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儿童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老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前言

留守儿童在老区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 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人对家乡农村进行了走访调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 现阶段老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小建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总是一脸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小建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的到大家的关注。

2、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五年级的小强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寄住在大姨家,每个月父母给他20块零花钱。每次犯错误被老师教育时,他都大声顶撞:“你有、又不是我爸妈,我不爱学习你管得着吗?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3、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小丽是一个中学生,一个看上去 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同样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长大。由于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希望开导开导她,让她打开心结,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但是在办公室里,她一直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绞着手指。没说几句话就红了眼睛,泪珠直往下掉。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调查小组在湖南省8个先得留守初中生中随机抽取看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一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就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就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个小时,最后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斌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

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时才会和父母亲说话。

5、敌对

本人在对某村“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

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甚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边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一边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 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本人对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

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3、父母认知影响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

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

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5、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6、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

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

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2、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

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5、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6、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

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7、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他们父母的原则,要做到随时随地沟通,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如写书信、发短信、打电话,或在互联网上用QQ 等等都可以。我们在与留守儿童父母聊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诉他们,不要只做好“后勤部长”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还要与自己的孩子多交心,让孩子的心多沐浴点阳光,使他们明白“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和责任。

要加强对贫困儿童的资助工作,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

9、要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靠势单力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我倡议,我们还要发动村干部、乡领导及政府要员们、留守儿童的亲戚朋友一起加入到关爱的行动中来。希望你们不要持观望的态度,关爱这群孤独的孩子吧!

四、结论

本人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

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老区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前言

留守儿童在老区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 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人对家乡农村进行了走访调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 现阶段老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小建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总是一脸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小建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的到大家的关注。

2、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五年级的小强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寄住在大姨家,每个月父母给他20块零花钱。每次犯错误被老师教育时,他都大声顶撞:“你有、又不是我爸妈,我不爱学习你管得着吗?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3、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小丽是一个中学生,一个看上去 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同样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长大。由于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希望开导开导她,让她打开心结,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但是在办公室里,她一直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绞着手指。没说几句话就红了眼睛,泪珠直往下掉。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调查小组在湖南省8个先得留守初中生中随机抽取看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一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就一直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就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个小时,最后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斌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

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时才会和父母亲说话。

5、敌对

本人在对某村“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表1:“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

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甚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边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另一边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 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本人对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

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3、父母认知影响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

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

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5、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6、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

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

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2、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

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5、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6、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

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7、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他们父母的原则,要做到随时随地沟通,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如写书信、发短信、打电话,或在互联网上用QQ 等等都可以。我们在与留守儿童父母聊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诉他们,不要只做好“后勤部长”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还要与自己的孩子多交心,让孩子的心多沐浴点阳光,使他们明白“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和责任。

要加强对贫困儿童的资助工作,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

9、要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靠势单力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我倡议,我们还要发动村干部、乡领导及政府要员们、留守儿童的亲戚朋友一起加入到关爱的行动中来。希望你们不要持观望的态度,关爱这群孤独的孩子吧!

四、结论

本人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

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 毛概社会实践主题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状况调查 百姓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基本看法调查 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人群的政治思想动态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目前百 ...查看


  • 关注老少边穷 全面建设小康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现状分析
  • 关注老少边穷 全面建设小康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现状分析(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 12:06 经济日报 编者按 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 ...查看


  • 弘扬老区精神建设小康XX
  • 弘扬老区精神 建设小康XX XX镇扶贫开发协会 (2014年10月) XX是革命老区,历史上著名的"XX河伏击战"就在这一带打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XX人民为革命事业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天为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X ...查看


  • 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 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下,老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自 ...查看


  • 浅谈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前景
  • 浅谈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前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江西红色旅游的资源.内涵及意义„„„„„„„„„ ...查看


  • 社会实践调查计划
  • 西部革命老区居民生活方式和满意度调查 --以陕西延安地区为例 活 动 计 划 书 政治经济学院06级思想政治教育系团支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西部革命老区居民生活方式和满意度调查 活动计划书 --以陕西延安地区为例 一.活动主题: 传承 ...查看


  • 阶段工作总结
  • [篇一:阶段性工作小结] 近两年来,我校共有7位教师在瑞安市窗口学校的公开招聘中被录用,有3位语文教师.1位数学教师获得学区首届教坛新秀的称号,1位教师获得瑞安市第九届综合学科教坛新秀称号. 这些成绩和荣誉与兄弟学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 ...查看


  • 感受红色精神
  • 感受红色精神,发扬革命传统 摘要:2011年8月22号学院求真学会前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的革命圣西柏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实践的同学在中共中央旧址做义务讲解员期间,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和实际上岗讲解, 不仅深入地了解了西柏坡的历 ...查看


  • 调研报告.论文
  • 调研报告.论文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之一:定安县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一.引言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成立以来致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