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搞特殊原文

112.“不能搞特殊”

马英民等

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1940年8月出生在陕北延安。当时尽管正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但毛泽东还是坚持把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毛泽东虽然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极端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饭,李讷看到大家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她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当时,李讷只有7岁,还是个小孩子,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小李讷没有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党和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不但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反而更加严格要求他们,哪怕是在乘车、吃饭这样的日常小事上,毛泽东也从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从不乘小卧车。正因为如此,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泽东觉察后,严厉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泽东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李讷在北大上学初期,正赶上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奇缺。李讷认为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为国家分担困难,于是在学校报口粮时,只报了17斤。毛泽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并说就应该这样做。由于定量不够吃,李讷经常饿肚子。有一次,李讷从家里拿了一袋奶粉,毛泽东知道后很不高兴,说这样做影响不好,以后,李讷就再也没有从家里带过任何吃的东西。

困难时期,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学校看望李讷,发现她饿得脸发黄,心里很难过,回来后向卫士长作了汇报。卫士长是看着李讷长

大的,李讷从小就和战士们一起行军,风餐露宿,一样吃盐水煮黑豆,如今成了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还要挨饿,想到这些,卫士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瞒着毛泽东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李讷怕别人发现影响不好,见附近没有人,才大口地吞下两块饼干。

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后,批评卫士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卫士长解释:“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听到这话,毛泽东更是生气,他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此事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李讷从学校回家。卫士趁倒茶的机会,向毛泽东提议:“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了,一起吃顿饭吧?”按常规毛泽东是不允许女儿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他总是让她在大食堂吃饭,但这次,毛泽东理解卫士的心意,同时他也确实心疼女儿,便笑着回答:“那好,那好。”

饭前,李讷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尔后,她委婉地对爸爸说: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一点油水也没有,上课肚子老是咕咕叫。听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

饭准备好了,饭桌上摆着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菜,主食是热气腾腾的红糙米掺芋头的米饭。毛泽东拉着女儿的手说:“今天一起吃饭。”李讷随爸爸来到饭桌前,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李讷将头伸过去嗅了嗅:“啊,真香啊。”说罢抬头冲父亲调皮一笑,显得那么天真可爱。

“吃吧,快吃吧。”毛泽东爱怜地望着女儿。话音未落,李讷已开始向嘴里扒饭,饭太烫,她不时咝咝地向外吹着热气。毛泽东在旁边劝女儿慢点吃,可李讷慢吃不了几口,又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她实在是太饿了。看到女儿饿成这个样子,毛泽东脸上露出了几分苦涩,他再也无心吃饭了,转身拿起报纸看起来,以掩饰自己的情绪。李讷看到父亲不吃了,望着他问道:“您怎么不吃了?”毛泽东说道:“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李讷信以为真,于是就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后来,卫士又从伙房找来两个白面掺玉米面的馒头,李讷又将这两个馒头连同盘底的菜汤一同吞下了肚。

饭桌上的情景令卫士们感慨万千。饭后,他们走进毛泽东的房间,想说服毛泽东给李讷一点优待:“主席,李讷太苦了,是不是可以……”话没说完,毛泽东便坚定地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卫士长刚想说什么,毛泽东又接着说道:“不要说了,我心里

并不好受。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112.“不能搞特殊”

马英民等

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1940年8月出生在陕北延安。当时尽管正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但毛泽东还是坚持把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毛泽东虽然格外疼爱自己的小女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极端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饭,李讷看到大家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她对毛泽东说:“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泽东对她说:“你不要笑,前方解放军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胜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长胖长高。你也应该带上碗筷和阿姨一块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当时,李讷只有7岁,还是个小孩子,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小李讷没有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党和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不但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反而更加严格要求他们,哪怕是在乘车、吃饭这样的日常小事上,毛泽东也从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从不乘小卧车。正因为如此,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泽东觉察后,严厉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泽东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李讷在北大上学初期,正赶上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奇缺。李讷认为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为国家分担困难,于是在学校报口粮时,只报了17斤。毛泽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并说就应该这样做。由于定量不够吃,李讷经常饿肚子。有一次,李讷从家里拿了一袋奶粉,毛泽东知道后很不高兴,说这样做影响不好,以后,李讷就再也没有从家里带过任何吃的东西。

困难时期,李讷很少回家。一次,卫士尹荆山去学校看望李讷,发现她饿得脸发黄,心里很难过,回来后向卫士长作了汇报。卫士长是看着李讷长

大的,李讷从小就和战士们一起行军,风餐露宿,一样吃盐水煮黑豆,如今成了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还要挨饿,想到这些,卫士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瞒着毛泽东给李讷送去了一包饼干,李讷怕别人发现影响不好,见附近没有人,才大口地吞下两块饼干。

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后,批评卫士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卫士长解释:“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听到这话,毛泽东更是生气,他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此事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李讷从学校回家。卫士趁倒茶的机会,向毛泽东提议:“主席,李讷回家了,两三个星期没见了,一起吃顿饭吧?”按常规毛泽东是不允许女儿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他总是让她在大食堂吃饭,但这次,毛泽东理解卫士的心意,同时他也确实心疼女儿,便笑着回答:“那好,那好。”

饭前,李讷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尔后,她委婉地对爸爸说: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一点油水也没有,上课肚子老是咕咕叫。听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

饭准备好了,饭桌上摆着四菜一汤,还有辣子、霉豆腐等四个小菜,主食是热气腾腾的红糙米掺芋头的米饭。毛泽东拉着女儿的手说:“今天一起吃饭。”李讷随爸爸来到饭桌前,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李讷将头伸过去嗅了嗅:“啊,真香啊。”说罢抬头冲父亲调皮一笑,显得那么天真可爱。

“吃吧,快吃吧。”毛泽东爱怜地望着女儿。话音未落,李讷已开始向嘴里扒饭,饭太烫,她不时咝咝地向外吹着热气。毛泽东在旁边劝女儿慢点吃,可李讷慢吃不了几口,又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她实在是太饿了。看到女儿饿成这个样子,毛泽东脸上露出了几分苦涩,他再也无心吃饭了,转身拿起报纸看起来,以掩饰自己的情绪。李讷看到父亲不吃了,望着他问道:“您怎么不吃了?”毛泽东说道:“老了,吃不多,我很羡慕你们年轻人。”李讷信以为真,于是就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后来,卫士又从伙房找来两个白面掺玉米面的馒头,李讷又将这两个馒头连同盘底的菜汤一同吞下了肚。

饭桌上的情景令卫士们感慨万千。饭后,他们走进毛泽东的房间,想说服毛泽东给李讷一点优待:“主席,李讷太苦了,是不是可以……”话没说完,毛泽东便坚定地说:“不可以,和全国老百姓比起来,她还算好的。”卫士长刚想说什么,毛泽东又接着说道:“不要说了,我心里

并不好受。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相关文章

  •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_仲伟合
  • ·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 译者可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以与发起 ...查看


  • 谈趣味(节选)朱光潜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到 ...查看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 Translation and Comm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by Eugene A. Nida: Chapter 7 - 10 Part One Translation 第7章 语言 ...查看


  • ["悬棺"之谜解]阅读答案
  •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 ...查看


  • 富有哲理的诗词
  • 富有哲理的诗词.故事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 的局限,置 ...查看


  • 翻译_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_谈翻译的局限性
  • 第21卷第1期 2002年2月 怀化师专学报 JOURNALOFHUAIHUATEACHERSCOLLEGE Vol1211No11 Feb.2002 翻译: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 )))谈翻译的局限性 陈 敏1,尹少平2 (11怀化师专外语系 ...查看


  •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 EFG;!#&!!9F;!# 丹东师专学报 总第4&期 8:?8@09@:9A8BC0D.C=58D:>>CAC 56789:;+4&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邱 牧 (江苏太仓师范学校,江苏太仓# !! ...查看


  • 英语四级阅读技巧和方法以及练习题
  • 一.考试形式与所考察能力. 快速阅读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和后面的10道题.前面7个题是判断正误(包括NOT GIVEN),后3个是填空题填根据阅读的理解,填三到四个单词(答案基本都是原文中出现的原词) .这反映出 ...查看


  • 浅析翻译目的论
  •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