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丝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它的繁荣与阻绝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当前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鉴古知今,古代丝路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丝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丝路的兴衰史   一般把古丝路分为四条:北方丝路、南方丝路、海上丝路和草原丝路,其中北方丝路和海上丝路最为重要。   北方丝路主要兴盛于西汉与唐朝。该路自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后开启,又称为“沙漠绿洲丝路”,或代指“陆上丝路”,有时也代表整个丝路。西汉是丝路的首次繁荣。东汉时因内患不断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丝路已无当年繁华。此后的三国、南北朝等,因战乱频仍,丝路断断续续。隋朝时丝路开始畅通,唐朝时重新控制了西域,丝路迎来第二次繁荣。但到中唐安史之乱后就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丝路再次衰落,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陆路海路有一定的替代性。到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不再是商人为主的丝路了,无力再次繁荣。沧海桑田,后来发达的海运和便捷的空运占据上风,陆路不再引人注目,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由于宋元后主要出口瓷器、茶叶,进口香料,故而也有 “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之称。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丝路与世界航路此衰彼兴。14~15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却开辟了新的世界航路。1453年东罗马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控制了东西方商道即丝路,对商人横征暴敛,商品转手后价格提高8~10倍,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衰败。而欧洲上层把亚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价购买,造成西欧贸易逆差,大量黄金外流。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想绕过西亚,另辟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于是便派哥伦布等人远航,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到了西方,中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被西欧取代。正如法国学者玛扎海里所说:“在促使古老丝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关注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产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可见,贸易线路的转移,既有政治军事因素,更是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   二、历史昭示的丝路功能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其实质是服务于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大通道,是当时的世界性贸易通道。中国丝路的兴衰史清晰表明,丝路呈现四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   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农作物。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或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宋朝的商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所以经济科技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蒙古帝国道路虽然最畅通,但民间商贸不发达,并未增强国力而维持太久;明初七下西洋没有民间经贸的活跃,只为宣扬国威等政治目的,造成国力衰退而昙花一现;与属国的朝贡贸易因违背正常的经济法则,成为政府与百姓的沉重负担,也因此衰亡。可见,没有经贸基础,缺少商品的自由流动,单纯的政治文化交往不可能持久,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贸易兴衰与国家兴衰密切相联,如丝路关闭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强国也转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   二是开放之路。   丝路是开放的大道,体现了古代中国广阔的开放胸襟,也是世界开放的催化剂。丝路繁荣都是在中国最开放的汉唐与宋元,那时的中国拥有开放的气度、胸怀与自信。如唐朝的两条丝路都很发达,当时开放到能让外国人科举为官,主要大将都是少数民族,全国设驿站1639所,仅广州外国客商就有12万人,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国家或部族达l89个,南亚、中亚与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人数可达数百人。同时越开放越繁荣,丝路也是盛世之路。丝路兴衰成为中原王朝强弱的寒暑表,陆海丝路兴盛之时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丝绸、瓷器成为中国强盛的象征,甚至有“中国兴,则丝路兴”的说法。那时的中国令世界向往,如哥伦布十分仰慕中国的繁荣,非常崇拜马可・波罗,这成为他航海的原动力。1492年他怀揣着给中国皇帝与印度君主的国书,希望最终能远航到中国。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成了世界更加开放,也为经济全球化做了坚实铺垫。   三是和平之路。   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风血雨,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全球化时代有句名言,“不是商品走出去,就是士兵走出去”。西方推动的近代全球化是士兵为商品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四是文明之路。   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友谊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文明纽带,让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繁荣。发展经贸、追求效益是丝路繁荣的核心,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的结果。   三、当代丝路带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建好丝路,需要立足国情世情,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相结合,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中国特色与世界大势相结合,打造出国际水平的现代丝路。   (一)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版图深刻调整,“南升北降”特征明显,需要我国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中国的战略空间和新兴市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新的世界潮流,亚欧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欧亚内陆发展前景广阔,多国提出新丝路构想以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古丝路的关键国家,更应有自己的丝路主张。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   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集中了全国约90%的进出口、85%的外资和75%的对外投资,陆路开放明显滞后。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路带,有利于优化我国开放空间布局,使西部由开放“后队”变为开放“前锋”,推动要素向西部聚集,打造东西呼应、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三)缩小发展差距的需要   在海权为主的时代,亚欧大陆内部的中亚及我国西部被边缘化,成为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中间的“凹陷地带”,造成国际发展失衡,滋生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宁。我国东西部差距依然偏大,成为困扰现代化全局的最大短板之一。建设丝路带可促进亚欧内陆更加开放,增强经济自生能力,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和国内协调发展。   (四)构建我国安全屏障的需要   我国西部和丝路带上的民族社情复杂,内外关联度高,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疆稳定问题突出。当前国际战略重心加快东移,美高调重返亚太,俄、日、印等大国也加紧在亚欧内陆布局,特别是能源资源的争夺。建设丝路带既利于我国与沿途国家拉紧利益纽带,增强战略互信,实现互利共赢,也利于维护我边疆稳定和能源资源安全。   四、丝路带建设的可行性   (一)沿途各国对我借重总体上升   我国与沿途各国关系总体良好稳定,一些国家成为可靠的政治伙伴;双边经济合作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众多国家数一数二的经贸伙伴,如与中亚五国贸易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03亿美元,年均增长25%。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沿途各国普遍希望搭上我国发展的顺风车,合作意愿日益增强。丝路带倡议提出后,沿途大多数国家表示积极支持,充满热切期待。   (二)道路运输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铁路公路技术快速进步,特别是高铁时速可达350公里以上,大大降低陆路成本,为提升陆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如郑新欧铁路10214公里,历经两次转关、两次换轨,运行时间也只有16-18天,比海运省20余天,比空运节省费用80%。如果下一步货运时速能达100公里左右,则耗时将减少2/3,可降至4-5天,对海运的替代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三)形成第三个世界贸易中心的潜力   丝路带两端的亚太和欧洲经济圈贸易往来十分活跃,2013年仅中欧贸易就近5600亿美元,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亚欧内陆国家之间贸易潜力也很大。随着交通技术进步、陆路运输便利和成本下降,陆路贸易会迅速上升并部分替代海路,有可能形成继大西洋贸易中心、太平洋贸易中心之后的亚欧贸易中心。加强带上的经贸合作,发挥我国兼具陆海、“中央之国”的地缘优势,可推动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   (四)国际社会的长期努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家纷纷提出丝路开发计划,并取得一定进展。联合国自1988年就启动了许多丝路项目,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建立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国际道路联盟提出“复兴丝路”计划等。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路”计划,2013年俄罗斯提出“铁路丝路计划”,不少中亚、西亚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丝路构想。这些计划的动机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客观上也为丝路带建设提供了基础。   五、丝路带建设的总体思路   丝路带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即在政治互信、人文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不涉及敏感问题,既不是政治组织、也不是军事组织。丝路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走务实合作之路,以经贸合作为先导,以自贸区和经贸合作园区等为抓手,以合力共推为手段,以丝绸中路为重点,以“文明复兴共同体”为号召,坚持正确义利观、算好国家大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决定、企业主体,打造立体、开放、联通“四亚三洲”的现代丝绸之路,建设世界最长、最有潜力的亚欧非经济大走廊,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再创中华文明的开放盛世。   要把丝绸之路从“古代版”升级为“现代版”,可实施三步曲开展丝路带建设:第一步,大力促进本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努力消除贸易投资壁垒,降低贸易投资成本;第二步,有序推进我国与有关国家和次区域的自由贸易安排,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实现次区域深度合作;第三步,构建丝路带新型自由贸易区安排,形成区域深度大合作格局,并带动相关文明的繁荣与交流,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第一步、第二步为近中期目标,第三步为远期目标。要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遵循一些合作原则与工作规则。   一是长短结合,保持战略耐心。   建设丝路带是新时期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在经贸合作、重大项目、文化旅游等方面尽快取得快速突破和“早期收获”。同时,丝路带建设是浩大的国际合作工程,非一国之事,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   二是经贸先导,市场化运作。   丝路首要是商贸之路,没有经贸发展,丝路带就是无源之水;经贸合作深化到一定程度,丝路带也就水到渠成。经贸先导是发挥我国贸易投资大国优势、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要坚持政府引导,做好顶层设计、营造环境、提供支持和服务,避免政府背上过多甚至无限经济责任。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注重经济效益,以企业为主体,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确保丝路的可持续性。   三是一国一策,用好现有机制。   域内各国发展水平和国情差异较大,部分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纷争,如中亚国家之间水资源纷争时有发生,印巴矛盾根深蒂固。短期内应以双边为主,立足实际确定合作重点。同时,该地区现有多边合作机制较为成熟,上海合作组织、俄白哈关税同盟等机制有效运转,不宜专门建立多边机制,而应立足发挥现有机制作用。   四是优化路径,善于借力合作。   丝路上多国角力,主导权之争激烈,加之涉及的地域广、国家多,形成共识、减少外部阻力是建设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各方关切,考虑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力,主导与跟随结合,善于借鸡生蛋,多方合作。加强与联合国、亚行等国际机构合作,参与项目融资。对美、俄计划,既要保持战略警惕,又可视情开展合作,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推动本地区现有基础设施并网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携手各种力量共同推进丝路带建设。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再梅

  丝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它的繁荣与阻绝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当前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鉴古知今,古代丝路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丝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丝路的兴衰史   一般把古丝路分为四条:北方丝路、南方丝路、海上丝路和草原丝路,其中北方丝路和海上丝路最为重要。   北方丝路主要兴盛于西汉与唐朝。该路自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后开启,又称为“沙漠绿洲丝路”,或代指“陆上丝路”,有时也代表整个丝路。西汉是丝路的首次繁荣。东汉时因内患不断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丝路已无当年繁华。此后的三国、南北朝等,因战乱频仍,丝路断断续续。隋朝时丝路开始畅通,唐朝时重新控制了西域,丝路迎来第二次繁荣。但到中唐安史之乱后就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丝路再次衰落,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陆路海路有一定的替代性。到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不再是商人为主的丝路了,无力再次繁荣。沧海桑田,后来发达的海运和便捷的空运占据上风,陆路不再引人注目,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由于宋元后主要出口瓷器、茶叶,进口香料,故而也有 “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之称。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丝路与世界航路此衰彼兴。14~15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却开辟了新的世界航路。1453年东罗马灭亡,奥斯曼土耳其崛起,控制了东西方商道即丝路,对商人横征暴敛,商品转手后价格提高8~10倍,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衰败。而欧洲上层把亚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价购买,造成西欧贸易逆差,大量黄金外流。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想绕过西亚,另辟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于是便派哥伦布等人远航,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到了西方,中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被西欧取代。正如法国学者玛扎海里所说:“在促使古老丝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关注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产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可见,贸易线路的转移,既有政治军事因素,更是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   二、历史昭示的丝路功能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其实质是服务于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大通道,是当时的世界性贸易通道。中国丝路的兴衰史清晰表明,丝路呈现四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   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农作物。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或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宋朝的商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所以经济科技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蒙古帝国道路虽然最畅通,但民间商贸不发达,并未增强国力而维持太久;明初七下西洋没有民间经贸的活跃,只为宣扬国威等政治目的,造成国力衰退而昙花一现;与属国的朝贡贸易因违背正常的经济法则,成为政府与百姓的沉重负担,也因此衰亡。可见,没有经贸基础,缺少商品的自由流动,单纯的政治文化交往不可能持久,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贸易兴衰与国家兴衰密切相联,如丝路关闭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强国也转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   二是开放之路。   丝路是开放的大道,体现了古代中国广阔的开放胸襟,也是世界开放的催化剂。丝路繁荣都是在中国最开放的汉唐与宋元,那时的中国拥有开放的气度、胸怀与自信。如唐朝的两条丝路都很发达,当时开放到能让外国人科举为官,主要大将都是少数民族,全国设驿站1639所,仅广州外国客商就有12万人,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国家或部族达l89个,南亚、中亚与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人数可达数百人。同时越开放越繁荣,丝路也是盛世之路。丝路兴衰成为中原王朝强弱的寒暑表,陆海丝路兴盛之时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丝绸、瓷器成为中国强盛的象征,甚至有“中国兴,则丝路兴”的说法。那时的中国令世界向往,如哥伦布十分仰慕中国的繁荣,非常崇拜马可・波罗,这成为他航海的原动力。1492年他怀揣着给中国皇帝与印度君主的国书,希望最终能远航到中国。新航路开辟客观上促成了世界更加开放,也为经济全球化做了坚实铺垫。   三是和平之路。   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风血雨,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全球化时代有句名言,“不是商品走出去,就是士兵走出去”。西方推动的近代全球化是士兵为商品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四是文明之路。   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文明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友谊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文明纽带,让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繁荣。发展经贸、追求效益是丝路繁荣的核心,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的结果。   三、当代丝路带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建好丝路,需要立足国情世情,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相结合,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中国特色与世界大势相结合,打造出国际水平的现代丝路。   (一)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版图深刻调整,“南升北降”特征明显,需要我国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布局中国的战略空间和新兴市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新的世界潮流,亚欧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欧亚内陆发展前景广阔,多国提出新丝路构想以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古丝路的关键国家,更应有自己的丝路主张。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   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集中了全国约90%的进出口、85%的外资和75%的对外投资,陆路开放明显滞后。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路带,有利于优化我国开放空间布局,使西部由开放“后队”变为开放“前锋”,推动要素向西部聚集,打造东西呼应、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三)缩小发展差距的需要   在海权为主的时代,亚欧大陆内部的中亚及我国西部被边缘化,成为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中间的“凹陷地带”,造成国际发展失衡,滋生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宁。我国东西部差距依然偏大,成为困扰现代化全局的最大短板之一。建设丝路带可促进亚欧内陆更加开放,增强经济自生能力,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和国内协调发展。   (四)构建我国安全屏障的需要   我国西部和丝路带上的民族社情复杂,内外关联度高,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疆稳定问题突出。当前国际战略重心加快东移,美高调重返亚太,俄、日、印等大国也加紧在亚欧内陆布局,特别是能源资源的争夺。建设丝路带既利于我国与沿途国家拉紧利益纽带,增强战略互信,实现互利共赢,也利于维护我边疆稳定和能源资源安全。   四、丝路带建设的可行性   (一)沿途各国对我借重总体上升   我国与沿途各国关系总体良好稳定,一些国家成为可靠的政治伙伴;双边经济合作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众多国家数一数二的经贸伙伴,如与中亚五国贸易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03亿美元,年均增长25%。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沿途各国普遍希望搭上我国发展的顺风车,合作意愿日益增强。丝路带倡议提出后,沿途大多数国家表示积极支持,充满热切期待。   (二)道路运输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铁路公路技术快速进步,特别是高铁时速可达350公里以上,大大降低陆路成本,为提升陆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如郑新欧铁路10214公里,历经两次转关、两次换轨,运行时间也只有16-18天,比海运省20余天,比空运节省费用80%。如果下一步货运时速能达100公里左右,则耗时将减少2/3,可降至4-5天,对海运的替代能力就会迅速提升。   (三)形成第三个世界贸易中心的潜力   丝路带两端的亚太和欧洲经济圈贸易往来十分活跃,2013年仅中欧贸易就近5600亿美元,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亚欧内陆国家之间贸易潜力也很大。随着交通技术进步、陆路运输便利和成本下降,陆路贸易会迅速上升并部分替代海路,有可能形成继大西洋贸易中心、太平洋贸易中心之后的亚欧贸易中心。加强带上的经贸合作,发挥我国兼具陆海、“中央之国”的地缘优势,可推动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   (四)国际社会的长期努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机构和国家纷纷提出丝路开发计划,并取得一定进展。联合国自1988年就启动了许多丝路项目,亚洲开发银行倡议建立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国际道路联盟提出“复兴丝路”计划等。2011年美国提出“新丝路”计划,2013年俄罗斯提出“铁路丝路计划”,不少中亚、西亚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丝路构想。这些计划的动机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客观上也为丝路带建设提供了基础。   五、丝路带建设的总体思路   丝路带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即在政治互信、人文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不涉及敏感问题,既不是政治组织、也不是军事组织。丝路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走务实合作之路,以经贸合作为先导,以自贸区和经贸合作园区等为抓手,以合力共推为手段,以丝绸中路为重点,以“文明复兴共同体”为号召,坚持正确义利观、算好国家大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决定、企业主体,打造立体、开放、联通“四亚三洲”的现代丝绸之路,建设世界最长、最有潜力的亚欧非经济大走廊,造福沿途各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再创中华文明的开放盛世。   要把丝绸之路从“古代版”升级为“现代版”,可实施三步曲开展丝路带建设:第一步,大力促进本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努力消除贸易投资壁垒,降低贸易投资成本;第二步,有序推进我国与有关国家和次区域的自由贸易安排,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实现次区域深度合作;第三步,构建丝路带新型自由贸易区安排,形成区域深度大合作格局,并带动相关文明的繁荣与交流,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第一步、第二步为近中期目标,第三步为远期目标。要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遵循一些合作原则与工作规则。   一是长短结合,保持战略耐心。   建设丝路带是新时期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在经贸合作、重大项目、文化旅游等方面尽快取得快速突破和“早期收获”。同时,丝路带建设是浩大的国际合作工程,非一国之事,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要从长计议,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   二是经贸先导,市场化运作。   丝路首要是商贸之路,没有经贸发展,丝路带就是无源之水;经贸合作深化到一定程度,丝路带也就水到渠成。经贸先导是发挥我国贸易投资大国优势、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要坚持政府引导,做好顶层设计、营造环境、提供支持和服务,避免政府背上过多甚至无限经济责任。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注重经济效益,以企业为主体,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确保丝路的可持续性。   三是一国一策,用好现有机制。   域内各国发展水平和国情差异较大,部分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纷争,如中亚国家之间水资源纷争时有发生,印巴矛盾根深蒂固。短期内应以双边为主,立足实际确定合作重点。同时,该地区现有多边合作机制较为成熟,上海合作组织、俄白哈关税同盟等机制有效运转,不宜专门建立多边机制,而应立足发挥现有机制作用。   四是优化路径,善于借力合作。   丝路上多国角力,主导权之争激烈,加之涉及的地域广、国家多,形成共识、减少外部阻力是建设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各方关切,考虑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力,主导与跟随结合,善于借鸡生蛋,多方合作。加强与联合国、亚行等国际机构合作,参与项目融资。对美、俄计划,既要保持战略警惕,又可视情开展合作,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推动本地区现有基础设施并网对接,避免重复建设,携手各种力量共同推进丝路带建设。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再梅


相关文章

  • 课程信息: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 [主讲人]邢广程 [职务职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俄罗斯"普希金奖章 ...查看


  •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 资料图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具有内在的历史动因. 其一,丝绸之路的诞生,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现实需求.从考古资料上看,远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已经 ...查看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日本节庆活动对我国旅游节庆开发的启示
  • 对我国旅游节庆开发的启示 飓永产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节庆活动是市民对城市历史的年复一年的认同,是 不仅是人口.经济总量.地价等传统指标的评价,城 市文化活动.历史街区等魅力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始于1995 ...查看


  • 复兴之路启示2: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 人民日报评论员:道路决定命运 发展才能自强 --复兴之路启示之二 2012年12月01日22:1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12月2日人民日报将发表评论员文章:道路决定命运 发展才能自强--复兴之路启示之二,全文如 ...查看


  •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研究方向
  •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招标选题研究方向 1. 2. 3. 4. 5.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 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1978-2018) & ...查看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查看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查看


  • 一带一路启示录|中菲交往的古与今:海上丝绸之路600年
  • 2017年对菲律宾亚典耀大学的孔子学院来说是个"大年".该院外方院长黄淑琇(Ellen Palanca)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年4月最新一批入学的学生数量"冲破了天花板", ...查看


热门内容