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旋转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图形与变换是新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内容,导致了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卷成为命题的热点,本文就旋转变换设计的有关命题加以探究,与读者共同感受旋转亮出的风采.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的运动称为旋转,这一点叫旋转中心.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确定的. 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图形旋转时,图形上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②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④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一、旋转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1.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BPC=150°,PB=2,PC=1,求PA 的长. 分析:观察图形,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难以发挥作用,为了聚集条件,我们可将△AP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到△AQC 的位置,因而△AQC ≌△APB ,所以AP=AQ,又∠PAQ=60° 所以△APQ 为等边三角形,欲求PA 的长只需求PQ 的长. 由图形和条件可得∠1=180°-(∠APC+∠CAP ),∠3=180°-(∠APB+∠BAP ),所以∠1+∠2=∠1+∠3=180°-

(∠APC+∠CAP )+180°-(∠APB+∠BAP )=360°-∠BAC -(360°-∠BPC )=∠BPC -∠BAC=150°-60°=90°;在RT △PCQ 中,由勾股定理得PQ=PC 2+CQ 二、旋转与全等

2. 在△ABC 中,∠ACB=90°,AC=BC,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1)当直线MN 绕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求证:△ADC ≌△CEB ,DE=AD+BE. (2)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求证: DE=AD-BE.

(3) 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试问:线段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式,并加以证明.

分析:观察图可知,运用角角边公理可证△ADC ≌△CEB ,从而AD=CE,DC=EB.故命题得证. 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或图的位置时,虽然△ADC 与△CEB 的位置变了,但他们仍然全等,仍然有CD=BE,AD=CE,因此DE=CE-CD=AD-BE或DE=CD-CE=BE-AD. 解:(1)∵AD ⊥MN ,BE ⊥MN ,∴∠ADC=∠CED=90°. ∵∠ACB=90°。∴∠1+∠2=90°,∵∠2+∠3=90°,∴∠1=∠3. ∵AC=BC,∴△ADC ≌△CEB(AAS),∴DC=EB,AD=CE,∴DE=DC+CE=EB+AD.即DE=AD+BE.

(2)当MN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或AD =BE-DE,或BE=AD+DE等) ,由(1)可证△ADC ≌△CEB. ∴AD=CE,CD=BE,∴DE=CD-CE=BE-AD

2

=PC

2

+PB

2

=5.

旋转与相似

(湖州) 将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B 按图甲放置,容易计算出

DF AG

=

2,

①若将正方形EFG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到图乙的位置,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②

A

G F

D

DF :CE 的值.

图乙

图甲

B

E C

若将正方形EFGB 逆时针旋转120°,请画出图形并计算

分析:①连结DB 、FB ,因为∠FBD+∠DBG=∠DBG+∠ABG=45°所以∠FBD=∠ABG ,又因为

FB BG

=

2=

DB AB

;所以△DFB ∽△AGB ,所以

DF AG

=

FB BG

=2.

②画出图形如丙图(旋转正方形BEFG 时,标注字母时一定注意对应点位置的排列次序,否则酿成错误),连结BF 、DB ,则有∠DBF=∠FEB+∠EBA+∠ABD=45°+∠EBA+45°=90°+∠EBA=∠EBC ,且所以△DBF ∽△CBE ,所以

DF CE

=DB BC

=

2.

DB BC

=BF BE

=

2,

3. (武汉市)将两块含30°角且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

(1)将图中△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45°得图, 点P 1是A 1C 与AB 的交点. 求证:CP1=

22

AP 1.

(2)将图中的△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0°到△A 2B 2C(如图), P 2是A 2C 与AB 的交点, 线段CP 1与P 1P 2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等量关系, 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 并说明理由. (3)将图中线段CP 1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到CP 3(如图), 连接P 2P 3, 求证P 2P 3⊥AB.

2 B B 1

B B A A 3 A

分析:这是一个三角板绕定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问题, 在旋转过程中△A 1B 1C 与△ABC 的

2

A 对应元素的相等关系保持不变. 变化元素是CA 1与AB 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而带动了CP 1长度的变化及AP 1长度的变化, 但是建立了CP 1与AP 1及CP 1与P A P 2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是一致的.

解:(1)作P 1M ⊥AC 于M, 则∠P 1MC=∠P 1MA=90°, ∵△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45°, 即∠BCP 1=45°, ∴∠P 1CM=45°, ∴CP 1=2P 1M. 在Rt △P 1MA 中, ∠A=30°,

∴ P1M=

12

P 1A, ∴CP 1=

22

AP 1.

(2)作P 1N ⊥CA 2于N, 则∠P 1NC=∠P 1NP 2=90°, 由于第一次旋转45°, 第二次旋转30°, 即∠BCA 1=45°, ∠A 1CA 2=30°, ∴∠A 2CA=15°∴∠P 1P 2C=∠P 2CA+∠A=45°, 在Rt △P 1CN 中,CP 1=2P1N. 在Rt △P 1NP 2 中,P 1N=

22

P 1P 2,CP 122

P 1P 2, 即CP 1=2 P 1P 2

(3)由题的旋转可知, ∠P 1P 2C=45°, ∠P 1CP 2=30°, ∠P 1CP 3=60°, ∴∠P 2CP 2=30°, 即∠P 1CP 2=∠P 2CP 2, 又CP 1=CP3,CP 2=CP2, 故∠P 1P 2C=∠CP 2P 2, ∴∠P 1P 2C=∠CP 2P 2=45°, ∴∠P 1P 2P 3=90°, 即P 2P 3⊥AB.

四、旋转与面积 在Rt △ABC 中,∠A=90°,AB=3cm,AC=4cm,以斜边BC 上距B 点3cm 的点P 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DEF ,则旋转前后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由旋转变换知,Rt △ABC ≌Rt △DEF ,所以BP=EP=3,PF=PC=2,又Rt △ABC ∽Rt △PQF ∽Rt △PSC ,利用线段比的关系,可求得QP=RF=

25

32

3

25⨯

,RS=

310

,所以S 四边形

PQRS

=S ∆QPF -S ∆RSF =

12

32

⨯2-

12

10

=1.44

旋转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图形与变换是新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内容,导致了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卷成为命题的热点,本文就旋转变换设计的有关命题加以探究,与读者共同感受旋转亮出的风采.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的运动称为旋转,这一点叫旋转中心.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确定的. 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图形旋转时,图形上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②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④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一、旋转在三角形中的运用

1.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BPC=150°,PB=2,PC=1,求PA 的长. 分析:观察图形,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难以发挥作用,为了聚集条件,我们可将△AP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到△AQC 的位置,因而△AQC ≌△APB ,所以AP=AQ,又∠PAQ=60° 所以△APQ 为等边三角形,欲求PA 的长只需求PQ 的长. 由图形和条件可得∠1=180°-(∠APC+∠CAP ),∠3=180°-(∠APB+∠BAP ),所以∠1+∠2=∠1+∠3=180°-

(∠APC+∠CAP )+180°-(∠APB+∠BAP )=360°-∠BAC -(360°-∠BPC )=∠BPC -∠BAC=150°-60°=90°;在RT △PCQ 中,由勾股定理得PQ=PC 2+CQ 二、旋转与全等

2. 在△ABC 中,∠ACB=90°,AC=BC,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1)当直线MN 绕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求证:△ADC ≌△CEB ,DE=AD+BE. (2)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求证: DE=AD-BE.

(3) 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试问:线段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式,并加以证明.

分析:观察图可知,运用角角边公理可证△ADC ≌△CEB ,从而AD=CE,DC=EB.故命题得证. 当直线MN 绕点着点C 旋转到图或图的位置时,虽然△ADC 与△CEB 的位置变了,但他们仍然全等,仍然有CD=BE,AD=CE,因此DE=CE-CD=AD-BE或DE=CD-CE=BE-AD. 解:(1)∵AD ⊥MN ,BE ⊥MN ,∴∠ADC=∠CED=90°. ∵∠ACB=90°。∴∠1+∠2=90°,∵∠2+∠3=90°,∴∠1=∠3. ∵AC=BC,∴△ADC ≌△CEB(AAS),∴DC=EB,AD=CE,∴DE=DC+CE=EB+AD.即DE=AD+BE.

(2)当MN 旋转到图的位置时,AD 、DE 、BE 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或AD =BE-DE,或BE=AD+DE等) ,由(1)可证△ADC ≌△CEB. ∴AD=CE,CD=BE,∴DE=CD-CE=BE-AD

2

=PC

2

+PB

2

=5.

旋转与相似

(湖州) 将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B 按图甲放置,容易计算出

DF AG

=

2,

①若将正方形EFG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到图乙的位置,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②

A

G F

D

DF :CE 的值.

图乙

图甲

B

E C

若将正方形EFGB 逆时针旋转120°,请画出图形并计算

分析:①连结DB 、FB ,因为∠FBD+∠DBG=∠DBG+∠ABG=45°所以∠FBD=∠ABG ,又因为

FB BG

=

2=

DB AB

;所以△DFB ∽△AGB ,所以

DF AG

=

FB BG

=2.

②画出图形如丙图(旋转正方形BEFG 时,标注字母时一定注意对应点位置的排列次序,否则酿成错误),连结BF 、DB ,则有∠DBF=∠FEB+∠EBA+∠ABD=45°+∠EBA+45°=90°+∠EBA=∠EBC ,且所以△DBF ∽△CBE ,所以

DF CE

=DB BC

=

2.

DB BC

=BF BE

=

2,

3. (武汉市)将两块含30°角且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

(1)将图中△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45°得图, 点P 1是A 1C 与AB 的交点. 求证:CP1=

22

AP 1.

(2)将图中的△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0°到△A 2B 2C(如图), P 2是A 2C 与AB 的交点, 线段CP 1与P 1P 2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等量关系, 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 并说明理由. (3)将图中线段CP 1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到CP 3(如图), 连接P 2P 3, 求证P 2P 3⊥AB.

2 B B 1

B B A A 3 A

分析:这是一个三角板绕定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问题, 在旋转过程中△A 1B 1C 与△ABC 的

2

A 对应元素的相等关系保持不变. 变化元素是CA 1与AB 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而带动了CP 1长度的变化及AP 1长度的变化, 但是建立了CP 1与AP 1及CP 1与P A P 2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是一致的.

解:(1)作P 1M ⊥AC 于M, 则∠P 1MC=∠P 1MA=90°, ∵△A 1B 1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45°, 即∠BCP 1=45°, ∴∠P 1CM=45°, ∴CP 1=2P 1M. 在Rt △P 1MA 中, ∠A=30°,

∴ P1M=

12

P 1A, ∴CP 1=

22

AP 1.

(2)作P 1N ⊥CA 2于N, 则∠P 1NC=∠P 1NP 2=90°, 由于第一次旋转45°, 第二次旋转30°, 即∠BCA 1=45°, ∠A 1CA 2=30°, ∴∠A 2CA=15°∴∠P 1P 2C=∠P 2CA+∠A=45°, 在Rt △P 1CN 中,CP 1=2P1N. 在Rt △P 1NP 2 中,P 1N=

22

P 1P 2,CP 122

P 1P 2, 即CP 1=2 P 1P 2

(3)由题的旋转可知, ∠P 1P 2C=45°, ∠P 1CP 2=30°, ∠P 1CP 3=60°, ∴∠P 2CP 2=30°, 即∠P 1CP 2=∠P 2CP 2, 又CP 1=CP3,CP 2=CP2, 故∠P 1P 2C=∠CP 2P 2, ∴∠P 1P 2C=∠CP 2P 2=45°, ∴∠P 1P 2P 3=90°, 即P 2P 3⊥AB.

四、旋转与面积 在Rt △ABC 中,∠A=90°,AB=3cm,AC=4cm,以斜边BC 上距B 点3cm 的点P 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DEF ,则旋转前后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由旋转变换知,Rt △ABC ≌Rt △DEF ,所以BP=EP=3,PF=PC=2,又Rt △ABC ∽Rt △PQF ∽Rt △PSC ,利用线段比的关系,可求得QP=RF=

25

32

3

25⨯

,RS=

310

,所以S 四边形

PQRS

=S ∆QPF -S ∆RSF =

12

32

⨯2-

12

10

=1.44


相关文章

  • 空间与图形
  • 课程简介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一.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认识到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 ...查看


  •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旋转"是继轴对称和平移之后的另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图形的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学生所熟悉的 ...查看


  • [图形的运动(三)]教案 (5)
  • <图形的运动(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 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 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 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查看


  •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摘要] 课标指出:"空间观念是一种自觉地感受空间图形.运用空间图形的意识和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实物的形状与几何图形之间的想象:复杂图形的分解: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 ...查看


  •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
  •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 一. 在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的两侧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如图,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BD ⊥AD ,垂 足为D. 已知AB=5,BD=2,AC=9. 求证:∠ABC=3∠ACB. 分析:延长BD 交 ...查看


  • "变幻能测"的三角板
  • 三角板是学生最常用的学习工具, 以三角板为道具,以学生常见.熟悉的几何图形为载体,并辅之以平移.旋转等变换手段的问题, 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运动变化.分类讨论思想等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课件 教案
  • <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章23.1图形的旋转(P59-P 61)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查看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说明
  •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说明 学校名称: 设计教师: 学习材料: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课 时:75课时 课程目标: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实数等概念,并会进行实数的简单计算. 2.能准确建立平面 ...查看


  •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分类]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图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