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作者--简_i

荷塘月色

教学步骤:

一、课前提问

朱自清的称谓?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二、目标认定

三、讲授新课

第一学时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朱自清:(读注释①,补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优秀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 朱自清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的学生时代就开创了新诗,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0年毕业与北京大学,曾留学英国,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

2.解题

荷塘,是朱自清任教时的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花池,至今仍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作者想借赏景,来抒发内心深沉的孤独与苦闷、企求解脱。

下面给同学们放朗读录音,先欣赏一下作品。

3.录音朗读

朗读是要进入作者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化作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4.正音朗读 颤栗处理 袅娜

辍学颤抖住处 蓊蓊郁郁

啜茶衣裳束缚 弥望

霓裳速度 脉脉

(二)揣摩语言 梳理思路

1.范读1自然段

请问:文章开篇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

由于心情不宁静,所以想寻找“片刻宁静”,于是文章的景物便随着作者视线的转移而展开,这是散文开头的一种方式——表明情感,引出下文。

2.学习2-6自然段

请问:2-6段随着作者视线转移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如何进行详略处理的?

明确:小路 荷塘(详) 月光(详) 树

(1)范读2-3段

请问1:小路有何特点?

明确:曲折 多树 煤屑——幽僻

请问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句话强调的前者还是后者?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强调的是后者“冷静”“独处”,只是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

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段末强调的“这是独处的妙处”可以说明这一点。

请问3:这里的“妙处”,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小结:

现代文阅读方法——

阅读分析就是这样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比如,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这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所以掌握外部语境对欣赏名著是十分重要的。

*(2)齐读4段

请问1:作者在描写荷塘时,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叶子 白花 清香 水上叶子 叶子下脉脉流水。多层次,抓特征写景。

请问2:文中是怎样描写叶子的,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以动写静更显生动形象。相似点“舒展、旋转的美”。 请问3:文中描写荷花时,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这些佳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明确:拟人 比喻,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月下荷塘”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以“素淡朦胧”之美。

请问4:文中在描写荷香时,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荷香”和“歌声”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若有若无。“缕缕”“渺茫”可以说明这一点。这是“通感”修辞的运用

[边讲边板书] 叶子:亭亭 舞女的裙(“舒展”) 抓特征 白花: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多层次 荷塘清香:渺茫歌声(通感) 上到下 水上叶:宛如 凝碧波痕 “素淡” 叶下流水:脉脉“朦胧” 小结:

*修辞方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也叫移就.就是把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就是通感的用法.用来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博喻:在比喻修辞中,如果一个本体有三个以上的喻体,这个修辞就叫博喻。

*(3)齐读5段

请问1:这段在描写“月光”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 [明确板书] “荷塘上” 月光 流水 强调“流动性” “朦胧” 月光 泻 浮 洗 笼(动词连用) 衬托

光和影 奏的名曲(通感)“和谐”

请问2:这里哪一句是“通感”修辞手法?

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请问3: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相似点是什么?

明确:本体“光与影” 喻体“奏着的名曲” 相似点“和谐”,这里把光与影那跳动的和谐,描写的生动具体。

小结:

* 借景抒情——

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被美景陶醉,感到了某种超脱,那弥漫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清香,无不染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但是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令人伤感,“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即借“素淡朦胧”景色,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

淡的哀愁”。

(4)阅读6段思考

请问:随着作者的视线的转移,由小路---荷塘---月光---荷塘四面的树,美景尽收眼底,然而一路走来,“不宁静”的心境是否已经烟消云散了呢?何以为证? 明确:当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作者发出了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苦闷。

(5)总结

请问:以上是借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借“素淡、朦胧”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闷,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

第二学时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2.举例说明本文如何借景抒情?

[续前]

3.齐读7-10段

请问:作者承前展开了联想,两想到了古代江南采莲的风俗,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的不满。想从“不宁静”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无法超脱,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中的时候,猛一抬头,到了自己的家门前,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与开头“不宁静”相照应。

(三)概括全文

请问:文章可概括为几大部分?突出的写作方法? * [明确板书] 1)点明情感基调“不宁静” (起)

二(2-6)展示“素淡朦胧”之美,表达“淡淡形散而神不散

的喜悦和哀愁”。 (承)情景交融

三(7-最后)联想 (转)借景抒情

自然收尾 (合)

(四)素质教育拓展

自然界素淡朦胧之景多的是,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荷塘”“月光”

来抒情呢?那就是作者想借“荷”“月”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对高洁事物的主动追求。

作者原名叫自华,后改为“自清”,他一生都无愧于这二字,做到了“清正 清廉 清贫 清白 ”“出淤泥而不染”。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段话充分证明了朱自清的凛然正气,1948年朱自清一身重病,倒在了新中国的晨曦之中,年仅48岁。

(五)反馈

片断写作练习:

模仿课文写作的方法,描写一段景物,字数不超过200字。

(六)布置作业

1. 习题1-3

2. 背诵4、5段

3. 预习《胡同文化》

荷塘月色

教学步骤:

一、课前提问

朱自清的称谓?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二、目标认定

三、讲授新课

第一学时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朱自清:(读注释①,补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优秀散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 朱自清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的学生时代就开创了新诗,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0年毕业与北京大学,曾留学英国,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

2.解题

荷塘,是朱自清任教时的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花池,至今仍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作者想借赏景,来抒发内心深沉的孤独与苦闷、企求解脱。

下面给同学们放朗读录音,先欣赏一下作品。

3.录音朗读

朗读是要进入作者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化作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4.正音朗读 颤栗处理 袅娜

辍学颤抖住处 蓊蓊郁郁

啜茶衣裳束缚 弥望

霓裳速度 脉脉

(二)揣摩语言 梳理思路

1.范读1自然段

请问:文章开篇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

由于心情不宁静,所以想寻找“片刻宁静”,于是文章的景物便随着作者视线的转移而展开,这是散文开头的一种方式——表明情感,引出下文。

2.学习2-6自然段

请问:2-6段随着作者视线转移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如何进行详略处理的?

明确:小路 荷塘(详) 月光(详) 树

(1)范读2-3段

请问1:小路有何特点?

明确:曲折 多树 煤屑——幽僻

请问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句话强调的前者还是后者?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强调的是后者“冷静”“独处”,只是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

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段末强调的“这是独处的妙处”可以说明这一点。

请问3:这里的“妙处”,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文中有依据吗?

明确:“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小结:

现代文阅读方法——

阅读分析就是这样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中心意思,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比如,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这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所以掌握外部语境对欣赏名著是十分重要的。

*(2)齐读4段

请问1:作者在描写荷塘时,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叶子 白花 清香 水上叶子 叶子下脉脉流水。多层次,抓特征写景。

请问2:文中是怎样描写叶子的,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以动写静更显生动形象。相似点“舒展、旋转的美”。 请问3:文中描写荷花时,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这些佳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明确:拟人 比喻,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月下荷塘”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以“素淡朦胧”之美。

请问4:文中在描写荷香时,写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荷香”和“歌声”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若有若无。“缕缕”“渺茫”可以说明这一点。这是“通感”修辞的运用

[边讲边板书] 叶子:亭亭 舞女的裙(“舒展”) 抓特征 白花: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多层次 荷塘清香:渺茫歌声(通感) 上到下 水上叶:宛如 凝碧波痕 “素淡” 叶下流水:脉脉“朦胧” 小结:

*修辞方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也叫移就.就是把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就是通感的用法.用来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博喻:在比喻修辞中,如果一个本体有三个以上的喻体,这个修辞就叫博喻。

*(3)齐读5段

请问1:这段在描写“月光”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 [明确板书] “荷塘上” 月光 流水 强调“流动性” “朦胧” 月光 泻 浮 洗 笼(动词连用) 衬托

光和影 奏的名曲(通感)“和谐”

请问2:这里哪一句是“通感”修辞手法?

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请问3: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相似点是什么?

明确:本体“光与影” 喻体“奏着的名曲” 相似点“和谐”,这里把光与影那跳动的和谐,描写的生动具体。

小结:

* 借景抒情——

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被美景陶醉,感到了某种超脱,那弥漫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清香,无不染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但是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令人伤感,“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即借“素淡朦胧”景色,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

淡的哀愁”。

(4)阅读6段思考

请问:随着作者的视线的转移,由小路---荷塘---月光---荷塘四面的树,美景尽收眼底,然而一路走来,“不宁静”的心境是否已经烟消云散了呢?何以为证? 明确:当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作者发出了感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苦闷。

(5)总结

请问:以上是借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借“素淡、朦胧”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苦闷,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

第二学时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2.举例说明本文如何借景抒情?

[续前]

3.齐读7-10段

请问:作者承前展开了联想,两想到了古代江南采莲的风俗,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的不满。想从“不宁静”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无法超脱,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中的时候,猛一抬头,到了自己的家门前,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与开头“不宁静”相照应。

(三)概括全文

请问:文章可概括为几大部分?突出的写作方法? * [明确板书] 1)点明情感基调“不宁静” (起)

二(2-6)展示“素淡朦胧”之美,表达“淡淡形散而神不散

的喜悦和哀愁”。 (承)情景交融

三(7-最后)联想 (转)借景抒情

自然收尾 (合)

(四)素质教育拓展

自然界素淡朦胧之景多的是,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荷塘”“月光”

来抒情呢?那就是作者想借“荷”“月”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对高洁事物的主动追求。

作者原名叫自华,后改为“自清”,他一生都无愧于这二字,做到了“清正 清廉 清贫 清白 ”“出淤泥而不染”。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段话充分证明了朱自清的凛然正气,1948年朱自清一身重病,倒在了新中国的晨曦之中,年仅48岁。

(五)反馈

片断写作练习:

模仿课文写作的方法,描写一段景物,字数不超过200字。

(六)布置作业

1. 习题1-3

2. 背诵4、5段

3. 预习《胡同文化》


相关文章

  •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 ...查看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5
  •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是一篇立意含蓄,感情浓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节奏和谐,语言精练,想象丰富,结构严谨的散文.其中文眼的确立,线索的安排,情景的交融,比喻和通感的运用,以及从独特意境的描绘中反映出的作 ...查看


  •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作者:李学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9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 ...查看


  • 荷塘月色的学案
  • 荷塘月色> 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 ...查看


  • 荷塘月色学案 1
  •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 ...查看


  • 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 <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第四段描写先写了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一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概括地说,这段描写中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并且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驻足观察的 ...查看


  • 散文读书笔记
  • 散文读书笔记(一)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 ...查看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金传富整理 版权归金传富教师所有 1.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荷塘月色>的?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 ...查看


  • [荷塘月色]拓展论文
  • 荷塘月色中修辞的妙用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怅惘之情.文章美点很多,择要赏析如 ...查看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1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