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三个太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人物与主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南极的探讨中,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

(2)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解决课文重点,然后通过对女画家行为、心理、精神的感受,领悟文章主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教学贯穿其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女画家和南极人身上感受到民族的胆识与气概,领悟崇高的南极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讯的特点,文章是如何围绕“南极精神”进行选材和构思的。

难点:“南极精神”的真正内涵和体现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由题目引发思考,了解南极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吗?学生回答。请一位同学来简单地讲给大家听一听。听完了故事我们不禁要问:天上真的有九个太阳吗?学生自由回答。可是同学们,就在1987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竟然有这样的标题,“三个太阳”(板书课题),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课文,揭开三个太阳的谜底。

导语二 观赏图片: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由学生说出对南极的认识和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南极有关的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导语三 同学们,看了文章标题《三个太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像呢?学生自由谈谈。讲述南极的自然环境及特点、探险南极需要的条件,这些基本上都是男人才能完成的,可是在1986年却有一个女画家成为了南极科考队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的身边,了解她南极之行的经历。(板书:《三个太阳》)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三个太阳》,一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或联想呢?那么你知道文章这个标题取材于哪儿吗?

1.请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讲述一下课文的内容。(幻灯片) 亘gân(亘古) 履lǚ(履历) 跚shān(蹒跚) 铠kǎi(铠甲) 恒hãng(恒久) 覆fù(倾覆) 栅zhà(栅栏) 皑ái(皑皑)

伫zhù(伫立) 沌dùn(混沌) 蓦mò(蓦地)

贮zhù(贮藏) 饨tún(馄饨) 幕mù(幕布)

你能想像并描述一下女画家的那幅画吗? 【点拨】画上可能有茫茫的雪原,晶莹剔透的千年冰川,可能有可爱而笨拙的企鹅、海豹以

及轻捷的雪燕,可能有人类留下的痕迹等,但最显著的是有三个颜色各异的太阳。这是一幅献给南极的壁画。

南极,那是一个非常遥远而神秘的世界,谁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南极的情况呢?(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的南极知识还是挺丰富的,但你们这些知识的得来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知道这群人是谁吗?—一他们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极大陆考察的科学家们,他们被称为“南极人”,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南极精神”。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样的一群人。

2.理清线索和构思:本文的四个小标题所标示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的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投下一个漂流瓶:写女画家争取去南极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途中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这一部分着重写了风浪中女画家投放漂流瓶的场面,表现了女画家对去南极投下一个漂流瓶无比激动、自豪和对人类的热爱。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

站在长城站后山上: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和她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故事的又一个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

留下三个太阳:写女画家为南极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像的宽广空间,最后女画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极。

总之,全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展现了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讨论这样几个问题(幻灯片):

(1)课文靠谁来串联的?

【明确】靠女画家来串联的。

(2)“南极人”是指哪些人?

【明确】是指在南极工作的许许多多的科考队员,也包括女画家。

(3)这些人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

【明确】考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励艺术。女画家,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

测绘工程师持之以恒,不畏艰苦,开朗乐观。驳船驾驶员(长城站邮局“局长”)思念亲人,不忘教育儿子。

【归纳】南极精神——就是我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怕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是通过描写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他们表现却如此优秀。

(4)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全文以时间为顺序,适当运用倒叙和插叙。运用倒叙,可以突出女画家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运用插叙,既从深层次上点明了这幅好画创作成功的规律——参与生活、体验生活、领悟南极人特有的南极精神,又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三个太阳”蕴涵的深意。

四、质疑探究

课文为什么叙写了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女作家父亲的有关内容,突出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南极的“山”“海”回答女作家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赞颂。文章作这样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作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五、再读课文 课内小结

根据课文的叙述和描写,简精要归纳“南极精神”的内涵。

【明确】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从南极考察队队长身上最能看出;有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有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这从对南极人的“速写”以及女画家回忆父亲的遗憾中可以感受到;有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这表现在踏上乔治岛雪原的那天夜里,女画家和考察队员们在肆虐的暴风雪中“结合成一个坚实的整体,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毅力,与死神搏斗„„”

六、板书设计

投下漂流瓶去南极 投漂流瓶

踏上乔治岛南极景

南极人

伫立在山顶过生日

伫立在山顶留下三个太阳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提问学生检查生字词默写解释。

2.提问:南极精神的含义。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精读课文,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品味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强的语言。

(1)找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先自己找,然后讨论。

【注意】按照四个部分去寻找,避免在回答问题时混乱,使有的学生跟不上。(参考如下内容)

投下一个漂流瓶

①女画家坐上“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遇到八级风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A.反常表现:“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B.心理描写:“她其实老在问自己:我是在去南极吗?真是去南极吗?”表现了女画家去南极的心愿实现以后内心的不平静。

②女画家是怎样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的?她克服了哪些困难?

【明确】争取去南极:

表明向往之情——交代前往动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编外人员

克服困难:

名额挤不上——经费部分自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

③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找出能表现她这种心情的重点词语。

【明确】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可以说是异常地激动,她要把自己的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百万个人的喜悦,“兴冲冲”“沉思”“奋力”“投”等词语写出了画家的激动和勇毅。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①踏上乔治岛的雪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精确到“9时正”?

【明确】通讯特点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另外,也表明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②在文中画出女画家踏上乔治岛的雪原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通过这些,描写出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描写南极雪原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见本部分2、3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画出南极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③课文第4、5、6三段写到女画家“修码头”也“跟着去”,“奋战了11小时”,“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战斗工地上”,她是一位画家,做这些有必要吗?课文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明确】一是在共同的战斗中她接近了大家,了解了每个南极人,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在共同的战斗中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找到了融进这个集体的兴奋之感。这些为她的画打下了腹稿,为她此后的画达到形神兼备、神韵非凡打下了基础。

④文章第7、8、9、10、11段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明确】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的。南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地写他们,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这样描写着笔不多,只是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他们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如考察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

⑤课文第14~20段对南极战斗生活的描写,一面是肆虐的暴风雪,另一面是南极人艰苦的搏斗。从这些描写中你能读出南极精神的又一个内涵吗?

【明确】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①女画家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看到的是一个瑰奇壮观的冰山雪海图,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你画出这些句子,体会一些修饰词语(如:奔腾不息、晶莹剔透、翩跹起舞)的妙处。

【明确】层层雪浪似大海的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息”的感觉;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②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这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留下三个太阳

①找出女画家艰难作画的句子,从她身上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见本部分第1~7段,着重写女画家画画的艰难和画画过程中的激动心情。这里直接的是写女画家在画画,间接的也在写南极精神。她的动力,她的激动,都是由于南极精神——

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南极精神。

②从女画家为长城站作画的构思过程猜测这幅画的丰富内涵。

【明确】这幅画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③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发挥你的想像,说说你的看法。

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象征„„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通讯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巧妙得体,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写南极的海浪、狂风,写南极的冰雪世界,写女画家的形象和内心感受,多处运用了确切的比喻。

例:“窗外传来一阵阵狂风的呼啸声,不一会儿,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真切地写出了南极狂风的特点:猛烈、狂暴。

例:“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这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的景象,这一奇景与雕像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总结反思】另外本文的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作者善于运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寥寥几笔,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同时,他还善于根据画画的特点来真切描述女画家的内心活动。

例:“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冲动着。” 这是写他内心深处的涌动,她在体悟着南极精神的真谛。

例:“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我像这颗星吗?她在心里问自己„„” 这段话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她的精神风貌。

四、板书设计:

向往、争取赴南极

融入“南极人”集体

女画家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感赞颂南极精神

情系南极

三个太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人物与主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南极的探讨中,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

(2)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解决课文重点,然后通过对女画家行为、心理、精神的感受,领悟文章主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教学贯穿其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女画家和南极人身上感受到民族的胆识与气概,领悟崇高的南极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讯的特点,文章是如何围绕“南极精神”进行选材和构思的。

难点:“南极精神”的真正内涵和体现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由题目引发思考,了解南极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吗?学生回答。请一位同学来简单地讲给大家听一听。听完了故事我们不禁要问:天上真的有九个太阳吗?学生自由回答。可是同学们,就在1987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竟然有这样的标题,“三个太阳”(板书课题),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课文,揭开三个太阳的谜底。

导语二 观赏图片: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由学生说出对南极的认识和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南极有关的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导语三 同学们,看了文章标题《三个太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像呢?学生自由谈谈。讲述南极的自然环境及特点、探险南极需要的条件,这些基本上都是男人才能完成的,可是在1986年却有一个女画家成为了南极科考队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她的身边,了解她南极之行的经历。(板书:《三个太阳》)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三个太阳》,一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或联想呢?那么你知道文章这个标题取材于哪儿吗?

1.请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讲述一下课文的内容。(幻灯片) 亘gân(亘古) 履lǚ(履历) 跚shān(蹒跚) 铠kǎi(铠甲) 恒hãng(恒久) 覆fù(倾覆) 栅zhà(栅栏) 皑ái(皑皑)

伫zhù(伫立) 沌dùn(混沌) 蓦mò(蓦地)

贮zhù(贮藏) 饨tún(馄饨) 幕mù(幕布)

你能想像并描述一下女画家的那幅画吗? 【点拨】画上可能有茫茫的雪原,晶莹剔透的千年冰川,可能有可爱而笨拙的企鹅、海豹以

及轻捷的雪燕,可能有人类留下的痕迹等,但最显著的是有三个颜色各异的太阳。这是一幅献给南极的壁画。

南极,那是一个非常遥远而神秘的世界,谁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南极的情况呢?(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的南极知识还是挺丰富的,但你们这些知识的得来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知道这群人是谁吗?—一他们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极大陆考察的科学家们,他们被称为“南极人”,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南极精神”。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样的一群人。

2.理清线索和构思:本文的四个小标题所标示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的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投下一个漂流瓶:写女画家争取去南极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途中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这一部分着重写了风浪中女画家投放漂流瓶的场面,表现了女画家对去南极投下一个漂流瓶无比激动、自豪和对人类的热爱。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

站在长城站后山上: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和她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故事的又一个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

留下三个太阳:写女画家为南极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像的宽广空间,最后女画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极。

总之,全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展现了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讨论这样几个问题(幻灯片):

(1)课文靠谁来串联的?

【明确】靠女画家来串联的。

(2)“南极人”是指哪些人?

【明确】是指在南极工作的许许多多的科考队员,也包括女画家。

(3)这些人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

【明确】考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励艺术。女画家,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

测绘工程师持之以恒,不畏艰苦,开朗乐观。驳船驾驶员(长城站邮局“局长”)思念亲人,不忘教育儿子。

【归纳】南极精神——就是我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朝气蓬勃、不怕艰险、不怕牺牲、团结拼搏、豪迈乐观、为国争光的精神。是通过描写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他们表现却如此优秀。

(4)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全文以时间为顺序,适当运用倒叙和插叙。运用倒叙,可以突出女画家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运用插叙,既从深层次上点明了这幅好画创作成功的规律——参与生活、体验生活、领悟南极人特有的南极精神,又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三个太阳”蕴涵的深意。

四、质疑探究

课文为什么叙写了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写女作家父亲的有关内容,突出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南极的“山”“海”回答女作家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赞颂。文章作这样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作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五、再读课文 课内小结

根据课文的叙述和描写,简精要归纳“南极精神”的内涵。

【明确】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从南极考察队队长身上最能看出;有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有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这从对南极人的“速写”以及女画家回忆父亲的遗憾中可以感受到;有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这表现在踏上乔治岛雪原的那天夜里,女画家和考察队员们在肆虐的暴风雪中“结合成一个坚实的整体,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毅力,与死神搏斗„„”

六、板书设计

投下漂流瓶去南极 投漂流瓶

踏上乔治岛南极景

南极人

伫立在山顶过生日

伫立在山顶留下三个太阳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提问学生检查生字词默写解释。

2.提问:南极精神的含义。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精读课文,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品味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强的语言。

(1)找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先自己找,然后讨论。

【注意】按照四个部分去寻找,避免在回答问题时混乱,使有的学生跟不上。(参考如下内容)

投下一个漂流瓶

①女画家坐上“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遇到八级风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A.反常表现:“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B.心理描写:“她其实老在问自己:我是在去南极吗?真是去南极吗?”表现了女画家去南极的心愿实现以后内心的不平静。

②女画家是怎样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的?她克服了哪些困难?

【明确】争取去南极:

表明向往之情——交代前往动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编外人员

克服困难:

名额挤不上——经费部分自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

③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找出能表现她这种心情的重点词语。

【明确】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可以说是异常地激动,她要把自己的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百万个人的喜悦,“兴冲冲”“沉思”“奋力”“投”等词语写出了画家的激动和勇毅。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①踏上乔治岛的雪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精确到“9时正”?

【明确】通讯特点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另外,也表明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②在文中画出女画家踏上乔治岛的雪原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通过这些,描写出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描写南极雪原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见本部分2、3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画出南极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③课文第4、5、6三段写到女画家“修码头”也“跟着去”,“奋战了11小时”,“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战斗工地上”,她是一位画家,做这些有必要吗?课文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明确】一是在共同的战斗中她接近了大家,了解了每个南极人,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二是在共同的战斗中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找到了融进这个集体的兴奋之感。这些为她的画打下了腹稿,为她此后的画达到形神兼备、神韵非凡打下了基础。

④文章第7、8、9、10、11段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明确】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的。南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地写他们,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这样描写着笔不多,只是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他们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如考察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

⑤课文第14~20段对南极战斗生活的描写,一面是肆虐的暴风雪,另一面是南极人艰苦的搏斗。从这些描写中你能读出南极精神的又一个内涵吗?

【明确】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①女画家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看到的是一个瑰奇壮观的冰山雪海图,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你画出这些句子,体会一些修饰词语(如:奔腾不息、晶莹剔透、翩跹起舞)的妙处。

【明确】层层雪浪似大海的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息”的感觉;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②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这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留下三个太阳

①找出女画家艰难作画的句子,从她身上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见本部分第1~7段,着重写女画家画画的艰难和画画过程中的激动心情。这里直接的是写女画家在画画,间接的也在写南极精神。她的动力,她的激动,都是由于南极精神——

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南极精神。

②从女画家为长城站作画的构思过程猜测这幅画的丰富内涵。

【明确】这幅画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③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发挥你的想像,说说你的看法。

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象征„„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通讯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巧妙得体,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写南极的海浪、狂风,写南极的冰雪世界,写女画家的形象和内心感受,多处运用了确切的比喻。

例:“窗外传来一阵阵狂风的呼啸声,不一会儿,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真切地写出了南极狂风的特点:猛烈、狂暴。

例:“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这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的景象,这一奇景与雕像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总结反思】另外本文的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作者善于运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寥寥几笔,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同时,他还善于根据画画的特点来真切描述女画家的内心活动。

例:“她的心底老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冲动着。” 这是写他内心深处的涌动,她在体悟着南极精神的真谛。

例:“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我像这颗星吗?她在心里问自己„„” 这段话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她的精神风貌。

四、板书设计:

向往、争取赴南极

融入“南极人”集体

女画家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感赞颂南极精神

情系南极


相关文章

  • 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 第一章复习提纲 一.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 ...查看


  • 七下短文两篇复习资料
  •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复习要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夸父逐日> 一.原文.译文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查看


  • 七下科学卷
  • 期末测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历法中,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是( ) A.阴历 B.阳历 C.阴阳历 D.公历 2.下列不属于女性第二性征的是( ) A.声调较高 B.骨 ...查看


  •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试题(无答案)
  • 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填写班级.姓名.号次. 3.常数:g=10N/Kg 4.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 ...查看


  • 七下[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流畅简洁的语言. 2.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 ...查看


  • 七下作文-2
  •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主备人:徐 松 审校人:缪晓燕 备课时间:2013年3月10日 教学目标: 学习围绕线索写记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叙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查看


  • 部编七下[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写景物,培养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2. 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推敲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 推 ...查看


  • 七下语文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徐洪珊
  • 七下语文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徐洪珊 一.试卷基本结构 本试卷由语文知识积累.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阅读和作文四部分组成.全卷共6页,五大题,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各题型分值分布如下: 二.题型及成绩分析 成绩分析 本 ...查看


  • 七下地理美国教学设计1
  •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五节美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