对人叠发展评价模黧所麓解释瓣变异能力不同,对人口发展的贡献率也不一样,因此,为了取得各个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综舍得分,本文戳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侔荧权值来确定综合嚣子得分。计算式为∑F=0.57986F1+0.18083F2+0.15099F3+0.06696174,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l所示。若鲍送因子得分为正,剃表承该缝区入口发展水平位于全困水平之上,得分越高,人口发展水平越高;{导分为负则表明该地区人墨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承平之下。3.2聚类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予因子分析法建立的人日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客观憷,本文又采用Q型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全囡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为案例,选用组间距离法计算样本间的距离,缮到聚类的谱系图(略)。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发展状况分成四类,(见表1)。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知道,除了聚类分析结果的排剽顺序与因子分析得分先后顺序不同之外,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再结合国内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逐是比较符合现状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全国明显可以分成4类地区,即发达地区、高水平地区、一般地区和落后地区。计算结果冤表l。

4结果分析

报据上述结果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送蛊辖泰的人口发展状况如下:

(1)人口发展水平在中国大陆地区可以分为4个地区,北京、上海、浙江发浸水平最高,东部地区水平也比较高,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较差,西部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最低。各地区人口发展的差距有多个层瑟,搬据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霹以褥磁,露前各恐送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是最大的。结论与我们一般掌握的实际发展状况较为一致。

(2)人霜发矮承乎发达地区:j艺索霸上海摺有最优良的人力、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资源。两大城市构

14

长春大学学报表l困乎得分、捧琦f及聚类分耩维鬃

第18卷

地区上海jB京浙江天津广东巍苏辽宁山东禳建吉林蠹黎吉嫩庆河北蒸龙汪湖北幽嚣湖南嬲jI|霭毒陕西安徽新疆海南广嚣守夏霄袁眭番蠢南毒海西藏费楚

意因子1

3,1522.8491.5t31.16S0.974疆63l0.2690.135o.3S2一O.224一&229一0.265

主因子2

1。5881.976a829l。647O.000魏3581.730o.096一&4141.278

主因子3

一O。400—0.9671.363

生因子4

一莰0740.719o_775O。006—0.178

综合得分l。锈8

1.856

排序

羹2345

隧域划分

发达地区

l。∞8

氇7960.767氇65辛o.372巍3610。235O.048一建040一O.078一o1083一&102一O.138一疆2ll一o.234—o.272一疆322—0.357一覆39l—O.43S—0.435一魏482一0.564一莰572—0。572一O.628一疆534—0.744一O。86王

一毡9∞

2.026差。了85一n2142。137O。225—0.382一O.486O.1241.065一&3550.287一馥813O.3480.815l。2。O0.0738。249一1.312一O.766

疆努?

0.1900.647o.65l0.757

678910ll12131415161718l擎202l2223242526

m_

承平地送

建努6

一o.121氇124l。Z拜0.258建649O.0(抒—0.148一氇115O.154—0。798—0.290—0.562一&467

l。攒

1.171一o.029

一便3秘一&3霓

一0.462一谯3le一o.438一o.669

一疆4簦

o.979一莰毒5l~o-2660.730—l。238一1.610&722—2.76S—0.749魏950—2.320

敷建

一莰5瑟

一0.477一莰623㈣O.125一0.397一谯。738一0.285一Q639一0.783一O.795一仅615一0.598

O,∞3

一1.139—O。7690。626一O。423一1.365一1.674—0。386

—0.936《

一a90l

一疆l璐

—1。1810。124

一o.8甜

—0.994一重,119—2.329一1.530

落詹鲍嚣

272829303l

疆2瑟

1.265&173

一1.羽lo

建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和福利保障机制,入口发展水平最高。浙江也属于人口发展的发达地区,这是因势,褫江魏处东部沿海,经藉活动十分活跃,人均收入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很低,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都很究备,同时地方财政对教育纛医疗横藕豫障翡授天鞍多,霞戴该缝区

的人口发展水平处予发达水平。

(3)人口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全都为沿海建嚣,自于楚理位置具有先天懿优势,大量夔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蓬勃发展,一煎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都是我国缝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基穰B设蓬琵较完善,对外开效程度大,辩技教

第6期姜囊:中国入辩发展承平静嚣子分析秘聚类努孝亍研究

15

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寓,人口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帮条伴。东部沿海缝嚣态分发挥建理上的优势,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4)人口发展的一般地区:大部分属于中部地嚣,还有少数几个嚣部缝区。掇据中国送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积聚的原因,应该与地理位置、距离等空间分布有关。而实践也证骥,窳部沿海的经济会对邻近的串部地送产生溢出效应,拉动邻省经济发展,对邻近的中部地区的人口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些地区人口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5)人口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笳强开发的地送。全国迸未实现温饱的贫困入西天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但建国以来,谣部地区人日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高。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必将促进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也关系到东嚣部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将会促进入掰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展战略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亦希望政府部门能引用诧模型,对入瓣发展静评倍体系指标进行实时更新,以达到长期检测人口发展水平的效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说明:政府以人豹发震为最终发震的磊的。在缩小入疆发震差距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向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促进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熬提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央也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的投资,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中西部人民群众,这样才能使我阉人日发展承乎得到金蘧的提高,扶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学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制度创新[J].广

州大学学报,2007(2):25-28。【2】

蘸舞常,张鼙姣,章热.孛强入疆发爱装测评徐模受研究[J].中圜人口科学,2007(5):71-79.

[31漆莉莉.我嗣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J].中国软

辩学,2002(6):106—108。

【4]强战仁,吴邋鸣.基于因予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入类发

展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5):14一18.[5】簿薇。SPSS绕诗分辑方法及应用[醚】。:l芝哀:电子王堑

5结语

如版社,2004。

[6]郫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蹴版社,2006

责任编辑:魄玲

本文通过对全圜31个省域人口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佶体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人墨发展水平的东高矮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建立起的人口发展评估体系分析结果将为制定人口发

Research

on

factoranalysisandclusteranalysisof

thelevelofChinesepopulationdevelopment

JIANGLei

(School

Abstract:Thepaper

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constructs

thepopulationdevelopmentevaluatingsystemandindicators,ealonlatesthefactorIK?OreSbymeansof

on

factoranalysisandclusteranalysisandresearchesthelevelofpopulationdevelopmenthas

vesting

thepopulationdevelopmentlevelofeveryregion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

stress

on

closerelation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society。Thegovernmentshould

in-

education,medicaltreatmentandwelfaresecurityintheunderdevelopedareaofmidwestChinaandpromoteeconomicgrowthof

China

midwestSOⅡtoimprovethelevelofChinesepopulation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

Keywords:populationdevelopment;populationdevelopmentlevel;factoranalysis;clusteranalysis

中国人口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姜磊, JIANG Lei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2008,18(6)0次

参考文献(6条)

1. 周学馨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制度创新[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 2007(02)2. 陈仲常. 张翠姣. 章翔 中国人口发展监测评价模型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7(05)3. 漆莉莉 我国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2(06)

4. 张战仁. 吴玉鸣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人类发展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7(05)5.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20046. 郭志刚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曾茂娟 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2006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迎来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也表现出率先于全国人口变化的特征。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不仅是长三角地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从人口发展水平评估的角度,考察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及如何提高城市发展的人口竞争力。研究通过建立人口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评估和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水平方面进行初步尝试和探索。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对同类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以人口发展内涵为基础,建立人口发展指标体系;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提出对人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第三章分析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在人口本身发展、人口相关发展和人口综合管理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水平高低,这也意味着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的水平、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的水平,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的比较评估;第四章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一个总体的研究,并定量地分析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影响城市人口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第五章总结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的策略。

2.期刊论文 黄荣清 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穆斯林民族人口发展状态分析 -西北人口2009,30(6)

研究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需要有测度发展和繁荣方法,本文构建了衡量人口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用它来测度和分析穆斯林民族的发展状态,指出与中国其他民族相比,当前影响穆斯林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是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和教育.

3.学位论文 沈会懿 抚顺市适度人口容量及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2004

城市的资源有限,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不可能无限极地增长。为获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应该明确人口的最大承载量,即人口容量,其预测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定性分析通过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来推断合理人口容量,因为难以定量描述而不宜采用。定量分析分为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又分为社会发展因素分析、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分析、资源因素分析等;多因素分析是通过建立特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适度人口容量,或者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应用相关运筹学方法进行方案选择,已经应用的方法有经济适度人口模型(EOP-MM)、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适度模型、可能一满意度法(PS法)等。根据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确定人口规模,其预测方法主要有总和生育率法、综合平衡法、回归分析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带眷系数法等。

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小于人口容量,则人口规模还有一定的扩张余地;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容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所以,在科学测定的基础上界定人口容量,按照现有人口发展水平预测人口规模,以此为根据制订人口发展战略,并采取适宜的手段调整人口政策,使城市人口规模与其容量相适应,才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试图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抚顺市人口容量加以推断,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决策。同样,应用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来预测抚顺市未来五十年的人口规模,并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进一步判断其是否与城市人口容量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抚顺市人口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具体策略,为加速抚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4.期刊论文 漆莉莉 我国人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 -中国软科学2002,""(6)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测评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5.学位论文 吴俊梅 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 2007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既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又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发生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显著的特征,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成都市是四川省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市总面积12390.6平方公里,到2005年底,全市人口总数已达1082.03万人。作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四川省2.6%的土地面积上承载着四川省12.51%的人口,成都市的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及其规律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的研究仅限于人口数量、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一般规律,人口分布一般用人口密度、人口广狭度、人口集中度、人口中心等指标来衡量,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中找出15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并分析这样的人口分布对成都市人口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一共分为6章:

第一章为导论和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人口分布的概念,国内外对人口地域分布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及其对人口发展水平影响研究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圈层的概念、城市圈层的划分方法和成都市概况及其圈层的提出。

第三章是对成都市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这三年的数据,分别计算成都市各圈层人口的不均衡指数(U)、基尼指数

(G)、集中指数(C)和人口再分布指数(R),并描绘出成都市这三年人口分布的洛伦兹曲线,从而找出十五年来人口分布的变化和规律。

第四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地理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5年的数据,以行政区为单位,描述了成都市19个区(市)县十五年来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变化。

第五章是对成都市的“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研究,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选取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成都市19个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最后综合评价的得分,将成都市各区(市)县这三年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归类,并从这三年的比较中找出十五年来的变化。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解释成都市“都市人口地理圈”和“都市人口发展水平圈”的形成以及成都市人口分布对它们的影响。

6.学位论文 董春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经济学研究 2006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特殊的具有双重政治和经济属性的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集聚性、产业效率的空间差异、产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广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等进行了多尺度、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应对传媒全球化竞争的对策和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全文共分为十一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l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以及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创新。

第2章是理论综述,主要对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有关区域发展的理论、广电传媒相关理论、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影响力理论进行了充分阐述和评析。 第3章在第2章的理论基础上,对广电传媒相关概念,兼具喉舌功能和产业特性的广播电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对中国广电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模式等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同于西方的公共广播电视或商业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公益性一准公益性一商业性”三个阶段。即使在“商业性”阶段也并不能够完全商业化,广播电台、电视台机构的设置和运营还必须在“事业管理”的框架下进行。虽然起步晚、产业化发展慢,但随着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中国广电产业创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拨款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不断缩减。

为了揭示广电产业的地区差异性,第4章从产业发展和收入构成的角度,对中国财政投入、创收水平、广告能力以及其它收入等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的考察和分析。作为精神需求产品的生产产业,广电产业在空间上具有与地区GDP相类似的由西向东不断增长的规律性。考虑到广电产业的公共服务性质,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当前还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以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为了对广电产业的空间差异和趋同性进行深层次挖掘,第5章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问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模型支持下,结合GIS技术,运用图表分析、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广义空问模型、PanelData模型等对中国省际广电产业发展和收入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规律性的空间格局和空间集聚性的存在,即具有最高发展水平的省级行政区均位于中国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一直是广电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中西部地区则是明显的“冷点”地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第6章通过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对中国东中西部、省域、地市域、县域等尺度广电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电产业具有明显高于三大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且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各尺度下的产业效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性。从地市域和县域角度,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热点”地区,而中部、西北部地区则为广电产业发展显著的“冷点”地区;从县域角度,在全省广电产业不算发达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也是劳动生产率的“热点"地区。

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第7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2模型对中国30个省域1997~2004年的广电产业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计算出每一年的生产有效点、绘出生产前沿面,并计算出各年和累计的过剩投入率。上海、广东和北京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代表,宁夏、青海和西藏则是“低投入低产出"的代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相对来说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定量地衡量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性,第8章通过运用产业集聚指数、相对集中指数和区域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指标,结合空间统计模型和GIS工具,对中国不同时期广电产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度远高于三大产业;从全国和省域尺度来看,中国广电产业的发展均处于成长阶段;此外,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广电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与生俱来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而导致的产业特殊性,本章对中国广电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及集聚效益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大众媒介所特有的“地方化”趋向、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广电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广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集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于不可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对广电产业的综合评价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第9章通过建立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均方差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2000和2004年的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广电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优势明显,西部的贵州、甘肃等省则竞争力明显落后。四年来,省际之间综合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很不均衡,引起变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竞争力加强,西部地区则主要是政府投入加大而增强了实力。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广电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三个区域内34个城市的广电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现为,排行中两头差异明显,即上海、北京和深圳竞争力优势明显,最后一名的承德得分不及上海的五分之一,其余城市之间差异不太大;三个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长三角城市的优势很显著,珠三角居中,京滓唐的劣势明显。随着区域内同质、异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广告争夺大战不断上演,通过分布于东中西部的18个城市入手,从地方电视台吸引力、节目收视竞争力、电视广告投放潜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电视广告竞争力的差异和原因。

作为一种生产意识形态的产业,广电产业可通过直接、间接和外部性等渠道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本文第10章定性地分析了广电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负向影响。并结合Pearson相关和Paneldata模型,对北京和上海两市广告投放对商品零售额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吃的商品”的广告投放和其商品实际零售额和零售额同比增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亦即广告正向引导作用的存在;此外,同样是“吃的商品”,除去广告引导的影响,北京比上海具有更旺盛的消费能力。本章还对人口发展水平对广告效应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告收入和人口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随着人口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电广告收入几乎以同样的趋势增长。最后,本章还通过“超级女生"、“韩流经济”和“浙江横店影视集团”等实例从电视媒介平台催生娱乐经济、广电产业影响国家经济和广电产业引起社会分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对广电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第11章,也即本文的最后一章,在前文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从面对广电产业全球化竞争,中国广电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着手,提出应对策略;从广电产业的涓滴和极化效应以及产业的区位效应出发,并结合产业的双重属性,提出中国广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7.期刊论文 麻胜云 关于生殖健康产业的统计综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

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由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发展成一个与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状况紧密相关的观念.目前,评价人口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口与迁移、健康状况、健康促进状况、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些指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

8.学位论文 刘珊珊 四川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2006

人口作为影响经济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发展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由多种因素构成,而且因为人口本身也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社会群体,所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四川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人口问题是四川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性问题,四川省的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对四川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四川省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一、前言,介绍了人口-经济问题的渊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二、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三、四川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对四川省目前人口与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四、四川省人口和经济协调程度分析,主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四川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说明了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五、四川省人口发展水平评价,主要对四川省目前的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六、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对策;该部分针对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七、结论。本文的研究试图揭示影响四川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口问题,对四川经济与人口的协调程度作了分析,并为实现人口与经济发展逐步步入良性循环提供对策建议。作者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四川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为促进四川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9.学位论文 戚世同 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2009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亚人口。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用来评价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体育人口是随着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而逐步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用来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群众体育指标,是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与计划的重要根据。本文对郑州市体育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优化郑州市的体育人口结构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郑州市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对郑州市目前的体育人口结构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分析和审度。从中分析影响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因素。研究结果认为,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构成郑州市体育人口的主体,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群体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郑州市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仍为“两头大,中间小”的马鞍型结构;男性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女性,男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要强于女性,但女性对体育的参与表现得更稳定;郑州市体育人口的文化结构为高水平结构;郑州市体育人口的职业结构特征是,智力型职业的比重大于体力型职业的比重。

为消除影响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的不利因素,优化郑州市体育人口结构,提出了如下建议:关注城市弱势体育群体,提高低收入者体育人口的比例;加大群众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中青年人的健康危机感;有效提高中青年中产阶层体育人口的比例;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和行为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控制功能;重视和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体育人口;重视和发展老年体育人口。

10.期刊论文 洪焕珍 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体育人口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物,体育人口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大国的标准不能只看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体育人口数量.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在体育人口方面却没有鲜明的优势.纠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观念和体制的影响,本文就影响社区体育人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论证.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cdxxb-shkxb200806004.aspx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tsg),授权号:6c310751-e16c-4728-bd22-9ddc01428642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4日


相关文章

  • 脆弱生态区类型划分及其脆弱特征分析_冉圣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 第11卷 第4期 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Vol.11 No.4 2001 脆弱生态区类型划分及其脆弱特征分析 冉圣宏 金建君 曾思育 1 2 1 1 ...查看


  •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_孟向京
  • 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Vol 132, No 13 May 2008 40 人口研究P opula tion Resear ch 人口流迁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 孟向京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人口潜力指数, 运用2000年第五 ...查看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绩效评价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上) 许春淑 2012-8-21 8:50:50 来源:<经济问题>2012年第6期 摘要:以我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视角,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与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查看


  •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52卷第16期第年期168月2013 湖北农业科学Vol.52No.16Aug.,2013 HubeiAgriculturalSciences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武汉 430074) ...查看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东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研究 陈岩峰 于文静1 摘要:科技服务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促进广东科技服务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以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社会科技活动和 ...查看


  •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袁 俊 吴殿廷 吴铮争 [摘 要] 文章运用定量测度方法,分异特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段,但在"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作 ...查看


  •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 摘要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 ...查看


  •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 [摘 要]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首要指标与基本单元,文章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选取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主要指标,在构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内1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与 ...查看


  • [2017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研究报告](1)
  • Content 目录 研究主持: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 数据支持:CREIS 中指数据,fdc.fang.com 主要研究成员: 莫天全 黄瑜 葛海峰 白彦军 曹晶晶 邓西 黄秀连 温靓靓 潘雪 黄圣 张婷 刘丽杰 王琳 吴建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