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绩效评价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激励机制设计的基础,也是及时评价、考核企业经营活动、督促企业采取措施提高效率的重要依据。在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杜邦分析法、EVA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等评价方法获得了广泛应用。国外关于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借鉴和丰富的经验材料。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地照搬这些方法,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国内外已有绩效评价方法简述

  (一)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对企业进行比较系统的绩效评价最早始于19世纪,当时使用的主要是成本评价法,其主要目的是督促企业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成本。20世纪初,杜邦公司首创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体系能够清晰地反映企业中引起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准确地把握经营状况,对症下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该体系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是一个巨大的进步。1970年代,麦尔尼斯(Melnnes)在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后指出:当时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但其分析仅涉及财务方面的指标。泊森(Persen)和莱西格(Lezzig)通过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这一时期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收益率”等。1990年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一些学者在批判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维度开展“平衡”的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如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成为一个新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国外较具影响的主要有:

  (1)麦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的业绩金字塔模型。该方法强调企业战略在确定绩效指标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为正确评价企业绩效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个模型只是在理论上比较成型,在实际工作中却较少采用。

  (2)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的平衡计分卡。该方法将长期与短期因素、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引入绩效评价系统。随后提出的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自然延伸,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各个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对于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融合;并且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为导向,强调企业从长期和短期、结果和过程等多个视野来思考问题。但是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覆盖面较大,计算过于繁琐;大量一手资料很难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得,在外部评价中难以推广。

  (3)美国斯特恩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方法。1991年,美国斯特恩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大公司的绩效评价,取得了广泛的认可。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量化了投资增值收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避免了企业利润高估,真实地反映了股东财富增加状况,是对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评定。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企业绩效的理解,但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作为前提条件。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等实物产量为核心,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改革开放初期,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有关指标成了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尽管这些指标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也在发生变化,但始终带有计划管理的特征。进入1990年代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考评方法不再适用于转轨经济的需要。在重点研究国外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国家有关部委先后于1992年、1995年、1997年颁布和改进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这些评价考核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上的历史进步。1999年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了包括三个层次共32个指标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项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套评价体系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促使企业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但是它也存在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与企业价值不协调,忽略了企业资金时间价值和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等问题。2002年3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在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处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意味着央企进入了价值管理的新阶段,利润不再是考核央企的唯一标准。使用EVA对企业进行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做强主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合理控制风险。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投机氛围比较浓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还存在局限性。

  二、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一)我国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转轨(Transition)是1978年以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说,我国经济转轨就是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式、行政垄断广泛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分散自主经营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转轨就是一个市场竞争性不断增强和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有产权有序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产权不断进入和迅速成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产权从许多行业大量退出,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形成较充分的竞争。但是由于市场化进程在各个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家具、服装制造、家电等行业已经对外开放,市场竞争程度较为充分;与此同时,石油、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行业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维持着高度垄断,近年来这些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近年来利润快速增长,似乎经营业绩很好。但是,在当前阶段,国有产权的存在对市场竞争形成明显的制约;国有企业普遍拥有垄断地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较为复杂,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下的非国有经济存在明显差异,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下通常沦为一些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的途径。也就是说,虽然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但是它们的目标却绝非利润最大化。由于国有企业通常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垄断势力,它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并非来源于自身经营效率的提高,而是依赖于垄断地位;对于垄断企业,由于通常会存在X-无效率,即使依照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看起来绩效不错,也很可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对国有企业绩效的考核就不能完全套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方法,而是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调整 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为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难以将企业的垄断利润和正常的经营利润进行区分的不足,可以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在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研究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TFP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绩效的指标是不可行的,其理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私营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有很大的差别。私营企业的目标是单一的,那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国有企业的厂长和经理除了追求利润外,还要追求相应的经济规模。这种追求规模的动机是直接与这个企业的行政级别及厂长和经理的各种待遇相联系的。在规模不断增加条件下,即使利润下降,TFP仍可能会增长。所以,TFP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绩效的变动状况,只有利润率指标才能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绩效的变化。但是,这种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在市场定价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利润率等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这就是说,在价格机制改革还没有根本完成的情况下,传统财务评价方法中的各种利润率等效益指标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同时,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竞争是较为充分的,利润率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效率的下降,恰恰相反,说明了竞争引起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种观点则完全不同,这是以王�等学者为代表的。王�(1996)认为,TFP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运作绩效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可行的,国内一些学者用这个指标来比较自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经济成效上的差异,从而得出非国有企业TFP增长高于国有企业的结论是与现实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的。

  在经济学上, “生产率”(productivity)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品转化成产出品的效率。过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中所涉及的生产率指标仅仅是“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但是,生产过程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当用资本来代替劳动(即增加资本的投入而减少劳动的投入)并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产品时,劳动生产率将会因为劳动投入的减少而提高,而资本生产率却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单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很好地反映效率的指标。

  与单要素生产率不同,TFP是指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率。所谓综合要素投入是所有要素投入的某种加权平均。例如,某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分别为L和K,则其综合要素投入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X=LαK?茁

  若产出为Y,则按照上述定义所得到的TFP应为:

  TFP=Y/X=Y/LαK?茁

  实际应用当中,需要先利用相关数据资料拟合出生产函数,进而计算出TFP。而且,TFP的变化速度还可以反映经济主体利用投入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动态效率。

  利用企业(或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计算出各自的TFP,并主要借助于TFP的纵向对比,可以在剔除垄断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动态效率进行更为准确地分析。需要说明的是,TFP评价方法具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对于拥有相同市场势力企业的绩效对比完全适用;在垄断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主要是为了剔除不同市场势力的企业、不同行业之间价格变化的影响。

  三、结论

  现有的绩效评价方法总体上对企业的动态效率关注不够,无法对转轨时期为数众多的垄断型国有企业的真实效率(尤其是动态效率)进行准确、客观地判断。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是否能够继续维持是值得怀疑的。为了能够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准确把握,避免垄断价格对绩效评价的干扰,应在利用已有常用分析方法的同时,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全面地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惟有如此,才能够避免被垄断企业虚假利润和眼前的“繁荣”所蒙蔽。

  

  参考文献:

  [1]白明:《国有产权与市场竞争》,《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2]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编辑 杜昌)

  绩效评价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激励机制设计的基础,也是及时评价、考核企业经营活动、督促企业采取措施提高效率的重要依据。在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杜邦分析法、EVA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等评价方法获得了广泛应用。国外关于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借鉴和丰富的经验材料。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地照搬这些方法,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国内外已有绩效评价方法简述

  (一)国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对企业进行比较系统的绩效评价最早始于19世纪,当时使用的主要是成本评价法,其主要目的是督促企业减少劳动消耗、降低成本。20世纪初,杜邦公司首创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体系能够清晰地反映企业中引起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准确地把握经营状况,对症下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该体系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是一个巨大的进步。1970年代,麦尔尼斯(Melnnes)在对30家美国跨国公司1971年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后指出:当时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但其分析仅涉及财务方面的指标。泊森(Persen)和莱西格(Lezzig)通过对400家跨国公司1979年经营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这一时期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收益率”等。1990年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一些学者在批判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维度开展“平衡”的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如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成为一个新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国外较具影响的主要有:

  (1)麦克奈尔、林奇和克罗斯的业绩金字塔模型。该方法强调企业战略在确定绩效指标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为正确评价企业绩效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个模型只是在理论上比较成型,在实际工作中却较少采用。

  (2)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的平衡计分卡。该方法将长期与短期因素、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引入绩效评价系统。随后提出的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自然延伸,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各个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对于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融合;并且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为导向,强调企业从长期和短期、结果和过程等多个视野来思考问题。但是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覆盖面较大,计算过于繁琐;大量一手资料很难通过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获得,在外部评价中难以推广。

  (3)美国斯特恩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方法。1991年,美国斯特恩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大公司的绩效评价,取得了广泛的认可。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量化了投资增值收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避免了企业利润高估,真实地反映了股东财富增加状况,是对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评定。它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企业绩效的理解,但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产品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作为前提条件。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等实物产量为核心,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改革开放初期,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有关指标成了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尽管这些指标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也在发生变化,但始终带有计划管理的特征。进入1990年代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考评方法不再适用于转轨经济的需要。在重点研究国外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国家有关部委先后于1992年、1995年、1997年颁布和改进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这些评价考核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上的历史进步。1999年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颁布了包括三个层次共32个指标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项内容,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套评价体系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促使企业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但是它也存在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源和实力,与企业价值不协调,忽略了企业资金时间价值和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等问题。2002年3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改)》。在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处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意味着央企进入了价值管理的新阶段,利润不再是考核央企的唯一标准。使用EVA对企业进行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做强主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合理控制风险。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投机氛围比较浓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还存在局限性。

  二、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一)我国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 转轨(Transition)是1978年以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说,我国经济转轨就是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式、行政垄断广泛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分散自主经营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转轨就是一个市场竞争性不断增强和市场竞争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的国有产权有序退出,代表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国有产权不断进入和迅速成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产权从许多行业大量退出,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形成较充分的竞争。但是由于市场化进程在各个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家具、服装制造、家电等行业已经对外开放,市场竞争程度较为充分;与此同时,石油、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等行业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维持着高度垄断,近年来这些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近年来利润快速增长,似乎经营业绩很好。但是,在当前阶段,国有产权的存在对市场竞争形成明显的制约;国有企业普遍拥有垄断地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较为复杂,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下的非国有经济存在明显差异,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下通常沦为一些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的途径。也就是说,虽然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但是它们的目标却绝非利润最大化。由于国有企业通常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垄断势力,它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并非来源于自身经营效率的提高,而是依赖于垄断地位;对于垄断企业,由于通常会存在X-无效率,即使依照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看起来绩效不错,也很可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对国有企业绩效的考核就不能完全套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方法,而是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调整 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为弥补传统绩效评价方法难以将企业的垄断利润和正常的经营利润进行区分的不足,可以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在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研究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TFP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绩效的指标是不可行的,其理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私营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有很大的差别。私营企业的目标是单一的,那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国有企业的厂长和经理除了追求利润外,还要追求相应的经济规模。这种追求规模的动机是直接与这个企业的行政级别及厂长和经理的各种待遇相联系的。在规模不断增加条件下,即使利润下降,TFP仍可能会增长。所以,TFP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绩效的变动状况,只有利润率指标才能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绩效的变化。但是,这种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在市场定价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利润率等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这就是说,在价格机制改革还没有根本完成的情况下,传统财务评价方法中的各种利润率等效益指标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同时,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竞争是较为充分的,利润率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效率的下降,恰恰相反,说明了竞争引起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种观点则完全不同,这是以王�等学者为代表的。王�(1996)认为,TFP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运作绩效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可行的,国内一些学者用这个指标来比较自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经济成效上的差异,从而得出非国有企业TFP增长高于国有企业的结论是与现实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的。

  在经济学上, “生产率”(productivity)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品转化成产出品的效率。过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中所涉及的生产率指标仅仅是“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等。但是,生产过程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当用资本来代替劳动(即增加资本的投入而减少劳动的投入)并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产品时,劳动生产率将会因为劳动投入的减少而提高,而资本生产率却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单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很好地反映效率的指标。

  与单要素生产率不同,TFP是指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率。所谓综合要素投入是所有要素投入的某种加权平均。例如,某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分别为L和K,则其综合要素投入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X=LαK?茁

  若产出为Y,则按照上述定义所得到的TFP应为:

  TFP=Y/X=Y/LαK?茁

  实际应用当中,需要先利用相关数据资料拟合出生产函数,进而计算出TFP。而且,TFP的变化速度还可以反映经济主体利用投入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动态效率。

  利用企业(或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计算出各自的TFP,并主要借助于TFP的纵向对比,可以在剔除垄断价格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动态效率进行更为准确地分析。需要说明的是,TFP评价方法具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对于拥有相同市场势力企业的绩效对比完全适用;在垄断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主要是为了剔除不同市场势力的企业、不同行业之间价格变化的影响。

  三、结论

  现有的绩效评价方法总体上对企业的动态效率关注不够,无法对转轨时期为数众多的垄断型国有企业的真实效率(尤其是动态效率)进行准确、客观地判断。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的垄断地位是否能够继续维持是值得怀疑的。为了能够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准确把握,避免垄断价格对绩效评价的干扰,应在利用已有常用分析方法的同时,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全面地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惟有如此,才能够避免被垄断企业虚假利润和眼前的“繁荣”所蒙蔽。

  

  参考文献:

  [1]白明:《国有产权与市场竞争》,《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2]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编辑 杜昌)


相关文章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绩效评价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上) 许春淑 2012-8-21 8:50:50 来源:<经济问题>2012年第6期 摘要:以我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视角,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养老保险与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查看


  • 俄罗斯经济发展史
  • 冒天启:天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对俄罗斯.中国市场化进程比较的一个评估>,所以内容不单是讲俄罗斯,也不单是讲中国,而是对两者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比较.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实践性比 ...查看


  • 行政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分析
  • 作者:王会宗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532;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9)04-0053-06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骨干,铁路运输业一直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生产 ...查看


  • 评国际私人企业中心(CIPE)[公司治理手册]
  • 评国际私人企业中心(CIPE )<公司治理手册> 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 聂庆平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各种腐败.丑闻和公司倒闭案件的增多,公司治理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查看


  • 关于促进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发展的探讨
  • 关于促进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发展的探讨 07010901 07工程管理2班 陈晨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研究,由于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探讨的相关文章较多,因此本文特从促进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展开.众所周知,建设项目绩效审 ...查看


  •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2013-10-27 11:14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 陆南泉 我们在前八篇论述了苏联各历史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接下来将研究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独立执政后的经济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对转轨以来俄罗斯财政体制改革的评价
  • 作者:张养志王娟熔 <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1年09期 随着改革的深入,俄罗斯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化:形成了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建立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但俄罗斯的 ...查看


  • 公共管理学()
  • 一. 名词解释 1. 公共管理: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 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定义为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它是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进一步扩展而形成的,其主要部分或核心任然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